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15

我的經驗/媽媽老化 改變了蔡英文

我的經驗/媽媽老化 改變了蔡英文

2014/03/10
【聯合晚報╱記者林敬殷╱台北報導】
甚少提及私事的蔡英文,於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談及母親因一場小中風而出現類似失智症的老化症狀,她也發現自己因此變得更耐煩又專注。圖/報系資料照
甚少提及私事的蔡英文,於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談及母親因一場小中風而出現類似失智症的老化症狀,她貼身觀察並照顧,對失智症開始有所瞭解和關懷,過程中她也改變許多,變得更有耐心。她並提到對當今社會該如何面對失智症的看法。輕微中風後 媽媽記憶力退化
幾年前,一場輕微的中風跌倒,讓蔡英文的母親記憶力出現退化的跡象,這場中風是在蔡英文父親蔡潔生過世前發生的,是不需要動手術的輕微中風。
沒多久,家人發現原本待人很寬厚的母親,對事對人突然變得不太能夠寬容,言談間的內容,尤其是以前的事,也和大家過去認知有所出入。爾後,在父親過世後,母親偶會忘記她父親已離世這件事。剛開始,家人常會在下午五、六點時接到母親的電話問說,「妳爸爸到哪裡去?」原來母親一直記得丈夫總在五點就回家,所以時間到了沒看到人,就會打電話給所有孩子,一個個問。家人只好跟媽媽說,爸爸過一陣子就會回家,她才放心地掛上電話。
拋掉過去負擔 變成單純的人

不論多忙,蔡英文(左)都要撥空和蔡媽媽共享母親節大餐。 報系資料照
母親的情緒和記憶,就這樣反反覆覆,過一段時間忘記,但有時又會看到母親傷心,這段分不清真實與幻覺大約維持有一年多,才慢慢恢復。蔡英文說,後來她們沒有太細究母親所言哪些是早年的記憶、哪些是幻覺。家人認為,即使是幻覺,只要能讓她心情愉快,身體無病痛,對老人家就是比較好。
「有時候覺得,這或許不是一件壞事」,蔡英文歷經母親心境的轉折,說出女兒對媽媽的體貼及不忍老人家受苦的心情。
蔡英文說,父親的離世必然使母親很哀傷,畢竟兩人相守一輩子。她想,是否記憶力有些喪失,「好像就把過去的負擔扔掉了,可能是忘掉了,變成一個很單純的人」,反而幫母親度過這段最難捱的時光。且有些記憶不再有,有些記憶不愉快,為何要強迫記得?如果記住的都是快樂的,有何不好?
照顧媽媽 變得耐煩又專注
她以過來人經驗建議,要把失智的老人家身體照顧好,沒有病痛,首要是幫老人家保持心情愉快。另一方面就是要有很多人陪伴和講話,家人要多聚焦在老人家身上,要更有耐心。她說,自己本來沒什麼耐性,不太會重複講一件事,但照顧媽媽以後,「對我改變很多」,例如要有耐心地讓母親問問題,不能不耐煩,口氣要一致,要很專注;因老人家要的正是那種「專注」對待。
蔡英文說,自己來自大家族,所以很幸運,家人輪流照顧母親,共同分攤也共同分享,家族的小孩子也會照顧老人家,對小孩也是很好的家庭教育。
她想做什麼就順著她的意思
陪伴老人也要講究技巧,蔡英文說,她姊姊曾提醒她,要常帶母親去菜市場,去看新鮮的、有生命力的、有色彩的人與物,可活化老人的智力和生活。此外,以前母親會陪著父親去上班,家人現在還讓母親維持這個習慣,仍讓母親坐在辦公室裡,人來人往,有些人還會坐下來陪她聊天。老媽媽在熱鬧中心情也不錯。蔡英文歸結說,其實,「就是凡事順著她,她想做什麼就順著她的意思」。
蔡英文表示,照顧失智症者的人,身心強度要夠,因此需要有好的支援系統。現在許多家庭成員少,很多都是一對一的照顧,這對照顧者和被照顧的人,有時反變成一種折磨。因此,家庭總動員是必要的,家庭成員應分工,共同承擔責任。她說,照顧者的身心也應被重視。因失智症患者的照顧工作常是全天候的,需要很大的體力和耐力,心智上必須要自我調整,才能有效提供照顧能量。所以我們社會應多關心照顧者。
聯合晚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系列專訪 「不能遺忘的故事」,每周一刊出 ,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電洽基金會。諮詢電話:(02)2332-0992,網址:www.cfad.org.tw


全文網址: 我的經驗/媽媽老化 改變了蔡英文 - 失智症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2990#ixzz2w2ykycT0
Power By udn.com 

失智症/如果我們有了4年400億元…

台灣社會的老化速率超過預期,對比政府投入的資源和建構的效率,民進黨前黨主席蔡英文說,「我們已經遲了」,民進黨在「十年政綱」中提出為期十年的長照體系的建構,她也在2012年總統選舉時承諾,上任後一年投入一百億元,四年投入四百億元,讓整個長照體系的結構馬上先做起來,可惜民進黨沒選上。但她說,這幾年她思考著:「如果我們有了四年四百億元,如何讓政府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
老幼結合的照顧機制 適合落實在社區
蔡英文說,有次到新北市一所宮廟時,發現那裡儼然就是個老人照護中心。住持告訴她,他們本來就該照顧信徒,信徒老了,就建立一個相互照顧的志工體系。台南楠西幸福小站則是另一種樣貌,小英教育基金會和寶島義工團原本是協助學童課後照顧。後來他們看到社區老人主動加入服務後,讓他們體會到老人在社區的角色多樣性,可以是孩子們的長者,可以是傳承在地文化的老師。對老人來說,小孩帶來生命力、活力;這種老幼結合的照顧機制,很適合落實在社區。
不能只仰賴民間資源 政府的角色依然重要
這兩個案例都沒有政府的參與,但也凸顯官僚體系下形成的政策,往往追求單一化而忽略重要元素。蔡英文說,「照護養老應要放進人的感情」,民間自主形成的社區照護體系,可以因地制宜使功能更完整。然而,光靠民間資源投入是不夠的,政府的角色依然很重要。
那政府的問題在哪?蔡英文指出,國家資源掌握在政府手上,政策設計和取向是一回事,執行又是一回事,「老人照顧」不在於政府要花多少錢,也不在於政府要多有魄力,重點在於怎麼執行?以幸福小站為例,前前後後共投入三、四百萬元,就有許多人受惠。如果政府來做,花的錢恐不只一千萬元,且要費時更久才可能做好。
養成建構政策執行系統工程人才
讓政府資源運用更有效率
蔡英文說,現在政策執行最大的缺點,在於做規畫時都不會做系統設計,加以政黨輪替下經常換人致無法累積經驗,有能力的人才都退休了。因此,我們也要思考,如何再一次替國家養成建構政策執行系統工程的人才,讓政府資源運用更有效率。
聯合晚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系列專訪 「不能遺忘的故事」,每周一刊出 ,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電洽基金會。諮詢電話:(02)2332-0992,網址:http://www.cfad.org.tw/
【2014/03/10 聯合晚報】http://udn.com/

驗血預知阿茲海默 準確度高達九成



2014/03/11
【聯合晚報╱記者應小端╱即時報導】
編譯中心/綜合10日電
喬治城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已首次研發出靠驗血預知健康者可能在數年內罹患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的方法,準確度高達九成,相當驚人,頗有改變現行預測方法的潛力,有助患者提早防範及延後發病。目前,醫生依賴正子掃瞄 (PET scan)及脊椎穿刺(spinaltap)做預測,既昂貴又不切實際,結果經常不可靠,而且有某些風險。
這項研究結果刊登於最新一期「自然醫學」 (Nature Medicine)期刊,驗血預測方法仍須做重大努力使其完善,但研究人員希望有朝一日能普及到醫生診所。
【Upaper/中央社】 美國研究員表示,他們已開發出1種血液檢驗雛形,能在阿茲海默發病前3年診斷出,而且準確率高達9成。
這項血液檢驗是查看脂質蛋白10項特徵。學者向525名年齡70歲以上的健康志願測試者,採集血液樣本3年後,發現53名出現阿茲海默早期症狀,或輕度認知障礙,他們的血液樣本中,有似乎是腦細胞膜代謝遺留下的10種脂質蛋白
這項檢驗可能有助阿茲海默症療法的研究,家人也可及早決定日後如何照料患者,不過這項血液檢驗還需要數年的臨床試驗。
阿茲海默是腦細胞遭有毒蛋白質破壞所形成的退化性疾病,目前無法治癒,全球約3500萬人罹患,預估到2050年前,將增加至1億1500萬人。 


全文網址: 驗血預知阿茲海默 準確度高達九成 - 失智症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3152#ixzz2w2x8YuQb
Power By udn.com 

健康你我他/關注父母 及早就醫

健康你我他/關注父母 及早就醫
我40多歲的時候,看到70多歲的父親,每次小解,總要很久才出來。
有次好奇看了一下,看他手托在牆上,嘴裡不知嘰咕什麼。後來才知道他攝護腺有問題,小便不順暢,當時我也沒醫療常識,不知道要帶他去就醫。
不久,發覺母親在大白天也要開燈,問她為什麼?她說有人來偷東西才看得見。接著她不是怕這怕那,就是疑東疑西,我只覺得她的行止反常,不知何因。後來看了林太乙女士一篇寫她母親的文章,才知母親應是患了憂鬱症。
去年,發覺妻的記性不好,忘東忘西,一件事說了又說,問了又問,眼前的事一下子就忘了。有次忘了關瓦斯,差點發生火災。原以為這是老人健忘,後來看了醫師,診斷後才知有了輕度失智症,開始服藥控制。
早年醫療沒現在發達,只有生病了才就醫,那有健康檢查,根本不知有什麼毛病。
如今我也年近八十,有糖尿病、高血壓,也常覺小便不順。回想當年無知,讓父母多年受苦,懊悔不已。期盼為人子女者,對父母要多加關注,如發覺有什麼行為異常,身心不健康,要及早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全文網址: 健康你我他/關注父母 及早就醫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543694.shtml#ixzz2w2w7GWeZ
Power By udn.com 

2014/3/8

連立明/失智症 可能導致失禁

失智症 可能導致失禁

2014/02/24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代表病人及家屬向這些有愛心的學生致謝,她也呼籲大眾勿對失智症患者投以異樣眼光,應共同關懷失智症家庭。
新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連立明表示,人類腦部的額葉處有一個掌管大小便排泄功能的控制中心,在兒童時期經訓練後,就知道哪些時間及場合才可排便;一旦負責控制排便的神經或肌肉出現病變,如中風、失智症或手術併發症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大小便失禁。以最常見的失智症為例,這類病人一旦腦細胞嚴重受損,容易大小便失禁,且病程進入晚期後,三餐更需旁人餵食、還可能無法起床。


全文網址: 失智症 可能導致失禁 - 失智症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0649#ixzz2vOTS0v4r
Power By udn.com 

我的經驗/龍應台 逗樂失智媽媽

我的經驗/龍應台 逗樂失智媽媽

龍應台喜歡看看與家人的合照,回憶彼此相處的美好時光。
記者王騰毅/攝影 
「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啊,你現在在哪裡?」文化部長龍應台的《目送》一書中,描述她與母親深刻的親情,讓人為之動容,尤其「雨兒」一篇,道盡一個女兒對於媽媽罹患失智症後的不捨。雖然母親已認不得龍應台,但她只要得空就會回去探視母親,兩人親密依偎,享受寶貴的親子時光。
感嘆 對「老」認知不足

一想到失智的媽媽,龍應台一陣鼻酸。
記者王騰毅/攝影 
龍應台也解密「雨兒」之謎。原來媽媽總喚她「女兒」,但濃濃的江浙口音使「女兒」變成了「雨兒」。龍應台嘆道,身為外省第二代,除了父母,她在台灣沒有其他的直系長輩。也因此她的成長過程,缺乏完整的「生命課程」經歷,對「老」的認知也不足,甚至不知道人老後走路會越來越慢、越來越退縮,語言能力也越來越遲緩,越來越沒有信心、越來越不敢出門。
「當我發現父母親身體狀況大不如前,那一刻彷彿天崩地裂一般。」龍應台23歲出國留學後,在異國長達30年。期間她一直以為住在桃園的兩老身體都很健康。但多年前她回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時,才發現母親和從前不一樣,已有精神躁鬱症狀。
她回憶說,那時候媽媽會忘記關瓦斯的爐火,很多事也記不得。為了避免意外,龍應台和家人決定聘請管家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雖然有管家協助,但最主要的照顧者仍是年逾八十的老爸爸。一直到父親過世後,她才了解老父當時承受的壓力,愧疚無盡。
龍應台曾在香港九年,母親的失智症同時期進入最嚴重的階段。所以不論工作多忙,她堅持每兩周回台灣一次,從香港搭機到高雄機場,再轉計程車到屏東潮州,探望和大哥同住的媽媽。
存款證明當做遊戲道具

龍應台(右)與母親的親密合照。
圖/龍應台提供 
為了解媽媽的失智症,龍應台請益朋友並學習「老年學」。她才知,失智者對金錢有很深的不安全感,因此探望媽媽時,都會設計一些金錢小遊戲,母女倆常玩得哈哈大笑。她曾用印表機印出寫著「龍應美君(龍應台母親姓名)銀行存款證明,金額500萬元」的紙張,並煞有其事的蓋上「官章」,摺好放在母親衣服的口袋裡。媽媽會用手按住口袋,露出滿足的微笑。
她還曾牽著媽媽到提款機前,對著提款機大喊:「龍應美君要來領錢了」,然後放進自己的金融卡,領出一大筆鈔票交給媽媽。領錢遊戲玩了大半年,雖然媽媽已認不得龍應台,卻可以開心一整天。
學打麻將 享受陪伴過程
龍應台也曾從香港買了二十多種不同顏色的指甲油,為媽媽的手指與腳趾塗上五彩繽紛的顏色,或是和媽媽玩拍手遊戲或各種玩具,逗得老人家很開心。
原本不會打麻將的龍應台,還特地學習打麻將。但每回同坐牌桌上,母親總要花很長時間看牌,例如「六筒」要一個一個數。身為女兒的龍應台很享受這過程,因為母親最需要的正是溫暖與陪伴。
出任文化部長後異常忙碌,只能抽空回潮州探望母親。但「讓她有兩天快樂時光的成就感,如今也沒了。」過去媽媽還知道龍應台是親密的人,但現在則已完全把她當陌生人。不過她說,有時依偎在母親身旁,就像回到小時候一樣。這時龍應台臉上流露出滿足的笑容。
【2014/02/24 聯合晚報】http://udn.com/

高糖化終產物飲食 恐引發失智


美國研究人員表示,在烤箱或以燒烤、油炸等方式烹調肉類,產生的化學反應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糖化終產物(AGES)與第2型糖尿病等疾病有所關聯。
餵食高AGES飲食的老鼠,腦部逐漸累積有害蛋白質,對認知功能造成傷害。
專家表示,研究結果「具說服力」,但「尚不明確」。
蛋白質或脂肪和糖類產生作用時會形成AGES,這可能自然產生或在烹煮過程中產生。
紐約西奈山醫學院(ISMMS)研究人員試驗了AGES對老鼠與人類帶來的影響。
動物實驗顯示,高AGES飲食會影響腦部化學物質。研究結果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
實驗鼠攝取高AGES後,在體力與思考任務上表現較差。
針對超過60人所進行的短期研究也顯示,血液中含高濃度AGES與認知衰退有關連。
研究總結:「我們認為年紀相關失智症可能和高AGES有因果關係。」
【2014/02/25 中央社】http://udn.com/


全文網址: 高糖化終產物飲食 恐引發失智 | 生活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8509874.shtml#ixzz2vOQvJEw4
Power By udn.com 

活躍老化/智慧機器人 讓長照更幸福


台灣已是高齡化社會,然長期照護機構的設施與福利措施卻遲滯不前。
人的一生中,平均有七至九年失能,而需要人員照顧。若以一家四口為單位,僅能有二點五人能投入照顧,剩下的一點五名人力誰來補足?通常依賴外勞或照護機構。
根據衛福部指出,台灣光失智人口,今年已達到四十四萬人,導致在民國一○五年長照機構人力將要補足三萬八千七百人以上。再者,長照服務員被規定每兩小時要幫患者拍背一次,一次需十五分鐘,但是一位服務員根本沒有足夠時間照顧十幾位患者,在薪資不高,並且工作繁重情況之下,聘僱人員更是難上加難,如此一來,如何增加人力?
台灣亟需發展醫療照護智慧機器人,如此一來能減緩護理人員工作量,以及其職業傷害(如脊椎傷害),更能解決這項重大的社會問題。
首先,台灣可發展低價位的「輔助機械」開始此項替代方案。日本則是和台灣社會同樣面臨照護工作人數不足問題,開始著力於大量而低價的機器人,而不是像台灣目前以外籍勞工為解決方案,反而造成逃跑或照護缺乏耐心,衍生更多社會問題。據天下雜誌報導,日本政府於二○一三年提供補助,協助相關企業開發價格低於十萬日圓的輔助機械。除了機械外骨骼之外,該計畫還包括另外三種輔助機械,其一為輔助步行的小型電動推車,其二為攜帶式、可以自行清理的床邊小型廁所,最後則是可以追蹤並回報失蹤病人位置的機器人。這項計畫帶動大量產業發展,產品也銷售給美國。
更進一步則是開發醫療照護智慧機器人,經由人性化角度設計出有表情,可為病人拍背、翻身、防止病人跌倒,協助病人上下床、按摩,移動至廁所、浴室;餐桌用餐及客廳看電視等,並能提供協助提醒老人吃藥,也能為老人播報新聞或說故事、預報氣候、陪老人下棋等服務的智慧機器人。
如此優質的照護設備,將會是未來優質養護機構的需求,亦是具有極大商機的科技發產趨勢,提高慈善照顧更能提升國人幸福指數,畢竟良好的醫療照護水準,是評估一國文明的重要指標。

失智症難相處 關懷專線來幫忙


75歲黃老先生確診失智症1年多,近來懷疑老妻外遇而動粗,黃老太太害怕會出人命,向失智症關懷專線求助,解決老夫妻一家難題。
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懷疑東西被偷、疑心配偶外遇之類的疑心病重、妄想及個性改變等精神行為症狀,是失智症患者常見的問題,黃老夫妻是失智症關懷專線最近輔導的真實案例。
協會指出,專線人員某晚10時接獲黃太太來電,原來黃先生懷疑妻子紅杏出牆,黃太太原本認為老伴失智症而不想計較,無奈丈夫疑心病愈來愈重,某天變本加厲,逼得黃太太躲進房間把門上鎖,黃先生用腳踹門,嚇得她向專線求救。
專線人員安撫黃太太情緒,請黃家大女兒轉移老父的注意力,避免起衝突,另建議大女兒安排老父去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降低衝突發生機會,讓老母得以喘息。後來大女兒告訴父親到日照中心是去「上班賺錢」,哄得黃先生每天開心去日照中心「上班」,黃太太的照顧壓力也因此獲得抒解。
除了黃老夫妻的案例,對於失智者身在家中卻吵著要回家、不記得親人、出門忘了回家路之類的情形,失智症關懷專線也協助這些案例。
例如70歲的張老先生失智之後,經常發脾氣,忘東忘西、時間錯亂、尿失禁又情緒低落,每天吵著「要回家」,女兒張小姐與專線人員相談後,了解到父親說的是嘉義老家,想到兒時是父親撐起整個家,於是全家討論後決定搬回嘉義,讓父親回到熟悉的環境。
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失智症由許多症狀組成,除了記憶退化,還有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及語言能力下降,甚至出現妄想與幻覺等症狀,民眾若碰到卻不知如何處理時,可撥打1999轉5880失智症關懷專線尋求協助。
【2014/03/01 中央社】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失智症難相處 關懷專線來幫忙 | 生活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8517914.shtml#ixzz2vOKJv6gk
Power By udn.com 

劉秀枝/聆聽失智者和家屬的心聲

劉秀枝/聆聽失智者和家屬的心聲

2013/05/06
【元氣周報/劉秀枝(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台北榮總特約醫師)】2013年4月在台北市舉行的第28屆國際失智症協會研討會,除了醫療新知和國際交流外,著重在失智症患者和家屬的心聲和福祉,因此特別邀請他們在大會演講。
一位六十多歲的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在大講堂上以幻燈片和大家分享她的病情,講得很有條理,偶而忘詞,緊站在她身後的先生適時提醒,非常溫馨。她提到雖然因輕度失智而從工作崗位退下,但生活仍活躍,享受旅遊、美食和運動等,且常與兒女以視訊聊天。她最大的希望是治癒阿茲海默症的新藥能趕快研發上市。
另一位年輕女士也以幻燈片敘述母親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的過程,看著一向全能的母親,認知和生活功能逐漸減退,家人都非常震驚,幸好即時就醫且參與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活動,才逐漸了解阿茲海默症。說到難過處,幾度哽咽,她的先生上台擁抱支持,台下也響起鼓勵的掌聲。
有家人照顧的失智症患者固然幸運,但照顧者(通常是配偶或成年子女)經年累月的疲累和時時刻刻的擔心卻常讓身體出現狀況、無法繼續工作或社交孤立,尤其是看著敬愛的至親長輩「慢慢流失」所引起的苦痛更是無法承受之重,這讓將近三分之一的照顧者焦慮、憂慮、失眠,生活品質變差。因此,近年來照顧者的身心調適逐漸受到重視,畢竟要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力來照顧失智家人。
然而,照顧者常忙得分身乏術,抽不出時間去參加支持團體,這次大會邀請的一位荷蘭教授所提出的網站(www.masteryoverdementia.com)很值得參考。照顧者在家中可隨時上網,進入網站的課程學習,且可提出自己遇到的實際狀況,尋求解決之道。我特別喜歡其中一項「有幫助的想法」(helping thoughts),例如與其想「我如此用心準備,母親卻不願意吃一口」,不如想「母親就是因為有病才會這樣,並不是故意要折磨我」。
的確,除了悉心照顧,照顧者的心態也很重要,而且可以經由練習,養成正面思考的習慣,日子會更好過。例如注意失智患者還保留有哪些功能,加以強化並稱讚鼓勵。有次我幫一位長者穿衣服,把內衣的正反向擺好拿給她,她向我指了指內衣正反面的標誌,好像在教我,那份得意和嘴角上揚的笑意,至今仍影像鮮明。如果我們能對剛學會搖擺走路的小孩鼓掌,一樣也可以對還會自己穿衣的失智長輩稱讚有加
這次大會中很高興看到許多失智者坦然的談自己的失智,並且珍惜當下。有次我無意中聽到一位失智女士說:「醫師診斷我有輕度失智,目前在吃藥,你母親年紀跟我差不多,她也有失智嗎?」希望聽的人不會在意,也能同樣地把失智症當成像高血壓般的一般疾病來看待,這位患者的醫師把她心理建設得太成功了。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全文網址: 劉秀枝/聆聽失智者和家屬的心聲 - 失智症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54116#ixzz2vOIkHpLx
Power By udn.com 

洪嘉蔚、李會珍/記性變差、習慣改變 當心是失智

記性變差、習慣改變 當心是失智

2014/03/01
【聯合報╱記者林志函/台北報導】
圖/聯合報提供
老翁的妻子過世多年,最近他總是把外勞誤認成太太,猛說親密話,另一位老婆婆明明回到家裡,卻直吵著「我要回家」。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許多人以為老人家頑固、老番癲,是正常的老化現象,沒想到可能罹患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不是正常老化。」台灣失智症協會說,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人口逐年上升,推估2060年可能逼近80萬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洪嘉蔚說,失智症不是單一疾病,它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這些症狀分成「認知功能退化」、「行為異常及精神症狀」兩類。
洪嘉蔚說,認知功能退化包括記憶力、語言能力、注意力減退,行為異常及精神症狀例如暴力、妄想、憂鬱、失眠、衛生習慣改變等;這些症狀如果嚴重影響病人的人際關係和工作能力,就稱為失智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昨天說,目前藥物無法治癒失智症,只能延緩退化。根據協會統計,台灣65至69歲人口的失智症盛行率是1.2%,70至74歲是2.2%,75至79歲是4.3%;每增加5歲,失智症盛行率就雙倍成長。
失智症如何預防?李會珍建議多動腦、多運動,如打麻將、寫作、猜謎、打橋牌、爬山、游泳等,都是增加大腦保護因子的方法,而三高度(即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頭部創傷、抽菸,則是失智症危險因子,民眾應避免。
台北市衛生局指出,治療、照護失智症患者是一條漫長路,家中若有失智症患者,家人生活也會受影響。
衛生局提供24小時失智症關懷專線、解答失智症問題,民眾可撥1999轉5880(我幫幫您)諮詢。


全文網址: 記性變差、習慣改變 當心是失智 - 失智症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1642#ixzz2vOIBarXp
Power By udn.com 

心臟病 恐增婦女失智症風險

心臟病 恐增婦女失智症風險

2014/03/02
【聯合晚報╱李樹人】
最新研究指出,年長婦女如有心臟病,恐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最新研究指出,年長婦女如有心臟病,恐會增加失智症風險。美國心臟學會期刊研究發現,高血壓、心臟病等會增加智力衰退風險,肥胖則未顯著增加失智風險。
研究人員長期追蹤6500名65至79歲的美國婦女,研究開始時,所有受試者的大腦功能都正常。但經過長期追蹤發現,有心臟病的婦女,智力衰退的機率比沒有心臟病的婦女多出29%,曾出現心臟病發的婦女,智力衰退風險更高了一倍。
另外,曾做過心臟繞道手術、移除頸動脈,或是周邊動脈阻塞的婦女,智力衰退的風險也比較高。研究人員Bernhard Haring博士表示,這項研究證明心臟病與失智症間的關係確實存在,尤其是更年期婦女。
針對這項結果,研究建議女性心臟疾病患者,尤其曾心臟病發、做繞道手術、心臟衰竭、心房顫動、有周邊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女性,應該定期至神經內科監測智力衰退情形,並適度控制血壓、糖尿病等心臟疾病風險因子。
為何心臟疾病與失智症有關聯性?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恩主公醫院教授陳榮基指出,主要關鍵就在血管,如果血管容易阻塞或出現病變,就可能導致心臟病、腦中風,進而提高失智症風險。
陳榮基強調,任何對血管不好的東西,對大腦也不好。建議更年期女性應該好好保護心血管健康,多用腦、少煩惱。如罹患三高、糖尿病,需好好服用藥物,否則會提高失智風險。
雖然這項研究認為,肥胖並未增加失智風險。但陳榮基認為,肥胖容易增加心血管負擔,仍強烈建議更年期婦女應該控制體重,才能有效改善血壓、血脂及糖尿病。


全文網址: 心臟病 恐增婦女失智症風險 - 失智症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1641#ixzz2vOHvObwX
Power By udn.com 

劉秀枝/爸媽都失智 劉秀枝預存「知能」本

爸媽都失智 劉秀枝預存「知能」本

劉秀枝母親主要由哥哥、嫂嫂負責照顧,哥哥細心替母親剪腳趾甲,嫂嫂則在一旁安撫。
劉秀枝/提供 非報系 
「每個人都有機會罹患失智症,只要活得夠久!」國內失智症治療權威、前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的父親、母親分別在84歲、91歲罹患失智症,對國內失智症患者人數增加,她感受深刻。身為失智症治療專家,雙親晚年陸續罹患失智症,劉秀枝反而很高興因為自己的專業,讓父母可以在罹病初期就確診並持續服用藥物,加上家人們細心照料,大幅提升失智父母的晚年生活品質。
爸爸問「這裡是哪裡?」 她驚覺不對勁
在劉秀枝撰寫的失智症相關文章中,常出現「張伯伯」這名患者。這位張伯伯其實就是她的父親。劉秀枝回憶,父親是在84歲時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一種失智症),剛開始是近期記憶力變差,個性也變得像個小孩,對外界充滿好奇。
一次搭乘計程車返回彰化老家,途中父親看著窗外屋舍、景點,娓娓訴說年輕時當學徒的甘苦經歷。但聊得正開心時,突然停頓問:「這裡是哪裡?」 讓她驚覺不對勁。
同個笑話一直講 家人也樂於配合
劉秀枝表示,父親個性開朗,喜歡講笑話,罹病後常重複講同一個笑話。但所有家人都很有默契,不會當場點破、吐槽,反而樂於配合,笑得很開心。
她欣慰地說,由於提早發現及確診持續服用藥物,加上大哥、大嫂和全家人的細心照料,父親住進呼吸照護病房前,失智症仍能維持在輕度狀況。
至於她的母親,則是在高齡91歲那年被確診失智症。原本腦筋清晰、方向感超強的她,有一次至田尾公路花園時,卻反常地記錯了路,劉秀枝敏感地警覺,隨即安排腦部功能檢查。
破解媽媽的連環鎖 大嫂變成尋寶專家
母親罹病後,由於擔心珍藏的物品不見,常用鑰匙鎖住抽屜,再將鑰匙藏在衣服口袋,甚至還會放進另一個抽屜,再用另一把鑰匙鎖了起來,接著又再藏一次鑰匙。 正因如此,老人家經常因為找不到東西,急得心煩。劉秀枝開玩笑說,在如此嚴厲的訓練下,大嫂已成為尋寶專家,能在短時間內破解「連環鎖」。
後來隨著病情惡化,母親記憶力越來越差,生前唯一記得的財產就是一頂帽子。那是她最喜歡的一頂帽子,幾乎每天都要戴上,才覺得安心,如同許多幼兒習慣拿著充滿自己氣味的舊毯子一樣。
劉秀枝表示,媽媽罹病晚期時每到了傍晚,就吵著要回家,家人總習慣推著輪椅,陪她在外面逛十幾分鐘。此時母親彷彿回到小時候,常煞有其事地說:「只要送我回家,我媽媽會買糖果給你吃喔!」有次回到家,對著大嫂喊「媽媽」, 讓大嫂不知如何回答,但也可看出大嫂對母親的照顧有多無微不至。
人人都有機會罹患失智症
劉秀枝強調,失智症不會危及生命,但患者逐漸失去自理能力,如果原本身體狀況正常,平均可存活8至12年,但也有少部分病患存活20多年,家庭照顧者對於患者的照護,顯得格外重要。
劉秀枝說,年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年逾80歲,約有兩成會罹病;活到90歲,罹患率更高達五成,「人人都有機會罹患失智症」。她建議,每個人年輕時就需開始預防,多動腦、多運動、多參加社交活動。
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早在30、40歲就出現腦部病理變化,此時外觀行為與正常人無異。一旦類澱粉斑、神經纖維纏結等成分持續在大腦組織累積,越來越多,腦細胞不堪負荷時,就會出現重複問問題、忘東忘西等失智症狀。
不能遺忘的故事
本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症系列專訪,每周一刊出。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洽基金會。電話:(02)2332-0992,或上網:www.cfad.org.tw

高齡趨勢 長看險拉長投保年紀至70歲

高齡趨勢 長看險拉長投保年紀至70歲
少子化、高齡化趨勢,讓人愈加重視高齡人口的長期看護需求,不過國內交通意外事故導致年輕人殘廢、失能等長期看護需求也不少。南山人壽推出新長期看護終身保險,主打拉長投保年限至70歲,也首度獨家將全殘納入給付項目,號稱最強「國民型長看險」。
南山人壽產品發展暨行銷資深副總王瑜華表示,長期看護牽涉看護薪資、輔助器材及藥物支出等費用,且給付年期有可能長達十多年,因此「美滿人生長期看護終身保險」特別把給付年期設定在16年,可涵蓋一般長期看護所需。保障範圍上,還納入失智及全殘等,給付範圍更廣。
投保年齡上,10年期保障的投保年齡最高70歲,比一般長看險限制大多為60歲到65歲更高。另外,繳費期間內發生一到六級殘廢或需要長期看護狀態時,就有豁免保費機制。
【2014/03/05 經濟日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高齡趨勢 長看險拉長投保年紀至70歲 | 財經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6/8527881.shtml#ixzz2vOEa8Udd
Power By udn.com 

當爸媽老了,陪他們走最後一哩路



womany 好想哭編按:
當你對爸媽說,今晚我不回家吃飯囉,嘿我下個月再回家看你們時,他們正不停地老下去。無論現在的他們多有活力,終究難逃老、病、死的人生劇本,你做好準備了嗎?小時候,爸媽牽著我們的手一步步往前走,從今天開始,換我們學習照顧父母,牽著他們的手,陪他們走過人生最後一哩路。(延伸閱讀:導演,旅程就是人生《不老騎士》)

從走路的樣子,就可看出早期失能、失智?

除非颳風下大雨,否則92 歲的素英阿嬤都會出門趴趴走。有時去分別住在台南市不同區的三個女兒家;有時住在高雄88 歲的妹妹會搭火車到府城找她品嚐小吃;週六則固定和一群阿公阿嬤在安平老街大榕樹下聚會用午餐。
素英阿嬤腦子裡有一張她自己的公車時刻表,紀錄著幾點幾分、在她家巷子口裕農路站牌搭上哪一班公車,可以到達今天的目的地。這天,她穿著藕色開襟上衣、棕色長褲和白色棉襪運動鞋,亮閃閃的銀色捲髮罩著咖啡色髮網,拄著雨傘柺杖走出家門,看起來就像個慈祥的日本老奶奶。
不過,因為左大腿關節退化,使得阿嬤走路有點蹣跚歪斜,而且疼痛,曾經想要開刀,但醫生兒子認為手術不一定有效持反對意見,阿嬤只好打消念頭。
雖然走路會痛,她仍堅持每天得出去走走,而且她發現,拄著柺杖稍微走快一點、走遠一點,好像也可以減輕些許疼痛,「要多出去走路, 麥一直在家給電視看,不然頭腦、身體退化擱卡緊哦,」已經當了阿祖(曾祖母)的她認真地說。
素英阿嬤的觀念是對的。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從走路就可以看出長輩是否有早期失能、失智的徵兆。

老人家平均行走速度,應該每秒大於1公尺

走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件輕鬆自然的事情。其實,要做到說走就走、說停就停,必須靠我們大腦神經系統與骨骼肌肉系統合作無間才辦得到。年紀增長,大腦細胞會因老化而逐漸減少,走路所需的神經控制與協調就會變得比較差。雖然老人家行動會比年輕時慢一些,但應該可以維持平均每秒大於1公尺的速度,研究發現,行走速度慢的老年人,存活率比較差。
然而,《康健雜誌》的「照顧父母健康,你做對了嗎?」大調查發現,竟有近八成(78%)的受訪者認為老人家走路愈來愈慢是正常的,這樣的迷思應該盡快導正。
通常,會造成老人家行走速度變慢有幾個原因:平衡感不好、關節疼痛、肌肉無力、視力不佳、周邊神經病變、中風、巴金森氏症或者害怕跌倒的心理障礙,使得老人家的步伐變小,經常小碎步走,這反而容易步態不穩,提高跌倒的風險。
走路速度慢,也是失智症警訊。研究發現,失智症病人在行走速度、步態、步伐長度等,比同年齡的老年人還來得小。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針對2410 位平均年齡62 歲的受試者,進行步行速度、手握力和認知功能測驗。追蹤11 年發現,走路速度慢的人在65 歲後失智的比例,比走路快的人高出1.5 倍,這項研究指出,步行速度較慢,與腦容量較少,和記憶、語言、判斷力測驗表現較差都有關係。
如果想知道家裡長輩的行走速度表現,可以試著做「5 公尺步行測驗」。用走路速度來當成評估失能或失智的工具之一,就像用年齡、性別、抽菸習慣、身體質量指數(BMI)等指標去評估罹病風險,是一種簡單、幾乎不花錢的做法,僅僅需要一個碼錶(或有秒針的手錶、手機)和一條可標示距離的走道即可。

失智症病人走路重心容易歪到一邊

走路的樣子亦是觀察長輩是否有早期失能的重點。例如:
  1. 罹患巴金森氏症的病人走起路來會有身體前傾、步履緩慢、小碎步前進、身體擺動減少、突然往前衝等特點。
  2. 常壓性水腦症的三大症狀之一是走路小碎步(另兩個是記憶力退化、來不及上廁所,常尿在褲子上)。
  3. 失智病人行走時,重心偏移程度比一般老人明顯。因為平衡感和協調性不好,所以重心會飄移,只要一個走不穩就很容易跌倒。
想知道長輩平衡能力好不好,可以試著做「靜態平衡感測驗」。
如果長輩的行走速度或平衡感測驗異常,建議就醫查病因治療,若單純是年邁造成走路較慢、平衡感退步,建議可以在家常做抬腿運動,或是騎固定式腳踏車,強壯大腿、小腿肌力與耐力(104頁)。想要訓練平衡感, 可以踩在軟墊上,把腳一前一後站立訓練,並練習走一直線。
爸爸媽媽,換我照顧你們好嗎?《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




有尊嚴的老去,荷蘭為老人痴呆症患者打造的村落 hogeweyk




你有想過,當有一天你老了,你該怎麼面對自己老化的過程嗎?而當老化的過程加上病痛的磨難,那更是讓人難以想像的經過。在荷蘭,一個名為 Weesp 的小村落有感於照護中心對待阿茲海默症以及老人痴呆症患者的冷漠隔離,因此打造了專屬於他們的村落 Hogeweyk,從患者的需求著手,讓他們罹患病症後,仍能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快一起來看看他們怎麼做!(同場加映:荷蘭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快樂?

每一個人都會老,而怎麼有尊嚴地老去,從來都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若是老去的途中,加進了病痛的折磨,那更是困難的抉擇。
根據阿茲海默症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在現今的社會底下,每三人就有一人因老人痴呆症而死亡。照顧阿茲海默症或老人痴呆症患者並不容易,而患者也常因自己替家人造成負擔而自責,也因無法面對自己得病的事實,承受著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壓力。
有一天,他們突然老了,有一天無預警的他們生病了,他們的生活從此再也無法回到原先自己喜歡的樣子了。
當爸媽老了,當爸媽得了阿滋海默症或是老人痴呆症,你會怎麼做?多數人會選擇辭掉工作照顧爸媽,或將爸媽送往更懂專業醫療的照養中心,通常我們也只能在這兩種選擇中游移。但在荷蘭,一個名為 Weesp 的小村落,提出了一個了意想不到的第三種選擇:為老人痴呆症患者打造的專屬村落 Hogeweyk。(也來看看在德國的他們:做一輩子的頑童,誰說老了不能浪漫?
Hogeweyk,一個看起來像極了真實世界的村落,每個小細節都為了老人痴呆症、阿茲海默症患者打造,Hogeweyk 裡頭,完全是自給自足的世界,有餐廳、咖啡廳、超級市場、行人步行大道、住宅,讓這群老人們,能夠有尊嚴地老去,逃離冰冷的看護中心,活在讓自己舒服的世界裡,又活得安全。
Hogeweyk 村落的構想由長期在照護中心服務的 Yvonne Van Amerongen 於1990 年提出,在現實生活中,他看過太多例子,明白患者常因隨疾病的因素面臨生命威脅,面對那一張張在病榻上無奈又無辜老去的臉龐,Yvonne Van Amerongen 實在於心不忍,因此計劃打造一個與現實生活相當近似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活得舒服活得自在更活得安全。
協同一群照護志工,他們著手進行資料搜集與研究。2009 年,長達20年的時間過去,計劃已由荷蘭建築師 Molenaar&Bol&Vandillen 設計完工,患者的新家也正式誕生!一起來看看 Hogeweyk 怎麼替這群患者打造最窩心的新家。

比起天天躺床,他們更希望能被當作常人看待

阿茲海默症或老人痴呆症患者,多半有一個共同的症狀:喜歡不停地隨意漫遊,沒有目的地的走路。也因此多數的照護中心裡頭,會架設嚴格的隔離政策,藉以保障這群患者的安全,避免他們在無人看護時隨意走動遭遇什麼不測。如此一來,安全是保障了,患者卻也失去了自由…

Hogeweyk 園區設計圖
相較之下,在 Hogeweyk,整個社區都很安全,每個細節都經過嚴密的研究與規劃,社區本身就是一個完善規劃的照養中心,因此這群老人們能安全地在園區裡享受漫步的樂趣。
每一間公寓裡頭,平均都住了六至八個人,其中包含穿著便服的看護人員,看護人員與患者間的互動關係相當自然,並不是傳統的照護關係,而更像是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從房屋清潔到煮飯都由大家一起負責,老人們可以自己上街買想要的食材、不想煮飯時可以上餐館、想打扮一下的時候也可以上美髮沙龍做頭髮。
hogeweyk 把選擇人生的權利還給患者,由他們替自己決定今天的一日行程,替自己選擇今天想要怎麼過,比起被當成是一個無助的患者,在 De hogeweyk 他們可以做在平凡不過的正常人。
Hogeweyk 的管理人說:「以世俗的眼光來看,老人痴呆症患者或許難以服膺「正常」的社會規範一樣的活著,但並不代表他們不配享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針對老人痴呆症患者常有對於陌生環境、顏色、設計而引起的內心恐慌,hogeweyk 也貼心地用患者熟悉的風格為基準打造建築物。每一間建築物都有不同的樣貌,為了患者特定的生活風格以及年代所打造而成。(推薦閱讀:愛上自己的人生

風格各異的住家環境
Hogeweyk 為老人痴呆症患者打造安全新家的窩心做法,很快就傳到了世界各地,而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歐洲其他國家以及美國,也計劃未來能一同跟進,以人道化的方式看待老化以及疾病的過程。
當一般的照護中心急忙分類,把老人痴呆症或阿茲海默症患者隔離,擔心他們受傷;Hogeweyk 用行動擁抱了這群患者,告訴他們:「你們沒有不同。」更告訴我們:「請收起同情的目光,用常人的心情去看待這群患者,他們和我們不過彼此的需求不同,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讓他們活得自在、活得坦蕩,覺得自己像個人的地方,他們不想只做躺在床上苟延殘喘的生命。」
我們想,或許直到那麼一天,我們也優雅地老去,也希望會有這麼一個地方,讓我們用最有尊嚴的姿態慢慢迎接生命的另一個階段,那麼即便是最後一刻,也能再也無悔地閉上眼睛。(同場加映:死去之前,人們最後悔的事
文章轉載於:http://titlenews.com.tw/share/thread/%E6%9C%89%E5%B0%8A%E5%9A%B4%E7%9A%84%E8%80%81%E5%8E%BB%EF%BC%8C%E8%8D%B7%E8%98%AD%E7%82%BA%E8%80%81%E4%BA%BA%E7%97%B4%E5%91%86%E7%97%87%E6%82%A3%E8%80%85%E6%89%93%E9%80%A0%E7%9A%84%E6%9D%91%E8%90%BD-h/
Source:http://gizmodo.com/inside-an-amazing-village-designed-just-for-people-with-152606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