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29

失智老人急速增加 日本政府這樣做

作者:樂羽嘉 


到了2017年,日本17人當中會有1人失智。日本推出強制長照險、彈性工時、失智照護訓練、駕駛人篩檢計畫、允許回家短住、設立搜救團隊、訓練便利商店店長認出失智患者,處理可能衍生的社會問題與缺工危機。
失智老人就像幼兒一樣,會到處亂晃、走失。人口老化嚴重的日本最應該要瞭解失智,因為去年日本有超過1萬700名失智患者走失,相較於前年增加了460人。

走失的失智老人可能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日本現在有1000多萬名80歲以上居民,百歲以上女士足以填滿整個洋基球場。日本已有1/4居民超過65歲,工作適齡人口急速減少,生育率去年降到歷史新低,延續前3年跌勢,平均餘命則高得不尋常。



目前已有520萬日本65歲以上老人失智,2025年人數將增加至730萬人,粗佔日本老人1/5、總人口1/17。除了毫無目的地遊蕩,失智症患者也會因環境發生改變而困惑,甚至破口大罵。



日本政府5月估計,去年為數百萬失智患者提供的健康與社會照護成本總計達14.5兆日圓,其中近半由患者家屬負擔。2007至2012年,日本約44萬人為了生病或不良於行的父母和其他親戚辭職,而這是缺工嚴重的日本最不想見到的現象。

失智老人並不只是日本的問題。到了2050年,南韓、希臘、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60歲以上人口都很可能佔總人口4成以上,所以日本如何處理失智問題將受到全世界矚目。以下是日本政府的幾種做法:

長照險。根據這項2000年推出的強制性制度,到了40歲,日本居民每月都要支付保險費,等到了65歲或罹患與老化有關的疾病,他們就獲得資格,可以使用日間照護中心和送餐等各式服務。本制度是為了幫助老人過得更獨立,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並創造市場,讓各公司競相提供合格服務。

彈性工時。
日本部分公司政策對請假照顧長者的員工不友善,但也有些公司相反。根據法律,員工可以請最多93天假照顧生病受傷的親屬,就業保險會支付40%薪水。武田藥品工業公司福利更好,提供員工最長1年的照護假;優衣庫(Uniqlo)則推出每週可有4天工作10小時,讓員工調整工作時間,來陪伴子女或照顧長輩。

失智照護訓練。醫院發現處理愈來愈多的失智患者是一大挑戰,失智患者不但會到處漫遊,還會自己拔掉針管,或為其他病人帶來麻煩。《讀賣新聞》報導,有護理師因太難面面俱到,覺得筋疲力竭。日本政府專為醫生與護理師推出失智照護訓練計畫,希望2017年底前有8.7萬人參加。

駕駛人篩檢計畫。
日本每年有470起致命事故是75歲駕駛人造成,去年有38%事故涉及有認知功能障礙的駕駛人。根據修訂後的法律,疑似失智患者必須提出醫學證明,證明自己可以開車。

日間照護中心。
日本約7%的65歲以上老人使用日間照護中心,這些中心努力讓患者透過煮菜、短程旅行等活動來維持心理和生理健康,部分中心也照顧小孩,或結合藝術治療。

允許回家短住。想把失智患者帶回家住一陣子的家屬,偶爾有長假時可以使用這個選項,把親人帶回家住最多30天。

搜救計畫。這項計畫在約40座城市測試,讓社工團隊和醫療專家尋找可能還沒診斷出來的失智患者,讓他們登記參加長照險計畫提供的服務。日本希望幾年內在每座城市都設有搜救團隊。

與商家合作。在失智失蹤人數名列前茅的大阪,有4家大型連鎖便利商店同意擔起「失智援助」角色,幫助似乎迷失方向的老人。這4家連鎖店在大阪合計有約3500個店面,會讓店長接受訓練,瞭解如何認出、協助失智患者,並與半公家的巡守網絡合作,透過電郵和傳真,共享失蹤老人資料庫。

腦醫學新突破 搶救失智大作戰

作者:黃惠鈴  天下雜誌571期

腦醫學新突破  搶救失智大作戰

儘管癌症的治療愈來愈進步,失智症卻依舊無解。 近來,美國生技公司宣布,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出現新突破,引起各方矚目。 究竟,在生技業、大藥廠與科學家的努力下,失智症的治療是否已出現曙光?
「我真希望得的是癌症!」以《我想念我自己》獲得奧斯卡獎影后的演員茱莉安摩爾在片中說。
她飾演一位知名語言學家,才剛過五十歲生日,卻因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演講時忘詞、跑步時不知身在何處,到後來連家裡的廁所在哪,都記不得,因而尿濕褲子……生活逐漸失序。
以往,人人聞癌色變,但是隨著預防、治療愈來愈進步,戰勝癌症的機率大增。現在,大家反而更懼怕失智症。
目前全世界超過四千七百五十萬人罹患失智症,預計到二○三○年,病人數幾乎會變兩倍,到二○五○年會變成三倍。
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類型,美國前總統雷根,晚年即為其所苦。
它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疾病的進程與大腦中的類澱粉蛋白斑塊沉積,以及濤蛋白有關。
隨著疾病持續惡化,患者將漸漸喪失記憶,出現語言表達困難、情緒與個性改變、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
阿茲海默症的真正成因至今不明。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更指出,在美國十大死因中,排名第六的阿茲海默症是「唯一無法預防、治癒、甚至無法減緩惡化的疾病」。
尤其壽命延長、人口老化,更讓危機升高。
估計到二○一七年,地球有史以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超過五歲以下的孩童人口。
「神經退化疾病的影響,尤其阿茲海默症,將愈來愈重要,」失智症權威,目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的中研院海外院士蔡立慧,接受《天下》越洋電訪指出。

各藥廠搶著研發「明星藥物」
有效的治療,讓人引頸期待。
這也難怪,當三月下旬,美國生技公司「百健」(Biogen)在風光旖旎的法國尼斯宣布,一種用來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BIIB037,在一百六十多人的早期小型試驗結果中頗有斬獲時,廣受各界注目。
這個藥物初步顯示,有助於逆轉病人腦中的類澱粉蛋白斑,以及可使持續衰退的認知功能減緩七一%;而且劑量用得較多、治療時間較長,治療效果愈好。
整個生技界市場大受振奮。百健的股價立刻創下歷史新高。百健的大股東包括富達投資、美國先鋒集團、貝萊德、普信集團等。
「在一大堆投入同一領域的競爭者相繼失敗後,透露出一些微光,」《彭博Businessweek》如此形容百健近期在阿茲海默症研究的佳績。
過去已有多家大藥廠覬覦市場,希望研發出明星藥物,但在最後關頭統統敗北。
例如,由輝瑞、強生、Elan製藥三家藥廠合力開發,清除類澱粉蛋白斑的藥物,因為未能在大型研究中呈現顯著效果,因此在二○○九年黯然宣布失敗。
接著,禮來藥廠研發的相似藥物,也在二○一二年敗下陣來。目前捲土重來,把這個藥用在非常早期的阿茲海默症病人身上,重新檢視藥品效果。
羅氏藥廠則在去年鎩羽而歸,逼得羅氏趕緊進行也是清除類澱粉蛋白斑的另一個藥物的試驗。
百健採取與過去幾家大藥廠不同的的策略,它研發中的BIIB037,是針對非常早期罹病(腦中已出現類澱粉蛋白斑)、病情還輕微、甚至不見得有症狀者。
它自豪地對外宣稱,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同時可幫助輕微阿茲海默症病人減少腦部類澱粉蛋白斑,又能減緩認知功能衰退的藥物。
百健已決定跳過中期試驗,要在今年下半年直接啟動最後一期臨床試驗。
「這是個重大進展,確認類澱粉蛋白是對的目標,」墨爾本大學榮譽教授馬斯特對外表示。
(GettyImages提供)
誰是壞蛋? 醫界看法分歧
馬斯特研究阿茲海默症已經超過三十年,從八○年代起,就與德國團隊合作,從人腦裡純化出類澱粉蛋白。
市場分析師預估,假如這個藥能成功上市,將為百健與其合作伙伴,帶來上百億美元的收益。
儘管這個訊息引發投資者熱議,但一些醫師仍抱持懷疑的態度,因為他們認為研究的樣本數太少,很難保證未來在大規模臨床試驗中還能證明有效。
另外,這個藥有兩成多的受試者出現頭痛症狀,也還有更嚴重的大腦局部腫脹的副作用。
雖然各藥廠下重本,展現強烈雄心,但要解開如潘朵拉盒子般奧祕的腦部疾病,仍困難重重。
就在百健公布初步成果的三、四天後,知名的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大腦》指出,失去功能的濤蛋白,不斷在腦中沉積,其實才是造成認知功能退化與記憶喪失的真兇。
潛在治療方法 推陳出新
「類澱粉蛋白與認知退化有關,但如果你同時檢視兩者,就會發現濤蛋白才是壞傢伙,」梅約的神經科學家莫瑞接受《彭博Businessweek》電訪時說。
其實包括百健、強生等公司,目前也都另外進行針對濤蛋白研發的藥物,不敢貿然全部押寶在類澱粉蛋白。
科學界的看法仍分歧,有待驗證。《Forbes》在一篇盤點腦部藥物進展的文章中就指出,針對阿茲海默症,「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治療方法,不太可能很快出現。」
除了藥物外,醫學界也嘗試其他可能的治療。
例如,中研院院士蔡立慧率領的團隊,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支助,正研究以電刺激的方式,治療有阿茲海默症的老鼠。
「我們做很多不同的電刺激,在老鼠身上有些效果,但也是很初步,仍在摸索中,」蔡立慧審慎地說。
她的團隊另外也研究 HDAC2 抑制劑,目前已是生技公司熱門的研發項目。
蔡立慧對阿茲海默症的研究,有異常執著的熱情,其中很大原因,是來自對外婆的愛。
蔡立慧幼時與外婆同住基隆。她三、四歲時,有一天和外婆外出,遇到打雷,兩人在公車亭裡躲雨。當雨停,小蔡立慧提醒外婆「我們回家吧!」才五十歲出頭的外婆,卻突然忘記回家的路。
外婆當時驚恐失落的表情,至今仍深烙在蔡立慧的腦海。數十年來她持續不斷投入研究,嘗試解開阿茲海默症的謎。
發展關鍵:早期診斷、治療
在重重謎霧中,如何早期檢測出阿茲海默症,是發展重點之一。
一直以來,醫藥界都希望發展出更早、更快診斷阿茲海默症的工具,讓病人愈早接受治療。因為目前病人通常因為太晚求醫,成效不彰。
《科學美國人》雜誌指出,奇異醫療去年針對全球一萬人做的調查顯示,有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說,即使無藥可醫,他們還是希望知道自己是否有神經退化的疾病。
一九○六年,德國醫生阿茲海默症發現第一位阿茲海默病人。
如今,經過一百多年,在這場搶救記憶的戰役中,人類對於腦科學仍有許多未知和挑戰,這個生技、醫學界高度投入的領域,只期待曙光早日來到。
----------------------
血液檢測、皮膚檢測
兩個方法 事先偵測失智
去年11月中,美國國立老年中心的神經科學家,在研討會發表一項正進行中的血液檢測,可望在病人還沒有出現臨床症狀之前10年,就先偵測出未來發病的危機。
這項已針對174人做的前期研究,透過檢測血液中一種傳遞胰島素訊號的蛋白質IRS-1,能百分之百辨別出誰是健康老人,誰有糖尿病、誰有阿茲海默症。
研究人員發現,阿茲海默症病人血液中,未活化的IRS-1較多,健康老人血液中,已活化的IRS-1較少,至於糖尿病人則介於其中。
贊助研究的NanoSomix,是一家以發展阿茲海默症血液檢測為主的新創生技公司。它宣布將來要以這個研究為基礎,推出商品。
去年稍早之前,也另有兩項具有潛力的血液檢測方式。
一個是透過檢測血液中的10種脂肪,可在罹病的三年內診斷出疾病,準確率達九成。
另一個是利用血液中的10種蛋白質,可在罹病的一年內診斷出疾病,準確率有八成七。
台灣師範大學光電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洪姮娥的團隊,與台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銘章等人,也合作開發血清篩檢阿茲海默症的技術,抽取病人微量血液,短短5小時就可檢測,準確率有八成五以上。
這項技術同時可用來診斷未有阿茲海默症,但出現輕度知能障礙的病人。
國際上另有人嘗試發展皮膚檢測的工具。
《科學美國人》報導,來自墨西哥的研究團隊,利用皮膚切片檢測病人是否有較多的濤蛋白等,進一步分辨是否得到帕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
不過,提前診斷、預告將來發病是否必要,也引發爭議。例如,一個人可能在還沒發病前,就被迫提前退休或被禁止開車等。
----------------------
你到底是健忘,還是失智?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不是正常的老化。
舉例來說,老化是: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做記憶測驗,可能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失智則是:完全忘記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兩者截然不同。但不少時候,病人家屬誤以為人老了自然就會忘東忘西,因而延誤就醫。
----------------------
十大警訊 自我檢測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列舉十大警訊,並提醒如有任何一項警訊,就要尋求醫師專業診斷:
1. 記憶力減退影響了生活
失智症患者忘記頻率較高,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
2. 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例如無法依照熟悉的食譜做菜,或處理帳單
3.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例如數學老師不會加減算術
4. 對時間、地點覺得混淆
例如弄不清楚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5. 對視覺影像與空間的理解,出現困難
例如誤認鏡中的自己是另一個人
6.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例如,想不起「郵差」這個詞,只能說:送信的人
7. 把東西放在不合理或不恰當的位 置, 且喪失回頭尋找的能力
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
8.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9.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變得被動,避開互動場合,睡眠量比過去大
10.情緒和個性改變
九件小事 預防失智
1.多動腦
例如閱讀、打牌、園藝、繪畫、學習新知等,風險下降五成
2.多運動
每週規律運動兩次以上,風險下降近六成
3.採用地中海飲食
多吃魚、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少吃飽和脂肪
4.多和社會互動
孤單的人得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兩倍以上
5.維持健康體重
6.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等三高
及早調整飲食、運動,維持正常的血糖、血壓和膽固醇。如有異常,應盡早治療
7.避免頭部外傷
腦部曾受重創,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
8.戒菸
持續抽菸的人,每年認知功能較快退化
9.不憂鬱、愉快正向的態度
以運動、靜坐、瑜珈等方式舒壓,如有憂鬱症要定期接受治療
(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7303#sthash.zcUqvlmz.dpuf

預防阿茲海默 「用腦」不用藥

作者:洪蘭  天下雜誌495期
實驗證實,常動腦,的確有助於延緩阿茲海默症現象的出現。 但要如何動最有效? 為何使用雙語比用單語好?
阿茲海默症是個令人談虎色變的病症,它比癌症還更可怕,因為它剝奪了做一個人最基本的尊嚴。就如一個病人說的「我做了一輩子的我,突然之間,我不知道我是誰了。」
因此我們都盡量鼓勵人們多讀書、多用腦,但是我去宣導腦的保健時,曾被一位生先嗆說「大腦如果『用』,就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話,請問香港大學前校長高錕博士,為什麼會得阿茲海默症?難道他沒有用大腦?他還是諾貝爾獎的得主呢!」
我們解釋,阿茲海默症有基因上的關係、也有環境上的關係,基因上的沒辦法,它是與生俱來的;但是環境的可以預防,而且「用腦」是不必吃藥的預防。那位先生一臉不屑的表情,使我從此留心多用腦會減緩阿茲海默症的證據。我很高興最近終於看到了一篇用電腦斷層掃瞄做的實驗了。
這個實驗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做的,刊登在國際著名期刊「皮質」(Cortex)上。他們比較雙語和單語阿茲海默病人的認知能力,發現雙語有延緩阿茲海默症的作用。
過去我們看到,電腦斷層掃瞄明明顯示,這個人的神經元有萎縮(atrophy),但是他的認知功能卻完好,甚至有三○%的人,萎縮程度已達阿茲海默症的標準了,他們還是沒有失智的現象出來。
這個現象最早是從亞利桑那州修道院中修女身上發現的。她們死後把大腦捐出來作解剖,研究者很驚訝地發現,她們的大腦神經元有顯著的萎縮現象,但是她們一直到死,都能自己照顧自己。研究者開始追究這個問題,他們比對這些修女在宣誓成為修女時所寫的自傳、日記,發現樂觀的人活的比較長、也比較能抗老化。從此,環境因素就不再被忽略。

人,是群居的動物,每天都要說話,說話時大腦會活化,雙語的人常要轉換語言,他們的大腦應該用的比單語的人多。加拿大是個法定的雙語國家,孩子從小學法語和英語,所以它是研究雙語因素理想的地方。
實驗者將講流利英、法語和只會英語或法語的疑似阿茲海默症者,在教育程度、記憶力、注意力、規劃和組織能力上都做了配對,然後掃瞄他們的大腦。結果發現,雙語的阿茲海默症者,大腦神經萎縮的區域是單語的兩倍大。
實驗者認為,雙語者不斷地在切換語言,甚至常得抑制另一種語言的出來,所以他們雖然大腦神經元萎縮的比較厲害,但強化的神經網路補償了損壞,使他們的病情,比單語者來的輕,現有的實驗顯示,雙語者可以延緩阿茲海默症長達五年以上。
大腦是個用進廢退的器官,它愈用愈豐富、愈用愈靈光。跟它一樣的,是人的愛心,美國總統傑佛遜說,「當蠟燭點燃另一根蠟燭時,它本身沒有任何損失,但是房間卻更亮了。」所以請盡量的動你的腦來豐富你的人生,也盡量用你的愛心來使別人更快樂。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2068#sthash.cHYPt9NT.dpuf

阿茲海默症的恐慌無解?

作者:經濟學人 
阿茲海默症最令人難理解!人活得愈久,罹此病的機率也會提高。隨著平均壽命延長,罹病人數也會增加,照護費用也水漲船高。
沒有人確切知道阿茲海默症如何使腦衰退,因為學理上僅能在死後,以病理解剖方式確認,以致於少數腦部出現大量斑塊的人,生前沒有心理機能減弱的現象。不過,美國神經學年會有篇論文,也許帶來一線希望──Deniz Erten-Lyons博士發現,腦部出現阿默海默病狀,但外在表現並未受到影響的人,他們的海馬會迴比一般人大10%。

海馬迴是記憶形成的中樞,也是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神經斑塊和糾結出現的地方之一。他們比較了被過世後檢驗達阿茲海默症標準,生前卻沒有失憶現象、以及活著時即被診斷為阿茲海默患者的兩組人,雖然樣本數不多,但他們之間除了海馬迴的大小外並沒有出現重大的差異。
目前還不清楚海馬迴如何保護人類免於受害,也可能僅是因健康細胞較多,稀釋了受傷細胞的影響。倘若如此,海馬迴比較大的人,至少會出現輕微衰退。
此表示神經斑塊並未直接損及腦部,而是由其它原因造成腦力衰退。各項研究大都專注於神經斑塊,因為它們容易找、易測量,但卻無法證明究竟是真的造成腦細胞死亡,或只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表徵。相關研究,維繫著可能是全球的命運和未來。(黃維德譯)

高齡海嘯帶來失智潮 2050年中國患者增3倍

作者:黃維德編譯 

失智症大致上算是種富有世界的疾病,因為壽命延長之時,失智症也會變得愈來愈常見。
中國在這方面正急起直追,平均壽命從1960年的45歲增至目前的77歲,人口亦快速老化,目前有1/6的人口超過60歲,到了2025年,比例將升至1/4。
中國已有約900萬人患有某種形式的失智症,為人口相當、但組成較年輕的印度的4倍。中國的失智症患者中,近2/3為阿茲海默症患者;自1990年至今,中國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已增為3倍,預計到了2050年,患者人數更會增加3倍,成為現在的4倍。
然而,面對如此危機,中國政府的準備卻嚴重不足,相關醫療服務亦極為缺乏。許多中國民眾認為失智症並非疾病,而是年老的自然現象;有的人認為那是心理疾病,而非腦部疾病。
失智症帶有心理疾病的汙名,讓患者和家屬不願尋求協助,但主動管理有時可以減緩失智症的進程。就算是在療養院,照護亦十分不足;部分失智症患者進了精神病院,但精神病院無法有效照顧它們;合格的照護人員亦嚴重短缺。
在西方,大多數失智症患者會在末期階段進入照護之家,但在中國,大多數家庭得從頭到尾承受這個重擔。
中國政府在社會照護上的投資不足,認定成年的兒女會承擔此責任;這並非長久之計,中國的生育率自1970年代便不斷下滑,再加上一胎化政策,工作年齡人口與65歲以上的人口的比例,目前為10:1,但2050年將降至2.5:1。此外,中國政府並未及早認清問題的嚴重程度,雖有資助失智症研究,但資金是用在尋找解藥,而非尋找緩和病人痛苦之道。

不管是在哪個國家,對家庭和政府來說,照護的成本都有可能十分高昂;而在中國,親屬逐漸無法負擔照護責任之際,政府的支出亦將大幅增加。
根據研究,由於大部分民眾並不了解失智症,超過90%的案例並未被發現;政府認清現況並出手協助,必定能對患者有所助益。(黃維德編譯)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6
經濟學人原文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開心減重、預防流感 就交給椰子油吧!

作者:荻野碧  天下雜誌出版
開心減重、預防流感  就交給椰子油吧!
為了全母奶餵食的女兒,日本品牌甜點店董事長開始認真思考飲食的問題。首先留意到的就是盡可能不要攝取到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因此才遇到椰子油。
想瘦身的人、為便祕煩惱的人,攝取椰子油是改善的捷徑!
椰子油的主要成分為中鏈脂肪酸,不容易在體內囤積,我想針對此點再做些陳述。

我們藉由能量來維持生命活動。能量則是由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這三大營養素在體內分解之後產生。

各種營養素的熱量,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每一公克為4大卡,脂肪每一公克為9大卡。同樣一公克,從脂肪中攝取到的熱量是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的兩倍以上。因此處於減重的女性總是避免攝取脂肪。

不過,屬於中鏈脂肪酸的椰子油的熱量每一公克只有8.6大卡,與脂肪相比熱量較低,此外,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比較快,因此不容易在體內囤積。這點跟其他的油有很大的不同。

所謂長鏈脂肪酸的消化、吸收過程,是指脂肪被身體吸收後,經過淋巴管、靜脈被運送到脂肪組織或肌肉、肝臟暫時儲藏起來,萬一有需要時就變成能量。如果攝取過多當然會變成脂肪,然後囤積在體內。

另一方面,中鏈脂肪因為沒有經過血液循環就直接抵達肝臟,所以會比長鏈脂肪酸快4倍的速度吸收,並且以快十倍的速度轉化成能量。

因為可以立刻代謝當成能量使用,就能提高基礎代謝的速度。已經變成體脂肪的也可以輕易地燃燒使用,因此我非常醉心地使用椰子油。

所謂的基礎代謝是身體用來讓內臟運作、維持體溫和生命活動所必需的能量。即使食量相同,基礎代謝功能高的人很快就會燃燒掉大量脂肪,因此身體不易囤積脂肪。

想打造基礎代謝功能高的身體,運動固然是最有效果的方法,只是積極地攝取椰子油,也能提高基礎代謝功能喔!

也有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攝取含有椰子油的食物,之後將持續24小時代謝功能上升的狀態。

身為醫生,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因畏寒而煩惱的女性增加了。如果能提升基礎代謝功能的話,體溫就會上升,因細胞可發揮更有效的機能,進而提升免疫功能等,帶來正面的連鎖效應。

椰子油吸引人的優點還不只如此。中鏈脂肪酸具有讓身體更健康的功能,使體重調整至最適當的狀態。例如幫助過胖的人變成易瘦的體質或是讓過瘦的人體重增加。

過瘦的人吸收營養的能力比較差,椰子油可以提高吸收力,讓身體導向健康。

用不易氧化的油整頓腸內環境

多數女性都有的便祕症狀,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極端控制油質的攝取。因為脂肪裡含有的脂肪酸可以活絡腸道蠕動。因此,容易便祕的人不妨多留意,可適度攝取食用油。

再者,油也可以將沾黏在腸壁上的大便刮下來,具有幫助排便順暢的功效。

但是並非所有的油都可以。因為腸內是高達攝氏37度的環境,所以除非選擇不易氧化的油,否則也可能讓腸內環境更加惡化。

雖然橄欖油的耐熱程度也很強,不過耐熱且不容易氧化的椰子油更好。

酮體能讓腦部活絡,消除會加速衰老的活性氧

椰子油引起全世界人們注意的契機,是從能預防阿茲海默症開始。

掌握關鍵的有效因素就是酮體。阿茲海默症是因為腦神經細胞受損,導致無法利用主要能量葡萄糖(血糖)所產生的疾病。能量的來源欠缺時,神經傳遞物質也會跟著減少。結果導致腦功能受損,最後甚至如果沒有外人協助,自己就無法正常生活。

雖然到目前為止阿茲海默症仍被視為無法治癒的疾病,但是已有臨床醫學研究報告指出,椰子油的主要成分──中鏈脂肪酸具有緩和病情的功能。

椰子油不會隨血液在組織內循環,而是由小腸直接輸送到肝臟,合成高能量的酮體。雖然酮體可以代替葡萄糖成為腦的營養來源,但並非攝取到椰子油之後,就可以馬上製造。

當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低的時候,平常負責生產能量的機制就無法發揮,於是開始產生酮體。假如飲食當中再度攝取到較多的葡萄糖,酮體的生成就喊停。在此切換能量情況下的腦,就可以持續利用葡萄糖或酮體。

阿茲海默症患者雖然腦細胞比較難利用葡萄糖,但酮體因為與葡萄糖代謝不良無關,所以依舊能發揮功能。

因為酮體只有在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低時才會製造,因此每天吃很多甜食的人,血液中酮體的比率是不會上升的。若將糖的攝取控制在某種程度下,然後配合攝取椰子油,就是有效的預防方法。

零壓力下的開心減重

就算聽到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或許年輕人一時恐怕還是很難意會吧!各位在疲倦時,是否會想要吃甜食呢?那是因為腦的血流量每分鐘大約750毫升,這大約佔全身血流量的20%。腦是需要相當多能量的器官,因此腦部的能量不足時,人就會想吃甜食。

話雖如此,但如果隨著慾望,不斷攝取甜食去補充葡萄糖,最後腦就會呈現麻痺狀態。

吃過甜食之後,血糖值就會快速上升。身體為了克制上升的血糖值,胰臟就會開始大量分泌胰島素,血糖值也因此快速下降,如此一來支撐腦部活動的葡萄糖就不夠了。

接著就會導致腦部無法製造神經傳遞物質,呈現麻痺狀態,明明才剛進食立刻又餓了,還想再吃,因而陷入負面的循環。

加上糖具有上癮性質,攝取量有可能持續增加……。上癮的不只是甜食,也包含麵包和米飯。

這樣會導致代謝功能低下,罹患高血脂症(脂肪異常症)、糖尿病的風險增高,因此年輕人也必須要適度地控制糖分攝取。

透過控制糖分的攝取,如果可以順利將腦的能量由葡萄糖切換成酮體,腦就不會再下指令要攝取糖分。

如果腦不需要糖分,人就可以從忍耐不吃糖的壓力中獲得紓解,自然就可以轉變成容易瘦的體質。

要改成酮體體質,據說在早上控制糖分飲食最有效。最近早上改喝蔬果汁的人增加了,因此要去掉麵包、米飯為主的飲食比較沒有壓力。不過芒果、香蕉的糖分高,要小心。

排除衰老、疾病的元兇──遠離活性氧,保護身體

我們也知道,酮體可以守護身體,抵擋會促進衰老的活性氧的侵襲。

我們的身體使用氧來燃燒營養素、製造能量、但是其中大約有二%會因為強烈的氧化作用變化成活性氧。活性氧會造成細胞膜的脂肪氧化,也會使細胞內遺傳因子生鏽。近年來美國研究者聚焦在活性氧的物質成分上,而這種物質就是構成酮體的主要成份β—羥基丁酸(β-hydroxybutyrate)。已經有人發表關於β—羥基丁酸可以活絡抗氧化酵素,防止身體生鏽的論文了。

因此,就防止活性氧的危害、保護身體的觀點而言,椰子油也開始受到矚目了。

預防流感等傳染性疾病,就交給椰子油吧!

根據銀座醫療花園診所院長佐野正行醫師說法,椰子油的中鏈脂肪酸內,含有月桂酸這種成分。月桂酸進入人體後就會跟甘油結合,變成具有抗病毒物質的月桂酸甘油脂(Monolaurin)。

由於月桂酸甘油脂具有跟微生物的膜類似的成分與結構,因此可以抓住微生物破壞其外膜,最後消滅微生物。因為具有抗菌、抗病毒、抗黴菌的作用,因此很多人都說可以預防流感等傳染性的疾病。

月桂酸可以保護幼兒不受細菌傷害,因此在人類最初的食物,也就是哺乳類動物的母乳當中也含有月桂酸。它可以給予有害的微生物致命的傷害,但是對人體無害。因此,我們也可以安心地給孩子攝食。

可惜的是,母乳裡月桂酸含量愈來愈少的母親日漸增加。也有報告資料指出,從懷孕開始,有攝取到月桂酸含量豐富食物的母親,與沒有攝取的母親,乳腺裡的月桂酸含量的差距很明顯。

椰子油的中鏈脂肪酸裡含有的辛酸,也具有破壞微生物的作用,但是抵抗病菌的活力還是以月桂酸較突出。雖然牛乳等其他乳製品也含有月桂酸,但是含量畢竟還是比不上椰子油。

為了預防各種病毒造成的傳染病,所有年齡層的人都應該積極攝取品質優良的椰子油,尤其女性要特別注意!

研究者們也很注意月桂酸的健康力量,目前正在進行增加食物中的月桂酸含量的研究。或許,今後市面上也會開始銷售跟椰子油具有相同性質的新食品吧!

※ 椰子油是天然食材。但或許也有極少數人的體質不適合攝取。過敏患者請確認之後再食用。食用後如果身體產生不適,請至醫院求診。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現在馬上就想用椰子油 - 免疫力‧燃燒脂肪‧美髮‧護膚……話題之油的所有真相》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4740#sthash.CW7I17yb.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