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8

劉秀枝/爸媽都失智 劉秀枝預存「知能」本

爸媽都失智 劉秀枝預存「知能」本

劉秀枝母親主要由哥哥、嫂嫂負責照顧,哥哥細心替母親剪腳趾甲,嫂嫂則在一旁安撫。
劉秀枝/提供 非報系 
「每個人都有機會罹患失智症,只要活得夠久!」國內失智症治療權威、前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的父親、母親分別在84歲、91歲罹患失智症,對國內失智症患者人數增加,她感受深刻。身為失智症治療專家,雙親晚年陸續罹患失智症,劉秀枝反而很高興因為自己的專業,讓父母可以在罹病初期就確診並持續服用藥物,加上家人們細心照料,大幅提升失智父母的晚年生活品質。
爸爸問「這裡是哪裡?」 她驚覺不對勁
在劉秀枝撰寫的失智症相關文章中,常出現「張伯伯」這名患者。這位張伯伯其實就是她的父親。劉秀枝回憶,父親是在84歲時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一種失智症),剛開始是近期記憶力變差,個性也變得像個小孩,對外界充滿好奇。
一次搭乘計程車返回彰化老家,途中父親看著窗外屋舍、景點,娓娓訴說年輕時當學徒的甘苦經歷。但聊得正開心時,突然停頓問:「這裡是哪裡?」 讓她驚覺不對勁。
同個笑話一直講 家人也樂於配合
劉秀枝表示,父親個性開朗,喜歡講笑話,罹病後常重複講同一個笑話。但所有家人都很有默契,不會當場點破、吐槽,反而樂於配合,笑得很開心。
她欣慰地說,由於提早發現及確診持續服用藥物,加上大哥、大嫂和全家人的細心照料,父親住進呼吸照護病房前,失智症仍能維持在輕度狀況。
至於她的母親,則是在高齡91歲那年被確診失智症。原本腦筋清晰、方向感超強的她,有一次至田尾公路花園時,卻反常地記錯了路,劉秀枝敏感地警覺,隨即安排腦部功能檢查。
破解媽媽的連環鎖 大嫂變成尋寶專家
母親罹病後,由於擔心珍藏的物品不見,常用鑰匙鎖住抽屜,再將鑰匙藏在衣服口袋,甚至還會放進另一個抽屜,再用另一把鑰匙鎖了起來,接著又再藏一次鑰匙。 正因如此,老人家經常因為找不到東西,急得心煩。劉秀枝開玩笑說,在如此嚴厲的訓練下,大嫂已成為尋寶專家,能在短時間內破解「連環鎖」。
後來隨著病情惡化,母親記憶力越來越差,生前唯一記得的財產就是一頂帽子。那是她最喜歡的一頂帽子,幾乎每天都要戴上,才覺得安心,如同許多幼兒習慣拿著充滿自己氣味的舊毯子一樣。
劉秀枝表示,媽媽罹病晚期時每到了傍晚,就吵著要回家,家人總習慣推著輪椅,陪她在外面逛十幾分鐘。此時母親彷彿回到小時候,常煞有其事地說:「只要送我回家,我媽媽會買糖果給你吃喔!」有次回到家,對著大嫂喊「媽媽」, 讓大嫂不知如何回答,但也可看出大嫂對母親的照顧有多無微不至。
人人都有機會罹患失智症
劉秀枝強調,失智症不會危及生命,但患者逐漸失去自理能力,如果原本身體狀況正常,平均可存活8至12年,但也有少部分病患存活20多年,家庭照顧者對於患者的照護,顯得格外重要。
劉秀枝說,年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年逾80歲,約有兩成會罹病;活到90歲,罹患率更高達五成,「人人都有機會罹患失智症」。她建議,每個人年輕時就需開始預防,多動腦、多運動、多參加社交活動。
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早在30、40歲就出現腦部病理變化,此時外觀行為與正常人無異。一旦類澱粉斑、神經纖維纏結等成分持續在大腦組織累積,越來越多,腦細胞不堪負荷時,就會出現重複問問題、忘東忘西等失智症狀。
不能遺忘的故事
本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症系列專訪,每周一刊出。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洽基金會。電話:(02)2332-0992,或上網:www.cfad.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