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社會型企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社會型企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7/29

錸德日照服務 改吹日式減法風

2016-06-24 08:21 經濟日報 記者陳怡慈╱即時報導

企業的活力與創意,為台灣的日間照顧服務注入新風貌。錸德集團旗下錸工場日間照顧中心今年4月在桃園市華亞科技園區開業,引進日本知名夢之湖村的減法照顧觀念,強調「愛他,就是忍住不出手幫他」。
這個顛覆傳統對失能或失智者的照顧新觀念,在日本蔚為風行;在台灣,隨著錸工場開張,有了被實踐的機會。
錸工場日間照顧中心主任張玉環表示,集團五、六年前開始評估跨足長照領域,本想做送餐、陪伴照顧,但同事們對花錢買這些服務反應冷淡;這兩年氣氛變得不同,有鑑錸德並非醫療背景,決定從長照產業鏈較為前段的日照中心做起。
錸工場是日本連鎖日照中心夢之湖村在海外授權首例,錸德科技董事長葉垂景的夫人、錸工場日照中心執行長楊慰芬說,夢之湖村社長藤原茂拒絕了83個人,她是第84位,錸德承諾把減法照顧的理念推廣到台灣。
減法照顧主張,失能或失智長輩做得來的,就讓他們自己來。目的在增加自立能力,而非愈照顧愈退化。照服員尤需具備敏銳觀察力、了解個別長輩情況。「何時該出手幫忙,沒有標準答案」,楊慰芬說,她都告訴同仁,大概就是在長輩感到沮喪之前。
錸工場也顛覆傳統對無障礙空間的認知,刻意營造障礙的環境。200坪大的中心裡,擺了不少桌椅、櫃子,也有樓梯,少見扶手;花天板垂吊許多繩子、曬衣架與標語,故意營造並不整齊的氣氛。
楊慰芬說,社區環境並非無障礙,不會處處有人幫長輩排除障礙,那不實際,而且走路是靠腳、不是靠手。障礙的環境搭配100多種遊戲與課程,長輩生活充實又有禮物可以帶回家,例如,每天下午1點的揉麵糰做饅頭與麵包,是人氣最夯的。
不整齊的環境,反倒令長輩心情放鬆,取自來工廠諧音的錸工場,讓他們覺得自己還身在職場、激發生存動力。
不到兩小時的訪問過程,60歲罹患失智症的李先生,不斷經過身旁、重複問候楊慰芬與記者計達九次。李先生以前是清潔隊員,剛來時會一直往外衝,現在則是可以長時間待在屋內,和人聊上兩句。
另外一位90歲的崔爺爺,也是失智症患者,家屬說有時會有點暴力,但到錸工場兩個月了,與同伴相處和諧,還擔任起日語老師,寫得一手好書法,不時會吟頌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每天傍晚,錸工場的員工會一起大力揮手,歡送長者回家。記者鄭超文/攝影

「回想屋」內有老太太的鋼琴,隨時可彈奏熟悉的旋律。記者鄭超文/攝影

喜歡畫畫的長者,也有揮灑的空間。記者鄭超文/攝影

錸工場為長者設計100多種活動,玩遊戲還能賺代幣。記者鄭超文/攝影

錸德集團創辦人葉進泰之前還中風坐輪椅,現在可以自己扶著椅子慢慢移動。記者鄭超文/攝影

企業篇/錸德日間照顧 引進「減法」觀念

2016/06/24 07:13:38 經濟日報 記者陳怡慈/專題報導

錸工場日照中心為鼓勵老人家自己動手,中午都吃自助餐。 記者鄭超文/攝影

分享
企業的活力與創意,為台灣的日間照顧服務注入新風貌。錸德集團旗下錸工場日間照顧中心今年4月在桃園市華亞科技園區開業,引進日本知名夢之湖村的減法照顧觀念,強調「愛他,就是忍住不出手幫他」。
這個顛覆傳統對失能或失智者的照顧新觀念,在日本蔚為風行;在台灣,隨著錸工場開張,有了被實踐的機會。
錸工場是日本連鎖日照中心夢之湖村在海外授權首例,錸德科技董事長葉垂景的夫人、錸工場日照中心執行長楊慰芬表示,減法照顧主張:失能或失智長輩做得來的,就讓他們自己來,目的在增加自立能力,而非愈照顧愈退化。照服員尤需具備敏銳觀察力、了解個別長輩情況。「何時該出手幫忙,沒有標準答案」,楊慰芬說,她都告訴同仁,大概就是在長輩感到沮喪之前。
錸工場顛覆傳統對無障礙空間的認知,刻意營造障礙環境。200坪大的中心裡,擺了不少桌椅、櫃子,也有樓梯,少見扶手,故意營造並不整齊的氣氛。
楊慰芬說,社區環境並非無障礙,那不實際,而且走路是靠腳、不是靠手。
障礙的環境搭配100多種遊戲與課程,長輩生活充實又有禮物可以帶回家,例如,每天下午1點的揉麵糰做饅頭與麵包,是人氣最夯的。
不整齊的環境,反倒令長輩心情放鬆,取自來工廠諧音的錸工場,讓他們覺得自己還身在職場、激發生存動力。不到兩小時的訪問過程,60歲罹患失智症的李先生,不斷經過身旁、重複問候楊慰芬與記者計達九次。
李先生以前是清潔隊員,剛來時會一直往外衝,現在可以長時間待在屋內,和人聊上兩句。另外一位90歲的崔爺爺,也是失智症患者,家屬說有時會有點暴力,但到錸工場後與同伴相處和諧,還擔任日語老師,寫得一手好書法,不時會吟頌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016/5/30

柯文哲:不應以存活率 評估新創企業

2016-04-17 12:42:26 經濟日報 記者黃冠穎╱即時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社企流四週年論壇。記者胡經周/攝影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17)日參加社企流和以立國際服務共同舉辦的社企流四周年論壇「擁抱未來」,談起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幽默地談起近期下滑的民調。柯文哲表示,環境改變,商業模式也要改變,民調也是如此。
柯文哲表示,「容許錯誤」是公部門要開始的改變,許多公務員害怕犯錯,選擇不如不做,這個新文化必須帶入公部門。
以新創事業為例,台灣以一年內新創企業存活率做評量標準。柯文哲說,政府輔導企業不應該用成功率計算業績,最後導致大家都選擇成功率相對較高的產業,那就不容易催生很有創意的事業。

自己的孩子自己教 15家長創社企逆轉教育

2015-12-21 09:32:18 聯合新聞網 願景青年記者章凱閎/桃園報導

近年來,社會各界紛紛舉起教育改革的旗幟,政府推出新型教育政策,試圖翻轉體制內教育,培育新一代的台灣學子;民間企業、社福團體則投注資金、人力,盼改善偏鄉學習環境。然而,要改變根生蒂固的教育制度與思維,絕非一蹴可幾;改革的步伐能否趕上日益加速的社會變遷與貧富差距?是每個家長心中,最渴望解答的疑問。
不過在桃園,有15位家長不打算坐以待斃;相反地,他們決定走出家庭,組成一支「十二年國教成功大隊」,集結彼此的資源與經驗,利用業餘時間,開一間另類的公益補習班。
M型化社會、學用落差……教育病灶
「孩子的教育,是我們最在意的事。」成員之一的曾惇暉說,七、八年前,他們這一群已成家生子的家長們聚在一塊兒,聊起「爸媽經」和台灣教育的未來。他們感嘆台灣貧富差距逐漸擴大,M型化社會越趨極端,「教育本該是創造階級流動的途徑,但現在弱勢孩子卻難以翻身。」
由於自己出身農家,曾惇暉觀察,普遍從事農業的家庭,除了社經地位較低之外,父母也缺乏教育思維,不懂得教孩子的方法。求學階段的孩子,下課後不是回去幫忙家務,就是玩到天黑,錯過孩子啟蒙的良機。
而針對城鄉教育資源落差,曾惇暉強調,雖然外界帶來各式資源、軟硬體設備,但更重要的前提是「孩子們先具備基本能力,學習獨立思考,才能真正善用硬體。」
除此之外,「學用落差」是另一大問題。「世界在變化,產業也在變化。」曾惇暉說,上一代「背多分」、「講光抄」的教學方法,已無法與全球化的時代接軌,「教育不能窩在象牙塔裡」,老師必須了解大環境,挖掘學生的特色,「幫助他們在多元分工的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才是學以致用的不二法門。
但點出問題不難,找出解決方法才是要務。這15位面面相覷的家長突然靈機一動,「我們當中,有人在工程、建築,有人在金融保險、科技,甚至還有在補教業的……」他們意識到,最了解產業且擁有教育資源的人,就是自己;既然如此,他們決心,乾脆利用業餘時間,辦一家公益補習班,不教英文、數學,「專門輔導孩子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找到自己志向。」
家長下海當輔導老師 啟動扶弱教育
萬丈高樓平地起,四年前,這群家長們先鎖定資源最為匱乏的弱勢農家子弟、單親家庭學童,「其中一個妹妹,家裡狀況就是父親受傷,生計僅靠媽媽一個人扛。」接著,他們便找了一家位於桃園市補習班的空教室,展開輔導計畫。
一個月平均一至兩次的課程,依學生家境收取低廉學費,甚至全額免費,聚焦摸索孩子們的性向。怎麼做?曾惇暉說,「給孩子聽各產業、職業的演講,測測水溫。」講師則由這群家長以及彼此的人脈、友人來擔任,幾年下來「一類到三類的科目,文、法、商到醫科,全都講過了。」
各式各樣的講座,成功讓孩子們在考大學前,對於五花八門的科系以及產業現況有基本認知,「學生得以從中找出自己喜歡,以及不喜歡的。」發揮選填志願的意義。「那位妹妹現在上了高中,未來志願是工程及教育領域了。」曾惇暉笑著說道。
不過,曾惇暉話鋒一轉,「妹妹已經高職畢業的哥哥,輔導上就沒這麼順利。」他不諱言,由於剛開始輔導哥哥時,他正在高職研讀汽車修護,「可惜他對這方面也沒興趣,多問他一些,他只回『想這麼多幹嘛?』」坦言這項計畫,還是比較適合可塑性較佳的國中生。
「這真的很難,但不做不行啊。」十二年國教成功大隊沒有因此灰心,近期正開始籌措資金、接洽可能的合作單位,讓這間另類補習班走向永續經營,並以「拉一個,算一個」的精神,期盼更多弱勢兒童能受惠。
成立社會企業 喚起互助風氣
談到未來的願景,十二年國教大隊想做的事,多如繁星,但核心理念始終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盡力滿足他們的需求。
同時,他們也將號召更多企業,一齊投入培育未來人才的行列,與學生共創雙贏。曾惇暉說,當各界資源注入後,下一步就是建立更健全的輔導管道與機制,甚至帶孩子們離開教室,來一場職人體驗。例如,運用桃園周邊農地,設計「農業探索之旅」,讓孩子們從「做中學」,進一步檢視自己的志向。
值得一提的是,曾惇暉說,當未來有越多弱勢學童輔導成功的案例後,希望曾獲得協助的孩子們,畢業後能回饋自己的學弟妹,「因為同樣是弱勢出身的孩子,能更快理解彼此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喚起台灣人彼此互助的精神,就能發揮大的力量。」15位家長的計畫就這樣悄悄地在學校教室之外,開了一道門。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不只是老師,從企業、家長,到學生之間,都能成為彼此未來的明燈。

全球逾500投資者 要「與社會共好」

2016-05-25 05:22:54 聯合報 特派記者梁玉芳/香港24日電

社會企業要改變世界,需要資金作薪柴;愈來愈多的創投公司、家族基金會紛紛以投資者角色加入社企行列,以融資策略及資金挹注方式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亞洲公益創投網路(AVPN)」近日在香港舉辦年會,全球五百多名社會投資者將在其中尋找「與社會共好」的投資機會。

亞洲公益創投網路(AVPN)年會在香港舉行,五百名國際社會投資者雲集,卅個社企爭取國際資金;各國參與者拿著道具自拍,也交流經驗。 記者梁玉芳/攝影

分享
今年年會於香港理工大學舉行,來自30多國代表參加,包括國際知名的家族基金會,如福特及洛克斐勒基金會,社會投資組織如英國的「大社會基金(Big Society Capital)」以及創投公司參與。
台灣的iHealth創辦人王照允向國際資金喊話:「iHealth在台灣成功地將醫藥照顧「去中心化」,連離島、山村都有iHealth藥師代為送藥(長期處方簽用藥)的足跡,並且成功拿下四成安養機構的占有率;政府即將要開辦的長期照顧制度,更是發展的利多。
王照允說,面對快速老化的亞洲,「iHealth的模式將複製到中國大陸、南亞」。
「為什麼要到中國大陸?何不在台灣深化服務;更何況,中國大陸高度管制,不利發展?」國際投資者紛紛提出尖銳問題,「除了送藥之外,既有了交通成本,還提供其他服務嗎?」
「因為我在意的是社會影響力,而不是賺錢。」王照允說,未來在台灣將配合長照發展,在既有的藥師宅配醫藥與諮詢之外,未來也要帶入醫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一起上山下海,真正讓醫療照顧走出醫院,全面普及化;但他更願意走出台灣,與老化需求更巨大的印度、中國大陸等地,分享他的理念與照顧藍圖。

圖截自「AVPN 2016年會」官網。

分享
創辦另類媒體的Lara Setrakian,曾是ABC新聞及彭博電視台在中東的記者,由伊朗選舉危機到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她厭倦「用完即丟」的報導模式,創立「News Deeply」網站,深入報導敘利亞危機等人道議題,「是美國媒體沉默以對的議題」,獲得公益創投的青睞。
另有巴基斯坦的「doctHERs」、「UM Healthcare」,都是由女性創辦、利用行動裝置協助偏鄉醫療。

亞洲慈善事業領導者齊聚香港 分享社會投資市場

2016-05-19 11:35:59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圖截自「AVPN 2016年會」官網。

分享
亞洲公益創投網路(AVPN)年會走出新加坡,今年將在香港社創基金的支持下移師香港。會議將於2016年5月23日至5月25日在香港理工大學召開,重點關注扶貧和社會創新,以及能夠在不同國家均適用的戰略社會投資部署原則。
每年,AVPN的年會都聚集了眾多領先的社會投資人。他們來自商業領域,包括對可持續性和社會影響力感興趣的投資人,以及社會領域,包括各基金和多邊機構的負責人。2016年的年會在規模上將大於往屆,會議將提供最新的洞察、聚集迅速成長中的240多家AVPN成員機構的代表,同時也會達成更多的交易,實現更多的合作。
此次為期3天的會議將以“成員分享日”拉開序幕,成員們將分享他們對印度、中國、馬來西亞、印尼、臺灣以及我們的東道主——香港的最新資訊和洞察。來自每個國家/地區,包括政府機構的關鍵參與者都將分享各自的社會投資情況。
“投資展示”(Investment Showcase)是本次會議的一大亮點。它將讓成員們展示自己成功的專案和社會組織。今年,將有30個組織參與展示。該部分的主題也都是以社會熱點為基礎,例如教育、民生、環境、老齡化/保健和社會包容。
在即將召開的會議上,新成員陳一丹先生的加入是一亮點。他是陳一丹基金會的創始人以及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的核心創始人。他計畫發起一項新的活動,支持全球的教育發展,他感到AVPN“能夠提供一個絕佳的平臺,與這一領域中的專家和領袖建立聯繫,將他們集合在一起,為全球未來的教育系統尋找方向。”

社企流論壇 24個故事看見台灣社會更美好

2016-04-18 07:05:23 聯合報 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社企流與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合作的社企流四周年論壇「擁抱未來」,針對食農、銀髮、城鄉三大議題邀專家與業者一起探討,結束後眾人一起合影。 記者胡經周/攝影

分享

鄭涵睿 綠藤生機創辦人

分享

林依瑩 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分享

林峻丞 甘樂文創創辦人

分享
社企流四周年論壇「擁抱未來」昨天在台大綜合體育館舉行,有來自歐美亞非等四大洲、共九位國內外社會創革者發表創業與革新經驗。
昨天的論壇吸引超過千人報名參加,並發表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與社企流合作出版的「讓改變成真—台灣社會創新關鍵報告」。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策略長羅國俊指出,書中記錄台灣近年的社會創新趨勢,從民眾最關心的銀髮、食農、城鄉三大領域,採集廿四個社會創新個案,聯合報系願意和社會企業攜手並進,逐步解決困難的社會問題。
社企流論壇聚焦食農、銀髮、城鄉等三大議題,由社會企業工作者分享自身創業經驗,以及對產業趨勢的觀察。「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鄭涵睿指出,若重視食安,民眾可以把握「多吃真食物、友善食材、不要浪費、認識農夫、閱讀背面、多想一想」等六大原則。
鄭涵睿父母是台大園藝系教授,他受父母影響,二○一○年時創立「綠藤生機」,提供生鮮芽菜與環保產品。他原本從事財務,廿多歲時收入已比父母高,卻沒有父母快樂。
鄭涵睿指出,農業人口老化也是嚴重問題,台灣會成為全世界平均年齡最高的國家,更是農民人口最老的國家,從農勞力不足,政府應該要提出解決方法。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表示,外籍照護人力多達廿二萬人,台灣籍僅八千人,加上居服員的時薪制也無法吸引年輕人投入。弘道推出月薪制「照顧秘書」,讓年輕人願意加入。
林依瑩舉例,廿五歲的林于仙原是百貨公司櫃姐,成為「照顧秘書」後,會幫失智奶奶彩繪指甲;她特別關注失智症,獲選為日本研修生。另外,八仙塵爆發生後,陽光基金會和弘道聯繫,希望照顧秘書可以協助塵爆患者的復健工作。
甘樂文創創辦人兼執行長林峻丞在家鄉三峽創業,租下老房子邀請藝文團體演出,已有超過三百多場的演出。他認為,在地職人需要扶植,提供空間給傳統產業,由甘樂設計團隊協助行銷,幫助單親媽媽開豆腐店。
林峻丞原在電視圈工作,返鄉創業後每個月他會邀集當地年輕人一起淨溪,每次都會清出二、三十麻布袋的垃圾。

北市府推社會企業 給創業者舞台

2016-04-17 19:43 台灣醒報 記者陳怡安╱台北報導

長照將與社會企業結合!台北市長柯文哲17日表示,配合長照政策,北市府將推動「台北社會福利事業Google map計劃」與「石頭湯計畫(社會企業的實驗場域)」,前者可納入食物農業教育,跟老人家一起煮飯、認識食物來源,後者則提供場域、補助基礎給想創業的團隊。
台北市長柯文哲17日出席社企流4週年論壇時表示,過去輔導創新產業常侷限於ICT、生技產業等,現在才發現還有另外一種偏向社會的商業模式,用來解決每天面臨到的問題,北市府也將推出2項計畫來解決社會問題。
「石頭湯計畫」是一項社會企業的實驗場域,北市府選擇社福設施最少、失智人口多、社福需求多的4個地點,提供地點、補助金給想創業的團隊,歡迎各種社會企業以商業模式進行測試,一旦成功就推廣到各地,失敗就收起來。柯文哲強調,這計畫可以失敗,因為如果要求公務員每次都要成功,最後就會變成什麼事也不做。
另一個則是北市府與中研院合力推出的「台北社會福利事業Google map計劃」,將整合資料數據、各地社區活動中心、里長辦公室、老人活動據點,把這些基礎硬體設施標示在Google map上,以便提供老年人供食地點、日間照護等訊息,也考慮納入「食物農業教育」,過去是煮飯給老人吃,現在則跟老人家一起煮飯、認識食物。
以立國際創辦人陳聖凱認為,台灣在這十年間,公民運動風起雲湧、政黨政治逐漸透明,除了台北市府的努力,也期待蔡英文上任後可以帶來更多改變,因為台灣前進的力量必須倚靠政府與民間攜手前進。

台北市長柯文哲17日出席社企流4週年論壇,還用商業模式的高低變化,比喻自己的民調。(photo by 陳怡安/台灣醒報)

社企流論壇 著重銀髮、食農、城鄉

2016-04-17 15:35 台灣醒報 記者陳怡安╱台北報導

社會企業崛起,創業者致力於改變台灣食物農業、高齡社會、城鄉發展的商機。近年食安議題備受重視,綠藤生機創辦人鄭涵睿17日說,現代人大多不知道食物怎麼吃才能健康,創業初衷就是「相信有機農業可以改變現況。」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也說,這是一塊很大的市場,台灣有機會藉此翻轉未來。
社企流4週年論壇17日登場,旨在分享各個領域「用創業精神擁抱未來」的態度。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表示,這次論壇邀來跟「銀髮、食農、城鄉」議題相關的人士,期盼社會創新可以帶來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
食農領域邀來綠藤生機的共同創辦人鄭涵睿。他指出,由於70年代後,化學肥料大量增加,再加上營運管理不周的狀況,導致蔬菜的營養價值變少了,使得老一輩的常說很想念以前蔬菜的味道,因此綠藤販售的有機活芽只需要水即可種植,可以規模化生產,且營養密度是一般蔬菜的3至5倍。
另外,鄭涵睿指出,北市府應減少「吃到飽」店家,因為吃到飽是助長過度消費,而過度消費就是造成世界無法永續發展的原因之一,並呼籲民眾要「吃在地的食物、慎選友善且有機的食材、不要浪費、認識農夫與食物來源」。
銀髮領域邀請了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她指出,台灣現在有22萬名外勞,但僅8000名台灣人投入居家照服員的工作,因此她藉由月薪制吸引年輕人投入照護老人的工作,統稱他們為「照顧秘書」。一名照顧秘書曾幫一位失智症的阿嬤做指甲彩繪,讓阿嬤的生活多了些樂趣,也讓這名照顧秘書專攻於失智症的照護服務。
城鄉領域則由英國人Simon Berry創辦的非營利組織ColaLife為例,透過可樂箱的縫隙運送藥物資源到偏鄉,台灣的iHealth政昇處方宅配藥局創辦人王照允,則讓藥師主動將處方箋藥品宅配到府,2位創業家皆以改善城市、偏鄉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為初衷,旨在推動全民健康平等。

社企流4週年論壇17日登場,期盼社會企業對社會帶來正向影響。(photo by 陳怡安/台灣醒報)

柯文哲:輔導社會企業 解決生活問題

2016-04-17 12:42 經濟日報 記者黃冠穎╱即時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17)日參加社企流和以立國際服務共同舉辦的社企流四周年論壇「擁抱未來」。柯文哲表示,台北市過去重視輔導資通訊,沒想到還有另一種產業形式,未來會多加探討。
柯文哲指出,社會局每個月會針對長照問題定期開會,但沒有找產業局,以前創業都想到資通訊,沒想到社會還有另一種產業,是解決我們每天面對的問題,只要這樣就能稱為「BUSINESS」。
柯文哲說,台北市有更偏社會的企業,這是我們過去比較沒有想到的,這種解決日常生活的企業,也是值得輔導和科學化的。
柯文哲指出,一開始做田園城市的時候,集中在公部門的腹地,例如醫院、學校,小田園計畫在學校以前讓小朋友共同種菜、採收、烹煮,下游應該還要繼續延伸,可以和教育局討論推展食農教育。「由內而外、由公而私」是台北市政府最近的政策思維,政府可以帶頭示範。
台北市政府正在結合Google Map正在建立社福地圖,計算一個里或區域有多少銀髮、失能或失智的人口。柯文哲表示,此舉有助於社會企業投入,掌握成功和失敗的機率。
此外,台北市政府正在推動石頭湯計畫,選擇社福設施最少的區域,提供場域,讓企業來試驗。

2016/1/28

這面普通的牆,改變了整個國家對無家可歸的態度

2016-01-21 
如果你不需要它,
离开它;
如果你需要,
带走它
···

友善之墙
Wall of Kindness

这堵墙没有让人走向隔离,
反而让人们走得更近

在这面墙上,
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
多余的衣服挂上,
而有需要的人则可以随时将它取走。


没有人知道谁是最初的发起者,
也没有人清楚它始于哪个城市,
但现在它已经席卷了伊朗。


只因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不能让任何一个无家可归者,
在寒冷的冬季里瑟瑟发抖。


今年伊朗严寒席卷全国,
而冰冷的不仅仅是气候,
遭遇制裁,经济严重衰退,
在城市的无家可归者急剧上升。


官方统计的失业率高达11.4%,
无家可归者达到15000人,
但实际的数字远不止此,
仅首都德黑兰就已经超出这一数字,
而其中超过一半是妇女和儿童。


面对这一严峻的情况,
一位匿名者开始在墙上画画,
并在墙上安装好挂钩,
方便人们留下保暖的衣服。


这样一来,
有着鲜艳色彩的彩绘墙,
不仅有利于在现实生活或社交媒体中
主动传播。


而且可以保证乞讨者
无家可归者等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尊严不受伤害。


一面墙,
一点艳丽的色彩,
几个挂钩,
如此简单的组合,
就可以帮助数以万计的人群。


这一简单的助人方式,
迅速由一个人、一座城,
蔓延到伊朗全国。


开始时的一个匿名者,
也变成了全国上下无数的行善者

这位姑娘下地铁后,
专程将外套挂在了墙上

这位小伙更是顾不得寒冷,
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挂上墙,
仿佛是回家挂衣服那般自然、轻松。

而这个孩子让父亲托着他,
他要亲手将自己的毛衣,
留给那些需要的儿童。


起初人们捐助的只是衣服
没过多久,
人们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开始了各种方式的捐助。

人们开始捐助鞋子、袜子

围巾

手提袋

甚至水果···

而且为了避免衣物暴露在风雪里,
还特意加装了雨帘

甚至把它做成了流动的小屋子

孩子拿到心仪已久的棒球手套,
露出了纯真的笑容

这位大叔为挑选到中意的衣服
欣喜不已,
足足拿着端详了几分钟。


令人惊讶的是,
在这场爱的互动中,
没有任何监督,
但人们却捐的多,取得少。

真正有需要的人,往往只带走一件衣服

而这场爱的接力也远没有就此终止,
一位广告公司的经理Ali Heidari,
受到“友善之墙”的启发,
考虑到无家可归者饥寒交迫,
出资在Shoush安装了第一台冰箱。


冰箱里所有的食物免费为有需要的人提供

此后越来越多的免费冰箱,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刚开始有人很悲观,因为Shoush以贼多而闻名,人们担心冰箱不到24小时就会被偷走,还有人觉得一些人会拿走全部的食物,但这样的事件到现在为止,一次也没发生

那些无家可归者只带走简单的一份食物

正是这场爱的默契,
让人们愿意为流浪者提供更多,
不仅有衣物、餐食,
甚至还有书。


因为人们深知:
吃饱穿暖关乎身体,
而精神食粮关乎灵魂。


一面普通的墙,
就这样让整个国家的冬天不再寒冷,
因为不论是土墙、砖墙或水泥墙,
每一面墙分明都写满了善良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