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4

【書評〈生活〉】毛奇/為了記住那些真正要緊的事

2017/03/11 07:42:06 聯合報 毛奇

推薦書: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不失智的台式地中海餐桌》(聯經出版)
《不失智的台式地中海餐桌》書影。 圖/聯經提供
《不失智的台式地中海餐桌》書影。 圖/聯經提供
為了記住那些真正要緊的事,為了不要忘記親愛的人的面孔和回家的路,所以想在頭腦還清楚好用的時候來做點什麼,防微杜漸,這是預防失智飲食的初衷。
我對失智症的認識,來自於我年邁的外婆。我的外公去世的早,本來陪伴她的狗兒也去世後,惜情的她不願再豢養會離開她的生命,選擇長年獨居。在幾次發生忘記關上燒開水的爐火被鄰居發現後,兒孫確認了外婆罹患了老年失智,原因可能是獨居的憂鬱,可能是來自身心的老化,總之讓我們開始學著跟記憶奔走賽跑,認識老年的諸多景況。
不少研究顯示,要預防血管性失智,必要飲食均衡得當。而地中海飲食便是其中最具保護作用的飲食方式,《不失智的台式地中海餐桌》把能夠有效預防失智的地中海式飲食在地台灣化,精選台灣十類食材:全穀雜糧與根莖類、深色蔬菜類、水果類、蕈菇與藻類、魚與海鮮、堅果種子與油脂、肉與雞蛋、豆類、乳製品與水果類,讓煮食的消費者不必非得借助昂貴且碳里程高昂的進口食品,以在地的食材就能夠輕鬆執行的料理原則:低鹽、多當季蔬果、魚類海鮮以及攝取堅果種子,吃的健康又美味。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透過十位名醫的解說,建立對「失智症」正確的認識;第二部分是充滿親情回憶的記憶餐桌,把名人私密的家庭吃食端上讀者面前;第三部分則是本書重點,地中海式飲食的台灣變通法與料理建議,非常家常,非常簡單。我很驚訝地發現,其中羅列的料理不少可說是「台味十足」,保證家中老小吃起來不會有口味適應的問題──好比,黃豆滷海帶、雪菜毛豆拌豆皮、油豆腐鑲肉、滑蛋毛豆蝦仁,都是一般家庭,甚至自助餐店可以見得到的料理。食用新鮮優質的植物與動物性蛋白質,少動物性油脂的使用,的確是地中海式烹調的不二法門。
而更令人驚豔的是,本書在第一部分提到,地中海式飲食態度還包含了愉悅的用餐氣氛、分享食物、感恩與運動的重要性。橫貫中西歷史,吃東西通常是一家子的事,與家庭情感記憶深深牽綩。品嘗著食物,衷心感謝家人烹調的用心與付出,分享日常所見所聞,讓人際之間正向的交流互動刺激大腦活躍,又能聯絡情感,何樂而不為?
讀完本書,我試著做了雪菜毛豆拌豆皮──雪裡紅是十字花科的小芥菜做的,十字花科的蔬菜含有吲哚(indole),一般認為可以降低致癌風險,是健康深綠食材。洗去多餘的鹽分,切碎了跟毛豆、豌豆、豆皮扮炒,收乾了即可起鍋。吃起來有雪裡紅的清脆和豆類的爽口,覺得單吃配白葡萄酒或帶便當菜都合適,是一道人人都能上手,好做又能預防失智的料理,下回回家就做給家人吃。

新竹榮家 30床開放民眾申請

2017-03-10 04:00聯合報 記者郭宣彣/新竹報導
新竹榮譽國民之家開放安養床位,提供30位名額。 記者郭宣彣/攝影
新竹榮譽國民之家開放安養床位,提供30位名額。 記者郭宣彣/攝影
新竹榮譽國民之家開放安養床位,提供30個名額讓一般民眾申請。主任徐隆生表示,隨著榮民伯伯凋零,床位也逐漸空出,榮家決定分享資源,協助照護家中長者。
徐隆生表示,榮家的安養床位共374床,一度額滿,這幾年床位漸漸空出,現有257床使用中,空出117床位。
他指出,先空出1層樓試行集中安養一般民眾,反應好、有需求可再增加。申請資格是年滿65歲以上榮眷、遺眷及一般民眾,並可自理生活者,卻因家屬無力照顧或沒有家屬能照顧的長者,會依實際狀況確認資格,若進駐後出現失能或失智,就得終止契約,遷住其他養護或失能照護機構。
徐隆生表示,考量老人醫療需求,還整合榮總、榮院等專業醫療資源,建構安全的榮家醫護照護網。
徐隆生說,近幾年來,新竹榮家服務對象逐步開放,從公費女性榮民到夫妻併同進住,104年更提供安養(護)床位供新竹市政府做為安置弱勢老人服務使用。

請幫他們回家...失智老人走失逾2天 死亡率大增

2017-03-09 13:48聯合晚報 記者游振昇黃寅/台中報導

每年走失老人有3000多人

老人走失街頭常被忽視,路人視若無睹,可能讓迷路的失智老人喪命。台大醫院醫師邱銘章說,失智老人走失48至72小時,若無人救援,死亡率提高三至四成,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也曾在找到的114名走失老人中,發現31人已死亡,幫走失老人早點找到回家的路刻不容緩,需全民發揮熱心的「雞婆」個性。
全國每年走失老人有3000多人,台中市警局第一分局,去年接獲走失老人報案188人次,尋獲280人,因為找到的還包括近幾年走失、但未被尋獲的老人。員警說,晚上7時過後,看到路上獨行老人或徘徊無助老人,他們會主動關心,「十之八九都是走失的失智老人」。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16年前接受內政部委託,建立失蹤老人協尋中心資料和網路,警政署也建立「受理報案E化平台失蹤人口暨身分不明者系統」,以建檔、管理和查尋方式比對,增加走失老人尋獲人數。
聯盟社工洪詠寧說,老人走失目前由警方尋獲比例較高,台灣每年有3000多名老人走失,許多老人至今仍未被找到,需要大家幫忙,因為每位走失老人,都有心急如焚的家人在等待奇蹟出現。

爸媽不出門 多有說不出口的祕密

2017-03-05 09:51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報導
天氣雖然還冷颼颼,但百花已盛開,帶父母外出鬆鬆筋骨吧!
他們可能身強體健,可以和兒孫一起玩耍;他們也可能體力漸衰,搭車都覺得疲累。
如何安排合適的行程,才能一路盡興?做好萬全準備,帶父母出遊將是美好的回憶。
很多長輩原本不是「居家型」,但隨著年齡愈來愈大,卻寧可宅在家、拒絕出門。 記者陳...
很多長輩原本不是「居家型」,但隨著年齡愈來愈大,卻寧可宅在家、拒絕出門。 記者陳立凱/攝影
案例故事:才50出頭就決定從學校退休的賴老師,一直有個心願,就是趁老母親身體還健康的時候,能時常帶老人家出門走走。過去賴老師只能利用周末或假日帶媽媽出去玩,但假日不論走到哪兒都是人,連上個廁所都得排隊,退休後就能利用平日人少時,帶母親出去玩。
沒想到退休後空閒時間多了,老媽媽的脾氣卻很拗,不論怎麼勸說,就是不肯跟女兒出遊。賴老師無奈的說,以前年輕時,母親很喜歡去郊外踏青,去老街看古蹟,甚至跟團出國旅行,但現在別說多日遊,就連半日遊也不願去,「我可是專車接送,也不需要老人家走太多路,實在不曉得為什麼媽媽不再願意出門了!」
而今年農曆年假短,老母親卻罕見提出要出門度假,而且指定要姨媽(母親的妹妹)一起去。細問之下才發現,原來姨丈去年中過世,但他們的兒孫多半旅居國外,擔心過年氣氛冷清,老母親主動提出邀約姨媽一同出遊,最後賴老師全家人開心出門,三代同堂度過了愉快的春節假期。

漏尿、怕內急 有苦難言

很多長輩原本不是「居家型」,但隨著年齡愈來愈大,卻寧可宅在家、拒絕出門。老齡身心專家、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吳佳璇表示,老人家不願出遊,其實多半有「不能說的祕密」。
門診曾收治一名80多歲阿嬤,因為長期有漏尿問題,卻因個性拘謹,不好意思跟家人說,也一直拖著沒去看醫師,更不願意跟家人一起出去玩。後來在身心科診間,阿嬤無意間透露這個長年祕密,也透過醫師轉介至泌尿科治療。

怕成為包袱 怕兒孫嫌煩

「很多長者不願出門,是因為生理因素。」吳佳璇說,除了常見的如廁問題之外,還有老人家怕迷路,擔心走路太慢要人等候,也有人因為有睡午覺或是早睡早起等習慣。很多長者不希望自己在旅途中成為家人的「包袱」而敗壞遊興,因此在出遊前不妨多溝通,了解長輩的擔憂與需求,是行前最需要注意,卻往往被忽略的項目。
此外,有些老人家不願和家人一同出門,是因為跟兒孫們沒有共同的興趣或話題。吳佳璇建議,有時候長輩不願意一同出遊,但若有年齡相近或是感情較好的家人一起去,反而能說服其出遊意願,因此在安排出遊行程時,也可以找個伴,讓長輩不會有孤單的感覺。

失智發病初期 培養出遊習慣

有些民眾因為家有失智長者,而減少全家一起出遊的頻率,免得老人家走失。台北市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認為,確實有很多失智長輩不太願意出門,也有很多家屬認為帶失智者出門很麻煩,寧可捨棄全家出遊。其實帶失智長輩出遊並不困難,但是需預防在陌生環境可能遇到的問題,像是情緒上的焦慮或是走失等。
例如有些失智長輩去到陌生環境會感到不安、害怕,直嚷著要回家,或是看到陌生人感到手足無措。因此若要帶失智老人出遊,特別需注意他的習慣及個性,並挑選老人家有類似生活經驗,或是熟悉的環境出遊。
若要帶失智長者出遊,也可以從發病初期就培養帶老人家出門的習慣,三不五時就出門走走,也能減少失智老人出門旅行的焦慮。

無法舊地重遊 換個方式喚起回憶

陳亮恭表示,帶長輩出遊,最好以短距離的地點為佳,可選擇長輩熟悉或是曾經去過的地方舊地重遊。
也有不少失智病患會主動要求家人帶他去舊地重遊,有人想去年幼時居住過的鄉間看牛,也有年輕時行商的失智患者,一直嚷著要搭飛機去曾去過的國家重遊。陳亮恭說,有的時候家屬無法一直替老人圓夢,卻可以換個方式滿足失智長輩的心願,例如陪伴長輩去鄉下走走,或是去機場看飛機,都可以喚起長輩腦海中那份似曾相識的感覺。

出遊小物

女用防漏安心褲(100cc 輕失禁適用)
日本手工精製,針對輕失禁婦女所設計的防漏內褲,吸水、消臭又輕薄,隨時保持清爽,不怕外出不便。
【哪裡買】樂齡網
女用防漏安心褲 記者陳立凱/攝影
女用防漏安心褲 記者陳立凱/攝影
MoonStar男用運動鞋
日本製鞋大廠專為男性的步行所設計,5E超寬楦、防水設計及柔軟輕量化,晴天雨天都適合出外散步。免綁鞋帶,穿脫方便。
【哪裡買】樂齡網
MoonStar男用運動鞋 記者陳立凱/攝影
MoonStar男用運動鞋 記者陳立凱/攝影

每千人有3人患思覺失調 醫:越晚就醫越無病識感

2017-03-04 22:59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台灣的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盛行率約千分之三,醫師指出,患者在發病早期具病識感、能自覺突然出現的幻聽、幻覺或心理狀態可能不正常,但若未即時治療,隨著時間增加,患者會主動去解釋這些特別的經驗,越解釋就形成越穩固的想法,逐漸失去病識感,治療更困難。
思覺失調症患者會出現幻聽或常有別人處處針對自己的念頭。振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嚴烽彰說明,外界刺激訊息會透過腦內神經細胞層層傳遞,最終作出適當回應,而負責神經細胞間聯繫的就是神經傳導物質。
其中一種神經傳導物質「麩胺酸」能活化神經細胞,讓掌管思考與決策的額葉興奮,另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則會影響人們的情緒,不過,思覺失調症患者腦內的「麩胺酸」NMDA受體功能低落,使得感覺與思考失調,易釀成錯亂、妄想,同時患者的「多巴胺」分泌較旺盛,也會讓思想與知覺變得非常敏感。
思覺失調症若不積極治療,將不斷惡化至無法自我照顧。嚴烽彰說,患者「麩胺酸」受體NMDA的功能不佳,無法有效活化腦葉,長期下來將導致前額葉外側皮質與顳葉皮質萎縮,發病2、30年內將萎縮5至10%;過去不少患者在青春期或2、30歲時發病,隨著病情惡化逐漸影響生活功能,至5、60歲時便退化為失智狀態,因此百年前法國稱思覺失調症為「早衰型失智症」。
患者病識感也會隨著疾病惡化逐漸消失,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胡海國指出,患者在發病早期還具病識感,知道自己與正常人似乎有點不一樣,若此時未加以治療,隨著病發頻率增加,患者會開始主動去解釋自己感受到的經驗,越常解釋,就會漸漸形成穩固的想法,同時逐漸失去病識感,治療將越顯困難。
隨著抗精神病藥物演進,新藥普遍改善患者生活品質,越早發現與治療效果越佳。嚴烽彰說,過去第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強,常見患者身體僵硬、走路緩慢、流口水等都不是疾病表現,而是藥物副作用;近年藥物推陳出新,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能調節神經傳導物質受體、而非完全阻斷,因此神經傳導物質仍能發揮適當作用,讓患者腦部活化程度較好,表情也較自然不呆滯,患者若及早且積極治療,最好的狀況仍能結婚、生小孩。
胡海國說,發病早期階段甚至不見得要用藥,調整生活節奏、將壓力降到最低就能正常工作生活;後期的治療除了投藥,患者宜找到有興趣、能激發生活熱情的事務,同時必須注意兼顧現實面,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建立規律生活步調。此外,病人的個性也是治療的關鍵之一,「喜歡跟人聊天、溝通,可以打開心胸談,一般治療效果都比較好。」
台灣的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千分之三,醫師指出,患者在發病早期具病識感、能自覺突然出...
台灣的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千分之三,醫師指出,患者在發病早期具病識感、能自覺突然出現的幻聽、幻覺或心理狀態可能不正常,但若未即時治療,隨著時間增加,患者會主動去解釋這些特別的經驗,越解釋就形成越穩固的想法,逐漸失去病識感,治療更困難。記者羅真/攝影

家人關係/天天探望母親

2017-03-04 07:52聯合報 陳文榮(新北林口)
早晨打電話與老友聊天,他向我提起他那位孝順的女兒。
老友已是八十多歲高齡,兒女也早早成家立業,他與太太退休後就參加各種社團,四處遊山玩水,羨煞眾親友。直到某天,他發現太太炒的菜鹹得離譜,過幾天又發現她把拖鞋用報紙包起來放進冷凍庫,然後是單獨外出時找不到回家的路,失蹤多次。到醫院檢查後,確定太太罹患了失智症
往昔的美好生活一夕變調,假日裡全家的歡樂笑聲也消失了。
老友一個人全天候照顧,老人照顧老人,體能不堪負荷,加上兒子和媳婦居住在外縣市,開車回家要兩個鐘頭,假日才能回家探望;女兒則嫁到隔壁市鎮,回娘家騎機車單程要四十分鐘,遂申請外籍看護協助。
老友告訴我,他女兒任職金融業,總是一大早先回娘家探望母親再去上班,但他太太退化得很快,連家人都認不得了。有天氣象局發布颱風警報,他打電話阻止女兒回家探望,他女兒卻說:「不回家看一下,整天心神不寧,我還是要回去,會注意安全。」
當老友的女兒抵達時早已全身濕透,堅持即使母親不認得她了,也要天天陪母親說話。老友深受感動,我也為他慶幸,擁有女兒這個依靠。

老年聽障增加失智風險 耳鳴、耳悶是警訊

2017-03-03 11:34聯合報 記者黃安琪╱即時報導
醫師提醒,男性從45歲、女性從55歲開始,聽力就會逐漸因老化而退化,若出現耳鳴、...
醫師提醒,男性從45歲、女性從55歲開始,聽力就會逐漸因老化而退化,若出現耳鳴、耳悶或突然聽不太清楚聲音,應就醫檢查。報系資料照。
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至少3成有聽力障礙,老人家聽障問題,是引起失智症的風險因子之一。醫師指出,國內有16%長者有聽障合併失智問題,提醒45歲後聽力開始逐漸退化,若日常生活出現耳鳴、眩暈等症狀,應進一步進行聽力篩檢。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楊宗翰表示,長者罹患聽力障礙後,因聽力變差影響人際溝通、變得較少與外界接觸,缺乏腦部刺激,因而加速退化,是引起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美國研究發現,長者得到聽障後,失智風險較正常聽力老人提高1.24或1.27倍,隨著聽障程度越重,風險越高。
門診經驗觀察,楊宗翰發現,許多長者在聽力出現問題、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後,至醫院就診才發現已同時有輕微失智症,進行一般的純音聽力篩檢較困難,無法分辨測試的聲音來自左耳或右耳,必須做腦幹反應聽力檢查才能確診,治療需裝設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
根據國內研究分析,65歲以上長者有聽力障礙,且合併失智症的患者占16%,但本身沒有聽力障礙,卻也逐漸發展成失智的患者有12%,患有聽障的長者罹患失智症的比率較多,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老年聽障的因子,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任力博宏說,可分為感音神經退化、傳導性神經受損和混合型三類,其中老年最常見為第一種,因年紀增長自然引起的退化現象,聽覺刺激變少後,降低對大腦聽覺皮質層的刺激,進而減少連結到運動、情緒、說話等次級區的刺激,甚至對認知、情緒皆可能有影響。
力博宏提醒,年輕時就應減少曝露在噪音環境中、降低個人娛樂設備使用量,且感冒病毒也會引起聽力問題,男性從45歲、女性從55歲開始,聽力就會逐漸因老化而退化,若出現耳鳴、耳悶或突然聽不太清楚聲音,應就醫檢查。

定期做舉重 可延緩記憶減退

2017-02-22 18:58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21日電
美國老人醫學會的報告指出,定期做重量運動,可減緩記憶減退。示意圖,擷自Ingim...美國老人醫學會的報告指出,定期做重量運動,可減緩記憶減退。示意圖,擷自Ingimage。
一項針對具有失智症初期徵候病患的最新研究顯示,定期做舉重運動,可讓腦部更健康。
這項日前發表在美國老人醫學會(AGS)期刊的報告,是最新一個認為身體健康與腦部健康有關的研究;過去也有相關研究指出,舉重運動可延緩老年人記憶減退。
這項研究是要求一組年齡在55至86歲、具有「輕度認知功能損傷」(MCI)的病患,進行舉重運動和腦部訓練。MCI被視為介於正常老化的認知功能衰退,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之間的一個階段。
研究人員發現,增強力量與參與者腦部功能更好之間,具有因果關係;儘管參與者的人數有限,此發現是否廣泛適用仍不清楚。
不過,研究人員依據此發現,仍建議民眾應多做舉重運動,以讓社會上有更多較健康的老化人口。據估計在2050年前,全世界將有1億3500萬人罹患老年癡呆症。
其中一名研究人員馬夫洛斯表示:「人們身體愈強壯,可讓腦部獲得更大的益處。」他並指出:「我們讓更多人做類似舉重的健身訓練,就更可能會有較健康的老化人口。」
不過,馬夫洛斯也強調,重點在於病患要確保經常做這類運動,每周至少兩次,並且是高強度方式,以使力量的增加達到最大的效果,此舉可讓病患的腦部獲得最大益處。
另一名參與該研究的專家指出,該研究的「下一步」將研究肌力的增加,是否與腦部大小的增加有直接關聯。

【全民心理學】舒霖/你是誰

2017/02/23 11:07:38 聯合報 文/舒霖

「所以我跟你說啊,這個女人很可怕……」不良於行的阿公,每回做完復健後便會掛號諮詢...
「所以我跟你說啊,這個女人很可怕……」不良於行的阿公,每回做完復健後便會掛號諮詢。 圖/圖倪
雖然失智症目前仍無藥可以治癒,
但養成活絡腦神經通道的一些習慣,
最好還能從該「打開感知」的習慣中感受快樂,
應是滿確定的方向……
「所以我跟你說啊,這個女人很可怕……」不良於行的阿公,每回做完復健後便會掛號諮詢。
「對,上回你跟我說了。」光一副「愛聽故事」貌是不夠的,對個案講述內容能認真記住,才是心理治療的密技。
「是喔,我就說嘛!這女人真的很可怕……」只見阿公點頭不過兩秒,就繼續「回放」已講過多次的內容。
當被護理站的同事問起:「你跟失智阿公這樣談有療效嗎?」我只能笑笑。以阿公當下狀況,順利來醫院又平安返家就很不簡單了。
「如果來跟心理師說說話,能讓他保有跨出家門的動力,也算有助其不退步吧!」我會這樣跟自己說,畢竟心理師也很需要一些安慰。
怎知沒多久,阿公竟得由家屬帶著來諮詢。原來,近一個月內數次走失的他,仍鬧著要來醫院復健,嘟囔著要與心理師講話。妙的是,阿公見著了我卻不開口,心急的家屬問他:「你不是說想跟心理師聊天嗎?」最終等到的,是阿公冒出一句:「你是誰?」現場所有人面面相覷。

如果記憶終將流失,「我」還剩什麼?

身處高齡社會,記憶流失絕非這位阿公的專利。要是真能什麼都遺忘也就算了,但明明就有印象,卻怎樣也想不起來,才更教人沮喪。
在臨床上觀察到,令失智個案最苦痛的,不在於遺忘本身,而是被一步步逼著「確認」自己真是不如以往,還得吞下一生累積都將快速歸零的不堪。這也說明了何以在確診罹患失智症時,當事人往往同步顯得易怒與憂鬱,甚至會產生厭世輕生念頭。更麻煩的是,失智的腦子有時會憑空多出某種感覺,或胡亂插入一些記憶:懷疑家人拿錢,認定另一半偷情等等,這往往也讓照顧他們的至親在情緒上難以承受。
雖然目前尚無治療失智症的方子問世,但從許多研究中發現,就算記憶不斷流失,養成多年的習慣卻可長存。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的第一章就提到:即使受了腦傷的尤金對實驗要求的記憶力撐不到幾秒,但只要當「轉角某幾棵樹」或是「郵箱位置」等充當提示訊號能固定不變,那麼就算一出門便認不出自家房子的他,也能因著習慣而次次找到回家之路。不過,這同時也說明了無論尤金肚子餓不餓,只要過往建立的提示訊號一出現,例如「聽到廣播」或「澆完花」,他就會自動照著存於基底核(basal ganglia)的劇本去打開冰箱弄吃的,就算一連吃三、四次早餐也毫不奇怪。

乾脆妙答「我知道你是誰,但我偏不說。」

家父在去年一連寫了三本《回到五(六、七)○年代》,然畢竟是上了年紀,肩頸跟手臂會不時緊繃,這時我索性權充按摩師,好好幫他「敲打」一番。反正身心本相通,能適時疏通放鬆,方有本錢繼續書寫。
在按摩時會邊話家常,多以時事開場,最終則以「老病」、「退化」或是「哪位長輩又怎麼怎麼了」收尾。有回父親聊到一位文壇前輩,晚年因略有失智,最討厭別人問他:「你還記不記得我?」但登門拜訪的老友一心就想確保自己沒被他遺忘,哪管得了這麼多。後來,每當這位前輩被問到甚煩時,便聰明地「習慣」妙答:「我知道你是誰,但我偏不說!」
好個「我偏不說」地擺譜,我與父親都笑了。

如果真想留下什麼,除了記憶,就靠習慣

中研院蔡立慧院士以老鼠水迷宮的研究模式進行失智症研究,發現原本已記不得路的失智老鼠,在放到一個快樂的遊戲環境時,居然又能認路找到食物。結論是:存在腦袋裡的記憶沒有真正消失,只是連接這些記憶的神經通道被堵住了。所以,雖然失智症目前仍無藥可以治癒,但養成活絡腦神經通道的一些習慣,最好還能從該「打開感知」的習慣中感受快樂,應是滿確定的方向。
然而,對遲暮之年的長輩而言,要助其養成「打開感知」的習慣,一點也不簡單。瓊恩.艾瑞克森(Joan M. Erikson)在《生命週期完成式》(The Life Cycle Completed)中講到她曾與一些已經沒辦法「參與」家庭生活,且需照護設施幫助的老人相處。這些老人們即便扶著助行器,走路仍有困難,常常只能用奇怪的姿勢站著;等到真要坐下,往往更加危險;待要起身時,又是一次尷尬且沮喪的挑戰。生活如此受限的他們,光能面對已屬奇蹟,實在令人好奇如何還能找到任何新鮮快樂讓其得著滋養。
不過,瓊恩也觀察到,當這些老人們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四季輪替,對藝文作品能欣賞並回應,有親友或團體提供穩定關懷,特別是得到帶著溝通性的觸摸(拍拍背或握握手),使其覺得自己仍被當成一個人對待,而不只是一個需要清潔與搬運的「東西」時,皆可使其活力退化得慢一些。
原來,父親能將五(六、七)○年代的回憶給一本一本寫出來,除了憑藉腦袋中尚存的記憶外,主要是因他長年擔任文字編輯工作,養成了幾乎每天固定彙整資料的習慣啊。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這麼說。人的一生或長或短,避不開的是終將失去。與其不停擔心著「老病死」,何不開始養成「積極品嘗人生各階段滋味」的習慣呢?

2017/12/23

幫老人換尿布?做這行30歲以前可以當老闆

2017-02-21 21:32聯合報 記者李樹人╱即時報導
一談到長照,大部分人直接聯想到老人、失能者,許多年輕人樂於至餐飲、咖啡店打工,卻拒絕照服工作,儘管時薪較高,就是不想照顧老年人,專家指出,長照產業絕非只是「 幫老年人換尿布」,只要有心,在30歲前,就可創業,能成為「照老闆」。
長照計畫從1.0進化至2.0,照護人數從五十多萬,增加至七十多萬,衛福部估計一○六年國內照服人力缺口高達一萬二千九百八十一人,如何讓更多年輕人投入長照產業,注入活水及動力,可說是當務之急,為此,聯合報舉辦「為青年開路—長照人才養成專家會議」,邀請產官學界代表,一起為長照未來把脈,提出建言。
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策略長何振忠表示,絕大部分年輕人願意投入服務業,待在餐廳、咖啡廳等冷氣空間,穿著充滿設計感的制服,外表時尚漂亮,但對於照顧老人等服務業,卻是興趣缺缺。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陳素春直言,國內長照人力不足,問題在於專業形象有待提升,以及薪資待遇不盡理想,以致留任誘因不高。目前照服員月薪約在兩萬至兩萬五,部分服務員月薪雖超過三萬,但仍不具有吸引力,以致眾多領有證照者裹足不前,不願投入長照產業。

●工作多元 還能當照老闆

「照服員職涯是具有願景的!」陳素春說,未來除了提高薪資待遇之外,將透過產學合作,提供實習機會,讓相關科系學生在校期間了解勞動就業市場的需求及前景,如能累積時數及經驗,照服員可晉升為指導員、居服督導員,甚至擔任長照機構業務負責人。陳素春表示,依照現有規定,在政府輔導下,有心投入長照事業的年輕人,在卅歲之前,就可自行創業,成為「照」老闆。
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蔡芳文強調,照顧失能者只是長照產業的一小部分,從實務觀點來看,長照機構工作最多可細分至23種,以雙連安養中心新莊分部來說,工作種類就多達20種,絕非一般人所認為的「幫老年人換尿布」。

●晉升制度 吸引青年投入

如何讓年輕人投入長照產業?蔡芳文認為,晉升制度相當重要,舉例來說,國內部分大學於十年前成立老人服務相關研究所,學生畢業後進入雙連長照體系,已有不少人成為主任,獨當一面,月薪八、九萬,更有八人擔任院長,月薪上看十萬。

●提升專業 完善證照制度

中化銀髮總經理李宗勇則建議政府,建立完善的照服證照制度,且採服務專業分級來收費,藉此提高薪資,例如,打理一般高齡者生活起居,與失智照護,兩者就是不一樣,後者需要更多專業知識及技能。
聖約翰科技大學校長艾和昌提出新構想,政府如能提供獎勵,補助薪資,不管任何科系學生,只要願意擔任照服員,都可獲得補助,讓更多學生將長照服務視為打工選項之一,就能逐漸改變年輕一代對於長照偏差看法。
聖約大老服系系館建置「老人生活模擬教室」,情境式教學,讓同學能實際操作及體驗老人...
聖約大老服系系館建置「老人生活模擬教室」,情境式教學,讓同學能實際操作及體驗老人輔具設備。圖/聖約翰科技大學提供
聖約大老服系同學穿上老化模擬裝備實際體驗高齡者在行動、視覺、聽覺、觸覺、靈活度等...
聖約大老服系同學穿上老化模擬裝備實際體驗高齡者在行動、視覺、聽覺、觸覺、靈活度等身體機能退化的情況。圖/聖約翰科技大學提供

照服員薪水低?衛福部承諾加薪

2017-02-21 21:35聯合報 記者李樹人╱即時報導
幫老人家洗澡,整理大小便,協助基本復健,27歲可宣每次與朋友聊到工作內容時,對方總是露出難以置信的眼神,時下年輕人怎可能做這些工作,但可宣卻樂於其中,身為虔誠基督教友的她,始終認為老人是可愛的,應該被好好珍惜與對待。
大學就讀生物科技科系的可宣,畢業後原本從事相關領域, 在阿公生病住院時,第一次接觸到長照領域,並了解到長照服務的重要性,在阿公過世之後,毅然決然地轉職至長照,從基層做起,目前擔任居家照服員
可宣指出,在宗教力量的支持下,即使面對沒有意識的失能者,或是胡言亂語的失智患者,她仍然保有熱情,希望被照顧者可能感受到她的愛、溫暖及關心,不覺得孤單。
即使對於長照充滿熱情,但現實薪資卻令可宣灰心,這也是爸爸反對她擔任居家服務員的重要原因,她說,居家服務員時薪並不高,可能比基本工資高不了多少,沒有底薪, 必須接到案子,才有收入,有時月薪還不到兩萬元。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陳素春指出,想讓年輕人投入長照,必須有足夠誘因,未來將採加成制度,依照不同時段、情況及地區,給予不同的薪資,例如,假日或夜間出勤,照顧失智等難度較高患者、服務對象居家偏遠地區,照服員就能獲得較優渥的薪資。

●衛福部新式支付 再加津貼補助

此外,衛福部從今年第二、第三季起,將實施新式支付制度,應該在四月就會對外公布,希望照服員月薪均能在3萬元以上。再者,照服員工作時數如累積超過130個小時,每個月可獲得5千元交通津貼。
另外,衛福部正與教育部討論產學合作,希望未來二技、四技、大學在畢業之前均能取得督導、照管、照服員等證照,並提供半工半讀機會,為年輕學子鋪好最後一哩路,讓大家畢業後順利投入長照職場。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陳素春指出,想讓年輕人投入長照,必須有足夠誘因,未來將採加成制...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陳素春指出,想讓年輕人投入長照,必須有足夠誘因,未來將採加成制度,依照不同時段、情況及地區,給予不同的薪資。記者陳柏亨/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