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度認知障礙別輕忽,10%到15%可能失智。
- 持續動腦,就有機會逆轉失智風險。
67歲陳伯伯過去做生意,一直對自己的記憶力引以為傲,但最近兩年,他發現有些好久不見的朋友,他竟然叫不出名字,也常忘記太太交代他買的東西。台北榮總為陳伯伯做簡易智能測驗(MMSE),發現他有典型輕度認知障礙,雖然日常生活仍可自理,但醫師提醒他多「動腦」,包括運動、玩牌與朋友聚會等,避免惡化轉為失智症。
北榮神經內科團隊發現,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只要持續規律「動腦」,惡化成失智症的風險能降低。 記者鄧桂芬/攝影
記憶力不佳 輕度認知障礙警訊
若忘東忘西,重複發問、忘記約會時間及地點、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學習新事物出現困難,這些都會輕度認知障礙的早期警訊。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傅中玲表示,輕度認知障礙介於正常老化與輕度失智症間的過度階段,好發五、六十歲以上成人,雖常忘東忘西,但生活還可自理。根據統計,約10%到15%可能惡化成失智症,比起正常老化的1%,高出10倍。
收治陳伯伯的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世彬表示,陳伯伯一開始的MMSE滿分30分,但請他記住12項物品,20分鐘後他只記得4項。兩年後再測驗,分數少了3分,這失去的3分剛好就是測試記憶力。經過腦部磁振造影檢查、類澱粉正子斷層攝影,證實他的海馬迴有白質病變、類澱粉堆積,屬失智症前期病變。
防止輕度認知障礙
●認識早期警訊
1.記憶衰退,忘東忘西,重複發問。
2.忘記約會時間及地點
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
4.學習新事物出現困難。
●控制危險因子
飲食清淡,使用不飽合油脂,控制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
動動腦防退化
多看報章雜誌、寫作、打橋牌、繪畫、園藝、烹飪、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有氧運動、瑜珈、太極拳等。
資料來源/北榮神經醫學中心
製表/鄧桂芬
輕度認知障礙 可能恢復正常老化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王署君說,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國內目前約24萬名失智患者和57萬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相當於一個苗栗縣總人口數。面對高齡化社會,失智症勢必是台灣面臨的一大挑戰。
幸好,並非所有輕度認知障礙都會惡化成失智症,甚至有機會恢復為正常老化。為了找出影響因子,北榮自2012年10月開始,追蹤87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平均年齡47歲,追蹤3年後,其中24人轉變為失智症。
不喜歡動腦者 失智機會大增
分析發現,影響因子在於「是否持續動腦」,包括經常閱讀、玩牌、下棋、運動、彈奏樂器或玩數獨等活動。喜歡動腦者,約一成轉化成失智症,不喜歡動腦的人,有4成3機會失智。另外,接受MMSE測驗,分數較低的人,也有較高的惡化風險。
菸酒、肥胖…失智危險因子
傅中玲建議,民眾平時要多「動腦」,還要控制失智危險因子,包括抽菸、過度飲酒、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當發現記憶力無法與過去相比時,應及早就醫,65歲以上老人更應每年做一次認知檢查,減少失智風險。
聯合報/鄧桂芬 報導
聯合報/林新輝、唐元元、楊殿宏 製作
主圖/鄧桂芬 攝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