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8

劉秀枝/視丘疼痛 止痛藥也沒轍

視丘疼痛 止痛藥也沒轍

2006/08/25
【劉秀枝/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一位53歲的女性一年前因高血壓導致右側腦出血,造成左側肢體無力、麻木。幸運的是血塊不大,自行吸收後,症狀很快恢復。她的左手左腳雖較不靈活,但已不影響作息,也恢復上班了。

然而,中風後約四個月,開始覺得左側身體、手腳及臉部有持續性麻刺、痠痛的感覺,尤其是疲勞或情緒不佳時更嚴重。這種疼痛無法描述得很精確,但非常難受,有時會讓她痛得幾乎要掉淚,嘗試了各種止痛藥均無效。

原來她腦出血的部位在視丘,是高血壓所引起的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之一。雖然血塊已吸收,只留下痕跡,但腦細胞已有些受損。

視丘是我們的感覺神經系統的主要轉接站。外在的感覺刺激(痛、觸、冷熱感等)由我們皮膚的末梢感覺神經接收後,經由神經根進入脊髓、上傳腦幹,到達視丘後,再傳到大腦的感覺皮質,我們才能感受到各種不同的感覺,這條感覺路線稱為脊髓視丘腦皮質路徑(spinothalmicocortical pathway)。

既然視丘是感覺轉接站,所以當受到破壞(如腦出血或腦梗塞)時,會造成對側肢體的麻木感,對疼痛、冷熱、觸覺等的感受較遲鈍。

有一小部分的病人在視丘中風後,除了感覺麻木外,還會發生如上述女士的視丘疼痛(thalamic pain),又稱為中風後中樞性神經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並不是每位視丘中風者都會產生此種神經痛,約只有8%的人在視丘中風後一年內發生此疼痛。一樣是視丘中風,為何有人會發生此神經痛,有人卻不會,這就不得而知了。

此疼痛的作用機轉不很清楚,本來大腦對於疼痛感會經由一些神經傳導的抑制和興奮作用來調節,做出適當的疼痛反應。但中風後中樞性神經痛的病人,因感覺神經的傳導路徑受到破壞,可能對神經傳導的抑制或興奮產生了不平衡的現象,以致出現感覺異常和不正常的疼痛感。

中風後中樞性神經痛是神經痛(neuropathic pain)的一種。所謂的神經痛是因周邊或中樞神經功能受損後所引起的疼痛。常見的神經痛還包括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帶狀疱疹及截肢後的神經痛等等。

中風後中樞性神經痛雖沒有生命危險,但長期的疼痛可能導致憂鬱、焦慮、失眠,影響生活品質。雖然一百年前就有醫學文獻報導此種神經痛,也曾有以針灸治療有效的單一個案報告,但此疼痛仍然難以治療,一般止痛藥的效果不佳。治療的目標是只要能減輕疼痛就不錯了。

此疼痛的藥物治療缺少大規模的藥物試驗,只有一些小規模的試驗顯示三環抗鬱劑及某些抗癲癇藥物有所效果。這並不表示患者有憂鬱症或癲癇,而是因為此兩類藥物兼有抑制神經痛的作用。當然,藥物的選擇與劑量還需醫師視病情及患者的反應加以調整。

【2006/08/25 聯合報】


全文網址: 視丘疼痛 止痛藥也沒轍 - 心血管疾病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779#ixzz2nr2CHh8B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