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2

老人回家不迷途 衛星定位器補助上路


台灣老人走失以及失智照護,引起民眾關切。在台灣失智症協會、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以及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的奔走努力下,日前獲內政部核定,將「個人衛星定位器」納入補助項目,防止走失悲劇的發生。凡家中有具獨力外出行動能力,且有走失之虞的失智症、智能障礙,或自閉症者,都可以申請購置。
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家有走失疑慮的身心障礙者時,最擔心的是一旦不小心走出門,就變成找不回來的失蹤人口。(圖片提供/台灣失智症協會)
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家有走失疑慮的身心障礙者時,最擔心的是一旦不小心走出門,就變成找不回來的失蹤人口。(圖片提供/台灣失智症協會)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根據警政署統計顯示,去年65歲以上失蹤人口達3,600人,佔總失蹤人口的10%,且有慢慢增加的趨勢;而過去10年來,還有558位的老人未能順利找到回家的路。對無法主動求援的案例,配戴個人衛星定位器能大幅提升成功協尋的機會,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就以台灣失智症協會個案為例,今年85歲的王老先生,因為患有失智症,日前不慎在家附近走失,全家出動在大街小巷尋找,到天黑都沒有見到人影。家人報案後,警方透過他配戴的個人衛星定位器搜尋,最後才幸運地在3公里外的大安溪河道的草叢堆中,發現他倒臥的身影。
秘書長湯麗玉強調,家有走失疑慮的身心障礙者時,最擔心的是一旦不小心走出門,就變成找不回來的失蹤人口。民間團體呼籲善用科技輔助工具以防範走失,其中個人衛星定位器,不但可以主動追蹤協尋,還有緊急求援功能,但價位偏高。
社福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凡家中有具獨力外出行動能力,且有走失之虞的失智症、智能障礙,或自閉症者,都可以申請購置。(圖片提供/台灣失智症協會)
社福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凡家中有具獨力外出行動能力,且有走失之虞的失智症、智能障礙,或自閉症者,都可以申請購置。(圖片提供/台灣失智症協會)
經過民間團體的大力爭取,合乎資格者,即可申請購置個人衛星定位器的補助,依照家庭經濟狀況最低補助5,000元,最高補助10,000元,預期將提高走失後成功找回來的機會。
凡合於補助規格之個人衛星定位器須1.具備AGPS衛星定位功能、2.地點查詢服務、3.電池待機超過72小時、4.緊急求援及通話功能、5.有2年服務保用及產品保固,符合以上條件才能申請採購補助。
湯麗玉秘書長同時也提醒民眾,使用衛星定位器時,要定時將電池充電,養成障礙者配戴定位器之習慣,也建議搭配指紋捺印、愛心手鍊等不同的協尋策略。衛星定位器是重要的輔助工具,但家人的關心與照顧在預防走失的策略中才是最重要的。民眾申請過程中如有遇到問題,可打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

民間版建言 替失智防治找方向

】 

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失智人口在2046年將達到62萬人,增加的速度比2年前的預估時間,提前了10年。台灣失智協會31日與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執行長馬克‧沃特曼,連袂前往總統府,對於失智人口快速成長提出民間版「台灣失智症國家政策建言」,同時邀請正、副總統出席2013年在台北召開的國際失智症大會,以宣示我國加入國際社會,共同合作對抗失智症防治的決心。
台灣失智協會理事長邱銘章(左)與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執行長馬克‧沃特曼(中),拜會副總統吳敦義(右)。(圖片提供/台灣失智協會)
台灣失智協會理事長邱銘章(左)與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執行長馬克‧沃特曼(中),拜會副總統吳敦義(右)。(圖片提供/台灣失智協會)
台灣失智協會理事長邱銘章醫師指出,失智症問題延燒全球,其中台灣的失智總人口數,在2011年底就已經超過19萬人,到了2056年更是超過72萬人,等於全台灣每100人當中就有4人是失智者。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失智症病患,每人平均健保支出是無失智症者的1.9倍,為了防止失智症的照護成本拖垮國家財政,政府應該及早建立國家級的失智症防治策略,積極投入宣導防治工作。
副總統吳敦義(左)親自接見台灣失智症協會成員,相談甚歡。(圖片提供/台灣失智協會)
副總統吳敦義(左)親自接見台灣失智症協會成員,相談甚歡。(圖片提供/台灣失智協會)
邱銘章醫師表示,為了替明年4月18至20日在台北舉行的國際失智症大會暖身,國際間最具權威的失智症團體-國際失智症協會執行長馬克‧沃特曼,特別先行來台,參與9月份的國際失智症月活動,並瞭解台灣地區失智症服務的運作現況。
而這份民間版「台灣失智症國家政策建言」,主要是強調失智症者及其家庭需要的服務,已從主要的醫療、照護層面,延伸到社區友善環境、法律權益保障等更廣泛的人權層次,失智症的獨特與威脅,必須由更全面性的檢視促成資源整合,這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提出民間版國家政策建言的原因。
台灣失智症協會拜會總統府,宣示我國加入國際社會,共同合作對抗失智症防治的決心。(圖片提供/台灣失智協會)
台灣失智症協會拜會總統府,宣示我國加入國際社會,共同合作對抗失智症防治的決心。(圖片提供/台灣失智協會)
邱銘章醫師強調,相信藉由政府拋磚引玉的關注失智症議題,將促成更多公私部門協力合作、集思廣益,共同為台灣失智友善未來前進提出警訊。而2013舉辦的國際失智症大會,預計有70多個國家參與,1500位產官學專家進行專題討論,為國內第一次針對失智症相關議題所召開的大型國際研討會。

園藝療癒 失智助產士劉奶奶喚起記憶

園藝療癒 失智助產士劉奶奶喚起記憶

82歲的劉奶奶,年輕時原本是一位「助產士」,多年前患有失智與憂鬱症,嚴重到連自己家人姓名都記不住,今年年初,中華心理衛生協會邀請園藝治療師,進行連續3周的園藝復健治療,透過栽種魚腥草,以及相關心理輔導,讓劉奶奶重拾起片段記憶,依稀回憶到以前曾經當過「接生婆」,漸漸對生命重拾信心,改變以往悲觀的憂鬱情緒。(影片/取自YouTube)
台灣第一位獲得美國認證的園藝治療師黃盛璘,認為植物才是醫生,自己只是找最適合園藝治療素材的引介角色而已。(攝影/張世傑)
台灣第一位獲得美國認證的園藝治療師黃盛璘,認為植物才是醫生,自己只是找最適合園藝治療素材的引介角色而已。(攝影/張世傑)
國內園藝治療方興未艾,2004年夏天,台灣出現第一位獲得美國認證的園藝治療師-黃盛璘,她指出,園藝治療的最大特色就在它運用的媒介「植物」是個生命體,「在照顧植物的過程中,會一直感覺到生命的變化:發新葉、新芽、花開、花落,生生不息」。
舉例來說,台灣某老人養護中心,運用植物來刺激記憶、鼓勵手部復健,幫助失能或失智憂鬱的爺爺奶奶們重建生活樂趣。照顧另一個生命、觀察植物的生長週期,也能讓老人重拾自信,感覺到自己是一個有用的、有生產力的人。
黃盛璘回憶說,在美國園藝治療時,常會結合香草植物,但許多香草植物其實並不適合台灣的土壤氣候,於是將腦筋動到台灣人最熟悉的青草店上,經過嘗試與拜師學藝,終於找到許多生命力旺盛,且用途多樣的台灣原生植物,如艾草、魚腥草等,作為推廣園藝治療的秘密武器。
雖然在台灣要推廣園藝治療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黃盛璘卻毫不氣餒。身為台灣第一位全職的園藝治療師,黃盛璘顯得有點靦腆。她說,植物才是醫生,自己只是找最適合園藝治療素材的引介角色而已;她強調,治療當然關乎心理學,但是心理學涉及的面向之廣、理論之深,讓立志做為園藝治療師的她備感焦慮。
2年多來,黃盛璘把握每一次可以實踐園藝治療的案子,從安養院老人、視障者、小學學童、中學少年,她總是設法找出容易與生命經驗結合、易與內心情感產生連結的植物,也在大家一起玩園藝的過程中,照顧個人差異並觀察個別的特殊需求。
黃盛璘分享經驗表示,有一次,一位失智的老爺爺聞到薄荷味,想到這曾是他父親泡茶的味道。好多的故事、好多次內心激動的情緒都在「玩園藝」的過程中發生。她覺得自己彷彿掀開了一個久封的鐵蓋,一掀開,儲存在內的各式各樣的種子,因為有了陽光、空氣與水的滋養,都發芽了。

銀髮族腦神經病變 易引發憂鬱症自殺

銀髮族腦神經病變 易引發憂鬱症自殺

高齡長者精神照護需要大家關心!一位83歲老翁1年前,精神狀況出現異常,不喜歡和別人互動,宣稱會看到一些人影,最後甚至絕食自殺,經家人緊急送醫,才發現老翁因失智引起憂鬱症。醫師指出,腦神經病變,主要是因為大腦細胞的壞死,使得病人記憶力、判斷力變得不好,病人也會演變出多疑、覺得別人會害他等精神疾患出現。唯有早期發現與治療,才能免於自殺夢魘。
高齡長者精神照護需要大家關心,唐嘉宏醫師強調,憂鬱症嚴重危害銀髮族的健康,也是老人族群自殺的最主要原因。
高齡長者精神照護需要大家關心,唐嘉宏醫師強調,憂鬱症嚴重危害銀髮族的健康,也是老人族群自殺的最主要原因。
衛生署台南醫院精神科醫師唐嘉宏指出,隨著人口高齡化,未來患有阿茲海默症的人數,將和癌症病患人數一樣多。進入已開發社會的台灣,伴隨人口結構老化現象而來的,將是腦部及神經相關疾病,醫療需求倍增的隱憂。
尤其老年人憂鬱症病發時,多不會表達心情不好,反而表現出煩躁、容易生氣、抱怨身體不舒服等,家人多卻認為憂鬱是老化的正常現象,老人只是在鬧情緒,不是一種病,很少勸長輩看醫生,老人也因到精神科會被看笑話,拒絕就醫。而老人憂鬱症有許多病發可能原因,包括意識起伏、身體疾病、腦部病變、失智症等。
在門診中有一案例,一名名75歲老婦人半年前突然變得固執、食慾差,凡事往壞的方面想,家人明明有工作,卻堅稱大家都失業,沒錢吃飯,家裡要被查封,最後也不進食,被家人緊急送醫,才發現老婦人疑因局部腦梗塞,引發憂鬱症,治療後恢復進食。
唐嘉宏強調,憂鬱症嚴重危害銀髮族的健康,也是老人族群自殺的最主要原因,尤其是85歲以上的自殺成功率更高。研究發現,憂鬱並不是正常老化的現象。健康、可自理生活的銀髮族,重度憂鬱症的發生率甚至比一般人低。
罹患重大疾病特別是癌症、心肌梗塞,或神經性疾患,如中風、巴金森氏症等,其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會大為增加。近年來影像學進步,微小病變都能診斷出來,治療老人憂鬱症除抗憂鬱藥物外,還能對症下藥,同時治療大腦血管性病變。總之,早期發現與篩檢腦神經病變,可減少銀髮族憂鬱與自殺高風險的出現。

記憶消失10大警訊 5招延緩失智

記憶消失10大警訊 5招延緩失智

人都會老,但是記憶消退卻是很惱人。失智症是一種智力退化的疾病,有時會被貶抑的稱為「老人癡呆」。臨床中,典型失智症以記憶力減退最為明顯。10大警訊可以提供民眾早期發現治療。在居家照護中,從5大生活習慣中改善做起,讓失智症狀延緩,有效提升照護品質。
醫師指出,失智症好發於老年族群,症狀以記憶力的減退為最重要。
醫師指出,失智症好發於老年族群,症狀以記憶力的減退為最重要。
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新竹仁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達人指出,失智症好發於老年族群,據統計,全台有超過6萬名的失智症患者,其中有8成是由家人照顧,但大多缺乏情緒紓壓管道,讓失智症家屬成為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患者早期最常見症狀是焦慮、思考健忘、以及智能衰退。甚至有時會出現一些妄想,最典型的應該就是因為找不到東西,常常認為東西被偷,懷疑有人要害他,或是懷疑另一半有外遇等。比較危險的是,病人常常煮東西忘了關火,出門找不到路回家,或是因為妄想而對照顧者施以言語或肢體的暴力。
【失智症十大警訊】
  1. 記憶減退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2.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3. 語言表達或理解有困難。
  4. 對時間及方向感到混亂。
  5.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6. 思考和計算出現困難。
  7. 東西擺放錯亂,常常忘記東西的位置,責怪別人偷取。
  8.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
  9. 個性改變。
  10. 失去做事的主動性。
【5招延緩失智】
1. 控制血糖血壓:臨床證實,三高族群是失智症好發高危險群。平日應控制好血糖、血脂、以及血壓,最好天天檢測,透過飲食與運動控制在標準範圍。
2 . 曬太陽:預防失智要多外出走走曬太陽。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數,像「長頭髮」一樣,使神經纖維增長,每天接受陽光照射,至少能形成較好的睡眠模式,比較不容易憂鬱。
3. 列清單:建議藉由列下工作清單,將每日工作設立一個嚴格的執行方式,無論工作困難與否,都能幫助有效完成工作,從工作中幫助早期患者恢復記憶。
4. 吃早餐:吃早餐不僅為了健康,也為了大腦。因為大腦不具有儲存葡萄糖的構造,隨時需要供應熱量。經過一夜之後,大腦的血糖濃度偏低,如果不供應熱量,你會想睡、容易激動,也難以學習新知。
5. 勤健走:身體懶得動對大腦很辛苦,有氧運動最好,可以使心跳加速,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只要每周健走3次、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

照護壓力大 失智家屬籲設互助家庭

照護壓力大 失智家屬籲設互助家庭

嘉義驚傳孝子弒殺失智母親的人倫慘案,讓其他失智症家屬感嘆照護壓力真的很大,且多數人曾經動過一起輕生的念頭。為終止失智症家屬的照護悲劇,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政府廣設互助家庭,提供照護者喘息的空間,讓長期照護的壓力獲得有效抒解。
失智症家屬常因照護壓力過大,難以承受,而動起輕生的念頭。(攝影/黃志文)
失智症家屬常因照護壓力過大,難以承受,而動起輕生的念頭。(攝影/黃志文)
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國內估計有超過19萬名失智患者,其中8成皆由家人照顧,需承擔一天24小時、全年無休的照護工作,加上失智患者的多疑、重複行為、日夜顛倒等困擾行為,常導致家屬情緒失控而爆發衝突或憾事。
台灣失智症協會家屬聯誼會副會長張梅君就曾經因壓力太大,一度想帶著失智的媽媽一起死。另一名失智症家屬蘇媽媽也坦承,當丈夫被診斷罹患失智症的第一年,根本不敢帶他出門,也想過要燒炭自殺,一同離開人間。
慶幸的是,他們自從參加瑞智學堂、瑞智互助家庭和日間照顧中心,獲得家屬們相互支持和外界的協助後,多數失智症家庭,包括照顧者和患者本身,都能使壓力獲得暫時抒解,避免長期累積的壓力造成情緒和行為失控。
台灣失智症協會家屬聯誼會會長周貞利表示,殺人傷人是不被允許的行為,但是若有足夠的社會支持,這些願意承擔照顧失智父母責任的「孝子」、「孝女」們,何致做出傷害生命的事?所以他呼籲政府重視照顧者的真正需求,應廣設社區日間照顧中心,且增加陪伴社會互動等居家服務內容,才能減少失智家庭的人倫悲劇再次發生。
照護失智症患者的壓力大,全年無休又需承受患者的各種情緒,長期下來可能因撐不住而興起輕生念頭,因此家屬們呼籲政府廣設互助家庭,提供照顧者一個喘息和釋放壓力的空間。(圖片提供/台灣失智症協會)
照護失智症患者的壓力大,全年無休又需承受患者的各種情緒,長期下來可能因撐不住而興起輕生念頭,因此家屬們呼籲政府廣設互助家庭,提供照顧者一個喘息和釋放壓力的空間。(圖片提供/台灣失智症協會)
對此,衛生署表示已委外辦理「建置全國家庭照顧者網絡」計畫,民眾可撥打家庭照顧者服務專線0800-580-097諮詢;若有長期照護需求的民眾,也可以以市話撥打長照專線412-8080、手機撥打(02)412-8080或逕向各縣市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長照服務。

針灸藥飲雙管齊下 改善失智症狀


1位居住在北市的64歲李老太太,原本熱愛打麻將、買股票等極度用腦的活動。但近幾個月卻記憶力衰退,連出門都忘記要買的東西。就醫後診斷有初期失智症狀,經中醫整合針灸療法與搭配中藥即飲包的治療下,經過2個星期,不但精神變好,記憶力也逐漸恢復如昔。
針灸可有效改善失智症狀。
針灸可有效改善失智症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林舜穀表示,失智症主要包含兩種症狀,其一是記憶力與思考能力衰退;其二為出現情緒不穩與行為異常。有別於西醫使用膽鹼酶抑制劑及 NMDA受體拮抗劑,希望能減緩患者心智功能退化的速度,另外搭配如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等作症狀治療。中醫則是選擇針灸與藥飲雙管齊下。
林舜穀醫師指出,在針灸方面,以頭部穴位為主,已達到直接刺激大腦功能效果,在穴位選擇上以百會穴(醒腦開竅、補養元氣、提振精神)、神庭穴(安定心神、抑制躁動與焦慮)、四神聰穴(促進記憶力、維持語言與思考能力)為主,在輔以臉部刺激性強,有立即提振精神、促進活動能力效果的穴位,如印堂穴、人中穴、廉泉穴等。不但治療效果更好,短期記憶力也有進步,平均在治療1個月後有明顯改善。
針灸治療頭部穴位示意圖。(圖片提供/林舜穀醫師)
針灸治療頭部穴位示意圖。(圖片提供/林舜穀醫師)
針灸治療臉部穴位示意圖。(圖片提供/林舜穀醫師)
針灸治療臉部穴位示意圖。(圖片提供/林舜穀醫師)
在藥飲方面,則有「寧心安神茶」,主要成份為遠志、茯苓等數種中藥材,以達養心安神,治療日夜節律顛倒、焦慮、妄想,夜間躁動不安。另有「寬心飲」,主要成份為黨蔘、白朮、黃耆、麥門冬等數種中藥材,以達補氣、促進消化、食慾不好、治療精神萎靡、體虛無力、腦部退化。
林舜穀醫師表示,針灸療程建議每周3-4次,3個月為1個療程;而藥飲方面,每天僅需服用1次,中重度患者建議每天2次,並與針灸搭配3個月。他進一步提到,若自覺平常容易忘東忘西的民眾,也可以常常按摩上述穴位,但藥飲的部份還是針對患者,需依醫囑服用。
林舜穀醫師表示,中藥飲治療可選用如寧心安神飲和寬心飲。(攝影/黃子倫)
林舜穀醫師表示,中藥飲治療可選用如寧心安神飲和寬心飲。(攝影/黃子倫)

徐文俊/照顧失智患者!醫師:多引導少糾正

 

邁向高齡化社會,家庭中出現失智家人的比例跟著增加,「照顧失智患」逐漸成為每個人必備的第二專長,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失智症患者會一點一點流失既有的認知、行為等功能,常常出現許多在家人眼中看起來是錯的事,照顧技巧就是多引導、少糾正,以避免發生衝突為最大原則。
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醫師提醒,照顧失智患要多引導、少糾正以避免發生衝突為最大原則。(攝影/張雅雯)
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醫師提醒,照顧失智患要多引導、少糾正以避免發生衝突為最大原則。(攝影/張雅雯)
徐文俊醫師指出許多照顧失智患的家屬,最大的困擾就是「如何跟失智家人溝通」,比如家屬為了失智長輩好而鼓勵他去運動,卻怎麼叫都叫不動;還有失智長輩老是把家裡每個人的名字東拼西湊,被女兒糾正還會生氣,更不願意承認自己生病的事實。
他表示在失智症中心辦理的家屬訓練課程中,教學照顧技巧要多引導、少糾正,順著失智患的意、引導他去做其他事,比如叫失智長輩去運動無效,不妨換個角度問他:「你陪我去散步好不好?」讓他感覺自己被需要;若失智的老先生老是問自己太太:「我太太去哪了?妳這麼老,她很年輕。」與其他爭辯自己就是太太,不如順著他的話模擬一個情境,比如說:「太太去買菜,等下就回來。」自己再假裝離開從外面回來,引導老先生的認知回到現實。
50多歲的張先生就是訓練課程的受惠人,他表示自己的媽媽3年前開始會遺忘很多事情,甚至10分鐘內重複同一個問題3次以上,才讓他驚覺失智症找上門,經過一連串檢查確定媽媽罹患失智症。
為了媽媽的健康,張先生提前退休自行照顧媽媽,除了常常帶媽媽到失智症中心參加瑞智學堂,他也報名家屬訓練課程,更加了解照顧媽媽的種種細節,遇到問題時也有求助管道。
張先生照顧失智的媽媽,提醒家屬要及早與失智家人重建親密關係。(攝影/張雅雯)
張先生照顧失智的媽媽,提醒家屬要及早與失智家人重建親密關係。(攝影/張雅雯)
他舉例雖然媽媽現在還能夠自己洗澡、大小便,但是個人衛生做得不如發病前好,而且也不願讓家人幫忙,經過諮詢專業人員,他學到要從現在起重新建立與媽媽的親密關係,從幫忙洗腳 擦背等做起,未來若媽媽無力處理個人衛生,可能比較不會抗拒讓他們協助。

沈默的危機!勿讓失智症拖垮國家財政


受到高齡化社會影響,台灣失智症人口每年以新增1萬人大幅成長,依經建會主計處人口推估,預計民國145年台灣失智人口將高達62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5日公開呼籲,為了防止失智症的照護成本拖垮國家財政,政府應該及早建立國家級的失智症防治策略,積極投入宣導防治、訓練醫療人員與照護人力的工作,及早發現,不但可以提高患者與家屬的生活品質,也可以節省社會龐大的醫療照護成本。
政府應該及早建立國家級的失智症防治策略,積極投入宣導防治,避免拖垮國家財政。(圖片提供/台灣失智症協會)
政府應該及早建立國家級的失智症防治策略,積極投入宣導防治,避免拖垮國家財政。(圖片提供/台灣失智症協會)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指出,繼美國總統歐巴馬2011年簽署全國失智症計畫法案,並於今年增加5億美元,約台幣147億,至失智症研究經費照顧者服務後;英國首相卡麥隆也在上周公開宣示,失智症在英國已成為「沈默的危機」,國民對早期診斷、疾病認知的比例都偏低,再不緊密關注失智症的危險,將會成為未來的重大負擔。
同時,法國目前也已經加倍投入經費於失智症的研究,及宣導工作,預計在2015年達到6千6 百萬英磅,相當台幣31億;同時法國自健康保險預算和國家基金中撥出約台幣62億的國家預算,執行失智者及照顧家屬生活品質計畫;而澳州政府在國家健康優先項目的「失智症對抗行動計畫」中投入約新台幣100億經費,用以增近醫療及照顧人員品質和建立社區照顧網絡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失智症防治照護計畫已在許多國家列為重大健康議題。但是反觀,台灣衛生單位對於失智症的規畫,仍停留在長期照護的範疇中,對於早期發現與預防,幾乎沒有規劃及編列預算,讓人擔憂。
湯麗玉表示,失智症是一種漸進式功能退化的症狀。在分類上,大致可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種,症狀輕微者可能會忘記最近發生過的事,甚至出現幻覺,例如看見死去家屬;嚴重者則可能失去語言表達能力、記憶嚴重喪失、時間順序錯亂,連自己是誰都忘記了。
事實上,失智症並非無法治療,台灣失智症病患,每人平均健保支出是無失智症者的1.9倍。依據台大醫院10年來記憶門診中600多個案的統計結果發現,在疾病越早期就醫、越早開始接受治療、越多參與社會活動的患者,維持在輕度的時間就越長。
湯麗玉強調,根據統計,台灣目前領有失智症身心障礙手冊者,約有3萬3791人,未來失智症人口將逐年大幅成長,民國145年台灣失智人口將高達62萬人,受疾病影響的配偶、子女、照顧者生活更將以倍數計。當國際社會已看到失智症對對家庭、社會、國家未來造成的影響,我國政府應該及早建立國家級的失智症防治策略,積極投入宣導防治,避免拖垮國家財政。

世衛最新報告 全球每4秒增1人失智

世界衛生組織本周發佈全球失智症報告,2010年估計全球有3560萬的失智症患者,以每年增加770萬人的速度成長,也就是每4秒鐘、就有一名失智症的新罹病者。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我國對失智症的最新推估,結果顯示成長率驚人,社區失智人數將在民國145年超過72萬人,屆時全台每100人、就有4人是失智者。
全球每4秒鐘、就有一名失智症的新罹病者,人口結構開始老化的國家,未來失智症對家庭、社會、國家造成的影響將會愈來愈嚴重。
全球每4秒鐘、就有一名失智症的新罹病者,人口結構開始老化的國家,未來失智症對家庭、社會、國家造成的影響將會愈來愈嚴重。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世衛報告的重點訊息提到失智並非正常老化的一部份,全球失智症患者正以驚人速度成長,平均每4秒鐘就有一名新罹病者,全球每年花費在失智症的相關支出高達604億美元(約合台幣兩兆元)。
然而,由於病人在被確診為失智症後,存活年限仍然很長,世衛呼籲只要配合適當的支持服務,很多患者還是可以持續在社區生活,但是對照顧者來說,照顧失智者是很耗費心力的工作,需要醫療、社會、經濟、和法律等體系導入支持服務。
湯麗玉指出,台灣的失智總人口數在民國100年底估算已超過19萬人,依經建會人口推計資料及社區失智症盛行率推算,民國135年社區失智人口將突破62萬人,比起2年前的推估,提早了10年到來;而社區失智人數將在民國145年超過72萬人,屆時全台灣每100人中就有4人是失智者,照顧失智老人的社會成本,將成為下一個青壯年世代非常沉重的負擔。
世衛提醒,人口結構開始老化的國家,未來失智症對家庭、社會、國家造成的影響將會愈來愈嚴重,失智症協會呼籲,政府應將失智症列為國家公共衛生和社會照護的優先議題,增進社會大眾與專業人員對失智症的認知與態度,並且在醫療及社會體系投入經費,改善失智患者及其照顧者之服務。

老人福利!耕莘醫院長照志工逾3百人


新北市政府推動「長照志工銀行」計畫,5日上午於耕莘醫院舉行首批長照志工授證儀式,由新北市市長朱立倫頒發證書並宣布正式成軍。目前耕莘總分院共已培訓出345位長照志工,年紀最大的志工高達75歲,也有年紀最小的17歲志工,大家共襄盛舉。長照志工分別提供送餐、陪伴、諮詢、電話問安、保健等服務。
長期致工獲頒證書授證儀式。(圖片提供/耕莘醫院)
長期致工獲頒證書授證儀式。(圖片提供/耕莘醫院)
承辦此計畫的耕莘醫院院長鄧世雄則表示,面對急遽變遷的高齡化社會,平均每10.7 位工作年齡人口需要負擔一位老年人口,因此提供老年人一個具人性化的照顧環境,已不僅是老人個人或家庭的問題,而是一項社會共同的責任。所以期望透過此計畫召募志願服務的人力,利用相互支持照顧的力量,建構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透過互相的幫助,擴大社會福利層面。
鄧院長指出,此計畫係由新北市政府衛生局主辦,並由輔獲國家公益獎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天主教耕莘醫院、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共同協辨。而參與此計畫的志工們,需接受志願服務的內涵、服務倫理、法規、發展趨勢,以及新北市長期照顧服務工作內容、業務簡介、公共衛生概述與現況,認識失智症、老人心理衛生、基本急救常識等課程內容。
若要成為失智症種子教師之志工需完成認識輕度失智症、認知功能評估、輕度失智健康促進服務以及藝術創作團體、懷舊團體音樂團體、同理心之理論等實務課程。除了課程的受訓外,耕莘醫院還安排長照志工於其相關長照事業機構,如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機構以及天主教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見習,將課程學習到的理論應用在實際操作上。

傅進華/別倒退嚕!失智症中重度前治療較有效

別倒退嚕!失智症中重度前治療較有效

近半年來,83歲的曾老先生的記憶力減退,經常忘記自己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總是分不清楚時空和環境,無法正確辨認人物,到陌生的環境也會顯得不安,有時候還會變得多疑與猜忌,直到去年12月底由太太帶到神經科門診,才被診斷為中度阿茲海默失智症。醫師表示,治療失智症需把握病程進入中重度之前,如果有初期失智症的現象,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醫師表示,中重度失智症患者只要把握治療良機,也能恢復至一般老化的退化程度。
醫師表示,中重度失智症患者只要把握治療良機,也能恢復至一般老化的退化程度。
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傅進華表示,引發失智症的原因,包括大腦神經細胞退化的「阿茲海默症」,或是腦中風、水腦、感染或腫瘤等其他腦部器質性病變。當曾太太懷疑丈夫可能有老年痴呆並帶他來求診時,必須再經過詳細病史的詢問、簡單的神經學檢查、智能評估、腦部電腦斷層掃描、血液常規、甲狀腺功能等檢查,最後結果顯示,曾老先生的智能評估分數只有19分(滿分30分),屬於中度失智症,而電腦斷層掃描與抽血檢查結果都正常,因此診斷為阿茲海默失智症。
傅進華醫師表示,失智症在中重度之前治療較為有效,但初期失智症常會被視為正常老化現象而忽略,導致錯失治療良機。初期失智症最明顯的症狀是記憶力減退,近期發生的事記不得,會一直重覆講過去發生的事,通常比較容易在早期察覺問題的人多為家庭關係較為緊密者,可以及時就醫,由醫師根據患者判斷力、計算能力等進行綜合判斷,確認其是否罹患失智症。
傅進華醫師繼續說明,失智症的更進一步症狀是原本日常生活常做的事情,突然不會做了,例如忘了怎麼刷牙、洗臉,或是開了瓦斯卻不記得關等,此時若是警覺,至醫院就醫還來得及。但若是已經變得疑神疑鬼、有被害妄想、幻聽、找不到路回家等症狀,已屬中重度,需要以藥物控制其混亂的情緒。
由於綜合曾先生的病歷與檢查結果發現屬於中度失智症,因此醫師幫曾先生向健保局申請阿茲海默症特殊治療用藥,並通過審核,讓他開始接受治療,以減緩退化並恢復部分大腦神經功能。失智症患者若能及早接受治療,可以減緩退化程度,改善失智症狀,恢復至一般老化的退化程度。

失智症7大困境 掌握處理秘訣

失智症7大困境 掌握處理秘訣

──【失智照護術】專題

失智症對一般民眾來說,只能在電影、新聞中看到,但對失智患者的家屬而言,常常因患者不自主的突發狀況,或是如不愛乾淨、亂發脾氣、憂鬱等眾多日常問題,干擾到照顧者的生活,甚至影響情緒。醫師建議,照顧者應對失智症有正確認知,在面對狀況時,掌握處理秘訣,再以同理心關懷患者,才能找到雙方合宜的相處模式。
醫師建議,在照護失智老人時,可多設立情境如送個小禮物,都會讓患者身心狀況有所提升。
醫師建議,在照護失智老人時,可多設立情境如送個小禮物,都會讓患者身心狀況有所提升。
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甄瑞興表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的7大日常生活問題如不愛乾淨、夜晚難眠、行為重複或依賴、幻覺與妄想、暴力和憂鬱等,肇因於腦部額顳葉萎縮和退化等引發,照顧者其實在面對狀況時,有不同的處理秘訣,但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耐心與愛,並要時刻想到對方是重要的家人,才能持之以恆。
【洗澡與個人衛生】
失智症患者常會忘了洗澡,衛生習慣變差等。建議照顧者要訂出規律的洗澡與上廁所時間,簡化清潔步驟如以淋浴代替盆浴,若出現拒絕洗澡或侷促不安,則應該立即停止動作,以毛巾擦乾,待一段時間後再洗,或是當天以擦澡代替。另外,特別要注重病患的自尊與隱私。
【入睡困難】
患者常在晚上會有急躁不安的情緒,同時可能會干擾到家人。建議避免讓病患在白天睡覺,而在晚上可依照醫囑服用安眠藥,且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再者睡前不要激烈的活動,以免影響睡眠。
【重複行為】
患者常會忘記剛說過的話與發生過的事,導致經常會重複發問及重覆做同樣的事情。建議將經常發問的問題,想出較好的回答方式,或是設計活動讓患者感受外界的刺激,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依賴行為】
患者因感覺害怕與沒有安全感,會出現過份依賴的情形,無論照護者到哪裡就會跟到哪哩,這種情形時好時壞,有時甚至會侵犯到照護者隱私。建議要離開患者身邊時,可提供一些事情讓他們做轉移注意力,或商請另一位家屬代為看護。
【幻覺和妄想】
失智症經常產生幻覺及妄想症狀,但對病患而言,認為是真實情境,容易讓病患感到害怕,出現潛在的自我保護行為,常見像是患者看到床下有人,或聽到房子裡有人在說話。建議當發生時,不要與他們爭辯真假,當受到驚嚇時,照護者可以用溫柔的語調及輕輕的握著病患的手,以關懷取代責罵,另外也可嘗試分散患者注意力。
【暴力或攻擊行為】
隨著病情演變,病患可能變得憤怒、激動或暴力,原因在於喪失是非判斷能力、無法接受負面情緒、容易誤解他人行為等。建議保持冷靜、嘗試運用一些溫和安靜的活動轉移患者注意力,並且嘗試找出造成不適當行為的原因,日後才能避免發生。
【憂鬱及焦慮】
失智症患者可能面臨的憂鬱、退縮與不快樂,且在言語、行動及思考上變得遲緩,建議應抱持正確心態,不要期待病患憂鬱會立刻改善,除了找專業醫師診治以外,也可透過諮詢人員、心理輔導師的幫助。

十大突破!找到阿茲海默症關鍵基因

十大突破!找到阿茲海默症關鍵基因

本年度賣座電影《末日Z戰》中,因為病毒迅速傳染,導致全球人類幾乎都變成活屍,這種因為細菌、病毒或是人體細胞突變所衍伸的話題,總是可以引起熱烈討論;由此可知醫學科技的發展也是民眾關心的議題之一。而每一年醫療界也在生物科技與療法上有新突破,美國《時代》雜誌(TIME)近來就統整了2013年10大醫藥突破新聞,其中包括愛滋病治療新突破、植髮技術、基因複製等。
科學家發現存在於皮膚中的一種核蛋白,可以幫助發現帕金森氏症的早期潛伏徵兆。
科學家發現存在於皮膚中的一種核蛋白,可以幫助發現帕金森氏症的早期潛伏徵兆。
帕金森氏症 核蛋白可偵測
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氏症是兩大神經系統退化的相關疾病,這種屬於漸進式、不易立即察覺的疾病,如果能及早發現,就能預先確診並採取預防措施。美國麻州知名國際醫療中心「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研究發現,偵測帕金森氏症早期徵兆的關鍵就在「皮膚」。
刊登於「神經學刊」(Neurology)的研究報告指出,皮膚中有一種蛋白質稱作「α-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雖然對於它的其他功能並不了解,但已發現它是帕金森氏症發病前的重要生物標誌物(biomarker)。
科學家解釋,在帕金森氏症患者身上,自主神經系統的表現包括腸道功能、溫度變化、血壓都可以找到細微的變化,研究中測試帕金森氏患者與一般人做比較測試,包括腿部三處的皮膚活檢,測量「α-突觸核蛋白」、皮膚感知、神經纖維密度等數值,發現在帕金森氏患者身上的「α-突觸核蛋白」明顯增加,會惡化自主神經功能。
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中的大宗,日前科學家找到人體關鍵基因,能進一步幫助找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方法。
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中的大宗,日前科學家找到人體關鍵基因,能進一步幫助找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方法。
阿茲海默症 找到關鍵基因
根據今年12月新發表的「自然」(Nature)期刊內容,人體基因「PLD3」的變異,是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基因物質的增加會使得「B-澱粉樣」(amyloid-beta)減少,相反地,「PLD3」基因物質減少反而會增加「B-澱粉樣」在大腦沉積狀況,進而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
阿茲海默症為一種不可逆、漸進式的神經系統退化疾病,根據世衛最新資料統計,全世界失智症患者已達3億6千萬人口,顯示失智議題越來越必須受到重視。目前科學家已發現24種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未來將可更進一步從基因表現方面著手,研究治癒,甚至預防阿茲海默症發生的可行方法。(續)

大發現!年輕巴金森氏症 罹病的祕密

大發現!年輕巴金森氏症 罹病的祕密

台大醫院上午發表巴金森病最新研究成果,戴春暉醫師表示,借由「深腦刺激術」,讓巴金森患者運動恢復正常。
記者黃義書/攝影 
台灣約有三萬名巴金森氏症患者,從手抖惡化到癱瘓,讓患者和家人都備受煎熬,巴金森氏症不是老人病,有15%的患者在壯年發病。台大醫院今天公布研究國人罹患巴金森氏症的兩個重要發現,除了家族遺傳因素,好發於45歲以下的年輕型巴金森氏症,與FBOX7基因突變有關;此外,導致國人罹病的環境因子,則與每天喝酒、曾喝過井水、地下水有關。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以台大收治患者的經驗,15%的病友在50歲前發病。年輕患者除了有少數是家族性遺傳外,醫界也想要進一步找出年輕罹病的祕密。
但巴金森氏症的疾病複雜,不是單一因子就能決定。為了找出巴金森氏症的病因,台大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收集了500多名病友,與500多名一般民眾進行對照,研究環境因子、內在體質等與致病的關連性。
吳瑞美說,國際間已發現多個基因與巴金森症有關,經過研究,發現其中有一個「FBOX7」的基因變異,容易誘發國人年輕型巴金森氏症。另外,研究團隊在探討環境因子時也發現,男性、每天有喝酒習慣,以及長期喝井水、地下水有關。
巴金森氏症除了手抖、無力、動作緩慢等典型的動作障礙,台大醫院發現,約半數的病友,罹病後的2到4年,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罹病後8年,更有30%到40%會失智,讓家屬照顧上更耗費心力。
吳瑞美表示,巴金森氏症患者還會伴隨有便秘、憂鬱症、睡眠障礙等。同時台大醫院的經驗發現,普遍會出現輕度功能障礙的症狀,對於他人的情緒、或是想法,無法正確的「看人臉色」,當患者出現認知問題時,家人也常會誤以為是久病後心情不好、鬧情緒,以致造成家人與患者之間的摩擦。
閱報秘書/巴金森基因研究
歐洲及日本都展開大規模全基因關聯性研究,發現骨髓基質細胞抗原1(簡稱BST1)、FBOX7、GAK、HLA-DRA、RIT2、STX6及維他命D受器(VDR)等基因,會影響體內的鈣離子調控、能量代謝等,與偶發型、非家族遺傳的巴金森氏症有關聯。
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近來以病例對照研究,找出國人的FBOX7基因若發生突變,可能會誘發年輕型的巴金森氏症。
【2013/12/22 聯合晚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大發現!年輕巴金森氏症 罹病的祕密 | 醫藥新聞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376842.shtml#ixzz2oDKGitEV
Power By udn.com 

陳紹原/高壓氧治腦中風 掌握黃金期

高壓氧治腦中風 掌握黃金期

2009/02/07
【聯合報/陳紹原/耕莘醫院新店總院高壓氧醫學科及神經內科醫師】
32歲的陳老師,每天早晨都在學校附近擔任導護工作。某天,他突然覺得右側肢體無力,開始口齒不清、意識模糊,在路人協助下緊急送醫,被診斷為急性腦中風。

陳老師有腎病症候群病史,醫師在給予緊急動脈內血栓溶解治療後,即送往加護病房觀察。由於陳老師年紀尚輕,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給予高壓氧治療。

高壓氧能在腦中風治療上的幫助:夠增加血液和組織的氧含量、增加氧的擴散率及有效擴散距離、幫助腦血管收縮、降低顱內壓、促進側枝循環建立及病變血管修復、改善腦組織的新陳代謝、增加血腦屏障通透性,並減少組織缺血造成的再灌流損傷,這些都是高壓氧可用於輔助腦中風治療的原因。

但腦中風病患接受高壓氧氣輔助治療時,必須需考量下列因素:

1.治療時間選擇:一般在發作後3到6小時是黃金治療時機,盡早治療效果會較好。

2.患者個別因素:患者年齡和本身潛在疾病的危險因子,老年人及心血管等慢性病患,因身體結構和功能較差,自然恢復的效果有限,但仍有一定療效。

3.完整且安全的療程:治療要有一定療程才會出現療效,部分專家建議治療次數應達40次以上,可視病情需要重複療程。但隨著治療次數延長,必須謹慎評估氧氣毒性,如對肺及腦部造成影響而咳嗽或抽搐等,還有白內障或近視加重等慢性生理作用的發生。

4.高壓氧與其他輔助療法:血栓溶解劑、血管擴張劑、類固醇、降腦壓藥及抗氧化劑等為目前醫療上較常使用的治療藥物,合併且多重性療法為未來治療趨勢。

5.高壓氧與外科療法:早期的研究發現,於發作後急性期先給予高壓氧氣治療,可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有助於日後以外科手術方式來重建腦血管流通,且防止手術後急性腦水腫和腦梗塞壞死,建議配合神經外科醫師作較完善之評估。

陳老師在接受高壓氧治療的第二天恢復意識,治療後第七天,右側肢體的力氣也有恢復跡象,經過20次高壓氧治療,可下床行走。陳老師是高壓氧合併動脈內血栓溶解治療急性腦中風的實例,中風分為出血型及梗塞型兩種,目前傾向梗塞型中風患者可適用高壓氧治療,但也有出血型患者治療後效果不錯。

高壓氧治療腦中風,雖然仍需更詳細且完整的證據來支持,但若經過神經科和高壓氧科醫師審慎評估後,外加高壓氧氣治療不失為選擇之一。

【2009/02/07 聯合報】


全文網址: 高壓氧治腦中風 掌握黃金期 - 心血管疾病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76207#ixzz2nr7iC3fi
Power By udn.com 

我應該用哪種油?

我應該用哪種油?

Which oil should I use?

We have all heard about how healthy olive oil is. In fact, we've been consuming it with reckless abandon and substituting it wherever oil is called.
While it is true, olive oil has many health benefits, it may not be the best oil to cook with.

Some Facts about Olive Oil

  • Contains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MUFAs) - may reduce your risk for heart disease by lowering your total cholesterol and LDL ("bad") cholesterol levels while raising HDL ("good") cholesterol levels
  • Well tolerated by the stomach and fights the formation of gallstones
  • May reduce colon cancer
  • Great moisturizer for the skin and hair

Four Types of Olive Oil

  • Extra Virgin: extracted from the first pressing of the leaves without heat ("cold pressed"). Considered the best and least processed.Closest to its natural state. Rich in vitamin E
  • Virgin: extracted from the second pressing
  • Pure: made by adding extra virgin olive oil to refined olive oil. Labeled as "olive oil" in US.
  • Extra Light: Considerably more processed, retains only a light olive taste

Cooking with Olive Oil

When cooking with any oil,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be aware of the smoke point. The smoke point is the point at which the oil begins to smoke and, more importantly, when the oil begins to break down. Decomposition of the oil results in a decrease in flavor, nutritional value, and causes the creation of oxygen radicals. Oxygen radicals are harmful and potentially cancer causing.
Olive oil manufacturers list varying smoke points for their olive oils, depending on the degree of processing. However, if olive oil is being used to cook meat, it is easy to reach the smoke point.
So before you pour olive oil in the pan for dinner tonight, keep the smoke point in mind.

Coconut Oil Facts

  • Antimicrobial - fights bacteria
  • Great for hair and skin
  • Raises cholesterol - both HDL and LDL
  • High in saturated fat*
  • May help prevent heart disease
  • Easily digested and absorbed by the body, often used in hospitals to help young and ill patients

*High in Saturated Fat But Won't Make You Fat

Coconut oil is a medium chain fatty acid (MCFA), whereas most other vegetable and seed oils are long chain fatty acids (LCFA). Unlike LCFAs, MCFAs are small and easily digestible. They are immediately burned by the liver for energy, like carbohydrates, but do not cause an insulin spike. In this way, MCFAs increase metabolism and help the body use fat for energy, so coconut oil can aid in weight loss. A higher metabolism also leads to more energy, faster healing, and better immunity.
One word of caution: As with most oils, coconut oil is about 120 calories per tablespoon, so use sparingly.

Cooking with Coconut Oil

Coconut oil is about 92% saturated fat, a fact which its critics tout as the reason to avoid it. However, this fact is also the reason why it is a good cooking oil, as it is less susceptible to damage in high heat. On the other hand, olive oil is mostly a monounsaturated fat, making it easy to break down when heated.
Make sure you are using a high quality virgin coconut oil that is not bleached, deodorized, or hydrogenized.

Final Verdict

I like to use coconut oil in my cooking. I use about a tablespoon, or less, with my green nonstick cookware. (It is coated with a petroleum-free ceramic-based coating so little oil is required anyway.)* I don't taste the coconut when I cook with it, but it can provide a nice hint of coconut when used in baking.
I like to use olive oil in salad dressings and will add it to pasta dishes after cooking.
Both oils have many health benefits, but coconut oil has a higher smoke point, so I feel comfortable knowing that it is not breaking down when I cook in high heat.
Whichever oil you choose to cook with, please be aware of the smoke point.

2013/12/20

失智症的九大迷思

失智症的九大迷思

2013/01/11
【內容摘自《忘了:走一段無悔的失智照護旅程》,作者褚士瑩/著、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策劃,時報出版】
很多人以為年紀大了自然就會「忘東忘西」,早期臺灣鄉村地區,常認為人老了就會「老番顛」,卻不知道這其實不是「自然老化」的現象,而是失智症的表現。一般人對失智症容易有九大迷思:
迷思一:我媽媽記憶力超好,什麼都記得,不可能有失智症。
實際上,失智症會先影響新的記憶,就算陳年往事能夠如數家珍,但對最近發生的事情卻忘得一乾二淨,並不代表一定沒有罹患失智。一般而言,久遠的記憶通常可以持續到失智症病人的第四階段(中度階段),甚至一直保有到失智症後期。
另外,失智症病人狀況時好時壞,有時候會「恢復正常」一段時間,早期的輕度病人也能巧妙地掩飾自己的問題,比如問他中午吃了什麼,他可能會反過來說:「我中午吃什麼關你什麼事? 」用來粉飾自己不記得的尷尬。
迷思二:人老了,本來就會失智。
失智不是老化的必然歷程,雖然大多數人過中年之後,就難免會忘東忘西,但是不表示每個人都會演變成影響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的失智症問題,甚至改變性格和行為,因此我們也常見到高齡八、九十歲、記憶力和各種生活能力都很正常的老人。
迷思三:只有老人才會得失智症。
雖然大多數失智症的病人都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八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更是高達一半都有失智現象,但是四、五十歲的人也是有可能失智的,這就是「早發性失智症」。參加康泰基金會早發性失智症支持團體的成員中,甚至有年僅三十幾歲的病友。以美國的統計數字來看,四百五十萬個失智症病人中,差不多有一成是六十歲以下的非老人族群。
迷思四:病人本人都不知道自己得失智症。
實際上,在初期時,大部分病人都意識到自己的記憶有不對勁的地方,雖然不見得會和失智症聯想在一起,但是病人的確會發現突然無法做到一些平常再熟悉不過的事情,像是玩撲克牌,或是做特定的料理。
有些病人在被提醒之所以無法做到這些原本很簡單的事情,是因失智的症狀,能夠面對現實,保持心情平和;當然,也有人對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反應是害怕、憤怒、沮喪,接受狀況可說是因人而異。這種自知之明的能力,會逐漸隨著病情的惡化而退化。
迷思五:我家有人罹患失智,看來我也難逃劫數。
有失智症病人的家族罹患失智的比例的確會比沒有的家族高,但是差別並不大。
醫學界的確已經掌握到APOE-e4是風險基因,如果雙親中有一方有這個基因,患病風險的確會高一些,早發性失智症病人通常有APOE的某種突變。但是醫學界對失智症的認識還很有限,不能排除沒有其他基因會引發失智症,即使基因檢驗可以驗出一個人是否有這些遺傳基因或突變基因,但是醫師不建議一般人做這些檢查,說得坦白些:失智症是不治之症,檢查出罹病機率高低,又怎麼樣呢?
迷思六:失智可以預防。
既然醫學界至今無法斷定失智的原因,怎麼可能有效預防呢?
雖然失智症病人女性的比例較高,但不代表女性的風險較高,而是因為女性平均壽命較長,而年齡愈高,失智症比例就愈高。目前醫學界已知的是嚴重腦部受傷、心臟疾病、高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病人,罹患失智症比例確實較高。
雖然失智不能預防,卻不代表不能「減低風險」,下一章會專門談如何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迷思七:失智症病人都會有暴力傾向。
失智症的確會改變病人的個性,但不見得都會是暴力型,也有很多病人變得比原本更安靜,甚至畏縮。表現在每個人身上的影響,都不相同。
迷思八:失智症可以治療。

失智症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大多可以用環境或藥物來控制或減緩退化,或是與失智症常見的併發症(如憂鬱症)合併治療,病人因此能夠維持較有品質的生活,但到目前為止,失智症仍然是不可逆轉、無法治癒的不治之症,沒有人會從失智症中「痊癒」。
迷思九:失智症沒有光明的一面。
雖然失智症對病人和家屬都是漫長而痛苦的歷程,對家庭經濟、氣氛都是很大的打擊,但不表示我們無法從失智症中得到一些正向的能量。比如說許多與父母疏遠的子女,一旦意識到罹患失智症的長輩記憶正快速流失時,開始懂得珍惜僅存的家庭時光,甚至趁來得及的時候,主動記錄可能再晚就永遠追不回的家族歷史。


全文網址: 失智症的九大迷思 - 失智症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35386#ixzz2o50erbyV
Power By udn.com 

你是失智症高危險群嗎?

你是失智症高危險群嗎?

2013/04/19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表/聯合晚報
國內一項大規模調查發現,中風、糖尿病、肺部疾病者為失智症高危險群,其中又以曾經中風者的風險最高,為一般人的七倍。想降低失智風險,應多與人聊天社交,整天待在家裡的宅爺宅奶,失智症風險是一般人兩倍以上。中風、糖尿病、肺疾 失智風險高2~7倍
計畫負責人、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瑜表示,經統計8337名受訪者的社經狀況、生活習慣及病史後發現,不識字的受訪者罹患失智症風險為受教育者的兩倍。在病史相關性方面,罹患糖尿病與肺部疾病者的失智症風險為一般人的1.8倍;曾中風者更是高達七倍。
孫瑜指出,國內糖尿病患者眾多,該項調查發現,不管有無接受治療,糖尿病患失智風險明顯升高,原因在於腦部加速退化。他提醒,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是降低失智風險最有效的方法,不運動的老年人罹患失智症風險為每天運動老人的五倍。
另外,受訪者如果有喝茶或喝咖啡習慣,或有規律運動、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罹患失智症風險也明顯下降。研究顯示,相對缺乏社交生活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以上。

規律運動、積極參與社交活動,有助預防失智症上身。 報系資料照
孫瑜建議,老年人應該多與人群接觸,不管是打牌、打麻將,或是參加社區活動、當志工,都有助於增加大腦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風險。值得一提的是,調查也發現,與一般人相較,高血脂患者失智症比率較低,原因可能與高血脂患者服用降血脂藥物治療有關。


全文網址: 你是失智症高危險群嗎? - 失智症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51653#ixzz2o50JnMKp
Power By udn.com 

大笑、多與人互動 頭腦更靈光

大笑、多與人互動 頭腦更靈光

2013/08/13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 /台北報導】
多笑、睡好覺、多互動,聰明吃,腦袋更靈光。健康飲食、運動固然是維持腦部機能的重要方法,多笑、優質睡眠、與人互動,甚至靜下心來冥想都能促進認知、記憶功能。

運動增加腦部的氧氣供應量,保護腦細胞,減少影響記憶能力的慢性病危險因子,深層睡眠則有助強化記憶。讀報、拼字遊戲或思考下棋策略或許是一般人認為能幫助鍛鍊思考能力的方法,但與朋友開心出遊也有助認知功能。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近期一項研究指出,社交愈頻繁的人,心智愈慢退化,與人互動就是鍛鍊頭腦的最佳方法之一,不妨參加社團,擔任志工,多與朋友聯絡。飼養與人互動密切的狗也不錯。

心理學家丹尼爾·柯曼表示,多笑讓人的思考更寬廣,人與人的連結變得更容易。有時笑一笑自己的糗態也不錯,有時自己太緊繃,多笑一下自己,就能更加放鬆。

看到一群朋友大笑,不妨湊近問問笑點在哪,另外多與幽默的朋友來往,逗逗小朋友,書桌上或螢幕保護程式上加入一些幽默的小語,都可以讓人笑口常開。

此外,不妨考慮冥想、打坐,可降低壓力造成的生理不適,並增加腦部的「左前額葉腦皮質」的活性,該區域代表愉悅、平靜的感受能力。冥想也能讓大腦皮質增厚,促進腦細胞的連結,進而改善記憶。

同時,飲食方面不妨留意下列幾項原則:


適量補充含omega-3脂肪酸的天然食物


吃富含油脂的冷水魚,例如沙丁、鯖魚等,不吃魚的人可考慮堅果類、豆類,亞麻仁油或打碎的亞麻仁、南瓜子,以補充優良脂肪酸,促進腦部健康。

節制熱量與飽和脂肪



過量的紅肉、全脂牛奶、奶油,高脂、高鹽醬料增加損害認知功能的風險。碳水化合物以五穀雜糧為主,節制精製澱粉。

多蔬果



補充深色葉菜類如菠菜、蘿蔓萵苣及花椰菜、芝麻菜等,水果方面,香蕉、西瓜,杏桃等也不錯,蔬果中的抗氧化物質豐富。

喝綠茶



綠茶的多酚含量豐富,對腦細胞有保護作用,有助延緩腦化,維護認知與記憶功能。

適量飲酒



儘管過量酒精毒殺腦細胞,但男性每天2杯,女性每天1杯的紅酒,似能促進記憶、認知功能,可能與其中的白藜蘆醇有關。每天飲用紅葡萄酒300cc(即兩杯)者,或有助降低膽固醇及高血壓,該物質同時可增加腦血流量。另如葡萄汁、蔓越莓汁及花生、新鮮的莓果都含有白藜蘆醇。

不過,對於飲酒對腦部的影響,神經內科與精神科醫師態度較謹慎。台灣失智症協會名譽理事長陳榮基教授提到,嗜飲啤酒、烈酒、紅酒者,腦中的海馬迴體積變小,不少喝酒的人常很難止於1或2杯,如難控制酒量,不如不喝。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醫師黃名琪提醒,一般含有酒精的紅酒,仍需控制,民眾可以回想,如果曾一次喝下600c.c的紅酒,或200c.c威士忌、白蘭地,代表喝得太兇,如果持續未控制,接下來很可能產生酒癮。


全文網址: 大笑、多與人互動 頭腦更靈光 - 大腦的奧秘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1341#ixzz2o506E7YF
Power By udn.com 

教育好、重健康 失智症風險較低

教育好、重健康 失智症風險較低

2013/08/14
【聯合晚報╱李樹人】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新發表兩篇失智症相關研究,由英國及丹麥兩國所做的研究都發現,老年人罹患失智症比率明顯下降。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趨勢可能發生在所有先進國家,對家庭和社會將帶來重大正面影響。
英國的研究發現,在英格蘭和威爾斯的65歲以上長者,罹患痴呆症比率在過去20年下降25%,從8.3%下降到6.2%。根據研究,如人們變得更健康、接受更好的教育,痴呆症盛行率將會下降,精神敏銳度也會得到改善。
丹麥的另一項類似研究,則是針對90以上的兩組老人家,第一組生於1905年的老人家,在他們93歲的時候施予體能檢測與認知功能檢查,第二組生於在 1915 年的老人家,則是在在他們 95 歲時施予同樣檢查,結果發現,第二組老人家認知測驗近滿分,總合認知得分、日常活動得分也比較好。
研究顯示,受過良好教育、血壓及膽固醇獲得控制的老年人,罹患痴呆症的風險較低。研究人員建議,每個人都應該控制心血管風險因素,並接受更多教育,才能有效降低痴呆症發生率。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指出,台灣失智症盛行率持續升高,研判原因為人口逐漸老化所導致。要降低失智症風險,他建議,除了持續學習、繼續動腦,上了年紀的人應該飲食均衡,並養成運動習慣、控制體重,老菸槍更應該戒菸,如有慢性疾病需在醫師指示下服用藥物、定期回診,就能活得更健康。


全文網址: 教育好、重健康 失智症風險較低 - 失智症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1725#ixzz2o4zAzIT2
Power By udn.com 

高齡友善臺北 阿公阿嬤樂生活


臺北巿銀髮族已超過35萬人,為鼓勵長者走出家門、養成運動習慣,於12區運動中心提供長者免費使用的公益時段,並積極推動老人活動據點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長者共餐服務等,希望營造銀髮族更宜居、友善的生活環境。
【文/潘逸凡;攝影/約瑟】
天剛亮,陳奶奶精神抖擻地在社區公園做起暖身操,她等會要與鄰居老友一起打太極拳,清晨的臺北,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大安森林公園等聚集著一群長輩,準備活動筋骨、展開活力的一天。
臺北巿銀髮族已超過35萬人,臺北巿巿長郝龍斌表示,如何讓老人家健康、開心,一直是重要的責任,為鼓勵長者走出家門、養成運動習慣,於12區運動中心提供長者免費使用的公益時段,並積極推動老人活動據點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長者共餐服務等,希望營造銀髮族更宜居、友善的生活環境。
此外,臺北市也為弱勢長者提供裝置假牙等醫療補助,並建置專業的日間照顧服務,而失智失能日間照顧中心「得憶齋」以及為視障長者、身障者打造的大龍綜合福利服務中心皆於今年上路,希望家屬能藉此獲得喘息。八月的第四個星期日為祖父母節,銀髮長輩不妨善加使用北市府提供的多項服務,多外出、多運動,常保健康。

老當益壯 出門來運動

清晨六時,阿公阿嬤早已在南港運動中心等候,待大門一開便開始運動,到了上午八時的公益時段,更多長輩陸續進場,桌球室、羽球場、游泳池、健身房裡矯健的身影,若不特別說,真看不出是65歲以上的長者。
信義運動中心壁球室裡砰砰響著,只見高齡88歲的韓劍鴻臉不紅、氣不喘地打著壁球,接下來還要再打一小時桌球,他說,運動讓他反應較快、充滿元氣;氣色紅潤、聲如洪鐘的鄭寶福,比起同齡83歲的老朋友,他的體能、狀態都年輕許多,也因為起得早,總在運動中心一開門就報到,「每天游泳至少40分鐘,再去健身房運動一小時。」他表示,運動中心公益時段立意很好,但還是辦了月票,時間更可彈性支配。
到了羽球場,羽球咻咻地飛來飛去,大家無不屏氣凝神觀看,打了四十多年羽球、已是教練級水準的柳道生,平日在運動中心、假日則到敦化國小打球,他的原則是:不競賽,利用一對一、不落地的基本練習,運動一小時就已足夠。另一頭在健身房的鍾灣昌,每天上午利用跑步機、腳踏車、仰臥起坐等設施運動兩小時,晚餐後則到信義國中繞著操場健走三、四公里,「運動讓我的體力和精神都特別好。」
運動對於銀髮族來說能強身健體,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十分重要,信義運動中心執行長李煌淵建議,長輩可先參加講座以瞭解運動特性,則能越動越健康。

相聚一刻 享味好生活

週四上午十一時,湖光教會三樓廚房熱鬧滾滾,今日負責做餡餅的呂奶奶邊和著麵粉邊說:饀餅皮要用燙麵,另一頭張伯伯正著餃子皮,劉大哥則快刀切著豆腐羹的備料,大夥兒在廚房忙進忙出,連93歲的王奶奶也加入包餃子的行列,中午再一起共享親手做的午餐。
為讓長輩在社區就近參與各式活動,臺北巿開辦94處老人活動據點、61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提供社區長者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轉介、健康促進及餐飲服務,其中40處額外提供共餐服務,湖光教會即為老人活動與共餐據點,輔導人員王秀芬表示,週二上午辦理長者綜合講座,結束後約有50名長者留下來享用自西湖日間照顧中心訂購的餐點,週四長輩則會自掏腰包參與烹飪活動、一起共餐,61歲的劉善良在教會服務多年,他認為在協助年長者的過程中,學會了包容、放下,受益良多。
另一處榮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每週一、三的午間不時傳來長者相邀吃飯的吆喝聲,這是榮光里里長蘇寶鈴與榮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何進元開辦的老人共餐服務,邀請70歲的郭千葉奶奶擔任總鋪師,至於幫手,蘇寶鈴說:「因為社會局有提供補助,長青志工只要從旁協助,來吃飯還有志工費可以領,很快就募集到志工了。」
郝龍斌表示,許多老人家的午餐常是一個人「吃飯配電視」,難免有些孤單,因此,有固定的社區食堂,每天提供營養、健康的餐點,讓老人家一起閒話家常,不但豐富了長輩的生活,長輩與志工也可互相關懷,讓整個社區與鄰里的感情更為融洽、緊密。

大龍老宅 體貼視障長者

倚著窗,陽明山一望無際的山景、圓山大飯店與天空翱翔的飛機,構築成難得的美景,這是由大龍老人住宅811房望出去的景觀。
高齡90歲的沈爺爺,為減輕兒女負擔,萌生搬進老人住宅的念頭,他說,很多老人形單影隻,住在這裡可以結交新朋友,一起聊天、吃飯,心情自然好,而且,鄰近捷運圓山站,出門、看病都方便,接著,沈爺爺打開自備的音響,古典音樂在房內流瀉,更顯愜意。寢室內電視、書桌、茶几、衣櫃等設備齊全,還有飯店少有的兩門冰箱以及小陽臺,寬敞的衛浴空間皆設有扶手等安全設施,令沈爺爺相當滿意。
94歲的吳奶奶原本獨居在位於劍潭的自宅裡,雖然身子十分硬朗,但兒女仍不放心,前來探視的女兒表示,這裡全天候都有專人提供服務,讓家人安心不少;一旁的何奶奶長年租屋,她瞇著眼笑說,大龍的寢室空間比之前租屋處要大得多。此時,電梯門開了,原來是馬爺爺今日要入住,只見沈爺爺主動熱情迎接,問著:「你耳朵好不好呀?」兩位爺爺話匣子就此打開,長輩們的新生活也隨之展開。
大龍老人住宅位於大龍綜合福利服務中心四至九樓,是臺北巿第四間老人住宅,首創針對視障長者的設施規劃,共有80個床位,保留16床給視障長者,各樓層提供無障礙環境、人性化設計,指示牌皆有點字設備、公共空間設置扶手,並於房內廁所、陽臺等出入口設有感應器,若身戴感應釦的長輩進入廁所時間太長,服務臺便會提高警覺,安全設施十分周到。此外,五樓公共區域也設置了一臺擴視機,弱視長輩能更輕鬆閱讀。
位於一至三樓的大龍養護中心,提供70名中重度肢體障礙併多重障礙者全日型住宿,大龍養護中心主任鄭麗萍表示,未來希望能提供資源與社區共享,例如邀請附近的居民來此欣賞電影、歡唱卡拉OK,也讓肢體障礙朋友能藉此多與人接觸。

爺爺、奶奶「得憶」微笑 
下午三時,午睡片刻的長輩們陸續起床,開始享用豆花,電視裡傳唱著費玉清的〈天上人間〉,畫面則播放著一張張長輩們的照片,「趙奶奶很想念她在國外的獨子,於是將家人照片配上奶奶喜歡的歌曲,做成了伴唱帶。」得憶齋失智失能日間照顧中心管理師林靜玉笑著說,孫奶奶愛聽臺語歌謠〈天黑黑〉,王奶奶則喜歡小野麗莎,她便為每位長者製作各式曲目MV,也讓長輩們一解思親之苦。
不一會兒,許奶奶開始埋首寫字,她與孫奶奶從小失學,現在每天在得憶齋學寫字、練唱歌,就像上學般開心,林靜玉說,許奶奶總是認真書寫,很快就抄寫完一篇文章,孫奶奶雖有些嗜睡,卻也不願進度落後,兩位長者相互激勵,孫奶奶現在會為了練字特別起床,嗜睡的情況也獲得改善。
得憶齋大廳懸掛著Momo奶奶早期的畫作,林靜玉說,奶奶年輕時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日文,繪畫、插花全難不倒她,現在精神好時,仍會用英文與志工對談,話說到此,Momo奶奶緩緩起身,走向另一處活動空間,唱起了卡拉OK……。臺北巿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詹金烈表示,唱歌、聽音樂是一種音樂治療,如何讓得憶齋的長者們情緒平穩、開心是最重要的事,因此,運用「活動休憩治療」面對長者的問題行為,並配合長者的個別狀況設計活動,包括透過運動治療做做簡單的體操,從事輕鬆、無壓的心智活動等,讓長者們愉快地度過白天的時光,傍晚再由家屬接回家。
今年四月上路的得憶齋,為臺北巿立聯合醫院第二間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與首間失智症日照中心「仁鶴軒」不同之處在於,增加了失能長者的照顧服務,詹金烈表示,得憶齋結合職能治療師、營養師、社工師、心理師、管理師等專業團隊,若有用藥、施打胰島素等需求,可由護理人員協助處理,失能長者則可在院內進行復健,以減輕家屬負擔。

專業日間照顧 家人好安心

擔任公職主管工作退休的林爸爸,因為記性漸漸變差,經檢查才得知患了失智症,林媽媽諮詢醫師的建議後,委請士林日照中心協助照顧。一開始,林爸爸總是抱怨在日照中心什麼事都沒做(因為都忘了),所以也不想去,個案管理師積極地與林媽媽討論後,安排適合的活動,林爸爸自從開始從事園藝活動後,看著親手種植的蔬果慢慢茁壯,讓他充滿了成就感,而林媽媽臉上的笑容也跟著變多了。
中風的儲爺爺,用不太聽話的右手搖著響板,孩子擔心他白天獨自在家發生意外,便送至西湖日間照顧中心,儲爺爺戲稱,日照中心就像老人托兒所,在這裡每天都有活動,心情很好。而從事攝影工作的郭先生,去年將因車禍造成行走不便的郭媽媽送至大同日照中心,現在白天更能專心工作,傍晚再接媽媽回家共享天倫之樂。
臺北巿目前共有14所日間照顧中心,藉由小組照顧,安排各式活動,讓輕、中度失智或失能的長輩動動手、動動腦,減緩退化,也能享受群體生活,為生活增添色彩。

醫療補助 長輩笑口常開
因糖尿病住院的陳奶奶,由高齡八十多歲的老伴照料,他們總能讓病房充滿笑聲,就像這天,陳爺爺買好午餐問了陳奶奶:「妳的假牙呢?」年近七十的陳奶奶卻大聲回答:「我有牙齒,沒牙的是你吧!」這會心一笑的對話,不僅顯露出鶼鰈情深,更顯示著牙齒對長輩們來說,是擁有生活品質的關鍵之一。
然而,有許多老人家卻捨不得花錢裝假牙,勉強過著齒牙動搖、食不知味的日子,臺北巿政府社會局為經濟弱勢長者提供固定假牙裝置費、活動假牙裝置費及維修費的補助,黃奶奶就是這項福利的受惠者。八旬高齡的她髮蒼齒搖,由於裝假牙是筆不小的開銷,她選擇放棄,只能吃流質食物,後來,透過申請社會局中低收入老人假牙補助裝置全口活動假牙,現在的她笑得自信又燦爛,終於可以大口享受美食了。
此外,社會局也提供中、低收入戶市民醫療補助、老人健保補助、失能者生活輔助器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補助、臨時看護費用補助等,郝龍斌表示,面對高齡化社會的趨勢,北市已積極優化各項銀髮族施政項目,讓臺北市提供的高齡照顧服務,成為全國典範。


咚咚鼓隊 阿公阿嬤SHOW活力
豔陽高照的夏日午后,總想躲進冷氣房消消暑,這天,新湖國小的穿堂迴盪著咚咚咚的鼓聲,不時還傳來吼、嘿、哈的有力叫聲,教人忍不住循著聲響一探究竟。定睛一看,擊出震耳欲聾鼓聲的千歲大鼓咚咚隊,全是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全員加起來的歲數竟超過二千歲。
不禁想問,長輩們打鼓不會累嗎?「剛開始比較累,但練習是循序漸進、由輕而重,現在覺得相當輕鬆。」林圭三加入鼓隊前才剛結束癌症化療,除了每週一次的團練,回家後還要繼續練習,在家裡時而用手拍打大腿,時而拿起竹棍子敲桌擊出節奏,從四月加入鼓隊到現在,朋友們都說他精神變好了,主治醫師也說他健康狀況進步很多。
另一位團員來頭不小──前法務部次長翟宗泉,他認為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韓國強成立鼓隊的立意很好,不僅讓社區老人有活動可以參加,而且打鼓是溫和的運動,為了記住節奏還得動動腦,因而活化了記性,經由團隊練習則可訓練協調度,很適合銀髮族。聊到這裡,他笑著說,每次團練時,聽著大鼓咚咚響著,精神格外振作,加上指導老師王瓊婷特別要求用力地打、大聲地吼,還要露齒大笑,在7月10日的結業式上,他充滿活力地說著:「打鼓讓老人們肌肉強、胃口好、精神爽。」
韓國強在組成千歲大鼓咚咚隊之初,積極尋求社區資源,向新湖國小借了太鼓,練習場地和師資也多虧社區共同協助,後來鼓隊代表內湖區參加了臺北巿政府衛生局舉辦的「2013高齡友善臺北──銀髮活力SHOW」競賽活動,這是由12區健康服務中心各自組成團隊,讓65歲以上的銀髮族們齊聚一堂、展現活力,包括由8位來自安養中心坐著輪椅的長者組成的大同區民權樂活隊,中山區大直銀髮歡樂隊則由79歲的兒子推著坐輪椅、高齡102歲的爸爸合作表演弄獅,對長輩們來說,無論比賽成績如何,能一起動動身體、流流汗才是最棒的事。



●臺北巿政府社會局銀髮族服務
網址:北巿府社會局www.dosw.tcg.gov.tw,點選「銀髮族服務」查詢
●老人據點提供共餐單位、社區關懷據點
電話:北巿府社會局老人福利科 1999轉6967
●日間照顧服務、中低收入老人假牙補助
電話:北巿府社會局老人福利科 1999轉6968

●臺北巿12區運動中心
網址:www.taipei.gov.tw/MP_100087.html
公益時段:週一至週日08:00~10:00游泳池、健身房及部分運動設施免費,週一至週五(寒、暑假及國定假日除外)14:00~16:00游泳池及健身房免費。

●大龍綜合福利服務中心
地址:民族西路105號1至9樓
臺北巿大龍養護中心(1~3樓)
電話:2587-5879
臺北巿大龍老人住宅(4~9樓)
電話:6617-8186

●臺北巿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得憶齋失智失能日間照顧中心」
電話:2835-3456轉8310
網址:www.tpech.gov.tw

●臺北巿政府12區健康服務中心
網址:210.69.108.172/health_center

【完整內容請見《臺北畫刊》八月號5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