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30

健康你我他/投其所好 轉移負能量 照顧更上手

2016-11-30 02:38聯合報 文/巫瑩慧(台北大安)
我的婆婆一向生性樂觀,而且與人為善。到了80多歲時,還每天排滿行程,非常獨立自主。不過,一場颱風淹入住家後,家人發現她陸續出現記憶力退化、懷疑別人偷錢、封住窗戶、囤積藥物和個性易怒等現象。由於拒絕就醫,所以延遲到兩年後跌斷腿住院治療時,才確定為失智症。
在13年的病程中,她和所有患者一樣,經歷了認知和身體功能的退化,以及令人困擾的問題行為。還好,我和先生的姐姐,從診斷後就開始加入失智症的家屬支持團體。所以,在照顧的挑戰中,可以比較正確的學習應對方式,以下摘錄一些變通重點。
輕度時,鼓勵她重新寫毛筆字和過去擅長的打油詩,然後將成果貼在牆上與人分享。還有,陪伴參加藝術創作、烹飪和體適能課程,保持大腦和肢體刺激,增進人際互動;中度時,維持活動參與,必要時做部分的協助。同時將她以往創作的小品,存入電腦,放大字體輸出護貝,讓她保留文字的記憶和享受朗朗上口的樂趣。重度時,用智慧型手機拍攝生活的美好,尤其是她喜歡的花花草草,做彼此溝通的素材。另外,購買擬嬰兒的娃娃(如圖),喚起母愛的本性,同時也兼具穩定情緒的功能。在這個階段,生活或參加活動,脫序頻率比較高,娃娃、大小相符的絨毛動物或手機上的照片,都可以派上用場,轉移負面反應。
另外,每天規律作息、肢體復健、逛街或上菜市場,和小朋友或過往的人群打招呼,都是保持愉快心情,減少躁動或抗拒的方法。雖然患者記憶和所有功能不斷在流失,但是即使到重度,或多或少都還保有一些功能。我的婆婆到臨終前都還可以看字、朗讀,即使不見得了解意思,甚至不會按次序唸。只要沒有安全顧慮,盡量投其所好,讓他們發揮仍擁有的能力。這種良性互動,不但可以增進生活意義,也可以讓照顧更上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