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7

超早期篩檢失智症風險 醫:易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2018-06-11 18:55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即時報導
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在發病前15年左右,腦中就會有異常蛋白質沈積,國內近年完成「異常蛋白質篩檢」臨床試驗,可透過抽血瞭解體內乙型類澱粉蛋白、濤蛋白濃度,並預測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提前介入,透過專業意見改善生活習慣與飲食方式。不過,醫師提醒,該檢測不一定代表絕對會罹患失智症,民眾不必過度擔心與恐慌。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專家預測未來失智症恐會成為台灣的國病,目前失智症的篩檢多是透過量表以及影像儀器檢測,現在有業者提出只要抽血,就可以預測早發型失智症,並提早介入治療。
失智症主要分為4類,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其中,阿茲海默症占所有失智症的比例最高,達6到7成。
每個人腦中都會產生廢棄的蛋白質,並透過睡眠、運動時,從大腦中代謝,但研究發現,腦神經退化疾病患者,腦中有大量的廢棄蛋白質「乙型類澱粉蛋白」、「濤蛋白」。
很多專家認為失智症患者腦中的異常蛋白質是老年時才快速累積,其實早在失智症發作15到25年以前就已經開始累積在腦中,累積的原因有非常多種,如大腦代謝異常或生活習慣不佳,愛熬夜、大魚大肉、三高等原因所致。
國內有研究團隊嘗試透過抽血的方法,瞭解體內的「乙型類澱粉蛋白」、「濤蛋白」濃度是否與罹患失智風險有其正相關,結果發現,兩蛋白質的量若在45點49皮克以下屬於正常,一旦高於此數值,將認為異常,建議儘速尋求醫療協助,是否可以透過改善生活方式預防。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超早期失智篩檢,會對一般人造成的恐慌,應該評估民眾的心理健康後再建議做一篩檢,且目前全球面對失智症的原則是不鼓勵全民篩檢,因為失智症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治療方式,篩檢後仍需要有其配套,否則會讓民眾陷入不必要的恐懼中。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認為,超早期失智篩檢,會對一般人造成的恐慌,應該評...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認為,超早期失智篩檢,會對一般人造成的恐慌,應該評估民眾的心理健康後再建議做一篩檢。記者陳雨鑫/攝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