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6 15:19
【作者:滕淑芬】
「我的爸爸媽媽不在了,照顧這些老人家就像在照顧自己親人。」這是紀錄片《長情的告白》中的照顧服務員(簡稱照服員)斗佈的心情寫照。斗佈是獨居老人和家有失能失智長者最有力的幫手。但這工作瑣碎又繁重,從陪伴老人家散步聊天,到洗衣、煮飯餵食、洗澡翻身拍痰換尿布,樣樣都要做。
當台灣快速進入老化社會,需要長期照護的人愈來愈多,像斗佈這樣散布各鄉鎮角落的照服員,需求愈來愈高,是台灣進入新長照年代最迫切需要的人力之一。
又忙又累 待遇竟還不如幫傭
衛福部統計,近十年政府雖陸續培訓10萬5000名照服員,但實際投入職場者僅有2萬6000人,留任率只有1/4。原因在於,多數照服員一天要在好幾個家庭來回奔波,工作辛苦,領的卻只有150~200元時薪。
此外,照服員的專業容易被模糊,有些家屬視其為「傭人」,提出許多不合理的要求,甚至還要忍受服務對象頤指氣使的態度。
「時薪關係是游離的,也少有人當成一份職業,只是打零工,社工常要不斷拜託照服員接案,」1995年就為50歲以上身障者提供居家服務,並接受政府委託培訓照服員(90小時課程)的新北市身心障礙者福利促進協會總幹事涂心寧直指問題所在。2003年社福機構已感受到身障者和老人對照服員的強烈需求,身兼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的涂心寧首開先例,聘用四名全職照服員。
2005年經由管理顧問的協助,更全面盤點居服聯盟的組織文化、人力資源、工作內容、財務結構等,從凝聚照服員的工作向心力,形塑專業形象改造起,至今旗下已有120名全職照服員,穩定度高,平均薪資3.6萬元。
失能者與老人因久病臥床,身體功能日益衰退,往往伴隨情緒困擾,可能出言不遜或暴力相向,照服員常有不少工作委屈。如何激勵照服員的熱情,讓他們看到未來職涯前景,是一大挑戰。
已有20年歷史的台南悠然山莊,有自己的安養中心,也承接台南市三所公辦民營日照中心,八成為失智長者。主任郭姵伶說,政府規定照顧機構的人力比是1:8,為維持良好的照顧品質,他們是1:3.8,100位正職人員平均年齡30歲,九成是大學老人福利科系的畢業生。
十多年前就在嘉南科大、中華醫師科大兼任授課的郭姵伶,招募生力軍的祕訣,是把學生變成她的左右手,最久的一位跟在她身邊已15年。而留住人力的關鍵是,讓資深照服員可晉升為指導員、督導員、管理員,有向上流動的機會,才能有專業自信與尊嚴。
時薪與全職應雙軌並行
對於照服員的待遇,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認為,時薪與全職可以雙軌並行,因為有些中高齡婦女喜歡彈性工作。重要的是改變工作條件,讓薪資合理,讓職業有成就感、受尊重。
長照需求近在眼前,除了照服員,包括社工師、護理師、營養師、復健師、職能治療師、無障礙空間規劃師、體適能訓練師等人力,均缺一不可。以無障礙設計理念為例,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黃琢嵩說,伊甸從30年前創立,就不斷呼籲打造無障礙環境。台北捷運1996年通車時,無障礙設施不健全,等於是讓輪椅族不要搭捷運,因為太危險,經過不斷抗爭、協調,才有今日成果。
黃琢嵩強調,沒有人希望一直依賴他人,從戶外到室內,只要生活空間小小改善,把走道、房門加大加寬,高低起伏的階梯改成緩坡,身障者和老人就能自立自強,這就是友善的環境。無障礙設計也應是所有建築師必備的基本專業理念。
至於呼吸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因長久以來多受雇於醫院和養護機構,是未來居家復健較不為人熟知的專業人力。
呼吸治療師楊玲玲有位先天中樞換氣不足的小患者,出生就進呼吸病房,5歲半才回家,但出院仍無法以口鼻正常呼吸,也因口腔神經與肌肉過於僵硬,無法正常進食,餵什麼都吐。楊玲玲花一年,每月兩次前往協助訓練口鼻呼吸能力,患者終於擺脫呼吸器,可自由呼吸,吃東西。
「不見得每位被照顧者都有工作能力,但是每個人都要生活,」台北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柯宏勳說。有位脊椎損傷的患者,在床上躺了好多年,手也因變形無法抓握東西,直到柯宏勳進到他家,協助申請生活輔具,改造一輛可遙控控制的電動輪椅,他終於可以走出家門,後來也在捷運站賣彩券,自立生活。今年6月發生的八仙塵爆意外,導致近500人受傷,至10月中已有200多人出院,但回家也代表另一階段的復健開始。
不論照服員、無障礙空間設計師或職能治療師,這些專業人力都不是新創職種,而是讓長照理念深植於他們的工作思惟中。社會更要大力呼喚流失的專業人力投入長照,讓需要的民眾獲得需要的專業,以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荷,長照之路才能走得遠、走得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