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不可逆,病況會持續惡化,但健保給付有範圍限制,當患者用藥或參與活動後,在認知測驗上成績進步達一定標準時,卻可能面臨停藥或須自費買藥。
對此,醫師指出,患者功能進步到只有「輕微認知障礙」時,有可能是最初在測驗時能力被低估,且目前無研究證據顯示藥物對這個階段的患者有效,因此通常不會建議自費用藥,但會鼓勵家屬持續帶患者參與多元活動,延緩退化。
日前台灣失智症協會舉辦失智症家屬與患者參與的公民論壇,家屬郭小姐在會中反映,輕度失智的爸爸在就醫以及參與瑞智學堂課程後,生活能力與臨床表現改善,經醫師評估能停止用藥,但不知停藥是否會對病情有影響。
健保署規定,阿茲海默症患者進行簡易心智量表(MMSE)測驗分數在26分以下,或是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分數在1分以上者才能給付用藥。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認為,失智症不可逆,「進步之後不給藥,再度惡化時再吃」的邏輯弔詭;當病人已確診且用藥有效時,就該持續給藥,至於如何評估用藥有效,各界可有更多討論。
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指出,患者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會逐漸減少,而藥物會抑制影響其減少的「乙醯膽鹼酶」。但針對未達輕度失智、僅有「輕微認知障礙」的患者而言,並沒有研究證據顯示用藥對這群人有效。因此當患者的認知測驗分數高過一定標準時,不會特別建議自費用藥,較鼓勵家屬持續帶患者進行課程活動等非藥物治療。
病情快速好轉,可能來自患者的功能在一開始被低估。劉建良說,不少人過度期待藥物療效,事實上,光是藥物,無法讓認知功能顯著進步到停藥標準。他提到,評估患者認知功能的測驗分數,取決於其能力以及答題意願,若患者主動性差、不願接受測驗,也有可能提早被判定為失智。臨床上有不少人經過好的照顧而變得開朗,提升患者原有的潛能,在第二次測驗中答題狀況就有顯著提升。
「失智症患者的最好照護,是三高預防、飲食均衡、多運動、參與社交活動。」劉建良說,就有一名70幾歲的奶奶原來情緒低迷、個性封閉不愛講話,生活各種活動都需他人協助,外顯行為與偏低的測驗分數相符,經評估為輕度失智。但在參加團體治療以及家人耐心陪伴下,奶奶現在在團體中多了許多朋友,活動中會主動發言,生活上的依賴性明顯下降,認知測驗成績大大進步至毋須用藥,一段時間以來也沒有惡化。
● 台灣失智症協會諮詢專線:0800-474-58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