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明日的記憶》述說一名企業高層,正值中年、事業巔峰,卻不幸罹患阿茲海默症,人生從此轉向。醫界推估,國內約有1.2萬名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像這樣的故事,在許多地方真實上演。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失智症中心今日舉辦「年輕型失智症與職務再設計研討會」,會中邀請年輕型失智病友、現年62歲的華梵大學陳姓退休教授,以及其妻楊女士,共同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
陳姓退休教授曾擔任華梵大學人文教育中心研究中心副主任,專職培育教育人才,今日再站上台,台風依然穩健,備妥了簡報檔案卻不怎麼需要看著唸,時間也掌握得恰到好處。不過,仔細聆聽會發現有些小異狀,例如談到許多物品的單位,他都使用「張」作為單位,或者講到人名、物名會有一點小障礙,表達偶爾不夠精準。
陳回想,自己從小是個愛跟老師唱反調的學生,但順利考上台灣師範大學,後來又陸續在政治大學攻讀碩、博士,並在大學任教,為自己培育教育人才的夢想競競業業,平日裡任教、演講、寫書,也有閱讀、創作等興趣。
「我教過的學生,六成都可以當老師」,他的語氣裡帶有點驕傲,但下一秒說的卻是,他實在不明白,這樣經常動腦、健腦的自己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醫生說,多運動可以預防失智的發生,想起來,我過去教書的16年真的沒什麼在運動,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才生病?」
陳姓退休教授的人生從55歲開始轉彎,妻子回想,他提取人名、物名、食物名常常有困難,看報紙、書籍、電視、電影常常無法快速了解,吸收能力變差;與他人溝通時,許多時候無法快速聽懂他人的意思,需要再提示或說明。
陳姓退休教授也說,閱讀時,好像有越來越多內容會看不懂;在學校講課時,表達出現困難,有時會想不到要講的字彙,花很多時間準備的課程經常容易忘記,甚至有學生反映「老師你怎麼會這樣?」他平時喜歡閱讀認知神經科學書籍,對於腦科學稍有涉略,當時自己都懷疑自己罹患失智症,因此就赴醫院就診。
症狀一日一日地加重,陳60歲那年,校方鼓勵他退休。陳說剛退休的時候很不適應,症狀似乎有快速惡化的現象,在醫師指點下,他明白運動、唱歌、多活動有助於延緩疾病惡化,因此,現在的他,經常跟著太太去運動,周三會去上課,周四安排旅遊,在家常常唱歌,「現在的我就像學生一樣」。
生活型態的改善,讓他整個人的精神活力都有了正向的變化,演講末,陳在台上特別感謝醫師的協助、太太的陪伴。不過,簡報上有兩句他沒有唸出來的話—「朋友、恩師還在教書,很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以及「心聲:最好不要退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