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0

團體家屋 打造長輩第二個家 失智爺奶也能尊嚴生活

2016-08-31 15:52
【文/李政青;攝影/澄攝影】
失智症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嚴重時常讓照顧的家屬身心俱疲,影響彼此的生活品質。在失智症者團體家屋,透過專業人員的照顧,可以讓失智老人過著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一位八十八歲的阿嬤因年老失智,兒子雇請一位本籍看護外加一位外籍看護在家照顧,兩人聯手卻無法應付阿嬤失智的狀況:餵食飯菜都不吃,連嘴巴也不張開;作息時間日夜顛倒,半夜常要人帶她去上廁所;情緒不穩時會有攻擊行為。由於不好照顧,看護來一個走一個,甚至因情緒失控出手打了阿嬤。沒想到,搬進心佳家屋後,阿嬤居然能夠自己吃飯了,兒子終於放下心中的石頭。
以家的模式照顧失智長者
心佳家屋是全台灣第六間照顧失智症老人的團體家屋,位在台中市清水區公所旁邊,由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負責營運,今年才剛開張。團體家屋(Group Home)是近年來新興的失智症老人照護方式,主要提供一種小規模,生活環境家庭化及照顧服務個別化的服務模式,希望提高其自主生活能力,延緩退化的速度。相較於常見的機構式照護,這裡的空間規畫和一般家庭相仿,有共用的客廳、餐廳、廚房、廁所,也有個人專用的臥室與廁所。目前全國共有七處團體家屋,台中市就涵蓋兩處,數量是全國第一,很多縣市連一間也沒有。
心佳家屋專門服務中、重度的失智老人,所有的照護服務員都受過失智症專業訓練,並擁有...
心佳家屋專門服務中、重度的失智老人,所有的照護服務員都受過失智症專業訓練,並擁有照顧服務員證照。
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趙明明表示,照顧失能長輩和失智長輩很不一樣,失能長輩是身體功能不好,但失智長輩是身體功能好,活動力也好。因長輩失智後,經常會出現遊走、日夜顛倒、攻擊、視幻覺等行為,很不容易照顧,所以政府規定,每八位失能長輩需要一位照顧服務員,但每三位失智長輩就需要一位照顧服務員。
部分機構在方便照顧的考量下,會對失智長輩加以約束;將他們固定在床上或椅子上,限制長輩的活動,或者用藥讓他們鎮靜。儘管這都在法規准許的範圍內,但長期下來,反而會讓長輩退化得更快。「有專業人員照顧,失智長輩會有一些進步,或不要退步的太快;但沒有專業的照顧,長輩退步的速度有時連家人都無法接受。」趙明明說。
盡力維持長輩自立生活的尊嚴
心佳家屋專門服務中、重度的失智老人,所有的照護服務員都受過失智症專業訓練,並擁有照顧服務員證照。他們將復健融入日常生活中,早上帶著長輩們一起做體操、做家事,也帶他們外出逛逛、買東西。因為離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很近,有展覽時常會大家手牽手一起過去看。每逢節慶時,如元宵節搓湯圓、端午節包粽子,更是少不了的活動。
為了訓練長輩們自主生活的能力,心佳家屋會依據個人喜好、興趣,制訂個別生活照顧計畫。有的長輩原本因為會隨意大小便而必須包尿布,來這邊之後,照服員會盡量溝通,請他們有需要的時候說一聲,由照服員帶去如廁,晚上睡覺時才穿復健褲,有時會視需要再墊個小尿布。
照顧失智長輩,最重要的是陪伴,讓他們能夠維持自立生活的尊嚴。
照顧失智長輩,最重要的是陪伴,讓他們能夠維持自立生活的尊嚴。
許多長輩的作息不穩定,心佳家屋會嘗試協助調整。每天早上六點半是吃早餐的時間,如果長輩前一晚狀況較混亂,可以容許睡到早上十點,讓他們有足夠的睡眠。大部分長輩都還有做簡單家事的能力,例如:澆水、掃地、摺衣服、撿菜、分菜,縫抱枕等,在長輩協助做事後,照服員都會加以鼓勵,希望他們獲得成就感後,能有更好的表現和生活品質。
每位長輩都是獨特個案
「帶領長輩的過程要慢慢磨合,包含我們自己的心態,也都要調整。」心佳家屋組長江瑞敏談起自己近一年的工作感想。剛開始,照服員總是習慣為長輩做很多事,有一天,外聘督導李光廷博士看到後,便提醒工作夥伴:「你為什麼要餵他?怎麼不讓他自己吃?」大家聽到後,才慢慢改變習慣,瞭解自己的工作重點是陪伴長輩,讓他們能夠維持自立生活的尊嚴。
團家生活雖有基本的模式,但還是會依照長輩個別的狀況做調整。每個長輩都有自己的身心狀況及人生故事,家屬的背景也都不一樣,江瑞敏苦笑著說,「其實困難處處有,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工作態度。」
看到家屋的長輩狀況一天比一天好,照服員即使再累,也還是開心不已。畢竟每個人都會變老,今天為長輩所做的努力,日後自己也可能用得到。
【完整內容請見《臺中好生活》2016年9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