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7

傅達仁再度踏上安樂死之路 台灣邁向善終社會還差哪幾步?

2018-06-07 11:44天下雜誌
【文/林怡廷】
半年後將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是否能終結像癌末病人傅達仁的無奈、病患家屬瓊瑤的眼淚,這般生死煎熬?在法案落實之前,仍有許多挑戰亟需克服。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篇章;但箇中的無常,往往主導了故事基調。我們都可能是這些片段的一角:
場景一》瓊瑤的眼淚:「我知道他不要這樣活著……,我知道我背叛了他!可是我無可奈何啊!」一年前,作家瓊瑤在臉書上寫著;這是她在丈夫平鑫濤住院425天的告白。
平鑫濤多年前罹患了重度失智症,前年因跌倒、中風入住醫院;這時,艱難的決定落在家人身上——是否繼續治療、是否插鼻胃管灌食,成了瓊瑤和繼子女心中的掙扎;雙方的不同選擇,也點燃了爭端。
場景二》半世紀的掙扎:時間往前推,2010年,躺了近半世紀的植物人王曉民離世。
17歲那年,一場車禍,讓擔任中山女高管樂隊指揮的她,頭部受重傷;在醫療的搶救下,她活了下來,但成了植物人。
台灣今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與「多死社會」,這也讓提早正視自己和親人的善終,顯得...
台灣今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與「多死社會」,這也讓提早正視自己和親人的善終,顯得更迫切。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人們總盼著生命奇蹟,但現實消磨著堅定。20年後,年邁的母親擔心自己離世後,女兒無人能照顧;但法律並不允許他們撤除醫療,否則就是犯罪。別無選擇下,母親多次寫信向總統府請求讓王曉民「安樂死」,但遭駁回。
最終,年邁的母親和父親,比王曉民先離世;她則被送進了安養院,在64歲時和世界道別。
這類在病床上無法表達的無奈、家人做決定的掙扎和衝突,每天在台灣上演。
亞洲第一部善終法案,明年將在台灣上路
這幾年,台灣「老」得更兇猛。今年,台灣跨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高齡者已佔14%;也邁向「多死社會」,死亡人數首度超過出生人數。愈來愈多家庭得面對「救」或「不救」的抉擇;「善終」、「好死不賴活」的呼聲也在台灣沸騰。
這也讓2015年通過、明年1月將在台灣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備受矚目。
它既是亞洲第一部善終法案,也補足了台灣的善終拼圖。
其實,早在2000年,就有讓末期病人不再受苦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18年間,安寧種子在台灣發芽。
像是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的人數,已上升至53萬;這代表愈來愈多人開始思考善終,若到了疾病末期(僅剩6個月生命),將同意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
2016年,台灣人在死前一年曾使用安寧療護的人數,則首度破3萬;特別是癌末病人中已有58.7%,以安寧走向生命終點;5年間,成長了近5成。
光植物人,就影響逾3000個家庭
但台灣的善終拼圖仍不完整。例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並不適用於如王曉民般的植物人,依衛福部2017年統計,這就影響了3684個台灣家庭;而台灣還有更多陷入永久昏迷或極重度疾病的病人。
罹患罕病的前立委楊玉欣,就曾拜訪過近200個罕病家庭,「每個人都跟我講自殺,」她語帶無奈,有人已失去意識,仰賴呼吸器維生,有些家屬更苦撐1、20年。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635期;訂天下雜誌電子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