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裝置互動、機器人示範 博物館為老人動起來

2016-09-11 13:13聯合晚報 記者何定照╱即時報導
祖孫共學、老人劇場、高齡相關特展、提供大字簡介……高齡化的台灣,博物館該做什麼調整?台南藝術大學與台灣博物館在文化部支持下主辦「博物館創齡行動深根計畫」,與博物館界啟動「博物館創齡行動聯盟」,並舉行相關論壇,提出因應時代變化的辦法。
台南藝術大學文博學院院長劉婉珍表示,她深感老人應是未來社會最重要的資產,關注「創齡」(creative aging)議題多年,去年獲文化部司長陳冠甫支持,發動四年期「博物館創齡行動深根計畫」,今年起啟動。
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表示,館方長期關注銀髮族觀眾需要,早早舉辦各類相關活動,如戲劇導覽、DIY手作、歷史趣活動等,也提供大字簡介、老花眼鏡擴視機,乃至輪椅、拐杖、折疊椅等出借需求。
王長華說,在展覽方面,館方也使用音像資料、記憶盒等,讓民眾把記憶物件放進去,用以作為歷史紀錄及療癒。館方暑假已跟高中生合作,讓包括維冠大樓倒塌者等從記憶箱中自我療癒,年底將跟老人合作,把能量擴大。另也舉辦迷你劇場等,用文夏等台灣老歌,喚起觀眾記憶。
「因應高齡社會,要用預防概念。」王長華說,館方看到銀髮族增加趨勢,早早積極與長者互動,老人們也感動回饋。目前館方收藏92000件物件中,四分之一來自老人及其後代捐贈,即是回饋。
博物館學會理事長、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表示,博物館身為社會機構,不該只累積物件,而要能回應社會文化的改變。博物館學會近年也成立友善平權委員會,希望針對不同民眾給予需要,銀髮族正是主要群眾。
張譽騰說,史博館也推出祖孫共學活動,並有高齡觀眾焦點座談會,跟周遭醫院、健康中心舉辦活動。「這現在看來是為老人做,10年、20年後是為我們自己而做。」
張譽騰表示,他的太太也自德國引進「親愛的我老了」(Dialogue with Time)特展,目前正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行。展覽中設計各種互動裝置,讓觀者體會老人需要,如手持鑰匙伸進鑰匙孔,孔卻會不斷動,讓人體會老人手抖無法開門狀況,也有機器人pepper示範如何照顧老人。明年4至6月該展還將在高雄市科工館舉行。
台博館近年跟果陀劇場合作活化歷史舞台劇,邀請老人演出,今年也將持續,並推出老人快樂學堂活動。台灣美術館館長蕭宗煌,則透過獨居老人和學齡前兒童共同創作、藝術治療失智者、高齡者導覽,來為銀髮族提供服務。
十三行博物館則有老人共餐,每周二還舉行樂齡活動,透過「考古考骨」、手作活動、教導失智症與家屬運用博物館資源等,提供服務。
文化部司長陳冠甫表示,時代快速轉變,1988年他曾與李幸長發起無殼蝸牛活動,如今台灣空屋率在全球名列前茅,閒置資金數十兆,年輕人仍買不起房子,都跟台灣老化速度相關。文化部發起社造3.0,希望營造互利共老的社會,期待博物館跟地方文化館結合,成為地方營造重要環節,提供老人照顧、老人知識學的中心,提供更多社會功能。
博物館創齡論壇。記者何定照/攝影
博物館創齡論壇。記者何定照/攝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