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約有26萬失智人口,估計民國150年將成長至85萬人,但當前多數輕度的患者與家屬不具病識感或不願承認自己失智,部分患者則因交通不便,未接受延緩退化的服務資源。
對此,有醫師認為,政府除了加強宣導外,針對不願或無法出門的長者,可考慮在居家訪視時順便帶入衛教等資源,此時有賴中央各單位與各服務單位間有效的整合。立委吳玉琴也批評,政府部門習慣性分工,「一個人的需求,切成不同部門來提供,這個邏輯讓人看不到溫度。」
因應失智人口快速增加,衛福部102年公告「台灣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隔年開始執行至去年底告一段落。台灣失智症協會等單位為催生新版綱領、凝聚民間共識,近日陸續在花蓮、台北、台中、高雄辦理公民論壇,台北場於今日舉行。
為恭醫院社區健康課課長林冬蘭指出,多數輕度失智症患者不具病識感、不願承認失智或者不瞭解輕度失智也會逐漸惡化為失能,因此也不願接觸相關資源。以為恭醫院為協助輕度患者延緩退化而推動的「瑞智學堂」為例,目前學員僅10到12位,但卻是花半年的時間才讓他們願意走出家門。
除了政府與媒體的宣導不足,林冬蘭說,鄉下地區的交通問題非常重要。在偏鄉,不少年輕人出外工作,沒有人陪伴與接送長者,既有的復康巴士資源是針對失能者而非失智者,因此醫院都須自己接送。
也有在第一線服務的社工觀察到,經常使用「瑞智學堂」等資源的長者都是社經地位高的,會安排週一、週三到某個單位參加活動,週二、四、六則使用另一處服務,而住家較偏遠、沒有兒女接送或是不願出門的長者則始終沒有觸及這些資源。期望長照2.0中的個案管理與交送接送服務未來能在這樣的情況中發揮效果。
然而,有些病人與家屬就是不願出門,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庚醫院北院區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認為,不一定要堅持將他們帶出來,可考慮在居家訪視時順便帶入相關的資源,如衛教師或個案管理師進行較多元的服務,此時,便有賴中央各單位與各服務單位間有效的整合。
立委吳玉琴也提到,行政部門很習慣分工,例如在失智症防治上,什麼項目由社家署負責、什麼項目由國健署負責、什麼項目由心口司負責,「一個人的需求,切成不同部門來提供,而沒有以人為本來規劃,政策成果都是量化數字,這個邏輯讓人看不到溫度。」
●有失智症10大警訊,可至神經內科或精神科檢查確認:
1. 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
2.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3.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4.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5. 閱讀、判斷遠近、顏色等有困難
6.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7.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找回能力
8. 判斷力變差
9. 不想上班或參與社交活動
10. 情緒和個性改變
●資源洽詢專線:0800-474-580
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