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9

忘東忘西要注意 患失智症風險增

2015-12-29 16:40 中央社 台北29日電

67歲陳先生記憶力衰退,叫不出朋友名字、忘記約會地點,是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台北榮總追蹤發現,這類患者若沒有持續規則動腦,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3倍。
陳先生過去經營生意,目前退休在家,平日健康狀況良好,也以記性好自傲。但最近一兩年記憶力有減退現象,有些久未見面的朋友,他居然叫不出姓名、學習新東西也很難記住,就醫檢查時,醫生請他記憶12樣物品,20分鐘後,他只能記得4樣。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傅中玲表示,陳先生是典型的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輕度認知障礙是介於正常和失智之間的狀況。診斷標準是基本日常生活功能正常,可能在複雜的測驗上有障礙,但未達失智症的標準。經由類澱粉正子斷層攝影發現腦中的確有類澱粉堆積現象。
北榮神經內科自2012年10月起3年收案輕度認知障礙病患,每年追蹤一次,目前完成一年追蹤者共87人,追蹤率達71.3%,男性46人,女性41人,平均年齡74歲。
傅中玲表示,其中有24人轉成阿茲海默氏症,男性11人、女性13人,相關的危險因子為是否有持續做動腦活動。當沒有規則持續做動腦活動時,會轉成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高4.3倍。
北榮表示,衛生福利部公布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約8.04%有失智症和18.8%有輕度認知障礙。依此推估,台灣目前約有24萬失智患者和57萬(相當於一個苗栗縣總人口數)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合計約有1/4的長者有認知功能障礙。
統計發現,輕度認知障礙個案每年約有10%-15%機率會轉變成失智症,比一般老年人的1%的機會高10倍,尤其是單純失憶型很多將來會演變成阿茲海默氏症,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輕度認知障礙一定會變為失智症。
傅中玲表示,輕度認知障礙轉變成失智的比例的確較高,持續做動腦活動如規則閱讀、玩牌下棋、填字遊戲、彈奏樂器等等是保護因子,民眾應注意是否罹患輕度認知障礙,也應持續做動腦活動,有疑問時應提早就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