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失智飲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失智飲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4/28

科學研究 防認知退化這樣吃…

2018-11-02 22:42聯合報 記者吳貞瑩╱綜合整理
地中海飲食被公認是最具保護作用的飲食。 圖╱123RF
地中海飲食被公認是最具保護作用的飲食。 圖╱123RF
近來天氣明顯降溫,節慶氣氛愈來愈濃,溫熱紅酒等時髦飲法重返餐桌。紅酒是地中海飲食的一員,在心血管、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等相關科學研究不少,綜合整理近幾年國內外專家的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被公認是最具保護作用的飲食,與降低心臟疾病、壽命增長有正向關聯。
地中海飲食指的是以大量蔬食與魚類為主,包括大量的蔬果、全穀類、豆類;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海鮮;高品質蛋白質與鈣;初榨橄欖油、堅果;飲用適量的紅酒。
日本老年醫學會前理事長大內尉義針對認知退化研究推舉地中海飲食帶來的好處。他以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3 PREDIMED研究為例,有吃地中海飲食的組別,在認知功能MMSE(簡短智能測驗)與CDT分數較高,顯示地中海飲食對避免認知退化是有作用的。
陳亮恭醫師(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亮恭醫師(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紅酒抗氧化 適量有益健康

林幸榮醫師(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林幸榮醫師(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不過地中海飲食依據國情也略有不同。大內尉義說,紅酒與橄欖油是傳統地中海飲食的要角,但在日式地中海飲食中較少見到。
他個人認為,每天喝1、2杯紅酒應該是對健康有所助益。台灣也運用亞熱帶蔬食特色推廣台式地中海料理。
不過今年有一份研究報告,意見相對保守,指出紅酒對於預防失智症並無助益,且要留意酒精對腦部帶來的傷害。
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認為,若要說紅酒對預防失智有幫助,更重要的應是與三五好友相聚,心情開朗所帶來的社交輔助。

每天100cc保護心血管

除了認知促進領域的研究,台灣針對紅酒在心血管保護的研究享譽國際,北榮心臟內科醫師林幸榮以兔子為研究對象,餵食高膽固醇食物,誘發動脈硬化,再餵食兔子適量紅酒,結果發現,血管內膜增生減少,並且改善動脈硬化情況。
林幸榮表示,紅酒具有抗氧化作用,而壓力、氧化正是造成血管硬化、身體老化主要的因素。研究發現,每天飲用適量紅酒可以增加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內皮前驅幹細胞,對保護心血管有幫助。
多少量算得上是適量?林幸榮表示,國外建議每天攝入的酒精量不宜超過25克。若以酒精含量12.5%的紅酒舉例,每天不要超過200c.c:台灣的研究則建議,每天只要喝100c.c,對保護心血管有助益。與其他抗氧化食材例如蘋果、洋蔥、銀杏等相較,紅酒的抗氧化作用確實排行前幾名。
年底即將迎來耶誕、跨年等節慶,不少女性熱中溫熱紅酒等變化飲法,林幸榮認為,紅酒添加洋蔥、肉桂等成分無妨,但不建議將紅酒加熱至滾燙,微溫即可,以免成分發生變化。他也提醒有腸胃問題、肝病、過敏者避免飲酒,不愛喝紅酒的人也別勉強。

聯合報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打造正能量體質 讓身心更無齡 膳食纖維、高維生素C蔬果不能少

2018-10-12 10:00聯合線上/ 吳茜雯
誰不想看起來年輕?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例達14%以上),熟齡族的身心健康成了國人關注的議題,「無齡感」更是近年來國內外盛行的生活美學。「無齡感」是指在體能、生理、心理各方面不被年紀束縛,保持活力、年輕的生活態度,而打造無齡感的正能量體質,更能讓你由內而外擺脫年齡限制的身心狀態。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指出,追求身心無齡的正能量,平常飲食習慣非常重要。腸道是人的第二個大腦!人體的共生菌99%居住在腸道內,數量高達數百兆,國外研究指出腸道菌落的改變會影響情緒,心理狀態會隨著腸道菌落改善而明顯提升。腦與腸之間有著雙向影響稱為「腦腸軸」,腸道的菌落多元性和益生菌的比例會影響人類的免疫、神經及內分泌系統,飲食習慣更是影響腸道健康的關鍵。水果中富含的膳食纖維除了有助改善腸胃不適、便秘等症狀,還可以幫助好菌生長,促進腸道健康,並透過腦腸軸相互影響,降低負面情緒。
打造無齡感的正能量體質有兩大關鍵:膳食纖維與維生素C。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提醒,相較於年輕人,熟齡族較易有健康方面的困擾,如:關節炎、失智症、衰弱症、便秘等,且罹患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比例也較高。國內調查發現,雖然熟齡族比起年輕人攝取較多蔬果,仍低於衛福部建議的每日兩份水果攝取量。近年來,國外已有相關研究顯示,每天攝取足夠蔬果的熟齡族,自我健康評估得分較「幾天攝取一次蔬果」的熟齡族高分。因此,水果、蔬菜吃越多,熟齡族對衰老年齡認知較正向,身心越無齡。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指出,常見益生菌為膳食纖維,水果富含膳食纖維及各種營養,可幫助腸道健康,並提高血糖穩定度。高膳食纖維的水果包含奇異果、蘋果、柳橙等,舉例來說,奇異果所富含的膳食纖維,除了能夠調節排便狀況、減少脹氣、改善腸道功能之外,更是腸道益生菌的營養來源,有助腸道好菌生長,抑制壞菌;透過富含益生菌的飲食模式,提供益菌養分,能讓身心快樂,開啟正能量。
詹鼎正院長也提醒,水果中的維生素C有助於活化體內酵素,消除體內自由基、保護細胞不遭破壞,進而幫助延緩老化;日本研究也顯示,維生素C能有效提升年長者活力。高維生素C水果包含奇異果、草莓等。以奇異果為例,奇異果的營養密度是蘋果的6-10倍,維生素C含量為柳橙的1.5至3倍。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C,體內無法儲存又會被迅速耗盡,因此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不但要多吃,還要持續地吃。研究發現,每日食用兩顆金色奇異果,情緒有顯著的正向提升,負面情況更是大幅改善;尤其50歲以上的熟齡族隨著身體的老化,吸收及代謝功能大幅下降,相較於年輕人,更應該增加維生素C攝取,才能身心無齡、充滿正能量,活出光采。

打造黃金營養力 掌握合理膳食12原則

2018-10-03 16:11常春月刊
【文/黃筱珮】
「 能吃最幸福!」銀髮族常因為生理功能的退化,造成腸胃不適、咀嚼功能不佳、沒有食慾、口味變重等問題,若能掌握合理的飲食原則,善用技巧,打造餐餐均衡的「黃金營養力」不是問題!
六大類食物要吃夠
身體的熱量來自六大類食物,依據生活型態的不同,所需要的熱量也不同。根據衛福部「一般老年期營養手冊」建議,老人家每天都要吃到六大類食物,並在每類食物中宜多加變化。
對於65歲以上的銀髮族,衛福部建議合宜的三大營養素攝取量占總熱量之比例為:蛋白質10~20%,脂肪20~30%,醣類50~60%。並且要依不同生活活動強度,計算出每日飲食建議攝取量,例如活動量低的老年人,男性每日至少攝取1700大卡、女性至少1400大卡;活動量中高的老人家,則要高出這個建議量。
每日餐食配比原則
在每日六大類食物的配比原則,全穀雜糧類2~3.5碗,豆魚肉蛋類4~6份、乳品類1.5杯(1杯240毫升)、油脂與果種子類(油脂3~5茶匙、堅果種子類1份)、蔬菜類3~4份、水果類2~3.5份;依此配比設計每餐餐食,各類食物簡述如下:
【全穀雜糧類】
全穀雜糧類包括糙米、胚芽米、全麥、蕃薯、馬鈴薯、芋頭、南瓜等。未精製全穀雜糧類,提供熱量以及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台北郵政醫院資深營養師黃淑惠建議,老人家三餐應以全穀為主食,也可以加入白米一起烹煮。
【乳品類】
乳品類包括鮮乳、優酪乳、乳酪等。乳品類食物中富含鈣質,以及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優良蛋白質、醣類、脂肪、多種維生素、礦物質,適合老人家食用。臺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表示,國人易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可用優酪乳、優格、乳酪代替鮮乳。
【豆魚蛋肉類】
豆魚蛋肉類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劉怡里建議,在選擇這類食物時,健康的銀髮族一天中可以平均分配選擇一半植物性蛋白質豆類食物,並避免油炸和過度加工的豆類製品,另外一半可以補充動物性蛋白質,也要避免過度烹調或是因為牙口不好吃進大量的肥肉。針對三高的銀髮族,則可以選擇2/3來自植物性蛋白質,1/3來自動物性蛋白質。
【蔬菜類】
蔬菜類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及植化素含量。黃淑惠指出,蔬菜類的攝取,應把握「彩虹飲食」原則,多吃不同顏色的蔬菜或水果,攝取不同的營養素與植化素。
【水果類】
水果主要提供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劉怡里指出,很多老人家因為牙口不好,吃水果時去掉果皮,事實上,水果外皮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植化素也很豐富,不妨可以連同果皮、果肉與蔬菜一起打成「綜合蔬果汁」,比例上水果:蔬菜=1:2~1:1,可以每天飲用一杯,但要注意水果份量不要過多,以免攝入過多糖分。也注意不要濾渣,才能吃到完整營養。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油脂類食物含有豐富脂肪,提供熱量和協助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動物油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建議額外加入的烹調食用油,應以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橄欖油、苦茶油等植物油為主。堅果類每天可吃一小把,考量油脂問題,攝取應該適量,不宜過多。
延緩衰老,掌握飲食12原則
為協助民眾建立正確、健康的飲食觀念,衛福部國健署逐步推動「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特別希望高齡者達到「三好一巧」的飲食品質,也就是「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善用烹飪技巧助吞咬,少量多餐,能吃盡量吃、每天吃足六大類食物,並透過選擇較軟食材、運用小量擺盤、添加天然調味料等小技巧,讓餐餐更有味。
黃淑惠和劉怡里兩位營養師也提供12點「飲食原則」,希望高齡者都能愈吃愈健康。
◎熱量要充足
老年人因為活動力不若年輕人那麼旺盛,不需要那麼高的熱量,但仍要足夠才能支應身體需求,三餐一定要吃,在米飯的選擇,建議吃全穀,少吃白麵包白麵條,若牙口不好,可以糙米或其他全穀類,混入白米一起煮。
◎蛋白質要足夠
為了預防肌少症,一定要有足量且優質蛋白質,銀髮族男性1天至少5份肉類加1杯牛奶,女性4份肉類加1杯牛奶。1份肉類就是3根手指大小,優質蛋白質以豆魚蛋肉順序選擇。
◎提高鈣質攝取
銀髮族至少1天要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鈣質可以確保骨骼,還有助神經傳導,可以穩定情緒,幫助入眠,選好的高鈣食物,除了牛奶之外,像是豆干、乳酪、小魚乾、傳統豆腐,堅果之中的杏仁果,蔬菜之中的芥蘭菜、空心菜、地瓜葉也含高鈣。
◎彩虹蔬果飲食
不要只吃單一種顏色蔬果,要把握「彩虹飲食」,讓餐桌色彩豐富,各種顏色的蔬果都有不同植化素,可以抗老化、防癌,宜多多變化。且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排便,預防便秘。
◎遠離簡單糖
所謂的「簡單糖」,就是一放入口中就產生甜味的糖,例如砂糖、葡萄糖、果糖、蜂密、糖漿、楓糖漿等,易使血糖上升,釀成糖尿病,並讓身體發炎,產生自由基老化,蛀牙等疾病。
◎當心隱形油
很多老年人養生不吃油炸類食物,卻忽略「隱形油」,例如烘焙類糕餅,像是蛋黃酥、鳳梨酥、大餅等,除了油脂高,高溫烘焙產生的物質易生自由基,攻擊正常細胞產生癌症、心血管疾病等,要少吃。
◎選擇吃好油
要吃好油,不要完全不吃油,很多老人家怕油,餐餐吃水煮菜或蒸食,完全沒有油脂是不行的,好油才能保護心血管,例如富含OMEGA3脂肪酸的亞麻仁油和魚油,有助於抑制發炎,調整血脂,預防失智和身體發炎。OMEGA9脂肪酸含量高的油,例如苦茶油、橄欖油、芝麻油、花生油、芥花油,適量可幫助膽汁酸正常分泌,刺激膽汁酸分泌,改善老年人容易罹患膽結石的情況,並幫助老年人腸胃道蠕動。
◎喝足量水
水分不足無法排出代謝性廢棄物,身體易乾燥疲憊,建議若沒有特殊疾病,每天至少飲水2000c.c.以上,以體重換算大約是每公斤30~35c.c.,依個人活動量增減不同,大約就是6~8杯水。如果怕忘了喝水,可以在白天調鬧鐘定時提醒,別等晚上才猛喝水,影響睡眠品質。
◎避免咖啡因
減少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質,茶和咖啡都適量飲用即可,以免造成身體負荷,且影響睡眠品質。
◎避免重口味
老人家因為味覺退化,做菜經常加入很多鹽巴、醬油或砂糖提味,增加身體負擔。不妨利用辛香料如香菜、九層塔、芹菜、洋香菜、月桂葉、八角、五香等,讓食物更有味道,有特殊香氣,讓味覺靈敏,或利用酸味提味,降低鹽分、糖分使用。
◎牙口不好,善用烹調技巧
拉長烹調時間,讓食物變得柔軟,或適量勾芡,產生濕潤順滑感較好入口;或借助果汁機、攪拌器械,把食物小分子化,變得更滑口。
◎脹氣不適,少吃「產氣食物」
老人家容易脹氣,應減少攝取韭菜、洋蔥、青椒、蒜頭、乾豆類、花椰菜、地瓜等容易產氣的食物。或是隔餐吃,不要一餐吃多種產氣食物,減少脹氣發生機率。吃飽飯後,也不要立刻睡覺,要外出走一走,幫助消化。
老人需要補充保健食品嗎?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詹鼎正表示,目前並沒有任何實證,能證明額外補充維生素對老人家有益處。建議均衡飲食最重要,不一定非得額外補充維生素或其他營養素,若要服用最好事先詢問醫師或營養師,聽從專業建議。
研究顯示,維生素A吃太多,會增加死亡率;高劑量的維生素C,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維生素E吃多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胡蘿蔔素若吃得較多,也容易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銀杏與維生素E雖然可以治療失智,但無法預防失智。
【請見《常春月刊》427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2019/4/27

防失智從自己做菜開始

2018-09-23 13:21聯合報 文/摘自聯合報系出版《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除了料理,還可以一起和家人做什麼?
1.邀親友舉辦一家一菜聚會
邀幾位好友一起聚餐,每人準備一盤菜,就可分享到各式菜餚。擔任主辦人的你,請協調朋友分別帶哪些菜、帶多少,盡量讓聚餐時也能吃得健康。若在午、晚餐時間舉辦聚餐,需要有主食、蔬菜、蛋白質類食物、水果,盤數或份量比例約是2:2:1:1。
2.傳授一道拿手好菜
國內民眾外食人口日益增加,年輕世代仰賴外食,逐漸缺乏自己烹調食物的經驗與能力。長輩常有符合健康飲食條件的拿手好菜,值得傳承,想一道最拿手的好菜。帶領家中親友到市場選購所需的食材、說明選擇食材所需的注意事項。回到家,由清洗、準備食材開始,一步一步教會家人您的拿手菜。
3.散步去野餐吧
在氣候溫和的日子,選擇近郊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到達、有野餐區的郊外,邀約親友一同健走踏青。野餐前先健走約1.5至2小時,運動後補充含有澱粉的主食、優質蛋白質來源、富含維生素與植化素的蔬果,有助於骨骼肌的修復與能量儲存。餐食可製作方便攜帶的三明治、飯糰、壽司、水果。製作三明治或飯糰時,可採用全麥麵包、全榖雜糧飯、生菜、番茄片、小黃瓜片、起司片。
台式地中海年菜 圖/摘自聯合報系出版(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台式地中海年菜 圖/摘自聯合報系出版(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台式地中海年菜

材料:乾(鮮)香菇、冬筍、黑木耳、胡蘿蔔、腐竹(或豆干)、金針、蒟蒻塊、黃豆芽、香菜或芹菜、青蔥,以上材料各100公克。
作法:
①將材料洗淨切絲或薄片,黃豆芽摘去根部。
②在溫熱的鍋中放入4大匙麻油,放入香菇、冬筍炒香。
③放入較難熟的黑木耳絲、腐竹或豆干絲、胡蘿蔔絲、金針、蒟蒻絲或粉絲、黃豆芽,加半杯水,燜炒至半熟。
④加入香菜與青蔥絲、1小匙鹽、1大匙淡色醬油,拌炒至熟即可。
小叮嚀
「地中海飲食」的特色是豐富的各色蔬菜、優質油品。食材中的腐竹或豆干提供優質植物性蛋白質與鈣,香菇與黑木耳是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來源,胡蘿蔔富含β-胡蘿蔔素,各種蔬菜都富含膳食纖維,整道菜營養豐富。
食譜使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麻油,讀者也可選用芥花油、茶油、花生油等,能提供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除了黃豆芽必須保留,並維持食材多元、切細絲的原則外,讀者也可以發揮創意,自行增減或替換其它蔬食食材。
薑黃鹹元宵 圖/摘自聯合報系出版(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薑黃鹹元宵 圖/摘自聯合報系出版(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薑黃鹹元宵

外皮材料:糯米粉300公克、冷水240 c.c.、薑黃粉5公克(1大匙)
內餡材料:豬小里肌(或雞里肌)80公克切碎、香菇與蝦米各25公克、醬油1/2湯匙、麻油1/2湯匙、白胡椒粉少許調勻
湯材料:水1000c.c.、茼蒿250公克、芹菜丁10公克、油蔥酥2大匙、高湯粉1大匙、白胡椒粉1/4小匙
作法:
①白色糯米糰:將糯米粉150公克、冷水120c.c.,揉成光滑的糯米糰,分成10小糰。
②黃色糯米糰:將糯米粉150公克、冷水120c.c.、薑黃粉5公克(1大匙),揉成光滑的糯米糰,分成10小糰。
③將糯米糰壓扁,包入肉餡後封口,再將其揉成圓球形。
④在鍋中將水煮滾,放入湯圓煮至湯圓浮起。
⑤加入高湯粉、油蔥酥、白胡椒粉、芹菜。
⑥最後放入茼蒿燙熟,即可食用。
小叮嚀
製作薑黃鹹湯圓的工作有採購食材、清洗食材、製作糯米糰、調餡料、包鮮湯圓、煮湯圓等程序。長輩與親友可以一起分工合作完成,並享用美好健康的一餐。這道薑黃鹹湯圓有主食、肉類、蔬菜的營養及薑黃的抗氧化、抗發炎功效,也為親友歡聚的場合帶來喜氣。
黑米野菇燉飯 圖/摘自聯合報系出版(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黑米野菇燉飯 圖/摘自聯合報系出版(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黑米野菇燉飯

材料:白米1杯、2黑米1杯、洋蔥1個、去骨去皮雞腿肉切丁60公克、鴻喜菇或其他菇100公克、冷凍三色蔬菜1杯、水2杯
調味料:橄欖油2湯匙、鹽1小匙、黑胡椒粉1/4小匙、百里香1/2小匙
作法:
①黑米洗淨浸泡1小時。
②洋蔥切丁。
③去皮去骨雞腿肉切丁,用少許鹽與洋蔥丁醃漬。
④白米洗淨備用。
⑤鍋中溫熱橄欖油,炒洋蔥丁與雞腿肉丁。
⑥加黑米、白米、其它材料與調味料略炒。
⑦移入電鍋中,內鍋加2杯水,外鍋用1杯水,蒸熟即可。
小叮嚀
黑米富含礦物質鎂、鐵、鋅,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1、菸鹼酸、維生素B6、葉酸與維生素E,營養價值高。營養界積極鼓勵國人多吃全榖雜糧,以補足這些經常攝取不足的營養素。
冷凍三色蔬菜通常由玉米粒、胡蘿蔔丁、豌豆仁製成。玉米粒與豌豆仁屬於主食;玉米粒含有葉黃素,豌豆仁含鐵、鋅、維生素B1、菸鹼酸豐富。菇類含有膳食纖維、維生素B2、維生素D;胡蘿蔔富含β-胡蘿蔔素。
創意巧克力 圖/摘自聯合報系出版(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創意巧克力 圖/摘自聯合報系出版(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創意巧克力

材料:黑巧克力(70%以上)50公克、無調味堅果/南瓜子、各式果乾、櫻花蝦/杏仁/小魚乾
作法:
①將巧克力切成小塊後,放在小碗中。
②微波(600W)1分鐘,或至巧克力融化。
③準備一個平盤,鋪張烘焙蠟紙。
④取無調味堅果、果乾、櫻花蝦等。
⑤趁巧克力融漿溫熱時,依個人喜好將堅果、果乾沾巧克力漿。
⑥或以大湯匙將櫻花蝦片等,一團團放置在蠟紙上,再以小茶匙舀巧克力融漿淋在其上,使融漿固定住材料結合成塊。
⑦將沾淋了巧克力的堅果、果乾等放入冰箱冷藏15分鐘即可。
小叮嚀
巧克力中的可可多酚有抗氧化、預防心血管疾病與失智的功能。然而市售巧克力大多含有可可脂、糖、植物油等,口味甜膩。若是堅果沾上黑巧克力融漿自製巧克力點心,可以利用其天然甜分與香脆搭配,調和黑巧可力的甘苦,相得益彰。巧克力、果乾、堅果的熱量較高,食用時仍需適量,以一手掌能捧住的量為限。
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圖/摘自聯合報系出版(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
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圖/摘自聯合報系出版(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定價280元 優惠價220元
●會員線上購書:透過買東西購書即贈聯合報典藏歷史經典明信片
●劃撥帳號購書: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請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訂量)
●洽詢專線:02-8692-5588轉2698 平日09:00-23:00,假日至17:00
食譜設計╱駱菲莉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圖/摘自聯合報系出版(科...
食譜設計╱駱菲莉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圖/摘自聯合報系出版(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料理示範/照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