2016/6/29

日本老齡化率創新高 1/8男性、1/5女性獨居


日本老齡化率創新高 1/8男性、1/5女性獨居觀賞相片
日本老齡化率創新高 1/8男性、1/5女性獨居
新頭殼newtalk
日本人口老的老、小的小,已經出現少子老齡化的極端。日本總務省29日公布2015年人口普查「1%抽樣速報」,65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的比例(老齡化率)高達26.7%,創下1920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最高值;而未滿15歲的人口比例下降0.5個百分點,僅12.7%,創下最低紀錄。
「共同社」報導,日本這項新數據,比起老齡化率22.4%的義大利,以及21.2%的德國等,日本的老齡化現象嚴重許多,幾乎是世界第一高;但未滿15歲的人口比例則為世界第一低,令人憂心。老人最多的是秋田縣,高達33.5%,而沖繩縣的15歲以下人口最少,僅占19.7%,還不到20%。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孤獨死」案例有增無減,對此,日本總務省在調查中也發現,一個人獨自生活的家庭比例為32.5%,創下歷史新高。單身家庭除了因為年輕未婚者人數的增加以外,老年人的單身人口也出現增加傾向,65歲以上人口中,1/8男性、1/5女性過著獨居生活。

日本總務省指出,少子老齡化加劇,可能對社會保障的財源以及地區的維持,產生極大影響。

瑞典篇/台灣長照要務:提高生育率

2016-06-25 07:25:40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瑞典採訪報導


儘管瑞典長照短期上面臨財政壓力,但是長期上瑞典長照的財政是樂觀。示意圖。 報系資料照

分享
「趕快生小孩。」曾經來台灣考察的斯德哥爾摩大學社工系教授雪貝哈里急切地建議台灣,趕緊提高生育率、做好托兒才有助解決長照的財務壓力。
儘管瑞典長照短期上面臨財政壓力,但是長期上瑞典長照的財政是樂觀,她指出,瑞典目前出生率有1.9%,再過20年,相對上瑞典老人人口比率會降低;年輕人口增加,才會繳稅。
她了解台灣目前生育率低於1%,是全球最低,她認為台灣要同步改善托兒環境,讓人們可以安心生育,只有提高生育率,長期上才能改善長照財政。
瑞典老化及照顧國家研究教授洛格格倫也指出,瑞典雖人口老化,但是嚴重程度不及日本、台灣和中國,根據推估,瑞典老人增加的高峰期在2025至2035年,之後就不會再增加了。
因此,瑞典只要能在未來15至20年間控制老化及財政,就能維持社會福利體系運作。當然,經濟不能衰退是項重要前提。
曾經深入研究日本長照保險的洛格格倫進一步指出,「採取社會保險制,一旦承諾要提供什麼義務,政府很難再推得掉」。
洛格格倫也說,採取稅收制,國家雖有照顧人民的責任,但不是義務,「可依實際經濟情況來提供服務,政府有多少資源,老人就得接受,老人沒有要求權利」;在瑞典發生長照糾紛,人民很少有機會可以告贏政府。(系列完)

瑞典篇/專家建議:別給企業太多自由

2016-06-25 07:25:39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瑞典採訪報導

引進民間企業對於減少財政負擔並不顯著。理論上可以提高競爭,但擔心民營企業又會從老人身上獲利,照顧品質下降。示意圖。 報系資料照

分享
斯德哥爾摩市政府老人服務委員會主席布雪聽聞台灣將開辦長照,直接了當地說:「別給企業太多自由!」
她觀察,引進民間企業對於減少財政負擔並不顯著。理論上可以提高競爭,但擔心民營企業又會從老人身上獲利,照顧品質下降。
她說,公營在瑞典有很長歷史,1990年代開放民營企業參與長照,很多人都認為不會有問題,因此未將整個後果想清楚就開放了,現在看到民營企業醜聞,變成要回過頭來加強對民營企業監督,限制其利潤。
斯德哥爾摩大學社工系教授雪貝哈里跨國研究指出,挪威私人長照占比很低,公營高達九成六,但挪威老人照護系統品質比瑞典好。她特別強調,「光靠引進競爭要提高品質是不可能的」。
例如,能夠提供24小時居家服務是部分公營居家據點。此外,因為民營企業強調績效,公營機構也跟進,居服員的服務分秒計時,且每天要做很多文書作業,時間反而不是花在照顧老人,為了效率而計時,導致「居服員和老人都很緊張」。
究竟應否引進民營企業參與長照?或者民營企業市占率為多少,才能謀取老人最大福利?
雪貝哈里說,要回答此問題,最好的作法是,將所有各黨派政治家、老人團體代表以及照護員代表一起討論,進而協商出民營企業參與長照的最佳方式。

瑞典篇/他山之石:民營利潤要設限

2016-06-25 07:25:40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瑞典採訪報導

近年瑞典民營照護機構頻頻發生如老人感染、餓肚子、員工薪水被刪減、將利潤轉到海外等醜聞,因而,民營企業參與長照利弊得失在政界引起大辯論。示意圖。 報系資料照

分享
「民營效率就是比較高,公營還在吃大鍋飯,還沒醒過來。」阿騰朵(Attendo)烏姆薩拉(Uppsala)居服據點主管艾利森(Susanne Eriksson)邊說邊看著桌上電腦,螢幕上秀不同顏色標示著居服員的路線圖,居服員一進老人家門,系統也會馬上顯現出來,「服務地點儘量集中化,透過路線安排,可有效省時。」
阿騰朵是瑞典知名的長照連鎖企業,提供居服及老人照顧中心服務,瑞典是在1990年代開放民間企業參與長照。近年瑞典民營照護機構頻頻發生如老人感染、餓肚子、員工薪水被刪減、將利潤轉到海外等醜聞,因而,民營企業參與長照利弊得失在政界引起大辯論。
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雪貝哈理指出,當時開放民營的兩大目的:減輕財政負擔及增加競爭,最後都沒達成,反而造成長照服務品質降低。表面上,老人可選擇公營或民營機構,但老人並沒能力去辨識品質好壞,選長照機構並不是選旅館,老人一旦跟某機構建立關係,很少人會再換機構。而為了管理民營機構,政府反而投入很多人力簽約、檢查。
「先前政府對企業有一些規範,但過於簡單,現在須提高對企業要求,並限制利潤,」改為斯德哥爾摩市老人服務委員會主席布雪說,民營企業經營長照利潤一般約有6%,委員會現擬針對企業利潤加以限制,反對將其全部利潤分給股東。未來可能只同意讓民營企業取得2%利潤,超過部分都要投入老人照顧相關投資。
已有百年歷史的瑞典長照發展至今,限制民營企業利潤以確保老人照顧不被剝削,成為一道頭疼難題。

瑞典篇/九成老人不想讓子女照顧

2016-06-25 07:25:40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瑞典採訪報導

圖為大學城烏姆薩拉老人公寓,老人們中午帶午餐在交誼廳一起吃飯、聊天交朋友,有伴一起老。 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瑞典法律已明定,子女沒有奉養父母義務,且瑞典人相信,老人交給受過訓練的人員來照顧,會比家屬照顧得更好。
從事照顧工作的瑪莉亞說,「在瑞典,父母到達一定年紀,交由社會來照顧」。因為瑞典婦女是要就業,須做好托幼、托老,讓婦女無後顧之憂。
民調顯示,有六成瑞典老人希望由長照來照顧,僅一成希望由子女照顧,另有二成七是希望配偶照顧。
瑞典自1940年代開始,對家屬照顧老人提供現金給付;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雪貝哈理指出,居服普及,瑞典人感受到,由專業的人來照顧老人會更好,現金給付現幾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100天的臨終照顧假。
只要醫院出具證明,家人有緊急狀況或臨終,就可請照顧假,併入病假計,最長可請100天。請照顧假什麼也不必做,就只是陪伴。瑞典一年約10萬人過世,請照顧假約1.5萬人,平均請十天。
蘇珊育有四個小孩,「以後我年紀大,也會使用居服。我希望我的孩子經常跟我一起,他們不用到我家幫我做什麼,只要快樂地和我一起聽音樂會、打牌就好。」

瑞典篇/鼓勵移民投入照服員行列

2016-06-28 09:31:19 經濟日報 特派記者江睿智/瑞典採訪報導

身形壯碩的容馬利(Jean-Marie)熟練地操作老人臥室的升降機,協助老人起床,他細心地餵老人吃藥,午後陪伴老人從事戶外活動、玩球,雖然他是個大男生,膚色很特別,但很會照顧老人,他說,「老人就像小孩,不一定會表達自己需求,我們要去了解他的需求……」
剛果出生的容馬利,是斯杜勒比(Stureby)老人照顧中心的資深照服員,他從事照護工作已長達20年,但他持續受訓,學習各種新的照護科技及技巧,他說,「如果喜歡這工作,就會去學習、並克服困難」。
斯德哥爾摩南方賽特拉(Satra)一帶,多是移民社區,賽特拉(Satra)老人照顧中心照服員八成更由移民擔任,瑞典人只占二成。
斯杜勒比(Stureby)老人照顧中心主管倫巴克(Hanne Ronnback)表示,照服員這職業幾乎都是移民,近來年補進來的人力幾乎都是移民。
索馬利亞裔、瑞典溫和黨國會議員、健康與社福委員會委員亞當(Amir Adan)也贊成移民投入照護工作。他說,只要受過照護員訓,受訓期間不長,出來就可以謀生,因此移民也願意從事。此外,社工人員也很缺乏,而很多移民小孩自小就接觸社工人員,若能培訓成社工,進一步改善待遇,亦有助補足長照人力缺乏問題。
「不論年齡或背景,只要願意投入長照照護工作都好,」瑞典老化及照顧國家研究教授洛格格倫(Marten Lagergren)說,對移民來說,若能把語言學好,有助投入照護工作。

瑞典篇/拒絕孤獨老去 老人公寓融入社區

2016-06-28 09:30:54 經濟日報 特派記者江睿智/瑞典採訪報導

瑞典長照制度以居家和照顧中心為主,近年來針對健康老人發展出老人公寓的新型態住宅,老人們一起生活,共享社交活動,避免孤獨終老,延長健康。
離斯德哥爾摩不遠的烏姆薩拉(Uppsala)是知名又古老的大學城,人口僅20萬人,現年78歲的艾薇(Evy Roback),身子骨硬朗,三年前跟隨著女兒,從南方搬到此城市,她沒有跟女兒住一起,而是選擇住進地方政府的老人公寓。
「住在這裡很有安全感。」艾薇租的公寓有64平方米,月租9,100瑞典克朗(折合新台幣約3.6萬元)有兩個房間和一個寬敞客廳,牆上掛滿了她喜歡的畫作,矮櫃上擺滿家人照片,客廳地板上鋪著繡有龍和壽字的中國風地毯,艾薇說,這是年輕時她旅行買下來了,一直是她最喜歡的地毯。公寓所有家具都是她帶來的,並親手布置。這裡就是家—溫馨的家。
走進她的臥室,床邊有個緊急對講機,艾薇手腕上則掛著緊鈴,如果有緊急情況,她只要按下緊鈴,對講機的那頭就會有人呼叫她。住在這裡三年,艾薇從未使用過緊鈴,倒是掛在衣櫥上的寶藍色無袖禮服更吸睛,「心情好時就會穿,」艾薇開朗地說。
從艾薇細心布置的家,就知道她過著充實的晚年生活。和一般公寓不同的是,地方政府提供老人公寓,不僅有老人需要的照護設施,更經常舉辦社交活動,艾薇一星期健身三次;她自己買菜、作菜,帶到共用客廳、也是交誼廳,與其他老人一起吃飯,一起看電視;而老人們有時也會一起出門吃餐館、買彩券。「搬到這裡來,沒有花很多時間,就跟大家認識了,」艾薇對目前生活感到很快樂。
烏姆薩拉市政府出租老人公寓,隱身在一般公寓裡,完全融入社區,附近有超商、藥局、公車站,附近居民有一共同公園,老人們經常在公園裡散步。
老人公寓管理員歐斯加頌(Anna Oskoraso)講話很俐落,她的褲管上有工具口袋,裝了各型工具,公寓裡那些設施壞了,她會順手修一修,是老人們的生活好幫手。
老人公寓是瑞典專為健康老人打造的新型態住宅,提供無障礙設施,以及適合老人的設施,例如,門面以白色為底,門栓則為黑色,方便老人辨識門把;門把也有特殊設計,萬一老人在公寓內發生意外,外頭管理員可以開門進入。老人們使用交誼客廳,若忘了關微波爐等設施,也會顯示在門口面板上,方便管理員處理。
歐斯加頌負責管理的老人公寓有31間,有一至三個房間,依不同房型有不同租金,月租約6,000至1萬克朗(折合台幣約2.4萬元至4萬元之間),只要70歲以上、生活自主的老人都可申請,住在其中老人也可申請使用居家服務。老人住宅很受歡迎,「一般要排隊兩年,」歐斯加頌說。
中午時分走進老人公寓交誼廳,幾位老人各自帶午餐共食。83歲的米山(Marianne Risberg)很喜歡客廳,每天中午都到這裡午餐,「若是到自己的公寓吃飯,會很擠。」
老人們每天都在這裡上演午餐對話。因先生過世,米山三年前搬到這裡來住,她邊吃飯,邊向聯合報採訪團隊抱怨,「一人一個房間,在裡頭大叫,外面也聽不到」;「以前住的地方有森林,這裡沒有森林」……
因感受到行動不便似乎令她悲傷了起來。「你不就是在這兒認識我的嗎?這裡不好嗎?」坐在她旁邊的老先生幽默地說,米山開心地笑了,「我們是好朋友!」

瑞典篇/90歲獨居婦 老人活動中心享夏日美好時光

2016-06-28 09:31:15 經濟日報 特派記者江睿智/瑞典採訪報導

五月天瑞典綠意盎然,花朵爭妍,陽光普照,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周三上午,91歲的葉特(Ethel Nilsson)穿上粉紅色衣裳,靠著助行器—她口中的「男朋友」,一步一腳印,走半小時路,到斯德哥爾摩近郊哈瑪坡老人活動中心練氣功。
歲月在葉特臉上留下縐紋,儘管行動不便,但她個性活潑,說話硬朗,待人熱誠,更讓人驚訝的是,先生自1972年過世,她獨居至今,仍未使用居家服務,這意味著她獨立在家生活、終老。
好在,葉特經常來老人活動中心,周三除了練氣功外,她還打聽夏天活動訊息,並跟工作人員談話、跟其他老人喝下午茶、交朋友。
82歲、獨居、柱著枴杖的恩瑪(Emmie Cedrell)便是她的好友,天氣不好時兩人相約一起坐捷運來。看似行動不便,恩瑪也沒有使用居服,她說,「不需要,我會自己煮飯,也會到老人活動中心吃飯」;不過恩瑪家中有警鈴,她曾經在家中滑倒,自己無法爬起來,之後手腕上就裝了緊鈴。
葉特、恩瑪和其他老人這一天都盛妝打扮。下午兩點半一到,一群可愛、有各種膚色的小學生在老師帶領下,站在老人們面前,一連唱了好幾首歡迎夏天、讚美夏天的詩歌,還有瑞典國歌,老人們也跟著唱和、打拍子,孩子們天真臉龐和歌聲打動人心,不知不覺中老人們也流下眼淚。
唱完歌,孩子們拿出自己畫的圖,一個孩子的畫寫著:「你們的外表看起是老人,但有顆孩子的心」。每個孩子們親手將圖畫送給老人們,並與老人們擁抱,老人們都充滿著感動,開心地笑了。這幅老小同樂的畫面,讓人動容。
斯德哥爾摩市劃分為14區,每個區都有這樣老人活動中心,經常為老人舉辦活動,「主要任務是預防老人生病、失智,」哈瑪坡老人活動中心主管葉根史塔特(Yvonne Jagenstedt)說,只要是65歲以上、住在斯德哥爾摩市的老人,不論失智或失能,只要能夠來的,通通都歡迎。經常到哈瑪坡的老人平均年齡約84歲,最高有101歲。
她進一步說,研究顯示,老人精神疾病發生,有很多是因配偶過世,孤單致精神上受到打擊,甚至走不出來,老人活動中心針對老人孤單問題,採取措施,增進老人健康,以減後日後老人照顧社會開支。
哈瑪坡老人活動中心,包括葉根史塔特在內只有三名全職員工,經常舉辦如氣功、健身操、烹飪、電腦、按摩等課程、甚至到市區看博物館、舉辦「海盜舞會」等活動,老人也會針對活動提出建議;還有一位兼職人員會到老人家中協助換燈泡服務。此外,老人活動中心也提供家屬支持服務,例如請專家來講演如何延緩和照顧失智。不包括員工薪水,哈瑪坡老人活動中心一年支出約20萬瑞典克朗(折合新台幣約80萬元)。
「最重要是要對老人友善,懂得老人需要什麼,老人才會來。」葉根史塔特舉例,一星期有一次按摩,很多老人長期沒有跟別人有身體接觸,透過按摩撫觸,老人會有幸福感,感受到是有人關心。
老人活動中心可說是許多瑞典老人生活的重心,甚至改變老人人生。有老人說,「沒有老人活動中心,肯定活不到今天!」而葉根史塔特也說,曾有喪偶老人一度陷入悲傷,去年夏天每天都來到活動中心,後來在活動中心又認識了另一位太太,梅開二度呢。

瑞典篇/照服員月薪8萬起跳 找嘸年輕人

2016-06-28 09:31:20 經濟日報 特派記者江睿智/瑞典採訪報導

22歲的葉恩瑪(Emma Lof)有著青春臉龐,每天早晨耐心地陪著失智老人起床、聊天,為他們煮早餐;她並參加長達一年半的受訓,她將以照服員作為職志。「很多主管都是從照服員做起,我希望能像她們一樣!」她以熱切的語氣說。
葉恩瑪自學校畢業後失業了一陣子,經職業介紹所轉介,在斯杜勒比(Stureby)老人照顧中心擔任照護工作,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她格外珍惜,她認為,在瑞典照服員的待遇有保障,也有一定社會地位。
在斯杜勒比老人照顧中心多達187個80歲以上老人、230位全職工作人員中,葉恩瑪年輕的身影顯得很特別;因為一望去,照顧中心的照服員多半是已任職二、三十年的中年婦女,鮮少有年輕人投入這職業。
主管倫巴克(Hanne Ronnback)說,未來五至七年內目前照服員都會退休,必須補充人力。而初階照服員來源很少,培訓的人數遠比需求低,「未來若經濟不好,財政緊縮,照服員無法相應增加,勢將影響老人照護工作。」
位在斯德哥爾摩南方的賽特拉(Satra)老人照顧中心也有類似情況,「照護員年齡都在50歲以上,主要是女性及移民者,要有人接棒才行,」主管坡洛特(Annelie Birath)語帶擔憂地說,「年輕人都要做足球員或電影明星,在這些夢想未落實前,不會想要投入照顧老人的工作。」
在瑞典,機構初級照護員的月薪約2萬瑞典克朗( 折合新台幣約8萬元),在斯德哥爾摩地區則約有2.4萬瑞典克朗(折合新台幣約9.6萬元);若能進階到護士層級,可進一步拿到3.9萬瑞典克朗(折合新台幣約15.6萬元)。
倫巴克說,在1960至1970年代,瑞典照服人員薪水很差,也無社會地位,後來瑞典在法律上肯定照護員這項職業,認為應受到尊敬,並提升薪資。不過,即便照服員薪資已提升到月薪2.4萬瑞典克朗水準,「雖比銷售員薪資高,但相較其他職業仍然偏低。」
瑞典照服員不僅年輕人少,另一個現象是,女性獨霸該職場。在斯杜勒比老人照顧中心,女性照服員比率高達95%,「男性照服員只有5%,我們更歡迎男性加入。」倫巴克有點無奈地說。瑞典女性必須工作,很自然地,托老和托幼成為女性為主要的職業。
斯杜勒比老人照顧中心主管歐頌(Maria Olsson)說,若只要有興趣,都可以擔任臨時照護員,瑞典很多大學生在暑假和周末打工,都曾擔任臨時照服員;若是全職則一定要受過訓,一定要取得文憑和資格。初階照服員可透過受訓升遷,晉升到主管。具有移民背景的歐頌就是從低階照服員一路做起,而成為主管。
瑞典全職照服員來源,通常有三個管道:一是高職三年培訓;二是畢業後上成人學校受訓班,受訓一至一年半,移民多半循此途徑;三是做中學,進到機構後受訓。
照服員來源不足已成為瑞典長照的一大挑戰。社會民主黨議員、國會健康與福利委員會副主席索倫森(Anna-Lena Sorensson)說,在2025年前瑞典必須增聘12萬名照服員及護士,「這是很大的數字」;她強調,要從改善照服員薪資及待遇,以及提供進修機會著手,使升遷機會要更暢通,「要讓大家感到,照服員工作不是一成不變、不是純粹勞力的工作,而是需要專業性,不是誰都可以做。」
瑞典老化及照顧國家研究教授洛格格倫(Marten Lagergren)直言,「瑞典就業市場雖強調男女平等,但職場上並未真的達到平等,還是男女有別,特別是在長照領域,主要從業人員以女性占絕大多數。」
他進一步指出,而要提高照服員工資,是要經過與工會談判,若要提高照服員薪資,那麼護士怎麼辦?其他職業是否跟著提高?這是牽一髮動全身,沒想像中容易。
「對瑞典長照制度來說,錢和財源恐怕不是最大的問題,如何找到適合的照護員更難解決。」洛格格倫如此評論。

瑞典篇/長照工業化…服務分秒必爭 老人不開心

2016-06-28 09:31:18 經濟日報 特派記者江睿智/瑞典採訪報導

住在烏姆薩拉(Uppsala)市中心、現年82歲的皮耶吉達,三年前因年輕時工作舊傷復發開刀,導致她行動不便,需要有人幫忙洗澡,因而申請居家服務,她選擇一家附近的民營居服公司。
「一進門,居服員會先刷卡計時,但跑到走廊外講電話,而且每次都來不同的人,有十幾歲的小男孩,有移民……」先生郝方照(Fang-Chao Hoh)說,來幾次後,他便拒絕使用居家服務,之後,由他照顧太太,幫太太洗澡。
因開放民營企業參與長照,民營高效率係以績效管理支撐,「長照成為工業化,員工每一分鐘都要記錄,規定每個動作只有多少時間、可以拿到多少錢,老人和居服員都很緊張,」斯德哥爾摩市老人服務委員會主席布雪(Torun Boucher)觀察。在斯德哥爾摩地區,不論是居服和機構照護,民營占比皆達到三分之二。
因為民營企業強調績效管理,公營機構也跟進,居服員服務分秒計時,且每天要做很多文書作業,時間反而不是花在照顧老人,為了效率而計時,導致居服員和老人都很緊張,服務品質也下降。
「瑞典長照目前發展方向與照顧品質悖道而馳,服務都是以時間算,使得服務變成很呆板模式,」斯德哥爾摩大學社工系教授雪貝哈理(Marta Szebehely)表示,各黨派和長照機構主管對此都有共識,認為必須有所改變。
她進一步指出,瑞典長照當務之急就是要提升品質,最重要是要讓工作人員有充足時間照顧老人,使老人獲得連續性服務,而主管對於照服員控制不宜過多,要讓照服員有彈性,能視老人實際需求提供服務。
「新的制度必須以老人為中心,提供服務是針對老人需求,而不是管理需求,」布雪(Torun Boucher)表示。
此外,「瑞典未來還要增加照顧中心的床位數,」社會民主黨議員、國會健康與福利委員會副主席索倫森(Anna-Lena Sorensson)說。近年來因需要長照的老人增加,但財政不足影響下,瑞典減少機構照護,而增加居家服務。
瑞典老化及照顧國家研究教授洛格格倫(Marten Lagergren)表示,老人照顧中心及床位數現在已出現不足情況,一方面失智老人在瑞典愈來愈多,需要得到適當照顧;二是,居家服務成本雖低於24小時照顧的老人照顧中心,但是居服若一天超過4個小時,成本就已高過老人照顧中心。甚至有的居服一天要服務八次,居服員幾乎整天都在老人的家裏。

2016/6/28

泰迪熊內藏過世老伴的真心話 奶奶收到激動落淚

2016-06-10 15:55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圖擷自Mirror

分享
世界上最暖心的泰迪熊大概莫過於此了!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一名83歲患有失智症的83歲老婆婆華特絲(Jean Walters),日前收到孫女送上的泰迪熊後感動到喜極而泣,原來是因為泰迪熊裡藏著一段老婆婆心心念念的錄音!
根據《鏡報》報導,老婆婆的老伴丹尼斯(Dennis)11年前因肝癌病逝,貼心的孫女為了不讓婆婆感到孤單,將爺爺生前從軍時,對婆婆表示愛意的錄音放在泰迪熊內,送給婆婆當生日禮物。

圖擷自Mirror

分享
「對我來說,妳是這世上最好的女孩!」(You're the best girl in the world for me.)爺爺過世後,每當婆婆想起爺爺時,就會靠著泰迪熊裡的這段錄音,一解相思之苦。罹患失智症以後,婆婆更是只能靠著老伴的錄音,來記住爺爺。不幸的是,錄音卻漸漸毀損,讓婆婆傷心不已。
貼心又孝順的孫女艾比(Abbie)費了很大一番功夫,才找到廠商願意提供維修。7日晚間艾比告訴婆婆,「妳有一個朋友在沙發等你。」當婆婆看見是她心愛的泰迪熊時,又驚又喜。才5歲的曾孫子在一旁喊著要曾祖母「按它!按它!」
當華特絲按下去那一刻,再度聽見「老伴」的聲音時,激動之情絲毫難以掩飾,感動到緊抱著孫女不放。

檢測高齡駕駛題目 可簡易篩檢失智

2016-06-11 09:07 中央社 台北11日電

公路總局5月開始下鄉,宣導高齡駕駛認知機能檢測。這套檢測題目都經過醫院專業醫生審核過,還可用來做簡易失智篩檢。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公路總局推動建立高齡駕駛人駕駛執照管理制度,5月開始下鄉宣導,可能明年正式實施。
公路總局說,對高齡駕駛檢測的重點,主要是認知機能,包括對時間正確認知能力、回復記憶思考的能力、測試判斷力及手腦並用能力,總檢測時間不超過30分鐘。
公路總局說,這套檢測題目,都是經過醫院專業醫生審核過,還可做簡易篩檢失智。
例如,在時間認知能力部分,寫下檢查當日的年、月、日、星期與當時所在地,測驗5題,至少要答對4題才算通過。
在回復記憶思考部分,先讓受測者看10種圖案,並會先告知圖案內容,收起圖案2分鐘後,寫出或說出圖案名稱,答對3題以上算通過。
在測試判斷力和手腦並用部分,受測者畫出指定時刻的時鐘,共有7項評分指標,包括:指定的時刻有無正確標示、時鐘數字排列否正確、時針與分針是否都有畫出等,得分4分算通過。

攝記現場/蝸居老人記實

2016-06-09 23:13 聯合報系攝影中心 記者程宜華╱即時報導

我關掉閃光燈,走入狹小的「蝸居」,試著誠實地紀錄社會角落無聲的嘆息...
歲末年初,農曆新年還差幾天的一個傍晚,我結束了當天的採訪行程,臨時接到通知,急忙往大同區趕去,大台北都會中心的年輕同事李承穎,早已在那裏等著帶我進去,體驗這事先完全沒有預期的震撼。
這是台北市西區靠大橋頭邊,伊寧街一棟三樓老舊民宅,一進入室內就聞到,空氣中飄散著一股混雜著腐壞、發霉和尿騷的異味;牆壁斑駁、燈光昏暗,塌陷的天花板下,是木板隔成僅容一床的小房間;這處「蝸居」竟是27位老人的生活天地。
我關掉了閃光燈,以一種最安靜、不干擾的姿態進行採訪拍攝,也收起廣角鏡,避免誇張視野; 採用24-105焦段,努力克服狹小走道與房間的阻礙,試著誠實地捕捉這裡的空間感,主題與細節。
聚集在這蝸居裡的每個人,身後應該都有一段不為人道的窘迫人生,沉默大部分是他們的共同語言,因為臥病在床,或是行動不便而窩居在狹小的空間,隔絕在這繁華都會的邊緣。
即便可以行動自如的,也是目光呆滯,間隔不連貫的廊道或小屋裡,偶爾傳來幾聲咆嘯、爭吵,或因失智、病痛、噩夢引發的呻吟。聽不見的是潛藏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無聲的嘆息。
蝸居內雖有廚房、浴室,但設備簡陋,廚房髒亂、浴室沒門、家具多是拾荒而來;好幾個房門口甚或貼著符咒,起因是幾年前有位久病的老人,還沒等到社工訪視安置,就在房裡上吊身亡。
當時農曆春節將至,這裡完全沒有過節氣氛,在冷冽冬天低溫中獨處的情境,著實令人感到心酸。
身為攝影記者,我誠心希望透過影像與報導,喚起政府、社會及家庭個人的重視與省思。
其實,這是整個台灣社會的警訊,問題也不是今天才發生,相信仍有許多角落不被看見或視而不見的老人長期照護、安養送終這急迫性的議題個案存在。
每個老者都曾經是經歷人生黃金歲月的年輕人,甚或也多少為國家社會或他們的家人作出貢獻。生活不堪,孤苦無依,貧病交迫的晚年,應該不是普世價值裡,人生該有的境遇。
遺憾的是近年來世道經濟蕭條、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型態,讓我們不可避免地必須面對這人類歷史上,財富最集中在老人身上,老人景況卻也最淒涼的年代。(圖、文/林俊良)
●追蹤攝影中心粉絲專頁:udn 攝記現場

屋內能容下個人簡單家具和助行輔具的,在此已算是「升等」的高級雅房。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聚集在這蝸居裡的每個人,身後應該都有一段不為人道的窘迫人生,沉默大部分是他們的共同語言。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此處最「年輕」老人,目前年齡57歲。是個仍注重外觀打扮的女士。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老人們對現在的生活幾乎別無所求,只希望有地方住,有飯可以吃,安心地度過晚年。看在當地里長、社福團體及關心的附近居民眼裡,如此破舊的地方,都不免擔心,這樣的日子怎麼熬到善終。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牆壁斑駁、燈光昏暗,塌陷的天花板下,是木板隔成僅容一床的小房間。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樓梯窄小,僅容一人行。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蝸居內雖有廚房、浴室,但設備簡陋,廚房髒亂、浴室沒門、家具多是拾荒而來;好幾個房門口甚或貼著符咒,起因是幾年前有位久病的老人,還沒等到社工訪視安置,就在房裡上吊身亡。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洗衣、曬衣都得擠在這個空間裡,一旁還放著輔具。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住在此處的長輩,大部份不想跟人說話,或是輕微失智,不願與外界接觸。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這裡的老人其實有少部分仍有家屬子女,但也多為經濟弱勢,幸運的不定期能來探視。記者林俊良/攝影

母女之情/思念

2016-06-10 07:49 聯合報 洪嘉貞(嘉義市)

去年除夕,母親過世,我們過了一個淒風苦雨的年。一年多了,生活早已恢復平靜,我以為事情已經過去,殊不知一種神秘的氛圍,取代長年牽掛母親的心情,悄然在生活中瀰漫開來。 圖/蛋妹

去年除夕,母親過世,我們過了一個淒風苦雨的年。一年多了,生活早已恢復平靜,我以為事情已經過去,殊不知一種神秘的氛圍,取代長年牽掛母親的心情,悄然在生活中瀰漫開來。
首先是一盤路邊攤的炒米粉,那煸香的香菇與蝦米,搭配油潤的口感,像極了母親炒的。我想起當年身懷六甲回娘家,那時因為懷孕食量正大,母親擔心我餓著,為我炒了一大盤米粉;我一口氣吃了三碗後放下筷子,母親以為我吃飽了,我搖搖頭告訴她:「不是吃飽了,是吃得嘴巴好痠,停下來休息一下。」母親聽完露出的欣慰笑容,又浮現眼前。
再來是端午節前夕,與先生討論要買哪家的粽子,說來說去都沒有一家中意的。我猛然後悔起來,這麼多年,我怎麼都沒有把母親包粽子的好手藝學起來?每次跟母親約好要她教我,我一到家,早已是粽香四溢。她總說:「欲等妳到啥米時陣?卡早包好妳就會轉來呷。」我就是如此被母親寵愛著,一次次地對學包粽子這件事繳了白卷。
前幾天不經意在電腦裡看到被兒子標記為「阿嬤日本行」的照片資料夾,讓我憶起與母親同遊日本的情景。母親早年受日本教育,「去日本看看」一直是她的夢想。那年我帶著她和兒子一起飛去京都,她那一輩子很少說的日語,竟在日本發揮得淋漓盡致,幫我解決不少溝通上的問題,兒子還驚呼:「阿嬤怎麼會說日本話,好厲害!」隔年母親就中風失智,讓大家措手不及,唯一讓我慶幸的,是有早一步帶她去日本旅行,圓了她一生的夢,少了一些遺憾。
失智後的母親變得很少說話,有天我陪她看電視,剛好有飛機起飛的畫面,她竟開口說:「飛行機!」我趕緊追問:「您有坐過嗎?」「有。」「坐去哪?」「日本!」「誰帶您去?」「妳啊!」母親難得能清楚說話,雖然只有隻字片語,卻讓我熱淚盈眶、興奮不已;我堅信在母親褪色的記憶裡,日本行一定是她鮮明難忘的回憶。
每當有節日逼近,我的心情便愈來愈糾結。這時我才明白,原來這個神秘的氛圍叫「思念」。原來,思念是因為失去而存在,卻不因時間久遠而消失。原來,當母親離去時,思念就在我心中開始發酵,只是當淚珠滑落之後,我才驚覺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