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8

劉秀枝/當父母變老

名人專欄》劉秀枝:當父母變老

2008/11/08
【元氣周報/劉秀枝】
我與好友們每周的陽明山之行最近停了一陣子,原因是同行的夥伴需要照顧生病的婆婆或是住院中的媽媽。後中年兒女的我們相聚時,因兒女都已長大,談論的反而是父母長輩等的病痛和就醫經驗,甚至是自己的一些退化徵兆。

一位朋友就很感慨表示自己小時候為父母念書,中年為兒女打拚,到了後中年可以喘口氣時,卻又要忙著帶父母看病了。

變老是人生必經之路,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慢性病。如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攝護腺肥大、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腦神經系統疾病等。其中最折磨人的是神經系統疾病的中風和老年失智症(阿茲海默症)。除了就醫治療外,要學會與它長期和平相處,盡量營造生活品質。
人老了,不見得一無是處。

一、老化並不等於疾病:

例如年齡雖然是老年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但65歲以上的老人約只有5%會得到失智症。

二、老化不能與衰弱劃上等號:

每個人老化的器官、程度和速度均不同,也就是說人的生理年齡和實際年齡不見得吻合,也因此讓我們對成功的老化有所期待。

三、老化的大腦仍有可塑性:

有些老年人的短期記憶與年輕人一樣好,經大腦功能性磁振造影檢查,發現是因為老年人動用了較多的神經細胞來維持記憶力。又有些人在中風後癱瘓的肢體和失語症在復健後明顯進步,乃是其大腦網路重整,動用了沒受傷的腦細胞來發揮代償功能。

四、縱使大腦已有某些病變,仍可用後天的訓練和環境來增加其認知存款(cognitive reserve)。

例如美國的「修女研究」發現有些年長修女生前無失智症狀,但去世後的大腦解剖卻出現明顯的阿茲海默症的病變,乃是其生前不斷用腦、用手、且維持社交網路之故。

如果雙親年老而健康,那是兒女的福氣,唯有感恩惜福。

如果父母有病,盡心照顧,責無旁貸,雖然辛苦,但可看到自己的未來。因為對父母的疾病有充分瞭解,如果將來自己得到同樣的病,可以不慌不忙的因應,甚至悟出預防之道。

幸好,很多慢性病只有三成與遺傳或體質有關,七成受到環境和生活習慣的影響。例如瑞典的雙胞胎研究,發現在65歲以前高血壓的遺傳因素佔了六成二,但65歲之後就只剩一成二了。

因此把父母照顧好,並為自己打造一個健康的老年,也就是送給自己兒女最好的禮物了。

【2008/11/02 元氣周報】


全文網址: 名人專欄》劉秀枝:當父母變老 - 照顧老人家 - 樂活LOHAS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57514#ixzz2nr4pZjXy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