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3/1

失智診斷量能不足 患者一等再等

2017-10-06 14:18聯合晚報 記者羅真/桃園報導
工作是最好的復健,但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以及亨廷頓氏症、腦中風、慢性腦血管病變或其他因素引發的失智,類型多樣,且每個人的病程進展速度也不一,「職務再設計」更具挑戰。
「病程不等人!」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指出,失智症確診靠認知功能衡鑑,但診斷量能嚴重不足,患者常須等待半年到一年,隨後再申請「職務再設計」、再等候,亟須政策協助提升診斷量能。
林口長庚邀個案家屬、專家學者、衛政、勞政與社政單位,首次針對失智者「職務再設計」進行跨領域討論。學者認為,衛政、社政、勞政三方須密切配合,患者在工作上的限制、需要的協助,應階段性的評估調整,才能真正延長留在職場的時間。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職能治療師林麗珍表示,相對於其他身心障礙別,失智者「職務再設計」困難度較高,過去曾有工作人員發現,反覆練習或藉由便利貼提醒工作流程的方式,對其他障別個案可行,但部分失智者效果卻不佳。就曾有疑似認知功能出現問題的駕駛來求助,隨後在工作人員建議下加裝導航,但還是常常因迷路接到客訴。如何真正幫助到個案,評估人員對疾病的識能與相應的帶領技巧都有待加強。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張彧認為,失智症患者在醫院被確診時,醫院或許就能關心他工作的狀況提供建議,並作適切診斷讓讓勞政與社政單位參考,以免後端還得判斷摸索個案的疾病類型、現有功能與限制。
張彧說,個案會隨著病程演進,不斷出現新的需求或限制,病程進展到一定程度時,也可能需要支持性就業,因此「職務再設計」需要階段性評估與調整,過程有賴衛政、社政、勞政等三方專業合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