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油品知識及效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油品知識及效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7/1

橄欖油像果汁現榨才新鮮 品油師教你安心挑好油

2018-12-21 14:50聯合報 記者張益華╱即時報導
地中海飲食有益心血管健康,預防失智,其中有「液態黃金」美譽的橄欖油,是不少人的首選食用油,但市售橄欖油琳瑯滿目,有標榜冷壓初榨、精緻油等特性,到底該怎麼選擇?義大利國際品油協會資深進階品油師陳采岑在「有意思生活節-健康互動講座」中,分享好油關鍵在新鮮,並現場示範橄欖油菇菇溫沙拉,讓民眾在冬天食用,溫暖加倍!
「新鮮橄欖油等於新鮮果汁」,陳采岑說,橄欖油是把整顆橄欖拿來初榨,如同水果榨汁,橄欖每年十月採收,其中早摘果實榨出來的橄欖油愈新鮮,為保新鮮,用人工和機器合力採收,以最快速度切果去除葉子、洗果、壓榨果實再過濾製油,限在2-6小時內榨取,時間搶快較能製出新鮮的橄欖油。
橄欖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油酸含量最多,有助降低壞膽固醇,提升好膽固醇;另外含有豐富的多酚、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防老化。
橄欖油對身體有益,如何選好的橄欖油?陳采岑親自示範,首先「醒」油,用手掌的餘溫包住油瓶加熱油,再「聞」油,聞起來有新鮮草味和水果味,沒有油耗味,接著「喝」時口中感到微苦;吞嚥時有微刺感,屬於較優質的橄欖油。
橄欖油的料理方式很多元,常見使用在涼拌沙拉、塗抹麵包等輕食,但也可以用於炒菜,很多家庭主婦擔心油品加熱容易變質,陳采岑指出,橄欖油約210度,所以不用太擔心用橄欖油炒菜,只是有點浪費。
如何保存橄欖油?陳采岑表示,橄欖油若放冰箱冷藏,容易出現結塊情形,尤其反覆在冷藏與常溫中使用,次數過多恐加速氧化,使油品不新鮮,也不要放在日曬處,建議把橄欖油放在室溫陰涼處即可,另外注意保存期限,若聞到油耗味等異味,需留意油品是否變質,盡量不要拿來食用,可用在擦拭皮件。
民眾參加「有意思生活節-健康互動講座」,在品油師的指導下,現場練習品油,第三步驟...
民眾參加「有意思生活節-健康互動講座」,在品油師的指導下,現場練習品油,第三步驟「喝」油,好油是感到微苦和微刺感。張益華/攝影
民眾參加「有意思生活節-健康互動講座」,在品油師的指導下,現場練習品油,第一步驟...
民眾參加「有意思生活節-健康互動講座」,在品油師的指導下,現場練習品油,第一步驟「醒」油,用手掌的餘溫包住油瓶加熱油。 張益華/攝影
橄欖油菇菇溫沙拉是將三種菇類搭配奶油、羅勒鹽和胡椒炒熟,再淋上橄欖油和微醋,香氣...
橄欖油菇菇溫沙拉是將三種菇類搭配奶油、羅勒鹽和胡椒炒熟,再淋上橄欖油和微醋,香氣四溢。張益華/攝影
民眾參加「有意思生活節-健康互動講座」,在品油師的指導下,現場練習品油,第二步驟...
民眾參加「有意思生活節-健康互動講座」,在品油師的指導下,現場練習品油,第二步驟「聞」油,聞起來有自然香氣。 張益華/攝影
廚藝老師陳怡均(右)擅長地中海料理,現場示範橄欖油菇菇溫沙拉。張益華/攝影
廚藝老師陳怡均(右)擅長地中海料理,現場示範橄欖油菇菇溫沙拉。張益華/攝影
義大利國際品油協會資深進階品油師陳采岑在「有意思生活節-健康互動講座」中,分享新...
義大利國際品油協會資深進階品油師陳采岑在「有意思生活節-健康互動講座」中,分享新鮮橄欖油等於新鮮果汁,早摘果實榨出來的橄欖油愈新鮮。張益華/攝影

2019/6/18

「抗氧化之王」核桃 何時吃能讓營養價值最大化?

2018-12-11 10:26元氣網 綜合報導
冬季養生可以多吃堅果,堅果是指油脂多的種子類食物,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
冬季養生可以多吃堅果,堅果是指油脂多的種子類食物,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 圖/ingimage
堅果富含有益健康的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其中的核桃更被稱為「抗氧化之王」,若吃對時間有助於吸收,讓其營養價值最大化。
中醫師範引旺表示,由於早上是最需要能量補充的時刻,一天的活動都需要消耗早上攝取的熱量,因此早餐時吃一些核桃既能補充營養又不容易變胖,最佳吃核桃的時間是早餐後或飯後2小時。
營養師陳艷梅也指出,早餐吃核桃可以提昇早餐的質量,達到營養均衡。而且在吃過早餐後,體內代謝水平會逐漸增加,如果能在早餐攝取核桃,可以有效吸收其中的營養物質。
核桃。 圖/元氣周報
核桃。 圖/元氣周報
範引旺提醒,核桃一天服用建議在20~40克之間,約4~5個,由於核桃含油脂多,吃太多會令人上火、噁心和腹瀉,所以一天不宜吃太多。


核桃堪稱「抗氧化之王」,美國飲食協會建議,每週吃兩三次核桃,尤其中老年人和絕經期婦女,因為核桃中所含的精氨酸、油酸、抗氧化物質等對保護心血管,預防冠心病、中風、失智等有助益。

2019/5/12

巧克力、藍莓、銀杏有益大腦?腦科學家破解補腦迷思

2018-11-04 14:28如果出版社 文/摘自《打破大腦偽科學:右腦不會比左腦更有創意,男生的方向感也不會比女生好》
【文、圖/選自如果出版社《打破大腦偽科學》,作者漢寧.貝克】
吃巧克力會讓人心情變好,因為據說含有血清素(一種快樂神經傳導物質)? 巧克力圖/...
吃巧克力會讓人心情變好,因為據說含有血清素(一種快樂神經傳導物質)? 巧克力圖/ingimage

保鑣細胞

就算不用擔心腦子營養不足,那麼多吃些健康食品也許可以促進腦功能?
關於這一點我們也必須知道,不是吃下肚的所有營養都進得了腦子。在血腦障壁的保護下,腦就像一個戒備嚴密的高度安全區域。血腦障壁同樣由星狀膠細胞構成,它們會在血管周圍形成一道保護屏障,決定誰可以進入腦部,誰不可以。就像高級夜店的保鑣,它們只允許某些分子通過;而且這裡就像現實人生:不重要和有攻擊性的不受歡迎──因此糖類和胺基酸在允許進入神經組織之前,必須接受仔細的檢查。那些油滑的脂肪卻很容易就滑過(同樣也是油性的)保護層。這也是為什麼所有毒品分子都是脂溶性的原因,只要三十秒,整個大腦就滿是毒品分子了。
血腦障壁的影響力常常遭人低估,而它的存在,能解釋為何許多關於腦的營養迷思不可能是真的。巧克力會讓人心情變好,因為據說含有血清素(一種快樂神經傳導物質)?沒這回事,不管是血清素或是其他血清素前體,都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進入腦部。據說吃中國菜會引發頭痛,因為用了味精調味(在科學文獻裡稱為中國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錯!尤其是麩胺酸(俗稱的味精),這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受到血腦障壁的嚴格控管。吃太多肉會讓人疲倦(在美國也有火雞有助睡眠的說法),因為含有色胺酸(tryptophan)?這一樣是胡扯──人只要吃飽都會覺得想睡,不管吃了什麼。
除此之外,就算有作用的營養物質真的進到腦中,它也必須先抵達能產生作用的地方。這就是所謂的藥物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指的就是,在正確的時間來到正確的地點,決定了此物質所能發揮的效果。舉牙膏為例,你要拿來刷牙才有用,塗在腳上當護足霜就不太適合。如果你吃了含有很多「有機活性花青素」的藍莓(據說有益腦子),花青素首先也必須到達能發生作用的地方──神經細胞。這可不容易啊!
所以請記住,拚命補充身體營養,並不能保證腦子也能吸收。腦會主動攝取自己需要的(必要時從別處搶來);同時,它也會嚴格管控進入的物質。因此,想刻意吃高級的大腦食品來促進腦部代謝,是很困難的,因為腦通常已經營養充足了。
如果你吃了含有很多「有機活性花青素」的藍莓(據說有益腦子),花青素首先也必須到達...
如果你吃了含有很多「有機活性花青素」的藍莓(據說有益腦子),花青素首先也必須到達能發生作用的地方──神經細胞。這可不容易啊! 莓果圖/ingimage

別愈吃愈笨!

當然,腦很仰賴重要的營養成分,對不當食物的反應也很敏感。它需要不飽和脂肪酸來建構神經細胞膜,以及神經纖維周圍的絕緣層。有一些胺基酸(譬如色胺酸和苯丙胺酸)是身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必須從外面補給,因此蛋白質非常重要。水中的礦物質和少數的維生素也不可或缺,它們讓大腦運作正常。必要時身體可以自己生成醣類(只要蛋白質供應充足)。
然而,如果想基於「既然胺基酸對神經傳導物質的形成很重要,那我就多多益善!」的理由,拚命吃重要的營養素補腦,其實沒有什麼意義。有些人吃香蕉,是因為香蕉含有很多色胺酸,可以強化腦功能。當然,色胺酸是血清素(一種在情緒處理和感官知覺上很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前體。但你吃了一大堆色胺酸之後會怎麼樣?心情大好或是看到彩色繽紛的影像?都不會。因為腦子不會允許太多色胺酸進入。
所以你想提供腦子多少補腦食品都可以,但它只會挑選出當前最需要的。它是根據食譜來作飯,不是看別人供應了哪些食材。因為對腦而言,它必須保持穩定良好的運作,不受食物供給波動的影響。
銀杏似乎無法減緩失智症的惡化,也不能讓健康的受試者在智力表現上有所提升。 圖為銀...
銀杏似乎無法減緩失智症的惡化,也不能讓健康的受試者在智力表現上有所提升。 圖為銀杏的果實,又稱為白果。圖/本報資料照片

腦神經的食物

腦嚴格管控自己所吸收的營養,保護自己避免受外界影響,這是事實,但是不表示沒有任何物質能夠影響腦子的表現,藥物和刺激精神的物質如咖啡因,就足以證明。因此神經學家正如火如荼地研究各種可能影響腦功能的營養物質。不過,這是很困難的事,因為特別是飲食,產生影響的因素十分多元。一壺銀杏茶當中,有幾百種不同的物質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起作用。也許不同物質的相互作用對腦會產生正面影響(這點人們正在特別研究當中)?因此在有關「腦與營養」的科學文獻中存有許多猜測,並且往往建議更進一步的研究。不過目前大家倒是很相信,有兩類物質對腦有正面的作用。
第一類是享有盛名的Omega-3脂肪酸。它是公認的「大腦潤滑劑」,可以保持細胞膜的柔軟和彈性。除此之外,這類脂肪分子很容易就能通過血腦障壁進入腦部。服用高劑量魚油(富含Omega-3脂肪酸)超過六個月,似乎真的可以改善神經細胞的網絡連結83,可是至今還沒有人可以證明吃了就會變聰明。但還有愈來愈多跡象顯示,Omega-3脂肪酸不僅可以減緩腦部老化84,還能促進海馬迴神經細胞的生長85。能夠有這樣的效果,到底是因為魚油產生影響的地方僅止於細胞膜,還是它同時也促進了生長因子的釋放,仍然非常有爭議。
另一類被視為可以促進腦功能的營養素是多酚類(polyphenol),包括在可可中發現的類黃酮(flavonoid)、藍莓中的花青素(anthocyan)、咖哩中的薑黃素(curcumin)或銀杏葉中的槲皮素(quercetin),以及紅酒中的白藜蘆醇(resveratrol)等。多酚類如何產生作用,或是否有作用,也是沒有人清楚。有人認為,它們能夠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或刺激生長因子的形成。
腦科學家正在研究所有這些物質的作用,特別是巧克力,大概也是因為受試者容易找。為什麼巧克力會讓我們心情好?不可能是因為巧克力成分含有血清素,然而類黃酮確實可能是原因。讓受試者喝一個月類黃酮含量特別豐富的巧克力飲料後,他們比那些喝不含類黃酮巧克力飲料的控制組顯得更為沉著平穩。可是他們的智力並沒有增加86。不過,如果你想攝取跟該實驗等量的類黃酮,每天必須吃下三公斤左右的牛奶巧克力。一個月之後你是不是還覺得心情很好,磅秤會讓你知道。
目前科學家特別熱中研究多酚類對腦的影響。問題是,我們經常利用動物模式來做研究──一隻餵了藍莓花青素的老鼠能用更短的時間跑出迷宮,究竟能告訴我們什麼87?意思是我可以把買衛星導航的錢省下來,去買一大堆藍莓吃?腦研究不久後一定也會找到出路。
同樣的,很受歡迎的銀杏萃取物價值顯然也被高估了。銀杏似乎無法減緩失智症的惡化88,也不能讓健康的受試者在智力表現上有所提升89。至於吃銀杏丸到底有沒有意義,我還是讓你自己回答。在還沒有確實了解它的效用之前,仍待進一步的研究。
83 Witte AV et al. (2013) LongChain Omega3 Fatty Acids Improve Brain Function and Structure in Older Adults, Cereb Cortex, doi: 10.1093/cercor/bht163
84 van Gelder BM et al. (2007) Fish consumption, n-3 fatty acids, and subsequent 5-y cognitive decline in elderly men: the Zutphen Elderly Study, Am J Clin Nutr, 85 (4):1142-7
85 Denis I et al. (2013) Omega3 fatty acids and brain resistance to ageing and stress: body of evidence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Ageing Res Rev, 12 (2): 579-94
86 Pase MP et al. (2013) Cocoa polyphenols enhance positive mood states but not cognitive performance: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Psychopharmacol, 27 (5): 4518
87 Rendeiro C et al. (2013) Dietary levels of pure flavonoids improve spatial memory performance and increase hippocampal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PLoS One, 8 (5): e63535
88 Vellas B et al. (2012) Longterm use of standardized Ginkgo biloba extract for the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GuidAge):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Neurol, 11 (10): 8519
89 Laws KR et al. (2012) Is Ginkgo biloba a cognitive enhancer in healthy individuals? A metaanalysis, Hum Psychopharmacol, 27 (6): 527-33
.書名:打破大腦偽科學:右腦不會比左腦更有創意,男生的方向感也不會比女生好....
.書名:打破大腦偽科學:右腦不會比左腦更有創意,男生的方向感也不會比女生好
.作者:漢寧.貝克
.譯者:顏徽玲, 林敏雅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8/23

2019/4/26

魚油、Q10 這樣吃最健康!

2018-09-04 09:31常春月刊
【文/鍾碧芳】
夏天是引發心血管疾病最危險的時刻。夏天養心,到底心血管該如何保養?吃魚油、Q10等保健食品是否有效?又要怎麼吃才好?
在國人十大死因中,因心血管疾病所導致的死因就占了前五名中的三位,再加上高齡社會來臨下,近十年來,最熱門的心血管營養保健品就屬Q10及魚油了。只是,在保健食品市場中始終買氣長紅的Q10及魚油,到底有什麼功效?又該怎麼吃最好?
Q10是抗氧化劑,比維生素E強好幾十倍
Q10被稱做輔酶,是一種很強的抗氧化劑,功能類似維生素E,有研究指稱,Q10的抗氧化功能是維生素E的40倍。它是參與體內能量電子傳導的物質,幾乎體內所有細胞都含有Q10,特別是需要能量的器官如心臟、肝臟、腎臟等,Q10的含量特別高,不過,體內的Q10含量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逐漸變少。
【減少自由基的產生】
從1960年代開始,就有許多文獻資料與臨床發現Q10的作用。2005年的研究顯示,Q10可以增加腺甘三磷酸(APT)的合成,減少體內的自由基,讓細胞充滿能量,且可保護細胞膜的完整性;於2009年國際醫學研究雜誌《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中的一項研究也指出,Q10可增加癌症患者的存活率。
【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營養師林俐岑指出,在2014年的一項臨床雙盲試驗中也發現,慢性心衰竭患者,若長時間給予Q10,可改善心衰竭的症狀,並且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機率。
【改善糖尿病的血糖狀況】
根據2002年發表在《歐洲臨床營養學雜誌》的雙對照研究中發現,糖尿病患每天服用兩次100毫克的Q10,與服用安慰劑的組別相比,服用Q10的糖尿病患,血糖可獲得有效的改善。
【明顯降血壓作用】
1999年《歐洲臨床營養學雜誌》也曾發表,若每天服用120毫克Q10,比起安慰組別,可降低9%的血壓;另一項於2001年《South Med》發表的雙盲對照試驗中也證實,每天服用60毫克Q10的高血壓個案,12週後也比使用安慰劑的組別,可降低9%的血壓。
【保護神經細胞】
再從2002年發表於《Arch Neurol》的一項對於帕金森氏症患者所做的雙盲對照研究中發現,使用十六個月的Q10,隨著使用劑量越高,越可減緩疾病的進展,效果也越明顯。
不過,各國對於Q10的每日服用劑量標準都不一樣,上述的所有研究,使用劑量都比國內衛生福利部所規定的標準來得高上許多,台灣Q10的每日安全劑量以不超過30毫克為限。林俐岑表示,相較於其他國家,國內使用Q10的建議標準比較保守,事實上,Q10的安全性極高,很少有副作用產生。
她指出,從過去各項研究來看,Q10不但經常應用於心衰竭患者的身上,也常運用在糖尿病、高血脂或失智症的預防上,雖然這些研究發表陸續披露,但似乎並沒有一致性的結果。
魚油富含Omega-3,可有效降低發炎指數
魚油本身就是Omega-3,是屬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富含EPA與DHA,必須從飲食中攝取而得,可抵消體內花生四稀酸代謝後所產生的發炎性物質。DHA主要集中在人體腦部的灰白質和眼睛視網膜,與神經傳導有關,是維持腦部機能的重要成分;而EPA也與DHA相似,多存在於深海魚類中,是參與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尤其對降低血中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有明顯的效果。
【緩解發炎症狀】
林俐岑說,魚油EPA這幾年在抗發炎作用的研究相當多。一般人經常使用的油品是屬於Omega-6,這些物質會在代謝過程中產生花生四烯酸,這是發炎的傳導物,會讓身體趨於發炎狀態,而EPA的結構與花生四烯酸相似,彼此在人體內會出現競爭作用,進而取代它,可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不過,也有其他食物與其有類似作用,例如亞麻仁油。
【減少血栓形成】
國外也有文獻資料顯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只要每天服用1000毫克的深海魚油,死於心臟病的機率將下降30%,死於中風的機率也可降低15%。「這也與花生四烯酸有關,花生四烯酸會代謝出血栓產物,促使血小板凝結,進而增加血栓的形成,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EPA會取代血小板細胞膜上的花生四烯酸,抑制血小板的凝結,降低血栓的形成。」
2001年英國醫學會所發行的醫學期刊《BMJ》曾經提出,魚油可降低三酸甘油酯及超低密度血脂蛋白,可降低血脂及增加好的膽固醇,進而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機率。
【調控血壓】
魚油也能讓血管保持彈性,當血管有彈性時比較容易調控血壓,可減少發生出血性中風的風險,但林俐岑特別提醒,血壓的控制並非單靠吃魚油就有用,仍要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例如採取得舒飲食(DASH),控制鹽分攝取,降低體重等,才有實質的幫助。
【活化腦細胞】
有多項研究發現,魚油中的DHA能促進胎兒及嬰幼兒的神經系統,眼睛與免疫系統的發育,對懷孕婦女與嬰幼兒特別重要,主要是因為DHA是大腦與神經組織中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能活化腦細胞,改善腦神經衰退現象,可降低記憶力的退化,對於中老年人的腦部保健也有幫助。
【減緩視力退化】
魚油中的DHA有助於視網膜及視覺神經細胞發展,可強化視網膜對感光細胞的反應。美國知名眼科博士喬安那塞登的研究團隊就曾針對男性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每週至少吃兩次魚的男性,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風險降低了45%。
除了上述功效外,對於預防或改善關節炎、憂鬱症、聽力,甚至是預防癌症的發生也有不少研究。林俐岑指出,現在魚油也有研發出醫藥等級,但仍非健保藥,價格也不斐,因此建議若要達到上述功效,最好仍需搭配飲食與運動,效果更長久。
怎麼吃最有效?
一般來說,魚油具有抗凝血的作用,容易與藥物出現交互作用,特別是正在服用Wafarin(抗凝血劑)的患者,若想要服用魚油時,務必要與醫師討論並告知,否則容易造成出血,此外,魚油也會令血管恢復彈性,有降血壓的效果,若有服用降血壓藥物時,也要紀錄血壓狀況,以避免造成低血壓的風險。
林俐岑表示,若發現膽固醇過高或有心臟病史等民眾,通常就診時醫師會開立魚油或Q10幫助延緩症狀的進程,而對於想當作保健的中老年人,服用前也最好與醫師討論,以避免有類似藥物導致劑量過高的情況。
不過,Q10基本上是很安全的保健食品,雖對少許民眾有腸胃不適、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但機率不高,即使是一天服用1000毫克也少出現副作用。而魚油的保健劑量則為一天1000毫克,產婦及哺乳期婦女可提高劑量至2000~3000毫克。
一般人是否需要吃這類保健食品?林俐岑說,答案見仁見智,畢竟長期服用會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若能從自然飲食中攝取最好,她也提醒,若對海鮮過敏者不建議服用。「從保健的觀念來看,長期服用不會有副作用,但對於高劑量魚油,於開刀手術前、腸胃鏡檢測前都最好停用,以免造成出血不止的情況發生。」
魚油怎麼選
目前魚油保健市場中,魚油種類分兩大類TG form與EE form,林俐岑指出,基本上TG在市場上占有率較高,但其DHA+EPA含量約30%,以一顆1000毫克的劑量來看,EPA為180毫克,DHA為120毫克(天然魚油的EPA:DHA=3:2),但吸收率較EE高。而EE的含量可提高到50%,但相對地,吸收率較低,且費用高,民眾可依自己需求選擇。
從天然飲食中攝取Omega-3最好
想從天然飲食中獲取足夠的魚油(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或Q10,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多吃魚,也不鼓勵民眾以保健食品取代天然食物,除非飲食中可攝取的機會非常少。
至於從哪些食物中可攝取到Q10?「包括如秋刀魚、鮭魚、鮪魚,以及紅肉類如牛肉、羊肉等都有豐富的Q10,堅果及粗製食物中也有少量,其他如菠菜、花椰菜、胡蘿蔔、蘋果、栗子等也都有。」而魚油則多在大型魚類中,但由於目前海洋污染嚴重,建議攝取富含魚油的小型魚類,如沙丁魚,秋刀魚、鮭魚,鯖魚、虱目魚等為宜。
兩道養心好料理
【烤鯖魚】
食材:
鯖魚半片、綠花椰菜數朵、洋蔥少許、鹽胡椒少許、迷迭香或義式綜合香料少許。
作法:
1烤盤上鋪上烘培紙,將鯖魚洗淨擦乾水分,放在烘培紙上;週圍鋪上洗淨的花椰菜;洋蔥先切絲鋪在鯖魚上,再灑上少許鹽巴與胡椒,放上迷迭香或義式香料,蓋上烘焙紙(可防止魚片烤的過乾)。
2烘烤約20至30分鐘,擺盤後,淋上新鮮檸檬汁即可食用。
【鮭魚炒飯】
食材:
新鮮鮭魚40g、胡蘿蔔20g、五穀飯100g、橄欖油1小匙、西洋芹50g、少許蒜末、鹽胡椒少許。
作法:
1鮭魚切小塊,胡蘿蔔切丁,西洋芹洗淨切小段。
2取平鍋,用橄欖油先將蒜末、鮭魚、胡蘿蔔、西洋芹等食材拌炒約七分熟。
3再加入適量鹽與胡椒,最後加入五穀冷飯,炒至半熟,燜約兩分鐘後起鍋,撒上黑胡椒粒即可上桌。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26期】

2019/4/25

好食課/椰子油是毒藥還是解藥?椰子油還可以吃嗎

2018-08-26 16:59元氣網 文/林世航營養師
到底椰子油是毒藥還是解藥? 圖/ingimage
到底椰子油是毒藥還是解藥? 圖/ingimage
在這幾年椰子油是非常熱門的議題,在近十年間約有兩個議題讓椰子油變成養生的聖品。第一個議題是改善阿茲海默症症狀,新光集團董事長也因此買了椰子油給媽媽吃,後續因為新聞媒體採訪而讓椰子油首次在台灣熱門了起來!
第二次是跟隨生酮飲食而熱門,在2017年間低碳水和生酮飲食十分熱門,椰子油又具有中鏈脂肪酸,可以快速吸收並產生酮體,也因此椰子油和生酮飲食開始密不可分,再加上防彈咖啡等議題,又讓椰子油在2018年再次熱門起來。
不過,椰子油在健康議題上一直具有爭議性,像是高量的飽和脂肪酸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尚待釐清,而在2018年8月,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系的教授Karin Michels在演講中提到,椰子油是十足的毒藥(連結),到底椰子油是毒藥還是解藥,就讓好食課和讀者們討論一下吧!

椰子油的中、長鏈脂肪酸爭議

脂肪酸是由長鏈的碳鏈(C-chain)連接一個羧基所構成,我們可以依據鏈長將脂肪酸分成短鏈(C4、C6)、中鏈(C8、C10)與長鏈(≥ C12),我們主要的油脂,如:橄欖油、大豆沙拉油等都是以長鏈脂肪酸為主的油。
網路流傳椰子油含有豐富的中鏈脂肪酸,但實際上椰子油的長鏈脂肪酸含量達到85.1%,中鏈脂肪酸為14.2%,確實遠高於其他市售的油脂,也有許多中鏈脂肪酸的產品是萃取純化自椰子油。
圖/好食課提供
圖/好食課提供
但最有爭議的是C12的月桂酸,佔了總量的47%。許多人認為月桂酸是中鏈脂肪酸,但根據蕭寧馨老師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的撰文(連結):
「根據歐盟定義,中鏈脂肪酸主要是C8:0與C10:0;因為分子小,而且可以輕微解離,水中溶解度較高,在20℃時每100毫升水中可溶解C8:0是68 mg,C10:0是15 mg,但C12:0只有5.5 mg,C14:0 有2 mg。」
這樣數據顯示月桂酸的水溶解度低,不若中、短鏈的脂肪酸,因此其實月桂酸的性質更接近於長鏈脂肪酸,不像中短鏈脂肪酸可以溶於水由「水溶性物質」的吸收路徑,而可能與長鏈脂肪酸一樣,和一般油脂一樣的運送方式。

椰子油的瘦身效果?

生酮者熱愛的防彈咖啡,不僅會加入奶油,也常加入椰子油。許多人會期望椰子油的中鏈脂肪酸可以具有生酮效果而幫助減肥,但其實這有很大的誤解!
生酮飲食的瘦身功效,是來自於斷絕澱粉,人體為了維持足夠的血糖和能量,強迫脂肪代謝而成,但因為缺乏足夠的醣類,造成脂肪代謝與正常碳水化合物飲食下的狀況不同,進而產生「酮體」,所以吃生酮飲食時的產生「酮體」其實是副產物,並不是瘦身的重點。

椰子油的生酮效果?

有些民眾吃生酮的目的不是為了瘦身,而是相信「酮體」對人體有些好處,姑且不論酮體是否如此神效,單就椰子油的生酮效果而言,可能會讓人大失所望。
在2017年的一則臨床研究中(連結),以「C8」、「C10」、「中鏈脂肪酸(C8+C10)」、「椰子油」與「控制組(無乳糖脫脂牛乳)」進行研究,受試者在禁食12小時後給予標準早餐(2片果醬吐司、1片起司與2顆炒蛋)。
一天會攝取兩次的測試物,第一次在吃完早餐後,受試者攝取20毫升的測試物(混入250毫升的無乳糖脫脂牛乳),爾後每30分鐘抽血一次測試血中酮體,第二次則在中午過後(不吃午餐)給予,共進行8小時的觀測。
圖/好食課提供
圖/好食課提供
理論上中鏈脂肪酸水溶解度高,所以可以快速吸收並透過肝門靜脈到肝臟,促進「酮體生成」效果,所以可看到圖中C8和MCT脂肪酸的生酮效果非常良好,但是C10脂肪酸的生酮效果就降低非常多,這可以由前一段C8、C10與C12的水溶解度差異來解釋。
椰子油的C12含量達到47%,而真正屬於中鏈的脂肪酸僅有14.2%,而效果更好的C8脂肪酸僅佔了6%,所以椰子油的生酮效果老實說並不佳!

椰子油的抗失智效果?

有些阿茲海默症患者,在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前,神經細胞出現類似糖尿病患者的現象:細胞無法接收血糖,因此被稱為第三型糖尿病。對於這類患者,若能提早給予酮體讓腦細胞利用,可以減少神經細胞的死亡,延緩認知功能退化。
中鏈脂肪酸和一些特殊的醫療食品(Axona)確實可以及早給予酮體,在一些臨床實驗中確實有臨床效果。不過,椰子油的研究都屬於個案報告,並未有大規模的臨床研究證實椰子油的效果,過去過去好食課也曾撰文寫過椰子油的抗失智效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連結(連結)。

椰子油對心血管的危險性?

在這些數據中,椰子油可能會有些好處,但過度神化的結果讓人忘記了椰子油爭議不休的健康風險。椰子油以飽和脂肪酸為主,佔了90.3%,即便扣除有爭議性的月桂酸,飽和的長鏈脂肪酸都有達到75%。
雖然目前飽和長鏈脂肪酸的健康還有爭議性,但主流意見依然認為飽和脂肪酸對人體具有風險,數年來大家開始從「油脂」的傷害轉到「糖」上,過去也曾發生學術界被糖商收買的案例,但這不能免除我們還是要注意「油脂」可能的風險,尤其在飽和脂肪酸上。
目前椰子油對於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LDL)研究並不確立,有些研究發現會增加LDL,有些則發現不會,而確實有研究發現攝取椰子油會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HDL),但這也不代表椰子油就有助心血管健康,不能因此說椰子油對心血管無害,甚至有好處。
最後,我們都不該過度詮釋「好」與「壞」,所以我個人不贊同哈佛教授所言「椰子油是十足的毒藥」,因為食物本身無罪,一切都要看怎麼使用,怎麼攝取,但同樣的我們確實不該過度神化椰子油,還是要對椰子油的健康危害有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