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1

不是血糖高才需注意!醫:低血糖恐增3倍失智風險

2018-03-19 15:55聯合報 記者黃安琪╱即時報導
糖尿病患者夜晚較易出現低血糖,導致易作夢、心悸等而睡不好,隔日精神不佳。(圖為情...
糖尿病患者夜晚較易出現低血糖,導致易作夢、心悸等而睡不好,隔日精神不佳。(圖為情境照)記者黃安琪/攝影
長期低血糖恐陷失智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分析健保資料庫,將糖尿病與失智患者進行交叉比對,發現曾發生低血糖的糖友比未發生過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高近3倍,增加腦神經傷害及血管阻塞機率。提醒糖尿病友,嚴重低血糖恐致命,應定時量測血糖並與醫師討論用藥,隨身攜帶方糖、果汁等應急。
68歲退休王先生,罹患糖尿病逾10年,雖然每日規律用藥,但近期每到下午就感到心悸、無力,以為是白天喝咖啡導致。某天夜晚,家人發現他神智不清、尿失禁,甚至胡言亂語猶如中邪,走遍宮廟求神問卜未見改善。直到有日王先生昏迷意識不清送醫,血糖值僅剩38(mg/dl),才知是低血糖釀禍。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表示,學會去年底針對247名糖友對低血糖的認知與行為診間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每10名糖友中就有1人每日至少發生一次低血糖,高達95%的患者曾因低血糖產生冒冷汗、心悸、發抖、全身無力等症狀,重度低血糖將引發腦神經功能受損、抽蓄、昏迷。
許惠恒解釋,一般民眾由於身體會自主調節血糖,讓血糖平衡穩定,但糖尿病患者因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發生阻抗等功能不良影響,血糖控制不易。如發生低血糖時大腦皮質和海馬迴部位會因血糖波動過大,導致神經元受損死亡,腦血管也因而產生病變、栓塞,引起腦部萎縮、認知功能退化。透過健保資料庫分析,統計曾發生嚴重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罹患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糖尿病患者高出3倍。
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說,糖尿病患者即使用藥規律,但當飲食或運動等生活型態稍加改變,如某日活動較大、飲食吃得比較少,加上降血糖藥物影響,可能就會發生低血糖狀況,如血糖值低於70(mg/dl)就屬低血糖,症狀在夜晚較易出現,因睡眠警覺性較低,會出現作夢、夢遊、心悸等導致隔日精神不佳。
林嘉鴻說,輕度低血糖會有飢餓感、冒冷汗、發抖心悸等症狀,但有些患者會以為是因喝茶、咖啡導致,或當成感冒症狀而忽略。提醒患者,每日定時測量血糖值紀錄,如有低血糖情形應與醫師討論,隨身攜帶方糖、果汁等應急,但別以巧克力補充糖分,含有的油脂將延緩血糖上升反不利控糖。
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說明低血糖與失智關聯。記者黃安琪/攝影
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說明低血糖與失智關聯。記者黃安琪/攝影

李敖良性腦瘤為何只剩3年命? 腦瘤良性、惡性比一比

2018-03-18 11:50聯合報 記者黃安琪/專題報導
【2018/03/18 元氣網綜合報導】
作家李敖今天上午10點59分過世,台北榮總代發家屬公關稿指出,李敖於104年7月經醫院診斷為腦幹腫瘤,今年1月底起標靶藥效漸失,病況急速惡化,近日來病況轉危,於107年3月18日上午10點59分安然離世,與世長辭,享壽83歲。
李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李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81歲作家李敖罹患腦瘤,自曝醫師診斷只剩3年生命,他想完成心願,便是出齊「李敖大全集」85冊。
台灣每年癌症的新發生人數約9萬多人,其中原發性的惡性腦瘤每年約1000到2000人,腦瘤長在患者腦中多是無意發現,因頭痛、肢體無力、視力模糊就醫,經腦部影像學檢查看出端倪,良性腦瘤若位置風險高或逐漸變大,同樣有致命危險。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鐘子超說,惡性腦瘤因不正常細胞生長較快,當長到一定程度,會出現神經出血症狀、腦壓升高,腫瘤最大約可長至5、6公分;良性腦瘤若無出現症狀,初期可3個月至半年追蹤一次,後續1到2年追蹤,成長速度較慢,卻在大到某種程度後有致命風險。
腦瘤有10到20種類型,林口長庚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徐鵬偉表示,以惡性原發性腦瘤中的膠質母細胞瘤來看,每年患者500至700人,整體而言,良性腦瘤病人數多於惡性,但兩者癌細胞幾乎不會轉移至器官,惡性腦瘤可分3到4期、良性腦瘤則無區分。
但當經過切片檢查,病理組織化驗後,無論是良、惡性腦瘤,徐鵬偉說明,良性腦瘤有可能半途變為惡性,良性腦瘤若長在敏感區,近腦幹、顱底位置等,即使小於3公分也可能出現如同惡性腦瘤的頭痛、視力模糊等症狀,與腫瘤良、惡性無關。
良、惡性腦瘤治療差異,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施養性解釋,在手術切除後,良性腫瘤多數不用再化療、放射線治療,也無須輔以藥物;惡性腫瘤大多還會進行放射線或化療,輔以標靶藥物則針對惡性腦瘤。
腦瘤早期發現能早期治癒,徐鵬偉解釋,以惡性的腦部星狀細胞瘤來說,早期手術完全切除可治癒,第二期可存活5到10年、三期3至5年、四期僅不到1年半。
腦瘤雖屬癌症,但鐘子超說,多數病患是因外傷、車禍或頭痛就醫,經電腦斷層、切片檢查確診,因腦部腫瘤不同其他癌症有特別的腫瘤指數,無法進行篩檢,若有突發性頭痛、頭暈難緩解,長達一個月,建議就醫治療。

低血糖影響認知功能 醫師:糖尿病童智力恐下降

2018-03-19 11:13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低血糖可能影響認知功能,中華民國內分泌暨糖尿病學會指出,腦部沒有得到充分的葡萄糖,細胞將會受損、凋亡,長此以往,年輕族群的智力恐受影響,老年族群則可能增加失智風險,但國內調查顯示,每10名糖病患就有1名每天發生至少一次低血糖,卻習以為常。
糖尿病患低血糖常見症狀。圖/翻攝自中華民國內分泌暨糖尿病學會簡報
糖尿病患低血糖常見症狀。圖/翻攝自中華民國內分泌暨糖尿病學會簡報
中華民國內分泌暨糖尿病學會去年11月於全台15間醫療院所,針對病病患進行「低血糖認知與行為診間問卷調查」,回收247份有效問卷,發現75%的人曾發生低血糖,15.5%的人每月至少發生一次,11.5%的人每周至少發生一次,12.1%的人甚至每天至少發生一次,50.7%的人曾因此夜半驚醒。
低血糖帶來的健康危害不容小覷,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說明,大腦皮質與海馬迴部位血糖波動過大,將導致神經元受損凋亡,影響腦血管病變、栓塞,釀成腦部萎縮、認知功能退化等不可逆的神經傷害。
他說,糖尿病病童反覆發生低血糖,可能影響智力、認知功能發展,過去臨床上就曾遇過糖尿病童,談吐與應答隨著年齡增長竟漸漸受限,可能與孩子長期反覆發生低血糖有關。
林嘉鴻指出,糖尿病患發生低血糖的原因,可能是胰島素劑量給太多、藥效釋放的穩定性不足、突然吃得過少、空腹喝酒或空腹運動等,反覆發生低血糖的患者,有可能降低對於低血糖的敏感度、漸漸習以為常,忽略其嚴重性。
他建議糖尿病友依循醫囑服藥、監測血糖,也要三餐定時定量,勿空腹喝酒、運動;當低血糖發生時,可能有頭暈、冒汗、心悸、發抖、無力、飢餓、講話大舌頭、甚至胡言亂語等症狀,此時可趕緊補充約15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如一杯養樂多,但巧克力或高油脂食物不利於升糖,不建議食用。

青年看長輩圖:努力跟上時代很動人 表示他心中有你

2018-03-18 23:58:30聯合報 記者梁玉芳、章凱閎
常製作網路微電影的聖心女中輔導老師王漪說,年輕人在社群上一看到長輩加入,就驚呼「...
常製作網路微電影的聖心女中輔導老師王漪說,年輕人在社群上一看到長輩加入,就驚呼「你媽來了,快跑」。然而「老不老,潮不潮,是個體差異,不是世代。」 記者蘇健忠/攝影
「停止嘲笑長輩圖,認同請分享。」一支香港網友製作影片為近年備受奚落的「長輩圖」,發出平反之聲,結尾用的還是長輩圖的超強結語。
在長輩圖「肆虐」以及各種嘲笑改作大噴發之後,嘲笑長輩圖的輿論鐘擺終於盪回另一頭,愈來愈多人看見長輩圖背後的溫暖心意,以及努力想跟上時代的老邁身影。「這不是很動人嗎?」作家吳承紘說。
上班族楊家琪原本也對家人的長輩圖極為不耐,私下咂嘴「品味不佳」。直到有天一早收到長姊傳來貼圖:「早安!珍惜那個每天和你說早安的人,因為不是所有人醒來第一個就想到你。」
她記得,在床上打開手機,看到這些話,「完全驚醒──對啊,有人記掛著我,為何我要不耐煩?」
說到底,我們對長輩圖的反感,就像長輩在你出門前要你加件外套一樣,抱怨「有種冷,是你阿嬤覺得你冷」,是類似的反應:對關心有點恃寵而驕?
再者,長輩圖有益身心健康,「長輩圖是長輩的自我肯定」,更是與世界聯繫、打破孤獨的方式。
願景工程民調發現,有七成銀世代會使用LINE。美和科技大學教授黃誌坤說,已有研究指出,老人上網能預防失智,並減少孤獨感。
常製作網路微電影的聖心女中輔導老師王漪說,年輕人在社群上一看到長輩加入,就驚呼「你媽來了,快跑」。然而「老不老,潮不潮,是個體差異,不是世代。」通訊門市年輕店員問她:「阿姨,你也有在用電腦喔?」王漪回答,電腦都問世數十年了,這很奇怪嗎?
王漪說,當小孩跌跌撞撞學走路,大家都笑著鼓勵;小孩學彈琴,反反覆覆彈那幾段,旁人也都忍耐,「為什麼長輩在學習新事物、貼一些看似平凡的東西,會惹來那麼多奚落,而不是鼓勵和支持?」
黃誌坤引述史丹佛大學研究,老年人因體認生命有限,社會互動更加重質不重量;此刻會問候的家人與朋友,都是他們最珍視的人。因此,若受長輩圖連續轟炸時,正表示他心中有你。簡單的「謝謝」或是貼圖,都是回應善意的方式。

「天天早安」融化傲嬌青 長輩圖...煩人的愛

2018-03-18 23:51:05聯合報 記者梁玉芳、章凱閎

88歲攝影師西本喜美子所製作2017年的新年賀卡,自己就是主角。 圖/日本Ado...
88歲攝影師西本喜美子所製作2017年的新年賀卡,自己就是主角。 圖/日本Adobe網站
有一種東西,你一定在LINE群組或社群媒體中收到過:蓮花、美景等空靈底圖,加上勵志格言、道早問安,最後來句「認同請分享」,大概就是長輩圖的基本配備。
「長輩圖」因為常是中老年人在親友的群組中轉發,因而得名。好發於早中晚,特別是冷氣團及各式節慶。重度上癮者,還有周一到周日的每日或節日限定版,例如「周三平安」、「月圓人團圓」之類,不同字句表心意。
「太厲害了,我收到的長輩圖,沒有一天重複。」「五四三贈物網」創辦人馬玉如讚嘆,好奇怎麼會有源源不絕的長輩圖,生生不息,日日更新?

社區電腦班 盛產長輩圖

答案是,各社區的長青電腦班、老人大學等銀髮科技課程,就是長輩製作「長輩圖」的產地。
老花眼鏡掛上額頭,拉長脖子,盯緊螢幕,台北市大安老人服務中心電腦教室裡的老學生,正照著老師丁志中的步驟,把過年拍的家族團圓照、出遊照,用LINE內建功能修圖,再加上文字做成賀圖,更厲害的,就集結多張製成短影片,轉傳親友留念。
「每段影片放十到十五張照片就好喔,不要貪心放太多,檔案太大,就不好轉傳了。」丁志中提醒。
但是,「長輩圖」並不如發信者預期的那麼受歡迎。「很老掉牙,都是我們早就知道的事,『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健康』這種,像數位善書,格言錄。」大學生沈中穎說。
「完全不會回,就已讀不回。」廿二歲的鄧同學說,「我是不會退群組,因為有點不禮貌。但會mute(靜音)掉,不收訊息,就隨它傳。」
台灣長輩圖
台灣長輩圖
長輩圖盛行和晚輩嫌棄的「傲嬌」現象,其實是現下世代矛盾在網路世界中的有趣切片。

年輕人為何不愛長輩圖?

圖文創作家「厭世姬」說,長輩圖讓人煩,一是太多,按三餐發;二是太醜,不符合年輕人美學。「年輕人不太喜歡被打擾,不只是長輩,就算是同輩一直傳垃圾訊息來,我也會覺得很煩。」剛好那些圖又很醜,「如果是被一個很漂亮的東西打擾,就覺得算了。」
「厭世代」作者吳承紘說,長輩圖變成戲謔的詞彙,因為違反青世代的美學邏輯。「我們不是最討厭標楷體嗎?可是長輩就最喜歡用標楷體;我們不是很討厭五顏六色嗎?但他們最喜歡五顏六色。因為他覺得五彩繽紛就是『澎湃(台語:豐盛)』。」
年輕人開始在網路上「作弄」長輩圖回擊。這些「偽長輩圖」常走「廢言」風格,例如「每六十秒,就有一分鐘過去,請愛惜光陰」;日本也出現「理所當然的詩」,例如:「在你面前閉氣的話,就會變得不能呼吸」「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多。」

長輩圖「改善工程計畫」

「長輩圖」現象,在學者眼中可是極佳教案。慈濟大學傳播系講師吳柏熹在「視覺傳達設計」課程中,就拿長輩圖來解說美學原理,推出「長輩貼圖改善工程計畫」,讓學生用同樣的素材,一張風景照、一首小詩……依上課學到的美學原理設計出更美的長輩圖。
大學生改善後的圖就比較不長輩嗎?吳柏熹說,學生的作品仍然「太多」。有些字加陰影勾邊,或把詩句貼在圖中的屋簷上,炫技心理相同。
吳柏熹提醒學生:「不要再看不起長輩圖啦,人家阿祖都比你厲害!」

.什麼是長輩圖

網路社群常流傳許多風景問安圖,或是勵志格言,五彩溫馨。長者在社區長青電腦班自製的問安圖文,樂於在LINE群組中分享親友。不過,收到的晚輩並不領情,已讀不回外,還會KUSO製圖嘲笑。
其實,長輩樂於學習新知,可預防失智也減少孤獨感,好處多多。網路已有「停止嘲笑長輩圖」的平反之聲。

資源隨「老化」流失 誰當教養院生最後依靠

2018-03-19 01:03聯合報 記者林敬家/彰化縣報導
五十三歲阿龍(右)在教養院待卅四年,從青年漸老化。 記者林敬家/攝影
五十三歲阿龍(右)在教養院待卅四年,從青年漸老化。 記者林敬家/攝影
身心障礙家庭的「雙老」問題日趨嚴重,當父母年邁、亡故,社福機構成了身心障礙最後的依靠。
彰化慈愛教養院收容了住了廿六年、卅四年的院生,如今他們也逐漸年邁,政府長照計畫是否納入社福機構尚未明朗,但機構希望盡可能補足資源,讓身障者逐漸年邁後也能獲得妥善照顧。
四十歲的阿衡與阿陽兄弟的父親是榮民,兄弟倆遺傳了母親的症狀,有智能障礙;父親將兩人送到慈愛接受專業照顧,哥哥阿衡能做簡單代工,阿陽雖無法言語表達,但情緒穩定。
他們的父親租屋,靠月退俸生活,早期身體好時,常帶兩人回家住,但他擔心自己亡故後,兒子會沒人照顧,省吃儉用幫兩兄弟存了一些錢,數年前住進醫院後,口頭立下遺囑要將名下財產捐給教養院,委託教養院照顧孩子。
慈愛教養院長張明正說,考量兄弟倆在父親過世後將面臨沒家屬照顧困境,遂透過法律途徑,將兄弟倆的監護人判給彰化縣政府,往後他們住在機構費用能全額補助,除非有其他住院、看護額外狀況,否則不會動用到他們父親留的存款;機構解決了他們老父親的擔憂。
五十歲阿龍,是待在慈愛教養院最久的院生,十六歲進機構,父親對他疼愛有加,每周都帶他回家,在機構生活的他仍能感受父親真切的愛,但隨著父親年邁、失智,這兩年已經無法像從前時常團聚,阿龍只剩每年過年能回家與父親團圓,他的家庭資源隨著「老化」逐漸流失。

5成國人酒精不耐症 當心酒害

2018-03-18 00:01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研究顯示,台人近5成有酒精不耐症, 全世界比率最高。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研究顯示,台人近5成有酒精不耐症, 全世界比率最高。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研究顯示,台灣有45%到49%的人有酒精不耐症,罹病比率為全球最高,患者一周內最多只能攝取純酒精20毫升,等於500毫升啤酒或一杯紅酒,飲用超量,身體無法代謝,增加罹癌風險。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高級研究員陳哲宏呼籲,政府應該建立「酒害防制法」,保護國人健康。
酒精不耐症患者若喝酒過量,體內就會累積酒精而無法代謝,會增加罹癌風險。 聯合報系...
酒精不耐症患者若喝酒過量,體內就會累積酒精而無法代謝,會增加罹癌風險。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哲宏表示,酒精不耐症是指體內缺乏幫助酒精代謝的「ALDH2 酵素」。調查顯示,除台灣,日本有40%民眾有酒精不耐症、大陸35%、南韓25%,全球罹患此症者約5億6000多萬人,幾乎都是華人,為東南亞地區特殊疾病。
研究顯示,酒精不耐症患者喝酒一旦過量,體內就會累積酒精而無法代謝,未來罹患口腔癌、食道癌風險是一般人的100倍,女性罹患乳癌機率也比一般人高,也增加大腸直腸癌機率。
世界衛生組織於2007年將酒精轉化的乙醛列為一級致癌物,近期也有報告顯示,酒精是失智症危險因子之一。陳哲宏表示,國人對「不耐症」會迷思,誤以為不斷喝,對抗它、就可以戰勝它,這是錯誤觀念,酒精不耐症與體內缺乏ALDH2酵素有關,並非多喝酒就可以克服。
陳哲宏說,若飲酒後臉紅,有70%的機率是酒精不耐症,民眾也能將OK蹦塗上濃度70%酒精,貼在皮膚上約10到15分鐘,若皮膚變紅,就是酒精不耐症的患者;若想精確知道是否為患者,有醫院可提供相關基因檢查,每次要價約2000元。
陳哲宏呼籲政府正視相關酒精防治,台灣已經有菸害防制法,卻沒有酒害防制法,希望政府能正視此事。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科學期刊研究:飼養毛小孩 主人死亡風險低33%

2018-03-18 10:58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報導
一隻動物伴侶的出現,改變一個家的氣氛。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養寵物對身心靈的正面影響,如果你的爸媽總是窩在家盯著電視、不想外出運動社交,幫他們找一隻速配的動物伴侶,或許是豐富生活最好的方式。
研究指出,飼養寵物對於長輩而言,可以增加快樂感,更可以幫助社交活動,有研究顯示可...
研究指出,飼養寵物對於長輩而言,可以增加快樂感,更可以幫助社交活動,有研究顯示可減緩失智。 圖/RF123
「媽咪,我想養狗。」這是家長在陪伴小孩成長時,時常聽到的請求。曾幾何時,這句話反而是家長對離巢的孩子所說的話:「兒子啊!你家的狗多帶回來給我玩玩吧。」研究指出,飼養寵物對於長輩而言,可以增加快樂感,更可以幫助社交活動,有研究顯示可減緩失智。

除了陪伴 還能促進社交

根據農委會畜牧處104年公布的家犬貓資料統計,家犬飼養數量為173萬隻、家貓56萬隻,顯示毛小孩在家庭結構中占有一席之地。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很多民眾認為養貓、養狗是年輕的人專利,實際上有非常多長輩在孩子離家後,也會飼養寵物作為陪伴。
英國利物浦大學團隊,過去曾針對26位狗主人進行研究,包含進行個人訪談,瞭解主人遛狗的經驗以及動機,發現主人遛狗主要是為了狗狗的健康,但同時遛狗也增加主人的快樂、健康、社交能力。

遛狗散步 間接達運動效果

研究顯示,飼養狗狗的飼主,體能表現通常比較活躍,飼主為了保持狗狗健康,每次遛狗時,至少會快走30分鐘,容易達到每周運動150分鐘的目標,大幅提升身體活動水平,該研究於2017年8月刊登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期刊」。
葉雅馨說,台灣進入少子化社會,加上經濟壓力大,很多孩子離家打拚,長輩獨自守著老家,飼養毛小孩可以降低寂寞感。根據上述研究,飼養狗狗還可以逼長輩按時運動,一般長輩因為沒有孩子在家,可能想著今天可以多睡一點,一整天就懶過去了;若有毛小孩,早上會吵主人,半強迫式地帶出去上廁所,也能幫助長輩生活規律。
研究指出,飼養寵物對於長輩而言,可以增加快樂感,更可以幫助社交活動,有研究顯示可...
研究指出,飼養寵物對於長輩而言,可以增加快樂感,更可以幫助社交活動,有研究顯示可減緩失智。 圖/RF123

增強免疫 降低心臟病機率

科學報告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去年11月發表一篇瑞典的研究,研究者針對340萬名40歲到80歲的瑞典人進行調查,發現獨居者若飼養寵物,與沒有飼養寵物的人相比,死亡風險降低33%、心血管疾病減少約36%,降低心臟病發作機率約11%。研究還指出,飼養寵物帶進灰塵,可增加體內菌叢,反而增加免疫力。
葉雅馨說,飼養寵物不僅限於狗狗,狗狗精力較旺盛,加上有散步需求,可幫助長輩走出家裡,多與外界接觸,飼養其他的寵物,例如貓、鳥、魚,甚至種樹,都有「療癒能力」。

陪伴病友 延緩失智發生

寵物的療癒能力不只能幫助長輩的身心靈,對於病友們的幫助也很大。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說,北護分院引進寵物治療多年,定時請狗主人帶著自己的狗狗,撫慰病友心靈,對於自閉症、過動症孩童,以及安寧病房的病友們,是非常重要的心靈慰藉,狗狗們天然萌的表情,幫助病友豁然開朗。
另外,過去曾有研究,寵物陪伴失智症患者,可以穩定患者情緒,也能改善社交能力,增加腦部快樂的氛圍,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發生。部立桃園醫院於2015年引進寵物治療,讓毛小孩陪伴失智症患者,讓患者幫毛小孩梳毛、摸頭,對毛小孩進行簡單的命令,或拉著毛小孩走一段路等,幫助刺激患者。

醫師提醒

孩子噓寒問暖 寵物無法取代
黃國晉說,有些孩子會認為長輩疼愛毛小孩,等於有「人」陪伴,於是疏於關心,也不回家探視。他強調,對長輩來說,毛小孩絕對不可能勝過自己小孩,寵物的陪伴仍難以完全取代子女,頂多只能彌補子女不在的空檔,子女千萬不能把陪伴的責任統統丟在毛小孩身上,人與人之間仍需要言語關懷,家長見到小孩的滿足感,絕非寵物可取代。

台人近5成有酒精不耐症 全世界比例最高

2018-03-17 13:19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即時報導
將OK繃上塗上濃度70%的酒精,貼在皮膚上約10到15分鐘後,若是皮膚顏色變得較...
將OK繃上塗上濃度70%的酒精,貼在皮膚上約10到15分鐘後,若是皮膚顏色變得較紅,就是酒精不耐症的患者。 聯合報系資料照
根據研究顯示,台灣有45%到49%的人口患有「酒精不耐症」,是全世界罹患該症比例最高的國家,患有酒精不耐症的民眾,1周內最多只能喝20毫升的純酒精,等於1罐500毫升鋁罐裝的啤酒或是1杯的紅酒,一旦飲用超量,身體就會無法代謝累積於體內中,增加罹癌的風險,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高級研究員陳哲宏呼籲,政府應該建立「酒害防制法」保護國人健康。
陳哲宏表示,酒精不耐症是指體內缺乏「ALDH2 酵素」,該酵素主要是幫助代謝酒精,但是經研究發現,只要是百越族的後裔,幾乎都缺乏「ALDH2 酵素」,台灣則是盛行率最高的國家,依照調查資料顯示,台灣有45%到49%的民眾有酒精不耐症,為世界第一,其次為日本有40%的民眾、中國有35%的民眾、南韓有25%的民眾,若是綜觀全世界罹患酒精不耐症的人口,約有5億6000多萬人,幾乎都是華人為主,屬於東南亞國家的特殊疾病。
陳哲宏表示,國人對於「不耐症」會有一種迷思,只要不斷喝對抗它、就可以戰勝它,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像是乳醣不耐症是先天性的疾病,不斷地喝牛奶也許腹瀉的症狀不會明顯,但是不可能因為不斷喝牛奶就能治癒乳醣不耐症,酒精不耐症也是同理,千萬別以為有酒精不耐症者,只要不斷喝酒,就能戰勝酒精,這絕對是錯的。
根據研究顯示,患有酒精不耐症的患者,1周建議不要喝酒超過1次,每次喝酒都不要超過1瓶啤酒,或是1杯紅酒,大約是14克的100%純酒精又或者是20毫升的純酒精,一旦超過體內就會累積酒精而無法代謝。
陳哲宏表示,酒精不耐症的患者一旦飲酒超量,罹患口腔癌、食道癌的風險是沒有酒精不耐症者的100倍,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同樣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另外,國際衛生組織(WHO)於2007年將酒精轉化的乙醛列為一級致癌物,近期也有一份報告顯示,酒精是罹患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
想知道自己是否有酒精不耐症,陳哲宏說,若是飲酒後會臉紅,有70%的機率是酒精不耐症的患者,民眾也能自己嘗試測試,將OK繃上塗上濃度70%的酒精,貼在皮膚上約10到15分鐘後,若是皮膚顏色變得較紅,就是酒精不耐症的患者,若是想更精確知道自己是否為患者,目前已經有醫院可以提供相關的基因檢查,每次要價約2000元左右。
陳哲宏表示,台灣喝酒的民眾非常多,但台灣人半數的民眾都不適合喝酒,呼籲政府應該要正視相關的酒精防治,目前台灣已經有菸害防制法,卻沒有酒害防制法,他會運用民間的力量,呼籲政府能正視此事。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一喝酒就心悸臉紅頭痛? 小心得了酒精不耐症

2018-03-17 10:34聯合報 記者李樹人╱即時報導
罹患乳糖不耐症的人一喝鮮奶,就拉肚子,事實上,如果喝酒,就臉紅、心悸、頭痛、嘔吐,這就屬於酒精不耐症,一項調查發現,全台灣約4成5民眾屬於酒精不耐症族群,應該避免喝酒,否則含有致癌性的的酒精代謝物「乙醛」,堆積在體內,將提高罹癌風險。
台灣醫學生聯合會公共衛生部門與即將成立的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於今明兩天舉辦「I’m sorry, Dionysus!酒精不耐症衛教黑客松」研討會,希望提高國人對於「酒精不耐症」健康議題的認知程度。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陳哲宏博士表示,國際衛生組織(WHO)在2007 年將酒精所轉化的乙醛列為一級的致癌物,對於一般人來說,可以透過ALDH2 酵素基因來代謝乙醛,但如果此基因缺損,就無法正常代謝,將提高罹癌風險。
陳哲宏說,東亞地需為 ALDH2 酵素缺乏的盛行區,台灣盛行率之高,名列世界第一,研究發現,約4成5國人ALDH2 酵素基因缺損,也就是體內缺乏該酵素,無法正常代謝酒精轉化的乙醛,導致喝酒臉紅、心跳加快、頭痛、嘔吐、宿醉等症狀,如果酒後出現上述徴狀者,就屬於「酒精不耐症」。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主任陳益乾指出,「酒精不耐症」者不適合飲酒, 應該滴酒不沾,以免乙醛累積在體內,提高新血管疾病、失智症等風險。臨床觀察,在酒癮患者中兩成屬於「酒精不耐症」,明明不能喝,卻又愛喝成癮, 與其他酒癮者相較,身體損害情況更為嚴重,屬於失智症的高風險群。
如何瞭解自己是否有「酒精不耐症」?陳益乾提供3個酒精不耐症檢測方式,一為接受基因檢測,觀察ALDH2 酵素(乙醛去氫酶)是否突變,其次喝酒後,是否出現臉紅、身體不適等症狀,也可以用棉花棒沾一點酒精成分超過75%的酒,觸貼於皮膚,如果皮膚發紅,即為酒精不耐症。
這次活動也舉辦「酒精不耐症」衛教宣導競賽,多所大學青年團隊報名參加,希望齊心將台灣酒害防治推向新的里程碑,前3名優秀隊伍由評審團帶領至社區進行實際衛教,前兩名隊伍更將有機會參與 2018 年史丹佛大學舉辦的 Stanford-Taiwan ALDH2 Deficiency Research (STAR) Symposium,向國際發表衛教競賽成果。

飲料選無糖、低卡比較健康? 其實用人工甜味劑更糟!

2018-03-17 00:29元氣網 每日健康
一則研究指出,像阿斯巴甜這種人工甜味劑常常就是藏匿在零卡可樂中的惡魔,竟與白老鼠...一則研究指出,像阿斯巴甜這種人工甜味劑常常就是藏匿在零卡可樂中的惡魔,竟與白老鼠體重增加有關。 圖片/ingimage

許多人看到「無糖」這種字眼就自動把它與健康或是熱量低畫上等號。但其實根據研究,人工甜味劑其實比一般含糖飲料還可怕。
一則研究指出,像阿斯巴甜這種人工甜味劑常常就是藏匿在零卡可樂中的惡魔,竟與白老鼠體重增加有關。
這次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經過4000多名受試者參與,觀察持續追蹤 10年的數據發現,平均一天喝一罐無糖飲料的成人,中風失智症罹患率比喝得頻率少於一週一次的人還高近三倍。(調查對象當然有篩選有無多會導致阿茲海默的ApoE gene基因,並把其他可能影響調查結果的因素摒除掉。)
專家指出,統計出來的比例也不是絕對,不是喝了無糖飲料就一定會怎麼樣,但大家都知道無論如何喝太多甜的對身體都不怎麼好。所以,還是多喝水、牛奶選擇低脂牛奶,少喝有人工甜味劑的飲料(能戒掉飲料最好)吧!
參考資料:HealthLine
本文出處,更多資訊請上《每日健康》、《每日健康》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