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4 |
【華人健康網╱記者王姿尹 /台北報導】
夏天是椰子的盛產期,尤其烈日當頭,很多人喜歡來一杯椰子水,既清涼降火、解渴又天然無負擔。外電報導,椰子水除了飽含水份外,更包含滿滿的營養素和電解質,不只能美化皮膚、滋潤秀髮,甚至還能緩解壓力、防止腎結石等,好處數不完!
美國健康資訊網站Lifestyle9.com整理了一系列喝椰子水能帶來的好處,指出椰子水除了飽含水份外,更包含滿滿的營養素和電解質,好處多多。
椰子可說是整顆都有用處,除了料理常用的椰子油與椰奶,椰子水更是許多人喜歡的飲料。美國健康資訊《生活網站》(Lifestyle9.com)特別整理了一系列飲用與外敷椰子水能帶來的好處。不過還是要提醒,再好的食品、飲料都要適量食用。 1.有利減重:椰子水低糖又幾乎沒有脂肪,比起含糖飲料及果汁,解渴、低負擔又有飽足感。但是要注意,椰子水還是有熱量,喝多小心導致反效果。 2.緩解壓力:椰子含有維生素B群,可以安定神經,幫助緩解壓力和緊張。 3.預防腎結石:椰子水中的鉀離子可以幫助預防腎結石形成,但是,腎功能不好的人應避免過量。一份來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的衛教資料顯示,腎功能不好的患者應限制飲食中的蛋白質及鈉、磷、鉀離子,以免影響腎臟代謝能力。 4.美肌+延緩老化:椰子水飽含水份又有抗氧化物,能滋潤肌膚,直接抹在皮膚上也能幫助散發光澤。椰子裡的月桂酸(lauric acid)與細胞激素(cytokines),能幫助抗老化。 5.外敷護髮:用椰子水按摩頭皮能幫助防止頭髮斷裂、分岔,以及乾燥,椰子水還可以用來當潤髮乳。
椰子汁裡除了飽含水份,也有電解質與糖份。營養師提醒,糖尿病友及腎功能不佳患者更要適量飲用。
6.促進新陳代謝:椰子水能促進胰島素形成,促進新陳代謝。 7.幫助消化:椰子水裡含有各種酵素,例如澱粉糖化酵素等,能促進腸胃道消化。 8.促進大腦功能:椰子水裡豐富的電解質能促進神經傳導,刺激大腦。 9.鞏固骨骼健康:椰子水含鈣質與鉀,能強化骨骼、肌肉。 10.富含維生素:整體來說,椰子水富含多種營養素,包括鉀、葡萄糖、維生素B群與維生素C等,而這些都是維持正常身體機能所需,例如鉀能幫助降低血壓,B群能幫助組織修復,而葡萄糖可以提供能量等。 【營養師提醒】: 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王子南提醒,由於椰子水裡面還是有糖份,建議糖尿病友要限量飲用,以免血糖偏高。此外,腎功能不佳的患者,無論是喝水或是椰子水,都要以本身的排尿量以及腎功能來做調整。 椰子水裡面含有鉀、鈣、鎂等離子,對於較少運動的人,攝取過多椰子水可能會影響身體的電解質平衡。建議一般大眾還是以白開水做為主要水份來源,每天應喝水量以體重公斤數乘以30為主,比較簡單的方式是大概喝3瓶寶特瓶的水量。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
近日因食用油標示與內容物不符,以及添加棉籽油、銅葉綠素等問題,造成民眾選用油品時疑慮重重,究竟該如何安心吃油?又如何妥善使用各類油品才不致影響健康?這些問題的因應之道,除了透過政府檢驗審核,為消費者做好第一道把關外,民眾也必須依據不同烹調方法靈活替換油品,才能吃出美味和健康。
少用油 用好油
|
另一個應減少用油的原因是,有些食材本身就具有隱性油,連營養豐富的全脂牛奶也有3.5%油脂,亦即1瓶240c.c.紙盒裝牛奶即含8公克脂肪,而1顆雞蛋脂肪含量相當於1茶匙烹調油,約等於5公克之多;像是豬腸、培根、牛排、三層肉等,皆含大量油脂,大約50公克即含10公克脂肪,在食材本身即含油脂的情況,烹調用油便可減少,盡量採清蒸煮法較佳。
棉籽油是什麼油?
棉籽油是以棉籽為原料,經由壓榨或壓榨、萃取併用方式製取油脂而來。未精煉之棉籽油不得作為食品使用;經精煉加工的棉籽油,可去除自然存在於棉籽之棉籽酚,在世界各國均為可食用之植物油;在我國,如用於調配為調合油產品時,需依規定清楚標示。
棉籽酚為棉花植物所含天然毒素,存在於葉子、莖、花以及種子,以種子的含量最多。依據實驗,純綿籽酚對男性的生殖毒性,在於會造成精子死亡、抑制精子生成以及減少精子數,可能進一步導致不孕。(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
銅葉綠素不能添加於食用油脂產品中
銅葉綠素是從植物中提取葉綠素(通常取自羊茅和苜蓿),然後用化學方法修飾(或穩定),以銅取代該分子的核心,即可得到穩定的著色劑銅葉綠素。銅葉綠素為國際規範准許使用之食品添加物著色劑,但各國均未准許使用於「食用油脂產品」中。
家用常備數種油品替換
其次,該如何「用好油」?要清楚分辨好壞油品,需先了解油品的類別及特性,選購時就有判斷依據,且依特性搭配不同烹飪方式使用。以油品類別來看,可先分為動物性和植物性兩大類,再區分為飽和脂肪酸及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者。
|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所攜帶的膽固醇,以及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所攜帶的膽固醇,能減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則能同時降低壞膽固醇(LDL)及好膽固醇(HDL)。但因為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越高就越不穩定,且含2個以上雙碳鏈結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高溫油炸時會引發一連串的裂解或再聚合反應,一旦溫度高於發煙點就會劣化產生自由基,反倒危害健康,易加速老化或引發癌症,因此比較適合用來輕炒、煮湯或涼拌。
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品適合油炸
至於富含飽和脂肪酸的豬油、雞油、牛油及植物性的棕櫚油、椰子油,室溫下呈固態且耐高溫,用來油炸較不易變質產生自由基。這類油脂有這樣的好處,但還是被認為是比較不好的油,這是因為飽和脂肪酸易增加血液裡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濃度,等於是幫人體增加製造膽固醇的生力軍,因此才被貼上壞油標籤。其實,即使是動物性油脂,只要不用做主要食用油,且食用者並未罹患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偶爾少量食用並不致影響健康,不需過於恐慌。
也就是說,沒有一種油可以囊括所有好處,因此,建議家中廚房料理台準備2、3種不同特性的油品,謹記「多選用單元不飽合脂肪酸,適量攝取多元不飽合脂肪酸,少用飽合脂肪酸含量高之油脂」原則,再根據煎、煮、炒、炸不同的料理方式搭配使用,這樣一方面能分擔食用油風險,另方面也可讓身體補充不同的營養成分。
一天用油不超過3湯匙
除了選擇適合的油品種類,從營養學觀點,一天油脂食用量也要有所節制。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一日食用油脂量應控制在3湯匙、每湯匙約15公克以內,甚或少至2湯匙。以1公斤體重一日攝取1公克脂肪推算,50公斤體重的成人,一天最多攝取50公克脂肪,也就是脂肪類佔全天熱量約25~30%以內才符合健康概念。但常外食的人,尤其便當常以排骨、魚排、炸雞腿、蝦卷等炸物為主食的人,油脂攝取量往往一不小心就高達35%,甚至40%。
不得已必須外食者,建議可盡量選擇有開放式廚房的餐廳,最重要的原因是看得到廚師使用哪些油品,同時可觀察炸鍋用油是否已因長時間使用而呈褐色,或反覆油炸食物致使鍋內殘留較多水份而產生許多泡泡。當消費者外食看到商家仍使用這樣的炸鍋料理食物時,最好放棄選購,尤其已有慢性病者更不該食用這類食物,因為沸油炸過一次食物即不應重複使用,否則容易產生致癌物,危害健康甚劇。
要避免層出不窮的油品安全地雷,最好的辦法還是跟家人一同培養淡食習慣,減少調味料的使用,油脂的攝取也會跟著降低,對身體健康也有助益。
【完整內容請見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健康》會刊2014年1月號27期。歡迎索取並贊助本會會刊印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