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治醫師李信謙指出,三名學者的研究,一開始在果蠅體內發現基因轉譯成蛋白質後,蛋白質會有固定的生理節律,延伸至人類的蛋白質,會在廿四小時內產出和消解,正好解釋了人類的日夜周期,並非受到日、夜等外界因素影響,而是人類先天有「內建」的生理時鐘,成為後續生物節律學與睡眠醫學的研究基石。
李信謙解釋,基因轉譯出的蛋白質,會從微小細胞變成組織,再變成器官,器官就有了時間性,自然形成心臟跳動快慢、胃酸分泌等節律,也讓後續的研究有了延伸,如失智症或神經退化性等疾病,一開始會出現日夜顛倒的睡眠障礙,就能從生物時間基因調控中找到病灶點,提早介入治療;或氣喘為何半夜容易發生,從器官的生理時鐘下手,能提供病人用藥時間的參考。
而科學家也曾試圖藉由調解人體蛋白質的產出、消解時間,達到延長生理時鐘作用,在一些極端工作上,如遠洋人力不足的核子潛艇,需有人整日輪班顧核子反應爐時,以藥物調節生理時鐘機制,從三班制變成一班制;或延緩、關閉人類生理時鍾的蛋白質開關,讓身體進入冬眠航行太空,讓太空旅行成真。
但台灣睡眠醫學會前理事長、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嘉謨解釋,既然人體生理時鐘與生俱來,每個人都有天生的生物節律,有些人天生屬於早睡早起型、有些人屬於夜貓子,想透過調整生理時鐘達到熬夜、適應夜晚工作等,有些人可塑性並不高,用藥也無法突破天生機制,恐出現藥物濫用、危害健康等風險。
李信謙認為,生物維持的生理周期與生俱來有一定意義,能讓生物健康存活和繁殖後代,如刻意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型態,在一個大族群中和他人相反,未必能夠健康順利生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