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3/1

【重磅快評】改變生理時鐘能讓夜鷹變早鳥?

2017-10-04 09:20聯合報 主筆室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2日宣佈,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2日宣佈,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裏·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新華社
2017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揭曉,3位美籍學者積30餘年的潛心研究解開的「生理時鐘源頭之謎,也開啟日後應用領域的大門,因而贏得諾貝爾獎殊榮。媒體依據諾貝爾奬評選委員會的新聞稿介紹生理時鐘,果不其然,「懂得的人不看,看的人還是不懂」。
生理時鐘大家都知道,視為當然存在、主宰作息的一個機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理時鐘,都以1天24小時為一個循環,雖然分配有些差異,但大致是沈睡→精神高亢→思考精銳→注意力走下坡→呵欠連連頹廢期→不支倒地…,周而復始,每天上演一次。
解開生理時鐘之謎的科研很難,但道理不難,關鍵在找出人體裡指揮生理時鐘的「小精靈」,如果成功,表示生理時鐘不是相沿成習,也不是積非成是。小精靈是特定基因〈簡稱PER蛋白〉,它編輯微小細胞形成組織,進而器官,器官的時間性主宰心臟跳動快慢、胃酸、腎上腺素分泌等,進而形成精神亢奮、頹廢萎靡一天內不同的生理狀態。
初窺生理時鐘堂奧,接著會問知道這些有什麼用?這有太大的假設空間。現有侷限在24小時的循環可否放大,若是48小時一循環呢?例如,科學園區高科技新貴常態是做一休一,如果放大生理時鐘為48小時,新貴們上工的24小時超高專注,下工的24小時則萎靡到極點,可行嗎?外科醫師輪值主刀當天,清晨早早第1刀,一路不停延續到入夜還有緊急手術,上手術擡要絕對專注,似乎生理時鐘也有改造空間。
不止人,植物、昆蟲等對光敏感的生物也有太多證據顯示因光照產生的生理時鐘錯亂。都會區盛行光雕營造城市入夜後的風貌,夜間經常如白晝,因而植物不停的光合作用,卻沒時間氧化作用,造成養分失調,原因也是既定的生理時鐘遭到破壞。昆蟲採蜜、授粉也面臨大亂。
人類的生理時鐘機制比得獎科學家取材的果蠅複雜太多,但確認小精靈、特定基因的角色後,對睡眠障礙、憂鬱症、失智症等的瞭解與治療也有進境,只是天生機制若強力以人為手段變更,風險將難以預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