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29

不怕面對失智 郎祖筠最怕爸爸問「妳是誰」

不怕面對失智 郎祖筠最怕爸爸問「妳是誰」

郎祖筠說,父親「郎叔」多才多藝嗜好多,珍藏許多徽章及書報。他最鍾愛的一枚徽章是在電視公司服務十年的金牌。
記者潘俊宏/攝影 
「我最害怕的不是他失智。」春禾劇團藝術總監郎祖筠回憶起父親郎承林失智的經過,郎祖筠說,對於重新學習和失智父親相處,並不恐懼。她真正面對的第一個打擊是「爸爸真的老了」,那個一直站在她前面、像一座大山一樣保護她的父親,竟然變成了滿頭白髮、眼神茫然的失智老人,讓她不得不承認父親真的老了,也讓她一度忍不住嚎啕大哭。
父親晚歸透露失智線索
「這是他在台視公司服務十年紀念章,也是父親最寶貝的一個紀念徽章。」郎祖筠手上拿著徽章說,父親郎承林喜歡徽章,從1969年進入台視,負責為戲劇和綜藝節目搭景並準備道具等,一做就近40年,期間收集了各式各樣的徽章。他直到65歲才退休,為人熱心又大方,大家都叫他「郎叔」。
郎祖筠說,父親一生奉獻工作,一旦失去工作重心,在家就像遊魂般,讓家人開始擔心。所以她特別拜託小燕姐(知名主持人張小燕),讓父親有事可做,甚至提議可以自己付薪水給父親,後來果然有製作單位請郎叔工作,也許是因為有事可做,父親的活力也逐漸回復。  
那段時間,郎叔住在關渡,藝人徐若瑄的父親在關渡開餐廳,郎叔和徐父交情很好,只要沒事就會去餐廳轉一轉,直到打烊才回家。但家人慢慢發現不太對勁,因郎叔回家的時間愈來愈晚,常拖到凌晨1、2點,原來是他開始失去方向感,找不到回家的路。
母親警覺性高察覺異狀

郎祖筠說,父親「郎叔」多才多藝嗜好多,珍藏許多徽章及書報。他最鍾愛的一枚徽章是在電視公司服務十年的金牌。
記者潘俊宏/攝影 
有一天,郎叔突然出現在郎祖筠工作的劇團,郎祖筠隨口問他,怎麼要來也不先說一聲,萬一撲空怎麼辦?郎叔卻說,「其實我不是來找妳,是要去找妳弟弟,但我不記得他的辦公室,轉來轉去看到妳的劇團在這裡就先下車。」郎祖筠的母親黃秋菱學護理,警覺性較高,把幾件事情兜在一起,就發現另一半有異狀,馬上帶他去醫院,醫生診斷出他已經患有失智症了。那一年,郎叔79歲。
郎祖筠指出,即使警覺性高,父親一經診斷,失智狀況就已趨近中度。一般人總認為老人年紀大了所以健忘,但「健忘」和「遺忘」其實是兩件事。當老人對於日常例行的事突然想不起來,就可能是失智。更嚴重的則是認知出現問題,比方會把花插在馬桶上。醫生在郎叔還沒出現認知問題時,開了半年的藥,希望能減緩惡化。
其實在診斷出失智症之前,郎叔已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但不肯定時吃藥,甚至有過長達4個月未服藥。醫生跟郎祖筠說,郎叔的失智是屬於心血管型,若能按時服藥,或許失智的速度不會那麼快。
到2006年,父親開始每周洗腎三次,郎祖筠說,洗腎必須控制飲食,但父親很好吃,每天都為了吃而起爭執,他的脾氣變得很差。郎祖筠說,父親剛開始洗腎時,是她最難熬的時期,有一回全家人一起吃飯,郎叔一直盯著她老公巴比看,好像不認識女婿,邊吃邊看了二十幾分鐘,彷彿才想起巴比是誰,才繼續安心吃飯。在旁看著這一幕,郎祖筠當時好難過、好擔心。
最怕爸爸忘了我是誰
郎祖筠說,父親40歲她才出生,她是上天帶給父親最珍貴的禮物,父親愛她寵她,父女之間一直有著一份很深厚的情感。當醫生確診父親失智,郎祖筠表示,快80歲的父親得了失智症,想得開的家人都慶幸發現得早,才沒走失或發生意外,但郎祖筠最害怕的事,不是重新學習和失智父親相處,而是怕父親忘了她。
郎祖筠說,她知道老人家記憶衰退時最討厭人家問他:「這是誰呀?」、「今天幾號?」,但她每次回家見到父親都會這麼問。郎祖筠說,「我怕蛇、怕蟑螂,但那都不及我潛藏在心底最深的恐懼,就是爸爸有一天看到我,會不會問我『妳是誰?』」
聯合晚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系列專訪 「不能遺忘的故事」,每周一刊出 ,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電洽基金會。諮詢電話:(02)2332-0992,網址:http://www.cfad.org.tw

【2014/04/28 聯合晚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不怕面對失智 郎祖筠最怕爸爸問「妳是誰」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640977.shtml#ixzz30HDtBWbi
Power By udn.com 

黃婷毓/調查:手機用太久 記憶變差

調查:手機用太久 記憶變差
越來越多人拉長滑智慧手機的時間。有調查顯示,近7成台灣民眾每小時看手機1次,近5成的人常因看手機而忘了原本要做的事,4成的人自覺記憶力變差,無法專注。
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婷毓建議,避免長時間的一人多功,如邊吃飯邊看手機、邊工作同時開多視窗。休息時手機關機,讓大腦完全休息,避免手機干擾,另應養成善用關閉提醒的功能、分類訊息重要性,保留只提醒重要訊息的好習慣。
書田診所4月10到20日期間針對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68%受訪者每1小時內就會查看手機1次,回答「隨時隨地都會查看手機者」有17%。
查看手機目的,55%的受訪者是為看留言訊息,如Line;22%是使用社群網路,如Facebook。至於使用時機,在工作、吃飯或其他活動時同時使用手機者有30%,偶爾會這麼做者有61%。
調查顯示,46%受訪民眾表示,因查看手機而短暫忘了自己原本要要做的事情。此外,41%民眾主觀感覺自己的記憶力變差,較無法專注。
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婷毓說,門診也常見到一邊描述症狀一邊找手機的患者,同時主訴記憶變差,漏東忘西者也有增加約1到2成趨勢。
黃婷毓說,人腦記憶過程先是一個登錄(registration)動作,之後才能儲存在特定腦部區域(storage),在需要時才能夠提取出來(retrieval),想起需要的資訊。
不過在登錄過程中,若受環境或其他因素干擾可能影響記憶過程和記憶力。做事時分心查看手機,可能造成記憶力減退感覺。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即時報導】
放開你的智慧手機吧!書田診所一項針對診間患者做的調查發現,高達68%的人每小時會察看手機一次,17%隨時隨地都在看手機,進一步分析發現,其中一半以上 (55%)是為了看Line、簡訊訊息,22%是察看臉書等社群,四成患者因此無法專心、忘東忘西。
書田診所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婷毓表示,年長者覺得記憶力變差,可能要考慮失智症;但近期發現許多30、40歲的年輕患者,在對醫師描述病情時,突然「叮咚」一聲,立刻拿出手機查看,隨後轉頭問醫生,「我剛剛講到哪裡?」患者主訴最近常記不得、記性變差,這類忘東忘西的患者至少多了一至兩成。
調查也發現,有三成民眾在工作、吃飯時同時在滑手機,46%的患者因為不斷滑手機,會忘記自己原本要做什麼,更有41%的民眾認為自己記性變差了,專注力不足。
【2014/04/29 中央社】http://udn.com/


全文網址: 調查:手機用太久 記憶變差 | 生活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8642968.shtml#ixzz30HDK1VKL
Power By udn.com 

2014/4/25

何仁琦、梁珪瑜/熟齡睡眠障礙 先釐清是失眠還是太閒?



家有長輩的人常會發現,老人家白天看電視猛打瞌睡,一上床卻又翻來覆去睡不著。事實上,有類似睡眠困擾的長輩還真不少。
記者陳再興∕攝影 
家有長輩的人常會發現,老人家白天看電視猛打瞌睡,一上床卻又翻來覆去睡不著。事實上,有類似睡眠困擾的長輩還真不少。
先查原因 是失眠還是太閒?
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南勢分院精神科醫師何仁琦表示,老年人退休賦閒在家,如未安排適合的休閒娛樂,或缺乏老伴、老友相陪,容易待在家中不出門,只枯坐在電視前打瞌睡,的確是常見情形。
這時候需進一步了解個案夜間睡眠狀況,是否因失眠造成白天補眠的情形,此時設法改善夜眠,就有可能改善白天的精神狀況;有時即使夜眠時間夠長,但品質不佳,白天一樣精神不濟。排除失眠問題後,可從增加日間活動、社交生活著手,避免白天過度小睡,影響夜間睡眠。

別太早睡 免得半夜我獨醒
有些長者也會發現,年齡越大,睡眠時間愈來愈短,這是正常的?
何仁琦表示,隨年紀增長,老年人交感神經活動增強,較易失眠,睡眠總時數、深睡期時間都減少,睡眠中斷頻率也增加;有些老年人睡眠周期提早,出現早睡、天未亮就起床的情形,睡眠型態改變,影響睡眠品質及日間生活。
苗栗縣頭份鎮為恭紀念醫院精神醫療中心醫師梁珪瑜說,老年人中樞神經開始老化,進一步造成睡眠結構片段化,這是指一般正常睡眠時間8小時,被切成數個片段,晚上睡一半醒來就無法再入眠,早餐、中餐吃完後就開始昏昏欲睡,想要補眠。
建議銀髮族晚上不要太早入睡,如果能適應,可以晚間11點後再就寢、清晨5至7點醒來,這樣可避免太早入睡,半夜醒來後難再入眠,看到家人仍在睡夢中產生的挫折感。

找出原因 別急著吃安眠藥
何仁琦表示,失眠其實只是一種症狀表現,醫師評估最重要的,是要找出可能病因,如疼痛是一種症狀表現,造成的病因可能是受傷發炎;失眠原因很多,可能是老化的生理變化、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及治療藥物的影響,或是老人憂鬱症、失智症、睡眠呼吸中止症及胃食道逆流等。
初次失眠就診,不要急著請醫師開安眠藥,應給醫師充份時間來診斷是何種病因,再對症下藥,失眠也會跟著改善。某些疾病,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如貿然給安眠藥,反而可能使疾病加重,不可不慎。

短效藥物 避免晨起跌倒風險
當醫師評估給予安眠藥治療,多半建議先用短效安眠藥,避免半夜或隔日起床仍有殘餘藥效影響,造成跌倒危險。
梁珪瑜說,國人用藥最大宗的是安眠藥,可見睡眠障礙對生活的影響程度。但不建議銀髮族透過安眠藥幫助入睡,避免產生抗藥性、成癮及依賴性,促使劑量不斷提高,導致不良後果。
她指出,曾有老翁因睡眠障礙無法入眠,長期依賴安眠藥,但他突然發現藥效越來越差,便自行增加劑量,卻開始「夢遊」,睡著後會突然毆打枕邊人,隔天卻毫無記憶,鬧得夫妻差點離婚,求診後才發現是安眠藥惹禍,停藥後夢遊問題才解決。

長期過量 恐致記憶力減退
很多人擔心,安眠藥吃久了,會有後遺症,甚至會損害記憶力。何仁琦說,安眠藥治療必須遵守醫師指示,切勿任意增加藥物。門診常見自行拿他人安眠藥或增加劑量的案例,這樣容易造成過量使用或安眠藥成癮,因此初次以安眠藥治療的個案,建議先從低劑量、短效及短期使用。
如失眠已改善一段時間,可與醫師討論循序減藥的方法,避免成癮,每種安眠藥都有建議最高使用劑量,一般常見以2顆為限,若長期過量使用,可能造成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的副作用。

▇ 效用因人而異
褪黑激素 可調時差 不能取代安眠藥

何仁琦說,褪黑激素在台灣並未核可當藥品,因此市面上都是以保健食品銷售,褪黑激素是大腦內松果體產生的一種激素,具誘導睡眠效果,晚間接近入睡時會分泌,在半夜達到高峰,早上起床後逐漸減少。隨著老化,褪黑激素的分泌會逐漸減少到年輕時的一半,所以可能引起失眠。
梁珪瑜指出,當人腦進入睡眠狀態,會自然產生名為褪黑激素的荷爾蒙,讓睡眠更為平緩,因此國外發展出模擬褪黑激素的保健食品。一般而言,這類健康食品並非對每個人都有效,臨床上還曾造成過敏反應的副作用,非必要避免嘗試。
模擬褪黑激素的保健食品,只建議調整睡眠作息,如調整時差使用,目前仍無法取代安眠藥達到幫助入睡的效果。
【2014/03/16 聯合報】http://udn.com/

「外婆怎能忍受在病床躺10年」李烈不捨

「外婆怎能忍受在病床躺10年」李烈不捨

2014/03/17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從小和外婆的感情是親密的,看著外婆逐漸枯萎的身心靈,李烈曾經多次在腦海裡閃過一個念頭,好希望外婆忽然在某一個時刻會回過神來,認得她這個曾經如此鍾愛的外孫女。但是隨著時光不斷流逝,希望越來越渺茫。回想過去與外婆相處的點點滴滴,李烈總覺得,以外婆好動的個性,應該是很不甘心,也很不願意被綁在病床上長達十年的時間。
如果能自主 會怎樣決定?
有些人不管怎麼樣,都希望生命可以維持下去,不放棄任何希望,但有些人面對身心靈被禁錮,會完全無法忍受。李烈曾經想過,如果外婆能夠自主選擇,她會有甚麼樣的決定?但因為外婆晚年連語言能力都失去了,所以李烈找不出答案,只能自己設想並說道:「如果是我自己發生那樣的事情,我希望身邊的人幫我結束我的生命」。
不要讓我躺著任人宰割
李烈和外婆一樣,都是好動的人,她曾經好幾次告訴身邊的親友,一旦自己碰到那種狀況,不要讓她躺在那邊甚麼事情都不能做,只能苟延殘喘維持著生命。她強調,不是認為所有這樣的病人都應該這樣決定,她只是針對自己,因為她的個性無法忍受只能躺著任人宰割。
是否贊成安樂死,是嚴肅的議題,也不是李烈在這個時候想要探討的話題。但面對外婆晚年長達10年的時間被病痛折磨,完全無法做自己的主人,她體悟到那段歲月對外婆來說,是多麼悽慘的經歷,也是她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


聯合晚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系列專訪 「不能遺忘的故事」,每周一刊出 ,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電洽基金會。諮詢電話:(02)2332-0992,網址:http://www.cfad.org.tw/


全文網址: 「外婆怎能忍受在病床躺10年」李烈不捨 - 失智症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4176#ixzz2zx2ZAZTB
Power By udn.com 

健康你我他/與「鱻」同舞 娛人娛己防老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每日三大笑,青春永不老。這是99歲的五嬸常掛在嘴頭的一句話。
在五嬸眼中,傻人有傻福的我,除了每日晨起的千步走及健康操,最樂活的就是與「字」同舞了,此真是防失智的最佳良方。
忙完了家事,即陶醉在字裡行間,想法子讓有些「銹」逗的腦子多活動。看報、看書那是當然,就連浴室也有副眼鏡及讀者文摘;餐桌、茶几、床頭櫃備有書刊或唐詩、宋詞;書櫃不大,倒也有辭海一整套。
閒來沒事或心中不平靜時,我就一頭栽進字裡行間,或閱讀或寫點什麼,不一會兒便陶醉其中,身心皆爽。
即使只翻翻字典,也能神遊其中而變化出許多花樣,例如「三胞胎」: 鱻、犇、驫;部位搬家:犬和大、可和叮;為了動腦,自擬歇後語上百條,如電線桿上曬衣服,好大的架子。其他如背誦詩詞、語文遊戲走迷宮、你說東來我說西、正反成語配對,千變萬化,腦筋一轉就生出一個花樣,娛人娛己防老化。
現更加寫日記,為自己精彩「活躍老化」做記錄,真正好樣!
【2014/03/18 聯合報】http://udn.com/

動物性食物的五大有毒成分

動物性食物的五大有毒成分

2014/03/26
【內容摘自天下雜誌出版《驚人的澱粉減重法》 作者約翰‧麥克杜格醫師、瑪麗‧麥克杜格】
你的身體只能應付一定量的蛋白質、脂肪、膽固醇、甲硫胺酸和酸性代謝物。當你的攝取量大過身體用量、代謝循環、中和解毒,以及排除能力的極限,多餘的部份就變成了毒素。如果以典型西方飲食來計算,每天體內都會累積這些有毒的副產品,跟澱粉相比,動物性食物很容易在體內累積這些毒素。
但攝取毒素還不是最慘的,它們的毒性甚至會不斷累積升高。吃下太多蛋白質、甲硫胺酸和酸性代謝物,將緩慢摧殘我們的骨骼。過量的脂肪和膽固醇會堵塞動脈,並增加癌症風險。事實上,這5種成分在動物性食物中全都有,且含量遠超過人體需求和排泄量,對人體有多種傷害。讓我們仔細看看每一種潛在毒素的特性。



毒素:動物性蛋白質
滿足一日所需之後,如果繼續攝取蛋白質,身體會嘗試消除多餘部分。主要是透過肝臟和腎臟來進行。有些人可能會注意到汗水和尿液中,尿素的味道特別重,這是蛋白質過高的跡象之一。(這不是唯一可用嗅覺分辨的胺基酸:大部分人吃過蘆筍之後,都能聞出尿液中天門冬胺酸的味道。)
即使身體強壯健康,過量蛋白質都是有害的。含有高量動物性蛋白的飲食,平均在70 年間,會造成腎臟損失1/4 的機能。對那些肝腎本來就受損的人來說,蛋白質過量會加速器官衰竭的過程。太多蛋白質也對骨骼有害,蛋白質攝取量每增加一倍,隨尿液排放的鈣質就會多50%,增加骨質疏鬆和腎結石的風險。

毒素:脂肪
針對美國肥胖氾濫問題,2007-2008 年間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有68% 的成人超重,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高於正常的18.5 到24.5 。超過1/4(33.8%)屬於肥胖,BMI 超過30.9。(BMI的算法是將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公尺數的平方。)
人體可以輕鬆將飲食脂肪化為體脂肪。我們也把多餘脂肪儲存在肝臟、心臟和肌肉中。這些器官堆積脂肪的現象,正是所謂胰島素抗性的典型症狀,容易造成心臟病、中風和第二型糖尿病。
身體帶著多餘的重量活動,也對關節造成壓力,造成臀部和膝蓋的骨關節炎。飲食中過多的脂肪和體重過重,嚴重擾亂全身的細胞代謝機能,也可能刺激某些癌症生成。



毒素:膽固醇
膽固醇幾乎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植物中的含量極微。就像所有動物,人體本身便會產生所需的膽固醇。不幸的是,人體消除多餘膽固醇的效率極差:我們的排泄量只比本身製造量要多一點。當我們吃下動物性食物,增加體內的膽固醇負荷時,多餘部分便儲存在皮膚、韌帶,以及動脈血管中,容易導致腦部和心臟的血管病變,造成心臟病和中風。膽固醇也會促進癌症生成。

毒素:甲硫胺酸
這種含硫的胺基酸,大量存在於肉、家禽、魚、蛋和起司中,是多種病變的共犯。蛋腐敗之後會發出硫磺般的臭味,就是甲硫胺酸最容易被發現的形式。在體內,硫磺會導致口臭、體臭,以及難聞的屁味和排泄物。
當我們吃下動物性食物,攝取甲硫胺酸,身體會把它代謝成另一種胺基酸:同半胱胺酸,目前已知是心臟病、中風、腿部動脈病變、血管堵塞、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和憂鬱症的風險因子。硫會助長惡性腫瘤,也證實對腸胃組織有毒,導致嚴重結腸炎。
最終,我們會將含硫的胺基酸,包括甲硫胺酸,代謝成硫酸,大自然中最強的酸性物質之一。這些飲食中的酸性代謝產物會蝕化骨骼,並導致腎臟產生鈣結石。

毒素:膳食中的酸性代謝物
動物性食物含有大量酸性代謝物。進入體內後,我們的骨骼會將平時大量儲存的碳酸鹽、檸檬酸鹽和鈉等鹼性物質,釋放出來中和酸性,讓體內酸鹼值維持在生存所需的水平。時間一久,這個過程就會降低骨質密度,導致骨質疏鬆。動物性食物的酸性代謝物,也會提高體內的腎上腺皮質醇濃度,造成骨質流失。因此,長期從肉、家禽、魚和起司,攝取過多的酸性代謝物,基本上會讓你的骨質一點一滴被尿進馬桶裡。




澱粉:通往解毒之路


減少或完全消除飲食中的動物性食物,將立刻使你的身體,免受這五種飲食毒素的拖累,同時還能大幅降低接觸感染性細菌、病毒、寄生蟲和普粒子疾病(與狂牛症的病因同類)的風險。
消滅這些有毒食物的最佳方法,就是改吃全穀類、豆類和澱粉類蔬菜,它們能提供人體所需的一切養分,以及充足的熱量和物質,讓你充滿活力和持久的飽足感。即使你已經因為過量食用肉、奶、蛋,而出現生病跡象,也都還來得及挽救。澱粉將喚醒身體的自然修補能力。


全文網址: 動物性食物的五大有毒成分 - 飲食停看聽 - 養生百科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4271#ixzz2zx0D7nIv
Power By udn.com 

失智症記憶門診 全方位治療


失智病友座談會常因個人隱私無法暢言,醫療或輔導無法有效介入,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開設每周一次的失智症記憶門診,每次還有心理師、社工等共三個診間一起治療。
失智症記憶門診每名病人看診間時間約1小時,每周一個下午僅能排1 到2名病患和家屬。

大林慈濟醫院表示,失智症患者還可能因情緒、記憶退化等,造成患者或家人的困擾,且許多家屬不了解,照顧上格外辛苦,曹汶龍發現由於病友、家屬與醫療團隊一起討論,有些話無法暢所欲言,於是開設特別的記憶門診,病患看診時,家屬則在不同診間與個案管理師、心理師或社工師討論面臨的問題。

醫院提到,曾有1名70歲阿公在其他醫院被診斷為憂鬱症,因感覺記憶力大不如前,到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的記憶門診,診斷出是失智症,而在同一時間,隔壁的兩個診間則提供病友、家屬所需協助。

曹汶龍表示,記憶門診1次使用三個診間,由神經內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與個案管理師為同1位病人看診,必要時可再會診身心科醫師討論病情,並與家屬訂出照護方案。
這項特別門診雖不敷成本,卻能深入了解病友、家屬的問題,提供適切協助,歡迎多加利用。
【2014/03/21 聯合報】http://udn.com/

銀髮族一年跌兩次 再跌機率很高


2014/03/24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報導】家有高齡長輩的兒女,心中最大的恐懼之一,就是害怕他們跌跤。跌倒或許不會立刻要人命,卻會引發一連串併發症進而導致失能。「保命防跌」,要從身體也要從環境改善起,我們能預防的有哪些?
「唉呦喂呀,又跌倒了。」陳老先生半夜起床上廁所,瞬間從床上坐起,下床第一步就跌倒了,想再站起來卻癱在地上,家人發現緊急送醫,沒想到這一跌竟摔到髖骨,造成骨折,接下來就要面對痛苦手術與遙遙無期的復健之路。

老人事故傷害 跌倒排第二
老人家跌倒,輕則皮肉傷,重則跌傷臉部、頭頸部、髖骨,甚至造成骨折,不得不慎。據統計,跌倒是造成台灣65歲以上老人事故傷害的第二大原因,綜合國內外的研究結果,每年老人跌倒的發生率約為15~40%,並且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
隨著高齡化社會到來,「衰弱老人」越來越多,意指身體功能下降,生理儲存能量較低,遇到受傷、急性疾病等壓力,修復能力較差,發生跌倒、住院、心情沮喪,甚而憂鬱、入住機構,造成失能和死亡風險較高。

退化 藥物 疾病 三大主因
聯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曾永輝指出,造成長輩跌倒的原因百百種,舉凡內耳平衡失調、關節退化、腦血管病變等都是。主要就是老人家各部位退化影響神經傳導,及服用中樞神經藥物影響生理功能,需特別注意。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表示,造成長輩跌倒的原因有三大類:
1.身體退化:因年紀大而帶來感官系統退化、神經傳導變慢、肌力降低,造成平衡感不佳。
2.藥物影響:老人常用的降血壓藥、安眠藥、抗憂鬱、治療失智、失禁等藥物,易引起頭暈目眩、低血壓、四肢無力等,容易造成跌倒。
3.疾病影響:例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造成頭暈、頭痛、後頸部僵硬、心悸、胸部壓迫感等,可能造成病患身體不平衡,增加跌倒機率。另外,帕金森氏症、癲癇、骨質疏鬆症、失智症等,也是造成長輩跌倒的原因。

安眠藥過量 常見跌倒因子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暨內科部主治醫師詹鼎正舉例,老人家吃安眠藥,雖然一再提醒要留意別跌倒,但兩天後還是帶著「黑輪」來就醫——又跌倒了,但只要減輕劑量或停止服用,跌倒的次數就明顯減少。
詹鼎正表示,很多老人家覺得自己身體機能還不錯,沒有特別注意,夜間起床上廁所,走路搖晃,或瞬間姿勢變化太快,可能造成姿勢性低血壓,一跌再跌。

失智和憂鬱 摔跤機率很高
患有失智症及老人憂鬱症者,跌倒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很多,詹鼎正表示,因為憂鬱會造成注意力難以集中,服用的藥物也會影響老人家的身體反應。
長輩跌倒時,第一步應先注意跌倒時是否昏迷,可做初步分類,再讓醫師詳細檢查、了解用藥歷史,找出跌倒的主要原因,再評估要服藥、調整藥物劑量,或復健等來改善跌倒情形。

曾經跌過 很可能再發生
跌倒會重複發生嗎?韓德生表示,「預測老人家跌倒最有效的指標,就是曾經跌倒過。」過去一年內曾跌倒過兩次以上的老人家,再次跌倒的機率很高,家人不得不慎。
若重複跌倒,建議就醫找出造成跌倒的真正原因,並對症下藥,才能有效降低跌倒次數。另外,曾永輝表示,友善長輩的居家設計及公共設施是預防長輩跌倒的最佳方式,長輩走路時拄拐杖、加強照明等都是「保命防跌」的妙方。


全文網址: 銀髮族一年跌兩次 再跌機率很高 - 照顧老人家 - 樂活LOHAS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5130#ixzz2zwrtbVoJ
Power By udn.com 

褚士瑩提醒:不要認為失智和自己無關



2014/03/24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外婆接受藝術治療時所畫的圖「魔神仔」,收錄在褚士瑩1990年出版的《吃向日葵的魚》書中。 記者程宜華/攝影
「我可能不是一個合格的照顧者。」旅遊作家褚士瑩曾是家中失智長輩主要照顧者,近年來更出書分享照顧者經驗與心情。在他人眼中他已然盡心盡力,但他仍自責做得不夠。他並以過來人身分提醒,面對失智症,必須要做到「求知、求助和理財」。他衷心建議,民眾要主動了解失智症,不要認為失智和自己無關;若感覺有些不對勁,就要積極治療,照顧者更要尋求社會團體的支持。另外,照顧失智症家屬是一場長期抗戰,須要有足夠的經濟支援,所以必須做好理財規畫。


在還沒有失智症概念的時代
褚士瑩回憶,高中的時候,社會上還沒有失智症的概念,一般人的認知裡,只有「老年癡呆症」或老了會變「老番癲」。當時他的外婆罹患帕金森氏症,手腳會顫抖影響行動,但疾病並未影響外婆的思考。
但在外婆七十多歲時,開始出現一些異常的行為,像是嚷著有人要殺她,或家裡有「魔神仔」要抓她,甚至還會說家裡遭小偷,家人偷了她藏在櫃子裡的金子。「起初,我們都相信阿嬤(外婆),但事後證明,一切都是阿嬤的妄想,才送阿嬤到醫院看診。」
醫生:人老了就會這樣
褚士瑩永遠記得醫生當時的宣判:「這就是老年癡呆症,人老了就會這樣,家人沒有辦法照顧,就只能送到安養機構。」褚士瑩從小生長在隔代教養家庭,他是外婆帶大的,自然也要照顧外婆。但因為不了解這個疾病,他形容當時就像在黑暗的隧道中摸索,孤獨又害怕。
肩負起照顧外婆的責任,讓褚士瑩必須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褚士瑩說,因為家裡只有祖孫兩人,他怕外婆打開瓦斯忘記關會引發火災,上學前除了會準備早餐,還會在外婆視線範圍內放一些食物,降低老人家開瓦斯的機會。有時中午還要趕回家,看看老人家的情況。
有時候外婆會焦慮得東張西望,一直念著家裡怎麼沒有人?褚士瑩的短暫出現,總會讓外婆吃下一顆定心丸。褚士瑩無奈的回憶說,當時的狀況就像留小朋友獨自在家,其實非常危險。
藝術治療延緩失智惡化

外婆接受藝術治療時所畫的圖「魔神仔」,收錄在褚士瑩1990年出版的《吃向日葵的魚》書中。 記者程宜華/攝影
幸運的是,褚士瑩照顧外婆的過程中,認識了留法藝術家洪米貞,了解藝術治療可以延緩失智惡化,並開始讓不識字的外婆拿起畫筆創作。那時他的外婆會畫下眼前看到的景象,有時是「魔神仔」伸手想要抓住她,有時畫裡會出現她兒時照顧的馬、驢子和小雞。
有趣的是,阿嬤畫的動物旁邊都會出現食物,褚士瑩認為,這應該和阿嬤年輕時的生活經驗有關。他記得,有時候他出門上學時,外婆已經開始畫畫,到了下午放學回家,外婆還在畫畫,而且神情專注,可見她坐了一天都沒有離開,「至少我可以知道阿嬤今天是很安全的。」
透過畫畫,他也看到外婆這位舊時代的女性,透過畫筆表達想法,找到自己情緒和情感的出口,甚至後來還參與「樸素藝術展」。
跌倒後必須長期臥床
不過年邁又失智的外婆,在一次跌倒後,躺在床上休息兩周,身體變得大不如前,從此必須長期臥床。家人經過討論後,只好將外婆送到私人安養機構,由專業的外籍看護照顧。
外婆住在安養機構的那段時間,褚士瑩還曾多次當「奧客」,刻意在半夜到安養機構外敲門,只想知道外婆有沒有受到妥善的照顧。他擔心機構會虐待老人,或是給老人吃安眠藥,且始終無法相信用錢可以換到愛心。
感謝外籍看護的奉獻
但在安養機構看到的場景,卻讓褚士瑩很震撼。為了照顧失能老人,室內的燈都亮著,外籍看護過著辛苦且沒有隱私的生活,他們住在透明的玻璃隔間裡,24小時隨時注意外面的情況,他深深感謝外籍看護的奉獻。
直到外婆過世之後,褚士瑩的人生計畫才得以繼續往前,並出國留學。儘管外婆已經過世多年,他卻常思考,是不是因為當初沒有把外婆照顧好,她才會這麼快離開。甚至想,「照顧得越好,責任越大;照顧得不好,就能比較快解脫?」這個讓褚士瑩內心糾結的情緒,也是失智症家屬會碰到的人性問題。

不能遺忘的故事
聯合晚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症系列專訪,每周一刊出。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洽基金會。電話:(02)2332-0992,或上網:www.cfad.org.tw


全文網址: 褚士瑩提醒:不要認為失智和自己無關 - 失智症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5217#ixzz2zwqkLt2l
Power By udn.com 

失智症/褚士瑩:無知的愛 更糟糕



2014/03/24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全台有50萬到70萬人罹患失智症。旅遊作家褚士瑩指出,如今醫界對失智症已有較明確的定義和治療,但一般民眾對失智的認識仍很粗淺,家屬可能到失智親人過世,都不知道自己的照顧方式出了問題,「無知的愛,反而會讓病人的情況更糟糕」。
照顧 不能只是一個人的責任
身為陪病家屬,褚士瑩有感於「坊間沒有一本書告訴家屬,不同的階段會出現哪些症狀?接下來又要怎麼做?」他與康泰醫療基金會,採訪失智症家屬,出版分享照顧失智症患者心得的書籍《忘了》,並深獲好評。
褚士瑩表示,如果家庭中只有病患和照顧者兩人獨自在家,照顧者會面臨極大的壓力,他建議照顧者一定要跟外界保持接觸,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
「照顧失智症家屬,不能只是一個人的責任。」褚士瑩說,當家中有親人被確診為失智症,所有家人都應主動了解失智症,不能將責任完全交給其中一名親人,尤其當這個主要照顧者已經發出求救訊號時,更不能以「我不會照顧」,或是「平時都是交給你照料,你比較熟悉」等理由推諉。
別讓失智者輪流住不同的家
許多家庭認為照顧失智長輩的責任要「分攤」,於是讓病人輪流住不同子女家,卻不知如此反而會造成病情惡化。褚士瑩指出,失智症患者難以適應環境轉變,家裡如有重度失智症者,更不應該重新裝潢,讓患者誤以為到了陌生環境。
褚士瑩也提醒,失智症患者普遍有「黃昏症候群」,日落前就會吵著要回家,且會變得躁動。因為天黑後患者會失去判斷力,四周變暗會讓他們感到害怕,有病人甚至已經在家裡卻還吵著要回家,「若沒有主動了解,不可能知道天黑和行動異常有關係。」 他也建議,民眾應該提早認識失智症,及早做好準備。


全文網址: 失智症/褚士瑩:無知的愛 更糟糕 - 失智症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5218#ixzz2zwqVCTfG
Power By udn.com 

老人失智的剋星

老人失智的剋星
有一天兒子下班回來,手上提了一個黃色袋子,滿臉笑容地說:「媽咪,今天我領了第一個月薪水,送你一個非常珍貴的禮物。」
我滿臉疑惑:「皮鞋嗎?」
兒子皺眉:「不是,花了我一萬多元……」
一萬多元!精神馬上抖擻起來,「一定是名牌包或者是名貴的衣服。」
兒子再次搖頭:「媽咪妳好俗氣喔!」
我愣了一下,伸手去拿袋子,一打開,一隻毛茸茸的白色小狐狸狗鑽了出來。
頓時傻住了,天啊!有沒有搞錯,我一點都不喜歡狗。
兒子看我驚異的表情,委屈地說:「媽咪,你不喜歡嗎?這小狗花了我四分之一的月薪耶,我怕你得老人失智症,所以買一隻小狗陪你。」
我結結巴巴:「沒……錯,外公老了沒人陪他說話,得了失智症,你開始未雨綢繆了嗎?」
坐在一旁看電視的老公,這時開了金口:「兒啊!這是你媽媽這輩子收到最棒的禮物了。」
【2014/03/25 聯合報】http://udn.com/

關懷巴金森氏症 病友不孤單

關懷巴金森氏症 病友不孤單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致力關懷巴金森氏症患者,並成立「巴金森病友關懷會」,要讓病友覺得不孤單,醫師將幫助病友找回健康。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今天說,日前舉辦第一次「巴金森病友關懷會」,許多病友都撥空參與,相當熱鬧,希望透過演講活動讓病友了解疾病,可透過醫療找回健康。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醫師陳凱翔說,巴金森氏症是一種腦部退化的疾病,主要是腦部黑質的多巴胺缺乏所致,導致病人出現手部靜止型顫抖、動作緩慢、小碎步、撲克臉的情形;病人常會抱怨「無法使力」,但實際上是肢體僵硬的前期,而並非真的無力,這樣的狀況若不盡快治療,會讓症狀越來越惡化。
近年來醫學界發現,巴金森氏症不只是一種動作型態的問題,多巴胺的缺乏連帶會造成全腦的退化,引起巴金森氏症的失智、睡眠障礙、情緒控制不佳,及交感、副交感神經退化等現象,也是另一個影響病友生活的關鍵因素。
陳凱翔提醒患者,凡是有顫抖、動作僵硬、不自主運動等動作障礙疾病患者,都應盡速至神經專科門診就醫,聽取醫師的建議,經評估病情有需要者再轉介至巴金森暨動作障礙特別門診。
【2014/03/25 中央社】http://udn.com/


全文網址: 關懷巴金森氏症 病友不孤單 | 生活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8570124.shtml#ixzz2zwoSTBXt
Power By udn.com 

高雄托老據點 讓照顧者獲喘息

高雄托老據點 讓照顧者獲喘息
高雄市陸續開設11處托老服務據點,讓長輩日間有獲得照顧的好所在,也讓照顧家屬有獲得喘息的機會。
高雄市社會局社工今天表示,11處日間照顧服務據點分別設在旗山、燕巢、鳳山、大寮、左營、苓雅、前鎮區等,每個服務據點可提供20至30名的長輩於白天接受良好的照顧服務。
為因應高齡者多元化照顧服務需求,高雄市社會局推動長輩「三在一生」計畫,以在地安養、在地生活、在地照顧為銀髮服務目標,11處日間照顧服務據點為一般型日間照顧中心10處及1處失智型日間照顧中心。
社工說,例如有71歲的失智阿嬤,平常白天子女都上班,只有阿公陪伴在家,但阿公也精疲力盡,自從獲得日間照顧服務後,阿嬤不但獲得良善的護理與生活,阿公與家屬也在安心之餘獲得喘息機會。
這名阿嬤在日間照顧中心由社工與照顧服務員安排動態與靜態活動,阿嬤在午飯時間會主動協助照顧服務員備餐,並與同伴聊天互動,並製作手工藝品,減緩阿嬤認知功能退化。
【2014/03/30 中央社】http://udn.com/


全文網址: 高雄托老據點 讓照顧者獲喘息 | 地方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3/8580599.shtml#ixzz2zv86k4Vx
Power By udn.com 

談失智… 陳長文:政府該讓人放心變老


失智症所反映最嚴酷的事實是,台灣沒有足夠讓人信任的安養機構,可以讓失智老人進住,以得到妥善照顧。陳長文很不客氣地說,衛生暨社會福利部的官員,如果讓家裡有一個文文 (陳長文的么兒,有智能障礙)這樣的孩子,再加上失智的父母,就會知道那個困境究竟是什麼?就會知道長期照顧制度要怎麼做了。
高齡化與少子化讓長照問題更迫切
陳長文曾為孩子外籍看護在台居留期限問題,推動修法,希望延長、甚至不予設限。他說,家裡照顧文文的外籍看護,雖然兩度延長雇用期限,但眼看期限又要到了。文文現在已經31歲了,但如果他能好好活到51歲、61歲…,一輩子都需要人照顧,「為什麼還要每6年或每9年換一個保母?」
台灣沒有足夠讓人信任的安養機構
如果家中出現了一位失智的長者,家人又可以毫無保留地照顧,那是理想狀況;他問道,但如果家中無法照顧,要送去一個機構,「請問政府他們可以送去哪裡?現在社會上有符合這樣需求的機構嗎?」陳長文又說,監察院長王建煊曾痛批,很多安養機構都無法通過立案標準,是因為政府訂定不合現實的規定。
應建立符合標準與需求的安養制度
陳長文說,我們應建立符合標準、滿足需求的安養制度,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他的姊姊那樣專職照顧失智母親,更何況這些「姊姊」們也都會變老。政府應該要建立一個環境,讓人可以放心變老,而不是無可奈何的等老。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附設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王寶英主任建議,最好是讓失智長輩待在原本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由家人親自照顧,但若必須送長輩至照顧機構時,鼓勵家屬要與照顧的人員維持密切關係,一起合作。家人若能經常至機構探視長輩,與工作人員共同討論長輩的問題,一方面能表達對於失智長輩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會在無形中,帶給照顧者正向的壓力。
聯合晚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系列專訪 「不能遺忘的故事」,每周一刊出 ,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電洽基金會。諮詢電話:(02)2332-0992,網址:http://www.cfad.org.tw/
【2014/03/31 聯合晚報】http://udn.com/

陳長文 失智母就醫子女很煎熬



律師陳長文照顧過多重障礙的兒子及失智的母親,深深感受政府所提供的長照資源,實在太少了。
記者侯永全/攝影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吃飯的時候,媽媽問說,『這可以吃啊?』 她會打麻將(「吃」也是麻將術語),但在這吃飯的時候,居然這樣問,明顯可以感覺,應該有問題。」知名陳長文回憶起13年前媽媽發病經過。
他說,媽媽87歲時出現了阿茲海默症狀,當時家裡的東西找不到,媽媽還會懷疑菲傭看護。他陪媽媽去看劉秀枝醫師並獲確診,「做了腦斷層,醫師說,這是明顯的症狀,已是不可逆轉了。」
在陳長文的眼中,媽媽陳林劍吾是位了不起的女性,但晚年卻因阿茲海默症而失去記憶,並在90歲時離開人世。憶起已逝去十年的母親,陳長文仍有無限感慨。
他說,媽媽30歲時帶著兩個哥哥、一個姐姐跟他四個小孩,最大的12歲,最小的才5歲,隨父親來到台灣。父親隨後又返回大陸打仗,但就沒再回來了,死在四川國共最後一場戰役。此後在台灣55年,母親一個人拉拔大所有的孩子,只靠政府發的眷糧、舅舅寄來的錢,撐持下來。陳長文不想用「堅苦卓絕」這種既成的成語去描述母親,因為「沒有文字可以形容媽媽。」
自責工作忙 未能親自照顧
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後,住在美國的姐姐陳翠珍馬上趕回台灣,「整整三年多,都是姐姐挑起照顧重擔。」陳長文很自責因律師事務所忙,未能親自照顧。
媽媽唯一的嗜好就是打麻將,卻常打不了一圈,但陪著媽媽玩的家人都會努力給媽媽胡牌。他說,「我比較調皮,一直餵她吃碰,再想辦法讓她自摸,」她一胡牌,就會很高興,一高興眼睛就會亮一下。但到後來,眼睛的亮光也不復見了。
發病晚期母親不斷進出醫院,三、四年間,就看著她一天比一天孱弱。陳長文說,媽媽會多疑、會胃口不好,幸而沒有走失過。至於是否仍認得家人?陳長文篤定說:「認得」,因為媽媽從不會對他們顯露恐懼,「那種表情從未出現過。」
母親胃口不好 以為是生氣

這是陳長文的母親最後一次與家人出門曬太陽。
圖/陳長文提供 
他記得,媽媽失智的早期,還會跟他們一起吃吃喝喝、唱高山青或是些兒歌,但後來母親都不吃東西。他一度以為是生他的氣,以為兒子都不來看她,他為此感到自責。
還有一次母親抱怨,陳長文不再給她零用錢了。陳長文以為,媽媽都不出門,自然不需要用錢了。但現在想來很後悔,「或許對她來說,錢仍然有心理上的作用,譬如可以給幫傭的人去買東西,我未免太自以為是地詮釋媽媽的感覺。」如今陳長文常想,媽媽晚期一再進出醫院,過程實在煎熬,如何才能在最後的日子過得舒服、走得有尊嚴?
做最壞的打算 最好的準備
被問及若是有一天自己也得失智症呢?陳長文說,沒有想過,但認為確實應該有所準備。他打算回去跟太太討論,如果突然發病,人要送到哪裡?冷氣要調到哪種程度?要不要讓兒女照顧?他說,「應該做最壞的打算,但做最好的準備。」
如果他得了失智症,他會交代兒女如何安排照顧他,也會同時提醒他們不要增加心理負擔,「你愛你的父親,但千萬不要因此打亂了你們的生活起居。」
想著媽媽,陳長文心裡牢記著一首「安養院之歌」:「孩子,現在我常忘了扣釦子、繫鞋帶;吃飯時,會弄髒衣服;梳頭髮時,手還會不停的顫抖;不要催促我,給我多一點耐心和溫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會有很多的溫暖湧上心頭!」


聯合晚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系列專訪 「不能遺忘的故事」,每周一刊出 ,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電洽基金會。諮詢電話:(02)2332-0992,網址:http://www.cfad.org.tw/
【2014/03/31 聯合晚報】http://udn.com/

曾清祥/老人吞嚥障礙!防嗆咳6招全搞定



2014/04/01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年長者若喝水時容易嗆到、或是不容易咀嚼食物,小心有可能是吞嚥障礙。專業醫師指出,咀嚼吞嚥功能會隨著年齡逐漸退化,尤其老年人若有中風、失智症等疾病,加上缺牙等現象,恐使吞嚥更為困難,一旦發現長輩出現講話不清楚等現象,吞嚥訓練是重要的一環,千萬不可小覷。(影音/安德復 復健專科診所提供)
復健科曾清祥醫師指出,吞嚥困難已是銀髮族常見的現象,主要是因老年人因老化造成軟組織彈性變鬆,增大咽喉的會厭谿空間,容易造成食物殘留在咽喉,使得老人家在吞嚥時,常常會覺得喉嚨有卡卡的、吞不乾淨的感覺。
嗆咳風險高 中風臥床者居多
年長者喝水易嗆咳,主要是因老化造成喉頭位置降低,喉頭往上升需要比較多的時間,當吞嚥流速比較快的液體(例如水),呼吸道會來不及關閉,而造成嗆咳,且嗆到後,老人家也不容易透過咳嗽排出異物,若又為臥床者,恐因反覆嗆到進而演變成吸入性肺炎,易有致命風險。
【醫師小叮嚀】:
年長者在進食的時候,請坐直維持正確的進食姿勢;進食時,小口些、慢一點,液體食物請慢慢喝;每一口食物吞兩次,確定口中食物吞乾淨再給下一口,口中有食物不要說話,良好的用餐環境、精神狀況、進餐方式是促成愉悅、安全用餐的重要條件。
對於單純因老化而造成吞嚥功能退化,容易嗆咳的情形,吞嚥訓練是重要的一環,語言治療師王雪珮建議可調整吞嚥方式、調整進食的速度與量,或調整食物的質地,並搭配居家衛教運動,訓練咽部肌肉的收縮程度。有助於長者更安全地吞嚥進食。
【吞嚥困難 6招緩解】:
1.調整吞嚥方式:透過不同姿勢來改變食物的流向。低頭吞嚥,可保護氣管通道,避免食物或液體太快流入咽喉部,讓進食更安全。臥床長者,則需搖高床頭90度。
2.調整進食的速度與量:小口吞嚥,可減少食物在咽部的殘留量。每一口多吞嚥幾次,吞完清喉嚨,確保吞嚥乾淨,避免食物或藥物殘留。如果使用吸管容易嗆,可改用湯匙或斜口杯,控制進食量。
3.調整食物的質地:增加液體的濃稠度-可將水或湯加入增稠劑或勾芡,變的濃稠一點,降低液體的流速,避免太快流入呼吸道。不要吃太黏稠或太硬的食物,避免卡在咽喉。
4.咽部吞嚥運動:吸吸管 喉部上抬運動可幫助喉部上提,關閉呼吸道。
1.將吸管的一端含在口中,用手指蓋住吸管的另一端。
2.用力吸,感覺喉結用力上抬到最高處,維持5秒。
3.重複8次。
5.假聲練習運動:幫助喉部上提,關閉呼吸道。
a.發/一/的聲音,慢慢提高音調。
b.音調升到越高越好,直到最高音。
c.維持高音5秒,重複8次。
6.撐住舌頭運動:可增加舌根和咽部肌肉的力量,減少食物殘留。
a.舌頭前伸,牙齒輕咬固定舌尖。
b.吞嚥口水,舌尖仍要維持在外面。
c.重複8次。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全文網址: 老人吞嚥障礙!防嗆咳6招全搞定 - 照顧老人家 - 樂活LOHAS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6331#ixzz2zv6Mk2Wh
Power By udn.com 

吳明珠/醒腦開竅!按百會穴緩解老年失智



2014/04/03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老年性失智症不容小覷。中醫師表示,失智是一種因腦部傷害或疾病所導致的漸進性認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遠高於正常老化的進展,患者除了使用西藥控制外,也可考慮以中藥、針灸輔助調理,緩解失智症持續惡化。
按摩百會穴 醒腦開竅
中醫師吳明珠指出,目前國內罹患失智症的人口數約為18萬人,其中65歲以上約有12萬人,且每年以超過1萬人的速度增加中;科學中醫實證發現,透過中醫針灸與中藥藥方,加上食療和營養補充的幫助,可有效發揮中醫預防醫學,並調理腦力退化問題。
對於老年性失智症狀,可用針灸來輔助治療,主要穴位為百會穴,也就是在鼻尖往上和耳尖往上的交會點,有一微現凹形處,用雙手指按壓7秒再鬆手,連續7次,可緩解症狀,或是用針灸頭皮針在「百會穴區」,有助提振精神、醒腦開竅與補養元氣。
中藥方 補腎活血
老年性失智症又稱老年癡呆,是一種全身性身體退化疾病,不僅五臟六腑功能衰退,尤其是脾肝腎功能衰退最明顯,中醫治療上著重調理脾腎,同時輔以安心神、養肝血治為主。建議一般可方用桂枝茯苓丸、通竅活血湯、補陽還五湯以活血化瘀;屬瘀熱互結實證者,可方用安宮牛黃丸或滌痰湯;證屬脾腎陽虛者,可使用苓桂朮甘湯或真武湯。
證屬腎精不足者,可方用右歸丸或左歸丸;腎氣不足者可使用腎氣丸;心神不寧者可治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或甘麥大棗湯。亦可酌加單味補腎藥如胡桃肉、菟絲子、何首烏、益智仁、杜仲、芝麻等。


針灸百會穴,對於改善老年性失智症有緩解效果。(圖片/華人健康網資料照片)
針灸百會穴,對於改善老年性失智症有緩解效果。(圖片/華人健康網資料照片)

【食療2藥方 緩解失智】:
《1.核桃芝麻蓮子粥》:核桃仁5錢、黑芝麻3錢、蓮子肉1兩、糙米適量,加水煮粥服用,每週2、3次。
《2.補腦煎》:益智仁5錢、枸杞子3錢、丹參1.5錢,女貞子6錢、旱蓮草3錢、決明子2錢、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溫服每週3、5次。
【規律3運動 有效改善失智】:
1.有氧運動:散步、騎腳踏車、爬樓梯、游泳等運動,都具有效果。考量老年人的體力,適度的進行,只要能達到 「臉紅心跳」的程度即可。在心跳速率增加,而且有一點喘的運動強度下,持續進行45分鐘以上,每週至少3次
2.重量訓練:在健身房的設備與專業體適能指導員的輔助下,舉重與肌力訓練能明顯改善失智的症狀。雖然在家裡並不是都有這些專業設備與人員,還是可以進行較為簡易的重量訓練。讓老人家坐在椅子上,以雙腿緩慢抬起裝滿水的大型保特瓶,再緩慢放下,進行8次後務必休息3分鐘,如此重複5次
3.平衡訓練:老年失智症患者較正常老年人有更容易跌倒,平衡訓練能夠強化肌力、增進動作協調性,進而減少跌倒的機會、降低骨折的傷害。太極拳、外丹功、瑜珈等運動,可以訓練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更能提供有氧運動與重量訓練的助益。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全文網址: 醒腦開竅!按百會穴緩解老年失智 - 失智症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6546#ixzz2zv5smRTl
Power By udn.com 

榮民長照 設三級醫療照護網

榮民長照 設三級醫療照護網
退輔會報告指出,榮民醫療服務建構三級醫療照護網,由3所榮總、12所榮總分院和16所榮家保健組組成,提供榮民長照服務。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今天邀退輔會主委董翔龍進行「榮民體系醫養合一服務照顧執行現況與策進」專案報告並備詢。
退輔會的專案報告指出,國內人口快速老化,65歲以上榮民占總榮民數52.3%,急需整合性醫療和長照服務,退輔會建構三級醫療照護網,一級醫療由16所榮家的保健組提供,屬於診所層級;二級醫療由12所榮總分院執行,提供急慢性醫療、中、長期照護;三級醫療則由3所榮民總醫院負責急、重症。
退輔會說,三級照護網運作,以責任分區、逐級轉診為原則,視地區資源、病情需要跨區或跨級支援合作和轉診;各榮總統一調度支援醫療人力、技術。
退輔會表示,榮總及12所分院共開設病床1萬6493床,含急診6741床、慢性病2992床、特殊病床2332床、公務病床4300床和精神康復之家128床。
16所榮家總計有安養5711床、養護2746床、失智572床;到102年底安置安養4500人、養護2456人、失智478人,共7434人,平均總占床率83.6%。
【2014/04/02 中央社】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榮民長照 設三級醫療照護網 | 生活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8587259.shtml#ixzz2zv5iENkQ
Power By udn.com 

綠茶加紅茶,更健康


將綠茶和紅茶的有效成分萃取物混合搭配,對於改善男性泌尿道系統問題、抗氧化功能等,都有幫助。
【文/游小雯】

唐代醫學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記載:「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 喝茶不僅能口吐芬芳、穩定精氣,更具有許多助益身體的保健功效。特別的是,茶葉中所含的有機化合物和無機礦物質,例如兒茶素、茶多酚、黃酮類化合物、維生素等物質,除了具有的抗氧化能力外,對老化、癌症、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等,也都有絕佳的預防效果。

綠茶,清除過多自由基

眾所週知,我們常喝、口感略帶苦澀的綠茶,除了具有抗蛀牙、口臭、消暑解熱、去火降燥、止渴生津的作用外,還擁有豐富的兒茶素、多酚物質及β-胡蘿蔔素、維生素E、維生素C等抗氧化性維生素。其中,「兒茶素」及「多酚物質」,抗氧化能力為維生素E的20倍,可清除人體中過多的自由基、保護細胞膜結構、防止正常細胞的損傷及突變,對皮膚癌、乳癌、肺癌、食道癌和膀胱癌等癌細胞的生長有其抑制效果。

這些物質還可減緩人體衰老、降血脂、降血壓及血糖、抑制膽固醇上升等,對於退化性病變都有其保護作用,也就是能夠抑制免疫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不良化學反應,對身體保健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德州科技大學(TexasTech University)健康科學中心做了另一項試驗,邀請百位已進入更年期的婦女作為試驗對象,每天給予攝取500毫克綠茶多酚膠囊,經過6個月後的追蹤發現,綠茶不僅可抗自由基,還有「增加骨質密度」及「延緩骨質流失」的功能,降低了骨折的風險。

此外,日本東北大學醫學系通過臨床調查也顯示,每天喝2杯以上綠茶的人,比每週喝不到3杯綠茶的人,發生識別功能障礙等老年失智症的傾向要小得多,且常飲綠茶還能防止和減少皮膚中黑色素的沉積,減少放射線對人體的危害,因此,還被暱稱為「原子時代的健康飲料」。

紅茶,抗氧化力強

不過,喝茶的好處,不僅僅局限在綠茶,紅茶可提神益思、消除疲勞,同時還具有幫助胃腸消化、促進食慾、利尿、消除水腫的功效;而它的品性溫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類及鉀鹽,沖泡後7成鉀會溶於茶水內,可幫助人體增強心臟血液循環、提高身體抗寒保暖能力的作用,並能減少鈣在體內的消耗。

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研究指出,紅茶富含「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黃酮類化合物(類黃酮),其作用類似抗氧化劑,能促使動脈擴張,預防中風和心臟病發作、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病率;義大利奎拉大學(University L'Aquila)內科醫學因此進行過試驗,讓19位高血壓患者及19位血壓正常的人,吃高脂肪飲食前喝一杯紅茶,結果發現,無論是哪一組,都有降低血壓及減少脂肪囤積動脈的反應,證實類黃酮確實有其功效。

此外,一杯紅茶甚至比大蒜、青花椰菜 、胡蘿蔔、包心菜更能發揮抗氧化作用,以每天喝一杯紅茶與不喝的人相比,喝紅茶的民眾患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喝的人還低40%以上。

綠紅配,改善男性泌尿道問題

除了紅、綠茶的個別研究外,紐約溫斯洛普大學醫院(Winthrop University Hospital)與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泌尿學會發表的臨床實驗,發現紅茶及綠茶的混合萃取物,有改善男性下泌尿道症狀的效果。

紅茶和綠茶裡面的茶色素和茶多酚,例如茶紅質、茶黃質、兒茶素等,是茶葉中的生物活性物質,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平常除了兩種茶都要喝外,目前也有這合併兩種茶的萃取物可以選擇。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73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嘉市創舉 失智篩檢走入社區

嘉市創舉 失智篩檢走入社區
「為失智症多走一里路!」鑑於老人失智問題日趨嚴重,嘉義市衛生局創全國之先,將在今年16場社區健康篩檢活動,加入「失智症篩檢」,免費對55歲以上民眾實施失智篩檢量表,發現異常由臨床心理師評估,轉介醫院確診,幫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篩檢目的,在避免失智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衛生局秘書莊美如說,上月23日在市府舉行的社區健康篩檢,已篩出6名老人疑似失智,轉介醫院確診,接下來的15場都會對55歲以上民眾,實施AD8(極早期失智篩檢量表)及MMSE(簡短智能測驗),以早期發現失智症。
衛生局日前召開憶能篩檢聯繫會,邀嘉基、聖馬爾定醫院、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及嘉義榮民醫院代表,決議今年16場社區健康篩檢中,加入AD8及MMSE篩檢。
篩檢工作將由國川美妙教育事務基金會培訓志工投入,基金會董事長宋思權是神經內科醫師,也是脊髓損傷病患,多年前脊椎動大手術,不畏苦痛,勇敢推動失智篩檢及傻瓜電擊器普及目標,開心看到具體成果。
「失智篩檢一條鞭處置嘉市全國首創!」宋思權說,55歲以上民眾在健康篩檢最後一關,由志工做AD8量表詢問,若有異常,當場轉給心理師做MMSE,若再異常列入個案管理,由醫院專人單一窗口安排後續電腦斷層檢查及申請健保用藥,再下一次就醫就能得到治療。健康篩檢場次可上衛生局網站http://www.cichb.gov.tw/news/index.asp查詢。
【2014/04/06 聯合報】http://udn.com/

劉秀枝/中風的診斷 沒想像中簡單

劉秀枝/中風的診斷 沒想像中簡單
一位醫師朋友在電話裡問我,說他80多歲的父親這兩天反應有點慢,倒杯水給他時,好像看不到杯子般,無法一下子準確的接到手,但血壓和脈搏都如常,講話也清楚,問我是不是該帶父親去看失智症門診?我想,原本正常的老人家在兩天內變得不太對勁,就算是失智也不是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所以應該考慮其他腦部病變,看門診可能得等幾天,建議還是掛急診。結果老人家接受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大腦右側枕葉有缺血性腦中風,造成他左邊視野缺損(偏盲),所以杯子如果擺在左邊就看不見。
幾年前,另一位醫師朋友的90歲母親罹患輕度阿茲海默症,還可自行穿衣,有天卻突然把上衣的扣子上下亂扣,而且兩條腿想要塞進同一個褲管裡。到醫院接受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頂葉有缺血性腦中風。此處的病變讓老人家不會穿衣服,不會算術,而且左邊視野也受損。
這兩位朋友都有點懊惱,自己是醫師,怎沒看出是中風呢?其實,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醫學浩瀚如海,分科又細,醫師不可能全知全能,就好比我是神經內科醫師,不會開刀,也無法對卵巢癌提出最新的治療建議一樣,所以朋友面對不常見的神經症狀而沒診斷出中風也是常理。
中風是突發性的腦血管阻塞或出血所造成的腦病變,表現的症狀根據所發生的血管及其所灌流的腦部區域而不同,常見的症狀為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嘴歪臉斜、表達困難或聽不懂、複視等等。但如在枕葉,則造成偏盲;在右邊頂葉,則穿衣困難,因為患者手腳活動自如,所以比較不會警覺是中風症狀。
但並不是以上所有的症狀都是中風引起的,例如嘴歪臉斜也可能是顏面神經麻痺,複視也有可能是第三對腦神經病變。因此有神經症狀時最好就醫,讓醫師來判斷。
然而,即使接受腦部電腦斷層掃描的檢查,中風的診斷也不是百分之百正確,還須後續評估和追蹤。例如,一篇來自荷蘭發表在2012年《急診醫學期刊》的論文,985位因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而在幾小時內接受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的病人,後來有14位(1.4%)發現不是中風,而分別是癲癇發作、腦炎和多發性硬化症等,可見中風的診斷有時並不容易。
那麼,一般人如何決定是否要立刻就醫呢?主要根據症狀發生的快慢和嚴重度,若症狀發生得又急又嚴重,就要趕緊就醫。有時雖是長期都有的症狀,但若其頻率增加、嚴重度加重,或是合併新的症狀,也要盡快就醫。例如長期頭痛的反覆發作可以等門診或根據醫師的指示自行服藥,但如出現從來不曾有過的劇烈頭痛甚至伴隨頸部僵硬時,則需掛急診。
easy-neuro/
【2014/04/06 聯合報】http://udn.com/

我的經驗/齊心照護 重拾親密感


(編按:本文為元氣徵文「我這樣照顧失智者」,文章獲選者)
為了照顧失智的爸爸,全家感情變得緊密,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十多年未回家過年的大嫂,帶爸爸去中醫針灸,爸爸原本不會按電梯、洗澡需要媽媽幫忙、忘了怎麼下象棋,在治療之後,這些能力都回來了,而且大嫂還開始回家探望爸媽。
而我因為工作時間彈性,開始上網找資源,陪伴爸爸去新北市政府辦的瑞齡學堂,那邊有跟他一起上課的長者,透過各種精彩課程,爸玩得很開心。這個月開始,帶父母一起半日遊,已經一年多不願意出遊的爸爸,對每個店家都有興趣逛逛,還誇獎我選的石碇老街很好玩。
負責主要照護的媽媽最辛苦,但她任勞任怨。雖然一路走來,經歷過爸爸那日夜顛倒的可怕日子,但我們相互支援照顧爸爸的時光,讓全家人的感情更加緊密,當真是因禍得福。
【2014/04/06 聯合報】http://udn.com/

我的經驗/照護老爸 反哺的機會


(編按:本文為元氣徵文「我這樣照顧失智者」,文章獲選者)
爸爸在85歲時,體重突然下降,健談的他變得不愛說話,診斷出失智。經過三年孤軍奮鬥,我琢磨出一套方法,請了外籍看護,加入我照顧老爸的行列。
對老爸,我們常說:沒關係、沒問題、我幫你、謝謝老爸等禮貌用詞,安定他的情緒。早上,老爸睡到自然醒。三頓主餐、三次點心,定量不定時。主食打成泥狀,點心選入口即化類,並有悠揚樂聲伴他用餐;活動範圍,明亮無礙;適量的日曬助眠,不能錯過大晴天的午後散步。
老爸今年91歲了,無憂無慮,印證了專家說的:當憂鬱情形改善後,病人恢復到輕度的阿茲海默症。在我學習的過程,教友的關懷和音樂的洗滌,滋養了我的身心。感謝神,又給了我一次反哺的機會。
【2014/04/06 聯合報】http://udn.com/

我的經驗/注意營養 陪她玩遊戲


(編按:本文為元氣徵文「我這樣照顧失智者」,文章獲選者)
1.健康的心態:照顧失智老人,我很肯定這是一份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和陪伴。因著照顧老人,我非常重視我的健康、體力。
2.營養夠才有體力:因阿嬤有巴金森氏症,吞嚥很容易嗆到,因此我把青菜魚肉等打成泥狀,每一道菜我都親自嘗味道,營養夠,阿嬤的體力狀況也就越來越好。
3.尊榮:每天的問候、讚美、鼓勵、擁抱也很重要。
4.我都是這樣玩:阿嬤受日本教育,我把五十音寫成字卡,她會字字教我念,我常故意念錯假裝不會,逗得她哈哈笑。偶爾講古給阿嬤聽,帶著肢體動作、豐富表情,有時拿布偶當道具表演。
老人是孩子的化身,用照顧孩子的心和方式來呵護老人、擁抱老人,會發現他們像孩子一樣純真可愛。
【2014/04/06 聯合報】http://udn.com/

我的經驗/調適身心 失智不失樂


(編按:本文為元氣徵文「我這樣照顧失智者」,文章獲選者)
民國78年12月,內人因一場嚴重的車禍造成腦幹受傷而失智,屈指一算已超過24年。這八千多個日子裡,雖然受盡煎熬、挫折、頹喪、痛苦和無奈,但我並沒有被擊倒,反而更加堅強,因為我已經調適好了,而內人仍然過得健康快樂,以下是我照顧失智內人的經驗分享。
1.周一至周五白天,我把她送到草屯療養院附設老人日間照護中心,接受照護,以獲得喘息的機會。同時參與該中心的各項活動,及每月的家屬座談會,分享照顧失智者的心得。
2.客廳與書房擺放書報、雜誌,讓她可以隨興翻閱,激發腦力和思考能力,以減緩失智症的惡化。
3.當失智者心情不佳或情緒不穩時,需以失智者為主,不要硬碰硬激怒他,反之,以禮讓與轉移話題來平緩失智者的情緒。對失智者來說,照顧者的態度和話語極為重要。
【2014/04/06 聯合報】http://udn.com/

我的經驗/別強迫 少責備多鼓勵


(編按:本文為元氣徵文「我這樣照顧失智者」,文章獲選者)
我是位重度失智者的家屬、現從事居家照顧服務。照顧自己媽媽因不斷重複的問題行為及不願配合,常磨光我的耐性。需自我建設,失智者是因大腦生病了,非故意找我麻煩。以同理心站在失智者的立場,勿一味糾正,減少他的不安,包容他的現狀。
當患者不願意配合,勿強迫,避免增加其情緒反彈。例如拒絕去醫院時,那就換個說詞,說是自己要去醫院,請媽媽陪同;只要抵達醫院,因忘了是誰陪誰看病,就順理成章達成看病目的。不喜歡洗澡,就換說詞,說是衣服髒了,去浴室沾水試擦看看;等帶到浴室後,以洗澡為話題,告訴他順便洗個澡,或故意不小心把他的褲子潑濕,較易完成任務。
不代勞多協助、不強迫換說詞、少責備多鼓勵,是我照顧失智者的方式。
【2014/04/06 聯合報】http://udn.com/

我的經驗/讚美陪伴 別過度協助


(編按:本文為元氣徵文「我這樣照顧失智者」,文章獲選者)
「大家先把泥土包在外面,像包粽子一樣。」進行園藝治療活動時,看著失智長輩慢慢抓泥土包覆植物,站在一旁的阿妹熱心的想接手過來幫長輩加速完成。但,「重點是讓失智長輩參與,而不在於成品多完美。」
這些活動的過程,隱含記憶力和執行功能訓練,對長輩來說,不但可活化刺激腦力,同時也有學習新事物和團體活動的樂趣,不要剝奪失智長者活動的機會和樂趣,也不要讓長者感到自己能力不如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小至自己倒水放回杯具,盡量讓長者有走動和動手執行的機會,只要在一旁看著長輩慢慢做,確認什麼是長輩「做得來和做不來」的事,在必要關頭給予協助。
過度的協助和照顧,反而讓長輩加速退化,照顧者的低度動手協助和高度的口頭讚美與陪伴,反而有助於延緩失智病程進展。
【2014/04/06 聯合報】http://udn.com/

預防失智症 「三動兩高」不可少



救國團台南市團委會昨舉辦活動,邀長者動一動,預防失智症。
記者黃宣翰/攝影 
熱蘭遮失智症協會估計,台南市失智人口逾1萬8千人,但就診人數不超過五分之一,大多數患者未被發現與治療,救國團台南市團委會昨與該協會等單位,在大南門藝文特區舉辦關懷活動,提醒民眾重視老人失智症。救國團台南市團委會、台南市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立明企業集團,在大南門藝文特區舉辦關懷失智症活動,請來高雄市大同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楊淵韓演講,增加民眾認識失智症,現場提供失智症等免費篩檢。
「請跟著我一起動一動!」韻律教師教老人活動筋骨,一起隨著音樂做有氧操,工作人員宣傳「三動兩高」預防方法,就是頭腦要動、有氧運動、休閒活動、高度學習和高抗氧化食物。
熱蘭遮失智症協會前理事長游雪娟指出,根據社區失智症盛行率和經建會人口資料推估,台南市失智人口約1萬8千人,但就診人數約3600人,原因是對疾病認識不足、缺乏相關資訊來源等。
游雪娟介紹失智症十大警訊,包括記憶減退影響工作、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言語表達出現問題、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判斷力變差或警覺性降低、抽象思考出現困難、東西亂擺錯亂、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個性改變、活動及開創力喪失等,有上述3至4項狀況,應及早就醫。

我的經驗/江漢光 抱著躁動的父親入睡



精神科醫師江漢光
記者高彬原/攝影 
失智症總是悄悄地來,讓所有人措手不及。知名精神科醫師江漢光,父親、母親先後罹患失智症中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親自照顧失智雙親,他家裡曾四處晾著尿布,更有長達兩年,每夜要抱著躁動不安的父親入睡。從這些苦澀的記憶裡,江漢光訴說反哺親恩的愛。現為慧光診所的負責醫師江漢光,先後遭遇父母失智困境,在忙碌的醫療工作之外,親歷照顧者難以承受的艱苦。
父親吃了飯 卻抱怨家裡沒煮飯
二十多年前,父親先發病。他說,原本個性溫和的父親,突然像是變了個人,母親只要出門超過半小時,父親就開始「奪命連環call」,四處打電話到親戚家找人。之後,父親症狀愈來愈明顯,有一次母親出門稍微晚點回家,一開門竟發現家裡「淹水」了,因為獨自在家的父親忘了關水龍頭。
父親有失智症典型的幻覺、妄想等症狀,老是嚷著家裡有小偷,還說「看到」已過世的祖父人就在客廳裡。另外,他明明人在家裡,卻念著說自己「吃完飯要回家」;或是已經吃過飯,卻抱怨家裡沒煮飯。甚至還曾經偷偷摸媳婦一把,講些無意義的話。
讓江漢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父親素來愛看報紙,但母親靠近一看才發現,父親手上的報紙竟是橫著拿,但父親神情完全沒有異狀。
不出太多狀況 就已經很不錯了

精神科醫師江漢光與父母、太太(右一)合照。
記者徐兆玄/翻攝 
就像很多失智症家屬一樣,身為醫師的江漢光也捨不得父親吃了藥後會精神恍惚,吃飯要餵上一、兩個小時,連上床都要人扶的反應。於是他讓父親減藥,但減藥後父親睡覺時卻會躁動,因此有一、兩年的時間,江漢光晚上都要抱著父親入眠。不少家屬總會不死心地追問醫師,失智患者「何時會好起來」,江漢光總安慰說,「退化能慢一點就好,不要出太多狀況已經很了不起」。
罹患失智症以後,父親的健康也每況愈下,病中7年8個月期間,他的父親每年要住院五到六次,住院原因包括肺積水、尿道感染、摔倒、咳嗽等,每一次住院要二到四周。他很慶幸,當時自己在醫院上班,探視住院父親還不成問題。
為了改善父親長期臥床造成的嚴重褥瘡,父親只能用布尿布,因此家裡長達四、五年,四處晾著七、八十條尿布。也因為父親的便祕問題,他處理時即使都戴有手套,但總覺得手上不時散發著異味,洗再多次都沒用。
硬朗的母親 未察覺自己也失智
父親過世後,約在10年前,母親發病。江漢光說,81歲的母親,失智前沒有高血壓、糖尿病,身體很硬朗、很靈活,還可以自己上市場買菜、到醫院拿藥,但卻突然開始呆坐家中的暗處,不理人。
本來母親還常叮嚀他,雨天出門要帶傘…,但慢慢的變得完全不過問家裡的事,江漢光覺得不對勁,帶母親去做腦部磁振造影檢查,才發現已有輕度萎縮,母親也罹患了阿茲海默症。「病是悄悄來的」,母親曾長期照顧失智的父親,但當失智症找上自己時,母親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不對勁。
別跟患者做無謂的爭辯、動氣
照顧失智症患者讓人心力交瘁。江漢光說,至少曾有三、四次,想把父親送到安養院,但最後還是不忍心,而一直把父親留在家中照顧。後來母親生病,江漢光才和太太決定聘請外籍看護幫忙,讓自己和家人稍稍喘一口氣。
在照護上,江漢光很有心得。他說,當患者出現妄想、幻覺時,再多的「澄清、說明、解釋、再教育都沒有用」。他舉例,父親曾在家裡吵著吃完飯要回家,他就載他出門繞一繞再回家,也就沒事了,他強調,當下千萬不要跟患者做無謂的爭辯、動氣,免得事後懊悔。順著老人家的性子,設法轉移注意力,才是照護的上策。
聯合晚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系列專訪 「不能遺忘的故事」,每周一刊出 ,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電洽基金會。諮詢電話:(02)2332-0992,網址:www.cfad.org.tw
【2014/04/07 聯合晚報】http://udn.com/

喝綠茶 有助提升腦力



2014/04/09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綠茶對身體有許多好處,最近瑞士巴賽爾大學研究更發現,綠茶萃取物可幫助提升腦力,讓大腦認知功能變得更好,尤其是對工作記憶更有好處。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精神藥理學」期刊(Psychopharmacology)。研究人員認為,研究成果未來或可幫助治療失智症等認知功能缺損疾病。

在過去,多數學者多半針對綠茶防癌功能進行研究。最近幾年,不少學者開始研究綠茶對人類大腦的好處。有些研究發現,綠茶似乎能幫助提升認知表現,不過醫界還不太清楚背後原因、機轉。

瑞士巴賽爾大學教授克里斯多福‧貝格林格與精神科教授史特凡‧波爾格瓦爾德特研究顯示,綠茶萃取物可以讓大腦工作、連結更有效率,這代表大腦各部位更能緊密合作,因為大腦連結更加順暢,認知表現自然也提升不少。研究人員發現,當受試者食用綠茶萃取物後,工作記憶表現就變得比較好。

研究人員讓男性受試者進行工作記憶測試,他們進行測試前要先喝杯含綠茶萃取物飲料。在他們喝飲料前後,研究人員以核磁共振攝影(MRI)觀察這些人大腦活動情況。結果發現,飲用綠茶萃取物後,大腦頂葉與額葉皮質產生了更多連結,受試者的工作記憶表現也提升不少。

波爾格瓦爾德特指出,從研究結果來看,綠茶也許可以提升大腦短期神經彈性,讓大腦神經更具可塑性。研究人員指出,研究結果往後或可應用於治療失智症等神經失調疾病、幫助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缺損。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全文網址: 喝綠茶 有助提升腦力 - 膳食養生 - 養生百科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7719#ixzz2zuJjPkVn 

實驗證據顯示咖啡因助防失智


法國與德國研究人員表示,透過實驗發現的證據,可支持攝取咖啡因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理論。
研究人員表示,定期讓實驗鼠攝取咖啡因,能抑制「濤」(tau)蛋白質生長,這種蛋白質會阻塞阿茲海默患者的腦血管。
研究人員連續10個月,在經基因改造能產生「濤」蛋白的老鼠飲水中,每公升加入0.3公克咖啡因,相當於人類每天喝2杯咖啡。
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布魯姆說:「攝取咖啡因的老鼠,在記憶與『濤』蛋白沉積,及大腦組織發炎情況,受影響較小。」過去研究發現,年長者定期飲用適量咖啡,認知較不會退化。
實驗也發現,咖啡因會減緩腦中有澱粉樣蛋白堆積的老鼠失憶情況,澱粉樣蛋白也是和阿茲海默症有關的腦中沉積物質。
【2014/04/11 Upaper】http://udn.com/

2014/4/23

姜郁美、許瑞瑱/吃油條糕餅怕失智 發粉限鋁量


糕餅、油條用的含鋁發粉、銨粉等膨脹劑及處理海產的明礬,令人擔心增加失智等風險,使用規範終於出爐,業者準備推廣無鋁糕點。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副署長姜郁美、食品組官員今天表示,已經預告修改膨脹劑使用範圍暨限量及規格標準,預告期為2個月,預計今年中之後可正式公告。
食品組官員強調,含鋁膨脹劑不是不准用,而是訂限量標準,業者如果覺得更換膨脹劑配方後,蛋糕就不鬆軟、油條就不夠鬆脆,可以向官署反映新規定窒礙難行之處。
現況使用含鋁發粉、銨粉、明礬,衛生法規只規定「適量使用」、「食品製造或加工必要使用」。衛福部回應民眾疑慮,因此根據國際法規、國內食品檢驗結果、國人的烘焙等相關食品攝取量,訂出膨脹劑的使用限量標準。
常見的膨脹劑鉀明礬(硫酸鋁鉀)、鈉明礬(硫酸鋁鈉)、銨明礬(硫酸鋁銨、銨粉)等,膨鬆劑常用於烘焙糕點、發糕、馬拉糕、鬆餅、油條、包子、饅頭、油炸麵衣等食物製作,在海帶、海蜇皮、小管等水產品加工製造時,也會使用到。
新規定上路後,以鉀明礬為例,用於海帶的鋁殘留量為500mg/kg以下,用於油條、油炸麵衣等油炸膨脹食品及發糕、馬拉糕、鬆餅、司康等鬆糕食品,用量以鋁殘留量300mg/kg以下。糕餅產品用量以鋁殘留量40mg/kg以下。
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技術組長許瑞瑱指出,膨脹劑的鋁具有微許防潮作用,在高溫催化下,更能緩慢且均勻產生二氧化碳,增加麵糰、糕體空隙,產生膨脹鬆酥的口感。
許瑞瑱說,實地試作顯示,使用不含鋁的膨脹劑,蛋糕、油條也發得起來,可能會微許影響口感或外觀,溫度是關鍵之一,因此要改變食物製作配方,使用小包裝的無鋁發粉,穀類研究所已編製無鋁配方手冊,供餐飲業及有興趣的民眾索取。
【2014/04/11 中央社】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吃油條糕餅怕失智 發粉限鋁量 | 生活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8606881.shtml#ixzz2zixHUUD8
Power By udn.com 

李宜中、李宗海/遺傳中風 23歲女失能

遺傳中風 23歲女失能
北榮研究:患者平均47歲左右發病
中風會遺傳。台北榮總神經基因研究實驗室經過六、七年收案,找出國內70多個有遺傳性中風基因突變的家族。患者平均於47歲左右發病,比一般中風早10年,其中甚至有年輕女性23歲大學剛畢業,就中風失能。醫師表示,若有基因突變,代表「體質上容易中風」,更應及早注意預防三高。
父母基因突變 遺傳機率二分之一
研究團隊成員、北榮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宜中表示,國內的中風家族,都跟一個名為「NOTCH3」的基因突變有關。「NOTCH3」是顯性遺傳,如果父親或母親有基因突變,子女有二分之一的機率會遺傳。在北榮發現的家族中,有的甚至一個家族裡,有四、五人先後中風,照護負擔與壓力非常沈重。
李宜中說,遺傳性中風雖然在整體中風人數中比例不高,但基因突變代表體質上容易中風,因此這群人會更早發病、疾病嚴重度也可能較高。目前發現,患者平均在47、48歲就發病中風,比一般患者提早10年,甚至有年輕女生大學剛畢業就中風。
基因突變會讓血管內皮細胞異常
長庚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李宗海說,基因突變會讓血管內皮細胞異常,更容易引起動脈硬化、形成血栓、狹窄等。他曾經收治過基因突變造成中風的個案,一般年輕中風個案預後較佳,但這名患者的病程卻進展快速,40歲中風,50歲就失能臥床、失智。
李宜中表示,基因突變引發的遺傳性中風,患者的腦部電腦斷層檢查會發現,有許多的小血管病變,代表患者在外觀症狀不明顯前,就已經有多次反覆的小中風。臨床上也發現,有些患者一開始只是反應、走路變慢,等到病變的範圍越來越大其實已經很嚴重。他建議民眾若有突然說話不清楚,或突發暈眩、一側感覺麻木等小中風症狀,即使過一陣子就恢復,仍要提高警覺趕快就醫。
家族若有中風基因突變,有人擔心躲不了宿命,甚至排斥進行基因檢測。醫師表示,即使有基因突變,只要後天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仍可預防中風發生及降低嚴重度,就有基因突變的中風家族成員,到80多歲才中風。


【2014/04/12 聯合晚報】http://udn.com/

陳豐偉/那些妄想症的父母們

陳豐偉/那些妄想症的父母們

2014/04/13
【聯合報/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最近因為來諮詢的家屬增加,才驚覺即使是中上階層的高知識份子,對於罹患妄想症的父母,也有濃厚的無力感。面對可能還是把你當孩子、大聲駁斥說我沒病的父母,有時能做的,實在有限。
標準的妄想症,通常是指出現強烈、明顯違背現實的被害妄想、被偷妄想(還有些是忌妒妄想、誇大或宗教妄想),但生活上與妄想無關的部分,並沒有受到影響,工作、認知功能沒有變差。這類妄想症佔人口比例不高,大約萬分之三,大部分在四十歲後才會出現,六十歲以上的比重較高,所以蠻多病人是由中年子女帶來就醫。
有些年老的妄想病人,則是原本就有中重度的失智症,後來併發妄想症狀。不管是原發性或次發性的妄想症,最需要注意的還是——這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偶爾會見到安養中心或榮民之家,傳出老人莫名刺傷原本交情很好的同伴的新聞,這就有可能是妄想症發作。被害妄想會讓人沒有根據地覺得有人要傷害自己或身邊的人,甚至覺得身邊的人被壞人或外星人替換掉。這時,為了保護自己或其他親友,就不惜「捨生取義」,鑄下大錯。
忌妒妄想則常讓人當八卦傳,忽略無辜的伴侶很容易因此遭殃。忌妒妄想老先生懷疑彎腰駝背的太太每天出門偷漢子,或妄想症老太太覺得無法勃起的老公跟外傭有一腿,子孫覺得好氣又好笑,但當事人可是堅信不疑。這時,病人有可能因為被背叛、被欺騙的感覺陷入重度憂鬱,也可能一時衝動拿刀想要砍死姦夫淫婦。
這些症狀裡最輕的被偷妄想,還是常讓照顧老人的外籍看護或同住的媳婦百口莫辯。妄想症變嚴重,可能會帶來無法預期的衝突與暴力行為。就算克制得住,每天不停對子女叨唸,或到鄰居、菜市場重複傳播妄想內容,也會帶來長期的精神壓力,讓子女也想看精神科。尤其事業有成的中產階級,想著可以好好規畫退休生涯了,父母發病的意外,重擊原本安好的生活。
我上網用「父母(爸媽)妄想症怎麼辦」搜尋,先出現的反倒是許多簡體字網站。這是因為台灣人避諱談父母老化、接近死亡的問題嗎?父母得到妄想症,只會讓人感受到無奈、無助與人生無常,而因此加諸在全家人身上的高張力,常會造成夫妻失和、親子關係緊張。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嗎?如果父母願意服藥,那就好辦,有時一些低劑量的藥物就能減輕症狀,讓子女好照顧。但如果父母不願意看診,有時也只能先找精神科或神經科醫師諮詢一下了。

【2014/04/13 聯合報】


全文網址: 陳豐偉/那些妄想症的父母們 - 健康名人堂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8427#ixzz2zitJsoLT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