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日本教授,是我在日本求學時擔任腦部教學的老師,退休好幾年,同學平常忙碌,趁著好幾年沒見,好不容易把大夥湊齊,決定相約在日本請教授一起聚餐。
80多歲的教授聊起當年在學校的事情歷歷在目,也把大夥在日本校園的生活一點一滴的帶進回憶,席間,有同學們想起年輕時鬧出來的一些笑話,也把老師逗笑了。
久久一次的盛宴可以說是師生盡歡,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年紀已大的教授也該回去休息,沒想到走出包廂,大家紛紛穿鞋,就剩老師在找他的鞋子,這明明是他的鞋子,他卻懷疑自已穿錯,對自己鞋子一點都不熟悉的樣子,令在場的我們驚訝又鼻酸,其實,大家的鞋子自己都穿得好好的了,剩下的那一雙,我們在等老師穿上。
從老師身上學到不少腦科知識的我們,當年求學完就立即回到自己的國家後貢獻所長,多年後,我已在國內神經內科界獲得不錯的認同,其他同學多半也有所成就,當天晚上老師一走,同學們私下就開始討論老師可能是失智了,因為老師講過 「當病患忘掉熟悉的東西,其實就是失智的開始。」當場有人感嘆:教授也是人,研究腦部再怎麼專精,還是敵不過歲月的催化。
有一句台語:「隨講隨忘記,卡講講過去,坐著就杜龜,仙睏睏未去。」這是形容人老的現象,其實也是老人失智的特徵。
最近我就診的個案,也是出現一名80幾歲的退役榮民被女兒帶來就診,在診間提起當年身為大將軍英勇剿匪等豐功偉業一絲不漏,時間、地點正確,毫不含糊,但女兒卻告訴我,有高血壓的爸爸常常忘了自己是否吃過藥,燒開水也會忘記,總是一直重複些他說過的話。
透過一些檢查,這位愛提當年勇的父親確診為失智,女兒第一反應是「不會吧,幾十年前的事情記那麼清楚,怎可能?」
事實上,退化性失智症狀一開始最早的現象就是「過去的事情記得,新的事情卻記不住。」人體控制大腦記憶的海馬迴,就像電腦的CPU無法存取新的東西,但舊的東西因為已經寫入硬碟不會消失,新的記憶卻沒辦法存讀,所以記得過去並不代表沒有失智。
失智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退化性失智,就是俗稱的阿茲海默症,這是屬於漸進性退化,雖然有藥物可抑制,但仍一去不回頭。
但另外一種況的失智是因為內外科疾病引起的非退化性失智:如水腦、感染、內分泌失調等等, 排除這些原因後,失智可以改善。先前治療過一位女患者,下肢水腫、動作緩慢,也是女兒帶來就診,說媽媽把他當成以前傭人,時空背景經常錯亂。
我一看他下肢水腫,認為這可能是一種黏液性水腫,先給這名女性抽了甲狀腺檢查,發現她是甲狀腺功能低下引起的失智,可以用一些甲狀腺素讓她改善,果然在3至6個月後獲得進步,類似失智的病症還有維他命B12缺乏、水腦等,都可以經過內外科治療改善病況。
小中風引起的多發性梗塞失智也很常見,另外失智症好發於7、80歲以上的老人,若出現在5、60歲之前的早發型失智,要注意是否有其他原因,如俗稱狂牛症的庫賈氏症,這種失智來得又急又快,也很難醫治。
有些人擔心自己年紀已大,記憶力不好,那其實是正常的遺忘,現代人容易緊張、焦慮,記憶力出現減退,這也不見得是失智,檢定失智除了血液檢查,我們會幫患者進行失智量表的檢測,並進一步用電腦斷層(CT)或照腦部磁振造影(MRI),看看大腦是否萎縮或硬化,確認是何種形式的失智。
以前人說癡呆,其實就是失智,通常失智者不會自覺,就像喝醉酒的人不會承認自己喝醉,是我們當醫生最具挑戰的一環,因為有病識才能配合就診。失智症通常半年到一年會被發現,但其實已潛伏許久,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統計的資料顯示,教育程度越高,失智越晚發生,因為大腦就像人的體力,越操越勇,上了年紀的人反而要多與人溝通、不要獨群寡居,否則腦部越退化就會失能。
我的日本教授算是高知識份子,但畢竟80多歲了,腦筋再怎麼聰明還是會退化,那一次在日本聚餐後的幾年,我並沒有與教授主動連絡,某一天輾轉從某位同學得知他確實已經失智,內心就像被壓在身上的巨石般沉重,如今的自己雖然是神經內科醫生,反而更增添我對老師與當年在日本求學日子的無限懷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