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7/30

解除阿茲海默症詛咒

科學人2015 年第 162 期 08 月號

撰文/斯蒂克斯(Gary Stix)翻譯/潘震澤

在南美哥倫比亞的一些大家族中,代代相傳某種會引起阿茲海默症的罕見基因突變,家族成員如受詛咒,在50歲之前就可能發病,如今,這群人成為神經科學家研究預防性治療的重要受試者,他們對研究懷抱希望,期待這個長久以來的家族宿命能被改變!

重點提要
■哥倫比亞的神經科醫師洛佩拉在麥德林市外圍的26個大家族成員中發現了某種罕見的遺傳性阿茲海默症。
■這些大家族帶有註定發病的基因突變,人數超過5000人,成為阿茲海默症臨床試驗的重要受試者。
■跨國的「阿茲海默症預防計畫」(The Alzheimer's Prevention Initiative, API)在麥德林市展開了,這些家族受試者在預期發病的年齡之前(有的可長達15年),就服用某個實驗性藥物。
■如果提前預防、而非發病後才治療的預防性試驗成功,將大幅改變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策略。
2007年,阿麗漢卓還是個16歲的年輕女孩,在南美哥倫比亞第二大城麥德林就讀中學。她有著與同齡女孩相同的夢想,也會盡可能擠出課餘時間與朋友到市區年輕人愛去的地方玩樂。
就在那年,阿麗漢卓的母親幽蘭達開始喪失記憶。幽蘭達是位安靜認真的女性,會向訪客打招呼;只不過沒有多久,她又會重複同樣的招呼,一遍又一遍。幽蘭達還不到45歲,就得了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對阿麗漢卓來說,這代表自己的青春年華提早結束了;不論喜歡與否,她都得扛起全職照顧日益失能母親的主要責任。
如今24歲的阿麗漢卓已經搬到附近的科帕卡巴納鎮居住,與阿姨和兩位舅舅、9歲的女兒露娜以及17歲的妹妹卡羅來納(從高中輟學在家幫忙),一起住在一棟混凝土公寓的頂樓。她的母親已經不能說話與行動,大部份的時間都彎身坐在椅子上,51歲的舅舅阿爾貝羅也患有阿茲海默症。每一天,姊妹倆料理三餐,利用管子餵食兩位阿茲海默症長輩、為他們梳洗並抬上床就寢。日復一日重複相同的工作,連生日或假日也不得休息。阿麗漢卓說:「我曾經懷抱希望,也有過計畫:我想繼續讀書,我想當護士,我有太多無法實現的人生夢想??我感覺自己已經老了。」早在母親被正式診斷出阿茲海默症之前,阿麗漢卓對自己的命運已有不祥的預感;她記得自己還是小孩時,就看著母親照顧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外婆。住在地球這個角落的許多人,都有著與阿麗漢卓同樣的經驗:這群散佈在哥倫比亞安蒂奧基亞省超過5000人的26個大家族,屬於一種罕見遺傳性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族群。致病的基因突變位於14號染色體上,源頭可追溯至16世紀西班牙征服者時代,安蒂奧基亞省當地人為這個基因突變取了個別名「派薩」(Paisa),只要從父親或母親一方遺傳了一份突變基因,就註定會在早年發病。
這種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只佔了全球超過3500萬名阿茲海默症病例的1%左右,近來由於美國女星茱莉安摩爾在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中飾演一位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女子,並獲頒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使得該病備受矚目。對於住在麥德林市附近的26個家族、5000多名成員來說,超過20%的人都帶有派薩基因突變;這些帶有突變基因者在50歲之前就會發病。
如今,這些阿茲海默症高罹患風險的安蒂奧基亞省大家族,吸引了全球神經科學家的注意。多年來,科學家一再嘗試發展阿茲海默症療法,但都以失敗告終。研究人員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失敗的藥物試驗後得出結論:一旦疾病的症狀出現,想要遏止病情惡化就已太遲。於是,他們開始把重點放在預防,而非治療:把試驗藥物給予仍然健康的人服用,然後持續追蹤,看他們是否會發病。
這種藥物試驗如果用於一般大眾,是耗時又耗財的工作,因為我們很難預測某人何時、甚或是否發病;但在哥倫比亞的這些家族成員,就不存在這種顧慮。研究人員已召募了帶有基因突變的家族成員,進行某種藥物的臨床試驗,檢驗此藥是否能阻止疾病發作。好幾個世紀以來,這些家族已經接受了與阿茲海默症共存的嚴酷現實,如今他們成了尋求預防性療法的關鍵受試者。 

2015/7/29

我們阻止得了老化嗎?


美國大多數的老年人,在人生最後階段都會出現一、兩種慢性疾病,例如關節炎、糖尿病、心臟病或中風。身體時鐘滴答走動得越久,要面對的失能狀況也就越多。有一小群科學家已開始提倡一種大膽嘗試,他們認為可以停止或甚至調整身體的內在時鐘,讓所有與老化相關的疾病晚一點出現或完全不出現!
百歲人瑞的研究結果暗示這是有可能的。愛因斯坦醫學院老化研究中心主任巴茲萊(Nir Barzilai)說,百歲人瑞能夠活這麼久,是因為他們能避免其他70、80歲老人常會罹患的大多數疾病。針對數百個「超齡」人瑞所做的研究顯示,這些人的疾病通常來得比較晚,也更靠近命終之時。巴茲萊說:「他們就一直活著,一天又一天,然後有一天就壽終正寢了。」
科學家發展各種技術來延長酵母菌、果蠅、大鼠以及猴子的壽命,把這些技術應用到人類似乎是合理的下一步。加州巴克老年研究所的主任甘迺迪(Brain Kennedy)說:「共識正在形成中,把老化研究的結果應用到人類的時候到了!」

由於全球老年人口增加,即便只是延緩老化幾年,對社會的幫助也很大。美國普查局估計,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從2014年的1/7增加到2030年的1/5。2013年全世界估計有4400萬人受苦於失智症,這個數字到2030年,預計會攀升到7600萬,而到2050年時,則會增加到1億3500萬,屆時將沒有足夠的人力來照顧失智的老年人。科學家正在研究的幾個策略中,有三項特別凸出,然而還不甚明白的是:其潛在效益是否超越治療風險?

老人過日子就是在復健 北歐能,臺灣也能


  • 老人過日子就是在復健 北歐能,臺灣也能觀賞相片
    老人過日子就是在復健 北歐能,臺灣也能
老人過日子就是在復健 北歐能,臺灣也能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臺灣將步入高齡社會,立法院已經在今年5月15日三讀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另一項「長期照顧保險法」業已進入一讀,我國長期照顧的歷史新頁,即將展開,但是,臺灣準備好了嗎?
國人對長期照顧的需求逐年攀升,衛福部指出,長照資源和服務模式的發展,是最近兩年重大的議題,包括照顧服務員、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尚需再增加數萬個照顧及醫療人力,不僅長照人力缺口甚大,各界也致力投入長照人力資源的培訓及服務模式發展。
北歐的福利照顧一向是全球標竿,社團法人臺灣職能治療學會與高雄市老人研究發展中心等單位,將於104年7月30日(星期四)及8月1日(星期六)共同舉辦『長期照顧生活功能訓練-北歐與台灣的對話』免費的研討會,深入探討社會大眾所關心的國內長照發展議題,會中邀請挪威「每日生活復健」專家和國內屏東基督教醫院山地門長照據點等六個優秀單位,一同進行台灣和北歐在長期照顧議題的對話。同時還請到衛生福利部社會保險司,詳細介紹我國長期照顧保險法的規劃狀況。
挪威Universitetet I Bergen學者Hanne Tuntland將分享「每日生活復健」,北歐各國推動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生活功能訓練,相當有成效;國內在提供身心障礙者、失能失智老人或兒少障礙者的生活自立功能訓練,享有盛譽的六個國內單位,也針對其服務理念、內容及成效進行深入討論。「每日生活復健」幫助身心機能受損的人,經由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的指導和照顧服務員的協助,讓他們在生活當中,過日子的本身就達到每日復健的效果。這是面對人口老化,少子化社會時,非常必要的服務概念與服務模式典範轉移,北歐在這部份行之有年且成效卓越,值得台灣所參考。

『長期照顧生活功能訓練-北歐與台灣的對話』7月30日將於高雄市政府社會局長青綜合服務中心8樓會議廳舉辦,8月1日在輔仁大學醫學院國璽樓一樓會議廳舉辦。除發揮長照議題倡導及互動討論的功能,期待研討會探討之議題彙整出相關政策建議書,以作為長照服務人力發展的重要指引,亦成為政府施政及相關學術研究之參考,以促進大眾健康福祉。

從《我想念我自己》淺談阿茲海默症:愛永遠不會消失

作者 | 休閒風尚 – 2015年7月29日 下午4:47
「當我失去我自己的時候,我就失去了全世界。」每一天,阿茲海默病人在逐漸失去記憶的同時,是否也逐漸失去了自己?阿茲海默症不是老化的過程,它是一種不可逆的退化性疾病。但是在愛之前,一切都得退讓。讓我們從阿茲海默症出發,一起找到愛存在的地方。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t that their loss is no disaster. ------Elizabeth Bishop

(photo credit: polyband)(photo credit: polyband)


我想念我自己 Still Alice (2014)
改編自2007年莎莉‧潔諾娃的同名小說的電影:Alice Howland,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是全球知名的語言學家。聰明、能幹,是一位事業與家庭一把抓的完美女性。在她50歲的那一年,看似老化的症狀讓本來平凡的生活脫離原來的軌道:短期記憶開始變差、會突然忘記一些熟悉的詞彙或人名,以及失去方向感等等,種種跡象和正子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的結果顯示,Alice 罹患了家族遺傳型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病理機制不明,目前也沒有治療方式。Alice 的病情也隨著時間越來越嚴重:除了短期記憶變差的次數越來越頻繁,Alice 的空間感知也開始錯亂,常常將東西亂放,或是忘記物品的位置;到最後認不得身邊親近的人,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家人或看護的照護。越來越常出現的,不是近期發生的事,而是那些年輕時候的記憶……

每個人都可能是Alice
台灣目前大約每10位65歲以上的長者,就有2位是失智老人;每2位失智老人中,就有1位是阿茲海默患者。你聽過失智症嗎?人們常常把失智症的病灶當成老化的現象,以為是「老歡顛」,它和俗稱老年癡呆症的阿茲海默症?但事實上,失智症不是老化的現象,它和阿茲海默症也沒有你想像的那麼不同。

(photo credit: Reuters)(photo credit: Reuters)

失智症(dementia)是腦部認知退化疾病的總稱,大致可以分為退化性失智症和血管性失智症。症狀除了記憶力的減退,還有其他認知功能的退化,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憂鬱、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photo credit: Malonie health)(photo credit: Malonie health)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 )是失智症的一種,占了大部分失智症的案例,屬於進行性且不可逆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但有極少部分的人會在較年輕時發病,又稱早發性阿茲海默症(early-onset AD),發病年紀從15歲至65歲不等。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海馬迴神經細胞會受到破壞,因此醫師能夠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判斷。

比死亡更難受的是遺忘
失智症前期
輕微的認知障礙
難以記住最近發生的事
早期阿茲海默症狀
語言障礙(詞彙減少、流暢度降低)
動作不協調
中期阿茲海默症狀
語言障礙更加明顯甚至失去讀寫能力
複雜動作不協調
記憶惡化,可能無法認得親近家屬
情緒不穩定
晚期阿茲海默症狀
行動退化,生活完全依賴照護者
語言能力退化,甚至失去談話能力
情感冷漠,但能理解及回應情感刺激

從有記憶以來,生命的片段不斷地累積,成為我們最寶貴的資產,是我們活過的證據。生活中,當我們突然想不起甚麼的時候,很常聽到:「那些突然想不起來的記憶不是不存在,只是暫時找不到,總有一天會想起來。」但是,對於阿茲海默的病人來說,人生的片段一旦遺失了,就永遠找不回來。

(photo credit: Virety)(photo credit: Virety)

我們之所以能夠堅定的看著美好的明天,是因為有充足的昨天作為後盾、踏實的今天作為工具。當你失去了昨天,今天跟明天好像頓時充滿茫然。

每一天,阿茲海默的病人都在面對這樣的茫然,他們在失去記憶,也在失去自己。當我失去我自己的時候,我就失去了全世界。

(photo credit: Nameofthesong)(photo credit: Nameofthesong)

「我不是單純的受苦,我是在奮鬥。我將不斷的奮鬥,為了留住我曾經擁有的一切,為了和『我』保持連結而用力奮鬥著。希望未來我的孩子們,我們的孩子們,不用再承受我所承受的。」阿茲海默症目前還沒有解藥,乙烯膽鹼酶抑制劑、NMD拮抗劑和抗精神藥物等等,都只能減緩症狀而無法有效根治。

「我會持續失去我的記憶,我知道我會,或許明天我就忘記我今天所做的一切,所以我會更加努力地活在當下,記得我自己,那個熱愛與人相處、接觸、溝通的自己。」電影中,Alice 的演講深深撼動了我。我從未想過「現在」這個當下對我有多重要,也從未想過自己是甚麼樣子。是不是要經歷過失去,才會發現自己最重要的東西?等失去的時後才發現,未免太晚,也太可惜了。

或許你該從現在就開始尋找自己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並付諸行動。

如果我家也有 Alice
生命中無可避免的是意外,而家人,往往會是你最強而有力的後盾。如果我家也有一個 Alice,我該如何陪伴我最摯愛的親人度過他們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除了給予他們滿滿的愛心與耐心,你還可以多做一點:

1.用簡單的方式溝通,提供選項的問題比開放性問題好。

2.建立固定的生活模式、固定物品擺放的位置和出門的路徑會便於阿茲海默病人生活。

3.知己知彼,深入了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才能夠以理解的心克服照顧病人的挫敗感。

4.主動邀請他們參與日常活動,像是散步、買東西等等。

5.感到挫敗時可以對疾病生氣,但不要對家人生氣。沒有人能夠獨自承擔照顧者的角色,留點時間給自己,讓自己放鬆一下。唯有照顧者的好心情才能讓阿茲海默的病人感受到溫暖的氣氛。

失去的藝術
 
(photo credit: Book Fandoms)(photo credit: Book Fandoms)

美國詩人 Elizabeth Bishop 的作品〈一種藝術〉,以反語的方式寫人生對於「失去」的感受:失去的藝術並不難駕馭/有太多事都有失去的意義/它們的失去並非甚麼大不了的慘劇。是的,我們每天每天,都在失去一點東西。失去一支手錶、失去一本書、失去一個朋友、失去一次機會,甚至,失去記憶。失去的藝術對阿茲海默的病人來說,儼然是堂強硬的必修課,而且沒有修課年限。面對這樣看不見光明的明天,是甚麼支持著他們繼續前進?電影的最後,當 Alice 的小女兒 Lydia 念完:「什麼都不會永遠消失,這個世界有種痛苦的進步,渴望著我們留下一些什麼,還依然夢想著前進。」,Alice 的答案是「愛」,是家人無私的愛,支持著她的步伐,成為向前邁進最有力的推手。人生病的時候,最辛苦的其實不只是病人,還有他們的家屬。不論是家人或是病患,必須要有強大的意志力和抗壓性,才能讓他們彼此在這場抗戰中,除了失去之外,還能從每一次的練習中獲得更多。「或許我不認得你,但是我記得我愛你。」是阿茲海默病人最想對他們的家人說的話!

所以親愛的,請你不要在照顧 Alice 的過程中感到挫敗。

因為你要相信,愛永遠都在。

嗨親愛的,我是 Contentlab Intern,我是 Sihjia。


女人迷 womany.net

部落客
全方位女性社群媒體,擁有多元觀點文章和上萬網友討論。

我想念 我的白鯨自己

2015-07-30 09:30:51 聯合報 衷曉煒

我想念 我的白鯨自己 圖/陳佳蕙

分享
我想念我自己。可是,「自己」到底是什麼?
《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這本莉莎.潔諾娃的小說,敘事簡潔明快,譯筆尤其流暢。藉由阿茲海默症患者「哈佛心理學教授愛麗絲.赫蘭」自己的眼睛,探看世界由外而內崩塌的過程。
作者本身是哈佛畢業的神經科學博士,所以在書裡不只病徵與病狀鉅細靡遺,她描述起所謂知識菁英階級的生活,生動又貼切。「……同事是一群聰明的怪胎,熱心又好辯,胸懷大志又謙遜……他們不只是同事。」
為什麼不只是同事呢?因為「研究有突破、升等,或論文發表,他們會一起慶祝;結婚生子、小孩或孫子有什麼突出表現,他們也會互相道賀。他們一起環遊世界,到各地開會,常常全家出動,會後就一起度假……實驗沒有結果或經費申請失利,他們會彼此扶持,一起度過喪志的自我懷疑,度過疾病與離婚。」
但像家庭一樣的溫情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對了解心靈充滿熱情,想知道人類行為、語言、情緒與偏好的運作機制。這是他們追尋的聖杯。雖然這樣的追尋能為個人帶來權力與聲望,但最深處的精神是集體合作,一同發現有價值的知識,獻給全世界。這是一個由資本主義支持的共產事業,一個競爭激烈、高度勞心,只有少數人享有的奇特生活。他們都是其中的一份子。」
就是這樣高度腦力菁英金字塔頂端般的生活,得了失智症後的對比才愈鮮明,愈殘酷。人們總是傾向於恭賀好消息而迴避壞消息,特別是當這種病沒辦法只說「請寬心靜養,你會康復的」之類敷衍之詞的時候。書裡的主角病人愛麗絲情願用癌症來交換——「光頭與頭巾是勇氣與希望的象徵,忘詞與記憶消退卻代表心智不穩與精神失常。癌症患者知道自己會得到周遭人們的支持,愛麗絲卻準備被社會流放。」因為癌症可以化療,可以手術,可以用各種積極消極的方式拚搏,但阿茲海默症不行,你就像是被捆綁在鐵軌上的死刑犯,慢慢地、無助地聽著隆隆的聲響,等待那意識靈明的火車到達終點,宣判你身為「人」的資格——大腦的死亡。
愛麗絲的工作離不開語言能力——聽、說、寫,而她覺得最諷刺的,是阿茲海默症恰恰剝奪的便是這個——她與周遭環境互動的能力。「她看著書架上成排的書籍與期刊,桌上堆著等她批改的考卷,收件匣裡的電郵,以及閃著紅光等她接聽的電話留言。……她還有實驗要做,有論文要寫,有課堂要教、要聽。她所做、所喜歡的一切,還有她所成為的一切,全都離不開語言。」
還有讀的語言能力。當命定的終點已在前方不遠處,當所愛的、所夢想的、成就的、珍視的,甚至唾棄的都已經無關緊要的時候,「她想起自己一直想讀的書,它們全堆在臥房書架最上層,而她總覺得以後會有時間看——特別是《白鯨記》。」
預知死亡卻無能為力,沒有比這個更令人類,這個自以為可以控制計畫一切的生物,感到無比憂傷的了。不過,「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到底還是歷盡滄海桑田的中老年人的感慨;像愛麗絲這樣年富力強的青壯,「若櫻散華」(註)更加顯得無常。
如果生命只剩下可預期的一段——躲一陣雨、談一場戀愛、跑一次馬拉松,不,甚至是比這更短的工夫:點一炷香,喝一盞茶,甚至聞一朵花的時間,我們會想用它做什麼呢?
1945年4月6日的夜晚,當時二次大戰已經接近尾聲。在一艘由日本本土航向沖繩的軍艦上服勤,「右舷第八損害管制修理班」的加藤貞敬少尉仍舊沉浸在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之中。多麼偉大的小說!多麼引人入勝但又曲折冗長!
軍旅生活難有如此閒情,但他所躺臥的位置並不讓人羨慕─—排水量將近七萬噸的日本海軍超級戰艦「大和」號。它剛下水之時曾是日本的驕傲,如今卻已淪為過時的海上砲台與笑柄——巨艦大砲已經徹底讓位給空權至上主義。這次任務本來就是敢死特攻——羅掘俱窮的日本軍方只給他們這支特遣艦隊搭載了單程的燃料。就算燃油足夠他們回航,毫無空中掩護的他們,也會在明天一早,就被漫天而來的美軍艦載機的炸彈魚雷撕成碎片,而那宿命的時刻就在幾個小時之後。
全艦官兵自知必死,都在縱情飲酒,高唱〈同期的櫻花〉,為即將早凋的生命自輓。但加藤實在不願意在死之前還不知道小說的結局——無論戰爭或是和平。但目前他只讀了三分之二。「如果昨天忍住不睡覺就好了……」他不由自主地繼續讀下去。
莫比迪克張開嘴巴,「牠那巨大朦朧的身體有一半還跟藍色的海水混在一起……在小艇下面一張開來,直像一座墓門敞開的大理石墓穴」。奮戰的獨腳亞哈船長,累了。看著小山般破浪而來的白鯨,他擎著那支無堅不摧的魚叉,卻擲不出去。他心裡想著:「會不會……莫比迪克就是『自己』?」
註:「若櫻散華」為日本二次大戰時用語,美化青年的戰死殉國。

2015/7/28

85歲以上輕度失能 開放申請外勞


行政院勞動部昨(二十八)宣布,自八月起開放八十五歲以上輕度失能民眾申請聘僱外勞。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署長劉佳鈞強調,由於八十五歲以上年齡層具有失能風險大、死亡風險高等兩大特性,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因此予以放寬申請資格標準。
劉署長指出,目前八十五歲以上輕度失智人口約有十萬人,八十五歲以上中重度失智人口約有十萬人,市場上能夠提供專業照顧人力的本勞卻只有七千人左右,不但人數少而且本勞薪資高,平均一小時三百元,換算下來一天(白天)就要二千四百元,一個月就要七萬二千元,很多家庭根本付不起。
劉佳鈞署長進一步指出,八十至八十四歲人口約有三十八萬人,八十五至九十歲人口約有二十二萬人,兩者相差十六萬人,年紀愈大人數愈少,可見死亡風險高,有必要得到專業人力介入照顧。
失智人口也有類似情況,年紀愈大失智人數愈多,可見老年人失能風險相當大,需要專業人力加以照顧。由於政府長照體系發展尚未健全,這些輕度失能長輩的照顧需求難以完全滿足,所以政府放寬八十五歲以上輕度失能者的聘僱外勞申請資格,亦即經過「巴氏量表」評估之後,只要有任一項失能,就能申請聘僱外勞。

根據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在台外勞人數總計約有五十七萬六千餘人,在台行蹤不明外勞人數總計約有四萬七千餘人。

2015/7/27

醫界:長照中心不足 國安問題

2015-07-28 03:49:22 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失智人口數目每20年成長1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蔡清標說,到去年底,台灣65歲以上失智人口已有22萬人,推估到民國150年,全台失智人口數恐高達93萬人,但台灣長照安養中心明顯不足,恐形成國安問題。
蔡清標說,到101年底,台灣老人長照及安養機構僅1045所,可住進總數約5萬多人,實際入住人數為4萬多人,使用率為74.2%。
但台灣老化速度全球第2,失智人口又會隨年齡老化而增加,台灣若不增建長照機構,未來一定不夠住。
蔡清標說,長照機構不敷使用的問題,在未來10年就會發生,將成為嚴重的國安問題。
長照機構不夠,不少民眾考慮購買長照保險來轉嫁風險。
南山人壽資深副總經理王瑜華說,因應市場需求提高,目前長照險已拉高投保年齡因應,「10年前,55歲就買不到長照險」,但她說,南山的保單最高允許70歲都能投保。
王瑜華說,目前南山長照險保戶中,最大族群集中在46歲左右,約占7成,這個年齡層正是所謂的三明治族群,上有父母要奉養、下有子女要提攜,壓力最大,因而成為購買長照險的主力族群。
至於購買保額,王瑜華說,多數保戶保額都購買1個月可獲得2萬元長照保險金給付,但有部分保戶提高到每月可給付4萬元,除可支應看護費用之外,也能因應其他開銷。
王瑜華還表示,雖然商業長照險投保年齡提高,但建議還是趁早預備長照險。
王瑜華說,因為年輕時投保保費便宜,且保障時間可拉長,南山人壽今年上半年長照險保費收入達5.8億元,市占率第一。

三灣瑞智學堂開課 專車到宅接送

2015-07-28 07:52:22 聯合報 記者翁浩然/三灣報導

苗栗縣府長期照護中心委託為恭醫院在三灣國中設立「瑞智學堂」昨揭牌,為桃竹苗地區唯一的「校園」瑞智學堂,提供輕度失智症長者到宅專車接送,藉由非藥物治療減緩老化,提升與家人的生活品質,也運用校園空間創造與年輕學子互動的機會。 記者翁浩然/攝影

分享
苗栗縣府長期照護中心委託為恭醫院在三灣國中設立「瑞智學堂」昨揭牌,為桃竹苗地區唯一的「校園」瑞智學堂,提供輕度失智症長者到宅專車接送,藉由非藥物治療減緩老化,提升與家人的生活品質,也運用校園空間創造與年輕學子互動的機會。
縣府長照中心推動照護機制,三灣國中的瑞智學堂昨天開課,第一天課程為頭腦體操,老師藉由抽籤活動讓長者認識彼此,引導長者回憶家中概況,再進行簡單的手腳暖身、套圈圈遊戲刺激認知,運用聯絡簿聯繫家人準備後續課程用品,提供家屬與長者互動平台。
三灣瑞智學堂預計開辦3個班,各12堂課,有活化認知的頭腦體操、增加體能耐力肌柔軟度的運動、三感互動的歌唱音樂課、分享回憶的懷舊課程、園藝實作課程等,長輩在校園環境中增加大腦的刺激防老,也讓學生學習如何與長輩互動,培養敬老的態度。
為恭醫院指出,三灣瑞智學堂即日起至10月30日,醫院篩檢的輕度患者都能參加,並有專車到宅接送,家中若有疑似個案,可電洽失智諮詢專線(037)676811轉85161。

【失智症怎麼會發生呢?】



◆失智症導致腦部無法正常使用葡萄糖,細胞因挨餓而退化並死亡!
  失智症也被稱為第三型糖尿病,胰島素抗性讓腦部無法好好使用葡萄糖作為細胞養分。讓腦細胞在缺乏能量的狀態下漸漸死亡,慢慢失去許多腦部功能。

◆酮可以提供作為大腦細胞所需能量的替代來源
  酮能促進、維護和修理細胞,使大腦維持正常的功能。以椰子油為基礎的酮療法已被證明,可成功逆轉失智症及相關腦部神經受損的症狀。椰子油富含豐富的中鏈脂肪酸,能被肝臟有效率的代謝為酮體。一劑量的椰子油可提高血酮值水平達6~8小時。美國FDA批准了以中鏈三酸甘油脂(MCTs)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患者為特殊目的的「處方藥」,可顯著改善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記憶。

◆大腦有60%是脂質,實行酮療法攝取好的脂肪及膽固醇,修復大腦!
  以往健康專家鼓吹吃「低脂、不含膽固醇」的食物來維護健康,強調食用不飽和脂肪的精煉植物油來幫助健康。其實膽固醇較低的人死亡率為一般人的兩倍之高。
  其實那些號稱內含有益的不飽和脂肪的氫化植物油,遇上了高溫熱炒的烹調習慣,反而會因加熱而變質。變質的氫化油會轉成「反式脂肪」導致壞膽固醇變多,這才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因。
  酮療法是一種低碳水化合物的膽固醇飲食──高脂肪、適量蛋白質、少許低碳水化合物和無糖。腦細胞要能正常運作則需要充分的膽固醇。膽固醇必須不斷地被供應,以形成新細胞及修復受損的組織。


  初榨冷壓的椰子油是最好的天然脂肪,也能耐高溫烹煮;其主要成分是中鏈脂肪酸,這是修復受損腦細胞的主要物質。中鏈脂肪酸只需要幾分鐘就能直接從腸道吸收,能維持身體的高血酮值,保護失智症患者的腦部神經,不再繼續惡化,並改善患者心智認知能力,使他們漸漸能自理生活。

Source:大震撼!失智症有救了。


專家示警:未來50年 都會人口將集體老化

2015-07-19 02:38:50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台灣將在二○二五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面臨人口結構的移動、世代財富轉移的危機、健保與長照問題三大挑戰。 記者屠惠剛/攝影

偏鄉才有老化問題?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昨在「全球人口高齡化之台日論壇」指出,台灣都會區的人口在未來五十年內將會出現急劇的變化,當初因經濟誘因集中都會區的人口,將集體面臨老化,日本東京周邊的衛星城市,已出現類似的情況,這將會是台灣未來五十年必須要面對的沉重問題。
根據統計,台灣六都的人口占全台人口的六成九,青壯年人口占最大宗。陳亮恭表示,日本在一九五○年代時,年輕人積極往都會區發展,周邊的衛星城市成為年輕人居住的首選,例如日本的千葉縣。
千葉縣當時吸引大量年輕人入住,現在卻成了「老人之都」,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竟高達百分之八十,所有人口中有百分之六十是出生於該縣;但是,一旦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集體退休時,這類都會型縣市該如何面對?
鼓勵生育緩不濟急
陳亮恭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提出正常的人口結構,青壯年與老年人口相比為三比一,台灣由於少子化和高齡化,人口結構早已呈現「倒金字塔」狀,若要達到平衡,台灣恐怕還缺少八百萬名青壯人口。面對八百萬人的空缺,他認為「鼓勵生育」已緩不濟急,但台灣能吸引大量的移民嗎?
世代正義問題浮現
值得一提的是,高齡社會還會面對世代正義的問題,陳亮恭表示,台灣過去是經濟起飛的時代,現在的長輩掌握台灣多數的資源,而這項資源幾乎是世襲制,若沒辦法做到世代財富轉移,這一代的「青貧族」到老時所面臨的問題會更嚴重,建議政府應積極輔導青年人投入「銀髮產業」,才有辦法達到財富轉移的目的。從四十五歲開始,因應老年生活模式,減少長期照顧的依賴。
另外,台灣現行雖有健保以及規畫中的長期照護,卻將醫療與照顧分開,陳亮恭建議兩者應予整合,並呼籲民眾從四十五歲起就要規畫未來老年生活,以及有效的自身照顧,方能大幅減少長照的使用率,減少長照的經濟負擔。

圖/聯合報提供

什麼是胰島素阻抗?

胰島素阻抗英語insulin resistance),是指脂肪細胞肌肉細胞細胞對正常濃度的胰島素產生反應不足的現象,亦即這些細胞需要更高的胰島素濃度才能對胰島素產生反應。
在脂肪細胞內,胰島素抗性導致儲存的甘油三酸酯的水解,進而提高血漿內自由脂肪酸的含量。在肌肉細胞內,胰島素抗性降低葡萄糖的吸收;而在肝細胞內,降低葡萄糖的儲備,兩者共同導致血糖含量的提高。胰島素抗性引起的血漿中高胰島素和高糖含量經常導致代謝綜合徵、痛風2型糖尿病,以及失智


2015/7/26

全面禁人工反式脂肪 食藥署規畫中

2015-07-27 03:13:18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昨天指出:「人工反式脂肪比假油還毒!」根據國健署最新調查,四成三民眾贊成全面禁用人工反式脂肪,食藥署表示已規畫全面禁用時程。
國健署長邱淑媞表示,研究已證實,每天只要攝取少量,約四至五公克的人工反式脂肪,就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降低好膽固醇濃度,使血管容易阻塞及發炎,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達百分之廿三;也有部分研究認為,人工反式脂肪與不孕、失智、乳癌、糖尿病等有關。
邱淑媞說,人工與天然的反式脂肪無法用肉眼或味道分辨,除包裝食品可用標示註明,其他油炸物、糕餅類等「非包裝食品」,卻無從分辨,可見光靠食品標示及宣導,無法保護民眾不受反式脂肪危害。
世界衛生組織期望在二○二五年達到完全停止使用反式脂肪,美國於今年六月宣布禁用反式脂肪,並給予食品業者三年緩衝期因應,國健署也全力支持食藥署朝全面禁用的方向前進。
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長潘志寬說,人工反式脂肪全面禁用是國際趨勢,台灣也將跟進,詳細時程表仍在規畫中。
國健署調查也指出,政府要求包裝食品必須標示反式脂肪含量,仍有三分之二民眾不知道,逾半數民眾沒看過反式脂肪標示;對於政府部門在反式脂肪的宣導感到滿意者,僅二成多;近八成民眾希望選擇標榜不使用反式脂肪的店家。

檢驗口水 及早發現阿茲海默症

2015-07-26 21:10:30 台灣醒報 記者李明倫╱台北報導

早期阿茲海默症檢測,如今可將更加容易了!加拿大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科學家們從唾手可得的口水中,能及早發現失智症,此檢驗法無侵入性,且有助早期治療,延緩症狀惡化。
【辨認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是屬於一種很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患者的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腦部萎縮,醫生可透過核磁共振成像(MRI)、正子攝影(PET)患者腦部、抽取腦脊髓液做蛋白檢測來診斷。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美國前總統雷根即曾罹患此症。
阿茲海默症協會醫療和科學運作理事西瑟‧斯奈德表示,「我們對阿茲海默症的了解愈來愈多,已有研究讓我們了解,患者在開始經歷記憶力衰退和辨認出現問題前,潛在的生理改變早在十年前或更長時間就開始了。此研究致力從唾液樣本中找到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改變。」
【新的唾液測試】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唾液樣本,包括35位具正常認知能力、25位有輕度失智症、22位阿茲海默症病患。檢驗了近6000個與腦相關的小分子或代謝產物,從中發現可區辨有輕度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生物標記,並利用這些生物標記成功地檢測另外27位受試者。
發表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史達‧撒克塔說,「這個檢驗非常便宜,能及早發現疾病,並幫助我們更了解致病的過程和機制,或建議患者做其他檢驗。唾液非常容易收集和運送,除了有助早發現早對症下藥,這樣的檢驗方式可打破不同地區醫療資源不同的限制。」然而專家也表示,此方法要作為醫療檢測用還需投入更多研究,在更多受試者中反覆檢驗測驗的準確度和再現性。
此研究發表在本週舉辦於美國華盛頓的「2015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研討會」。

反式脂肪比假油毒 3分之1民眾沒聽過

2015-07-26 13:52:07 中央社 台北26日電

國民健康署今天說,人工反式脂肪比假油還毒,最新調查1/3民眾沒聽過反式脂肪,半數民眾不看食品標示。
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人工反式脂肪常見於酥炸及糕點餅乾類食物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美國今年6月宣布禁用,並給予食品業者3年緩衝期,世界衛生組織則期望2025年達到完全停用的目標。
植物油經部分氫化加工而成人工反式脂肪,為含有一反式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使植物油從液態變成半固態。研究已經證實,每天只要攝取少量(4至5公克)的人工反式脂肪,就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降低好膽固醇,使血管容易阻塞及發炎;還有研究認為與不孕、失智、乳癌、糖尿病等都有關係。
衛福部在民國97年1月規定包裝食品應標示反式脂肪含量,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年7月1日推動標示新制上路;不過,根據97年全民健康基金會及104年國民健康署的調查,沒聽過「反式脂肪」的民眾從63.7%下降至32.8%,仍有約1/3的民眾沒有聽過。
民眾對於政府宣導反式脂肪問題的滿意度,持續偏低,7年來僅從14.4%微升到23.3%,民眾在獲知反式脂肪的健康危害之後,對管理政策的最大期待,已從97年的「加強大眾宣導」(32.2%)變為104年的「規定停用反式脂肪」(43%)。
國健署認為,停用人工反式脂肪已經是世界的潮流,支持世衛訂出的目標;不過,先前美國政策決定3年後停用人工反式脂肪時,食藥署僅表示會參考國際規定,沒有訂出禁用的時間表。

2015/7/25

愛心居服員 如再生母親


中國時報【吳張鴻╱新北報導】

相關內容

  • 居家照護服務員劉珠寬(著藍衣者)推著腦性麻痺患者美美(化名)。(吳張鴻攝)觀賞相片
    居家照護服務員劉珠寬(著藍衣者)推著腦性麻痺患者美美(化名)
國內目前有近46萬的失智、失能老人,卻僅有2萬多名的本國居服員,人員嚴重不足。5月下旬通過的「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則為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帶來了一線希望,然而我們仍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居服員的行列。〈長情的告白〉系列報導,將為您解開「居家照顧服務員」的神聖面紗,讓26位居服員陪伴與愛的故事,帶給您不僅是滿滿的感動,還有更多的信任與鼓勵。
「來喔!一、二、三!」居家照護服務員劉珠寬用力將輪椅推過門檻,讓25歲腦性麻痺患者「美美」(化名)能順利搭上復康巴士回診。劉珠寬說,她過去和丈夫做水泥工,44歲那年父親驟逝,遲遲走不出傷痛的她,接觸「居服員」工作,決定將悲傷化為力量,也將父親生前的愛心繼續傳遞下去。
劉珠寬提到,社會刻板印象總將「居家照護服務員」與「傭人」、「看護」畫上等號,但居服員是政府認定的職稱,須接受90小時學術科實習才能逐步上線,還得考取「照顧服務單一技術士丙級證照」,且相對於傭人或看護,居服員具有較多的同理心,較能將個案視為自己的家人。
延續父親生前愛心
劉珠寬舉例,很多時候她推著個案到公園吹風,許多同樣推著主人的看護都會跑過來問:「為何妳看起來那麼開心?」她總告訴他們:「試著把你眼前的這位老先生當作你的父親,你自然會全心全意地照顧他,即便經過一整天,你也不覺得累。」
有些看護狐疑地離開,但隔日又在公園相遇,他們會跑過來與她分享:「真的!我昨天把我的主人當成我的父親,結果我竟然能陪他聊上一整夜都不覺得累!」
劉珠寬也分享自身從事居家照護15年來的點點滴滴,她說,居服員的流動率相當高,且付出與所得常常不成比例,身心往往疲憊不堪,若遇上不肯配合的家屬,那就有得受了。
患者都相當尊重她
另外,劉珠寬也坦言,因居服員多為女性,在為個案服務的當下,也常會受到言語或身體的騷擾。劉珠寬表示,雖在替個案洗澡、更衣,遇到幾次言語或肢體騷擾,但大部分的個案都相當尊重她,甚至視她為再生母親。
她說,剛接美美的前半年,她的母親一直拒絕讓美美去醫院復健,但劉珠寬透過每次到美美家服務的空檔,便與她聊上幾句,讓美美母親改變觀念,了解「復健」其實是有用的,也放手讓劉珠寬陪美美每周兩次至台北回診。
劉珠寬還說,文文(化名)是腦性麻痺患者,一年四季都穿著厚重的棉襖,他的母親告訴她:「不這樣穿,文文會感冒的!」但即便穿了大衣,文文還是不時發燒、咳嗽、流鼻涕。
劉珠寬耐心向文文媽媽解釋,夏天就該穿短袖、短褲,讓汗排掉,如果鎮日穿著長袖、長褲,汗悶在裡頭排不掉,若是要去上洗手間,褲子一脫,不就著涼了?
用心付出就有成效

除此之外,劉珠寬還開始帶著文文到公園散步,剛一開始,只能緩慢徐行,現在能小跑步,甚至還能在家分段做伏地挺身,讓她體認,用心付出,個案就一定會感受得到,且也會做得很好,甚至做得比一般人想像中的更好!

2015/7/24

延年益壽!中醫:腸中常清保長生

】 
要想長生,腸中常清
腸道負責將體內廢物、食物渣滓排出體外。一旦腸道功能不佳,將影響排便順暢,甚至造成便祕。便祕又為「萬病之源」,故而「要想長生,腸中常清;要想不死,腸無渣滓」。雖說肺與大腸相表裡,治便祕可從肺臟著手,不過,並非所有便祕都只有一種原因。
原因1/胃腸積熱便祕:過食肥甘辛辣或溫補之品,致使陽盛傷陰;又或發燒後熱留於腸道中,耗損津液;大腸濕熱造成便祕。
原因2/脾腎虛寒便祕:患者出現腰膝痠軟,四肢不溫、怕冷等現象,致使腸道蠕動無力造成便祕。
原因3/津液不足便祕:因中氣不足,津液虧虛造成便祕。
原因4/肝鬱氣滯便祕:經常憋悶,性格急躁易怒者易罹患「氣祕」。
正本清源:清除肺熱,腸道才能正常運作,使排便順暢。
吃「對」是良藥,吃「多」是毒藥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地人吃在地食物最符合養生原則。即便如此,山珍海味也不能毫無節制地攝取。
以牛奶來說,一直為醫界視為補鈣最佳來源。然而若攝取過量(超過500c.c.),反而會產生諸多疾病,例如高鈣血症,造成身體虛弱、噁心嘔吐、嗜睡,便祕加重,甚至引發心血管疾病、中風等。

再以雞蛋為例,雖富含蛋白質及鈣、磷、鐵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但多吃可能造成膽固醇超標、肥胖、肝腎負擔等。「無肉不歡」的族群,以人體腸道及牙齒的比例而言,大量吃肉不僅增加身體負擔,同時有致癌的風險。凡事「過猶不及」,飲食上也須取中道,方能補身而不傷身。
【清腸排毒歷代名方】
★五仁粥
出處:宋‧《太平聖惠方》
材料:杏仁6克,松子仁、柏子仁、桃仁、火麻仁各10克,陳皮3克,白米、冰糖各適量。
作法:白米加水1000毫升煮成稀粥,五仁磨碎,和陳皮一起加入粥中,用小火熬成稠粥,加適量冰糖調味即可。
服法:連服3~7天,通便後停服。若嫌麻煩,也可去藥房購買五仁丸直接服用。
功效:滋養肝腎,潤燥滑腸。
主治:適用於中老年氣血虧虛引起的習慣性便祕。
★增液湯
出處:清‧吳瑭‧《溫病條辨》
材料:玄參30克,連心麥門冬24克,切細的生地黃24克
作法:上述藥材加水1600毫升,煎取600亳升,口乾時服用。
功效:有增液潤燥的作用。
主治: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其陰素虛,不可用承氣湯者。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用,有肺熱熾盛、發燒等嚴重熱證時,也不可服用。
本文出自人類智庫《吃對食物清腸又排毒》

不加糖也甜蜜!無糖香甜紅茶這樣泡 ──【吃糖的奧祕】專題

】 
含有許多精緻糖分的甜點,雖然美味可口,過量攝取卻可能增加慢性發炎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人每天的精緻糖攝取量應控制在25公克以下,也就是不超過5顆方糖。不過,營養師指出,使用具有天然甜味的甘草和甜菊代替砂糖、果糖,也能做出無糖卻香甜的紅茶和蛋糕,這樣吃甜比較沒有健康負擔。
為了減少精緻糖的攝取,民眾可以使用甜菊和甘草代替砂糖,一樣能做出香甜美味的甜點!
為了減少精緻糖的攝取,民眾可以使用甜菊和甘草代替砂糖,一樣能做出香甜美味的甜點!
營養師陳柏鈞表示,包含白砂糖、高果糖糖漿、冰糖等精緻糖類,屬於「空熱量」(empty calories)的食物,也就是空有熱量,卻幾乎沒有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攝取過多精緻糖,容易增加血糖的起伏變化,使血糖不穩定,就容易導致胰島素分泌失衡,最後可能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對健康有不利的影響。
WHO:每日精緻糖攝取不超過5顆方糖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人每天的精緻糖攝取量應控制在25公克以下,也就是不超過5顆方糖。不過,由於國人飲食西化,每天糖分攝取較多,民眾想要「戒糖」,可以先從國內目前建議的每日不超過50公克,相當於10顆方糖的量開始,習慣之後再進一步降低。
蜂蜜營養豐富 可適量代替精緻糖

減少精緻糖可以選擇天然蜂蜜作為替代品。蜂蜜的成分除了果糖和葡萄糖,還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寡糖、類黃酮等營養素。其中,寡糖可幫助腸道好菌生長、促進腸道健康;而類黃酮則能幫助身體抗氧化,減少自由基生成。
民眾可將紅茶茶葉與甘草一起熬煮,就能享用一杯無糖卻香甜的紅茶!
民眾可將紅茶茶葉與甘草一起熬煮,就能享用一杯無糖卻香甜的紅茶!
因此,蜂蜜比起一般的砂糖、果糖等精緻糖,含有比較多的營養素和健康益處。不過,提醒民眾,蜂蜜仍然屬於天然飲食之外的糖分攝取,千萬不能因為蜂蜜相對健康就大量食用,依然要計算在每日的糖分攝取量中。
地瓜玉米也香甜 代替糖分添風味
事實上,除了蜂蜜,還有許多具有天然甜味的食物,可以代替糖分,包含地瓜、南瓜、玉米、洋蔥、山藥等,都很適合入菜。雖然這些食物的甜度無法跟相同重量的砂糖相比,但是卻能吃進膳食纖維、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
南瓜山藥烤餅 自製香甜點心好簡單
陳柏鈞營養師建議,可以準備南瓜90克、山藥40克、胡蘿蔔10克、鹽巴1克,將南瓜和山藥先蒸熟,待熟爛後將其搗爛,並加入蒸熟的胡蘿蔔絲攪拌均勻,做成圓餅形狀後,再烘烤至金黃色,就是一道香甜又營養的「南瓜山藥烤餅」。
無糖紅茶也甜蜜 甘草妙用學起來
使用「甘草」和「甜菊」來製作甜點,不需要使用精緻糖類,也能享受香甜下午茶!陳柏鈞營養師指出,由於甘草含有甘草甜素,具有天然的甜味,以熱水沖泡之後放涼即可飲用。或者,也可以在煮紅茶的時候,加入少許甘草一起熬煮,就能享受一杯無糖卻香甜的紅茶。
甜菊糖高甜度低熱量 無糖蔓越莓蛋糕真美味
另外,由植物「甜菊」的葉子當中萃取的甜菊糖,屬於天然甜味劑,具有高甜度、低熱量的特點。陳柏鈞營養師表示,可使用甜菊葉,或者較容易取得的甜菊糖粉,也能代替砂糖烤出好吃的蔓越莓蛋糕!
材料:蔓越莓果乾50克、甜菊糖粉10克、低筋麵粉120克、酵母粉5克、蛋2顆、葵花油60克
作法:
  1. 將蔓越莓果乾切成碎末狀,並用水泡軟,同時將麵粉過篩。
  2. 將甜菊粉加入溫水中攪拌均勻後,再將全蛋加入,一起打至發泡。
  3. 將葵花油、過篩之麵粉、酵母粉都加入發泡的甜菊蛋液中,最後加入已泡軟的蔓越莓果乾,成為半成品。
  4. 將攪拌均勻的半成品倒入烤模中,放入烤箱,以攝氏180度烘烤20分鐘。
提醒民眾,為了身體健康,平時不宜攝取太多精緻糖類。不過,只要善用地瓜、南瓜等根莖類食物的天然甜度,不加糖也能增加料理風味。另外,也可以利用甘草、甜菊的自然香甜,代替砂糖、果糖來調味,就能輕鬆享受甜食,減少身體負擔!

洋蔥蘋果代替糖!減糖吃甜這樣煮 ──【吃糖的奧祕】專題

】 
一粒粒晶白透明的糖,可說是廚房裡不可或缺的調味品,能夠替美食增添風味。想要吃糖無負擔,平時攝取糖類應該注意什麼?營養師建議,可善用洋蔥、紅蘿蔔、蘋果等蔬果的自然甜味來代替白糖,變化出咖哩飯、米漢堡、果汁等料理,一樣能吃出香甜好滋味!
民眾可以利用蔬果的自然甜味代替精緻糖的使用,同時攝取蔬果的豐富營養素。
民眾可以利用蔬果的自然甜味代替精緻糖的使用,同時攝取蔬果的豐富營養素。
吃高麗菜紅蘿蔔 蔬菜真香甜
許多民眾喜歡吃香甜美食,卻又擔心吃進過多精緻糖,增加身體負擔。其實,許多蔬果含有自然甜味,可以用來代替精緻糖的使用,滿足想吃甜的口腹之慾。營養師鄭師嘉指出,高麗菜、大白菜、紅蘿蔔、白蘿蔔、洋蔥、甜椒、牛番茄、竹筍、西洋芹、昆布都是本身就比較有甜味(甘味)的蔬菜,相當適合入菜或提味。
洋蔥川燙釋甘味 紅蘿蔔煮熟更清甜

另外,以正確方式烹調蔬菜,還能吃出更多鮮甜與營養。鄭師嘉營養師表示,洋蔥生吃雖然辛辣,但用滾水燙過之後,味道就會轉為甘甜;紅蘿蔔烹煮過後可將甜味釋出,較生吃時來得香甜,而且煮熟的紅蘿蔔也會釋放更多胡蘿蔔素,抗氧化能力再加分。此外,建議將紅蘿蔔煮過之後再切塊,可保留更多營養素。
富含自然甜味的鳳梨很適合入菜,建議料理前可先烘烤,口味會更加香甜。
富含自然甜味的鳳梨很適合入菜,建議料理前可先烘烤,口味會更加香甜。
甘甜又營養 動手做「繽紛樂豆腐堡」
鄭師嘉營養師選用甘甜的洋蔥和紅蘿蔔,加上可增強免疫力、有助穩定血糖的蘑菇,製成一道香甜的「繽紛樂豆腐堡」,兼顧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蔬菜的營養,民眾不妨試著做做看!
材料:白飯100公克、板豆腐1塊(80公克)、紅蘿蔔40公克、豌豆50公克、蘑菇50公克、洋蔥50公克、黑芝麻少許
作法:先將豌豆、蘑菇、洋蔥切碎放進電鍋裡蒸10到15分鐘至熟透,而紅蘿蔔等蒸熟後再切開。將板豆腐燙熟與煮熟的米飯拌在一起,做成米豆腐後放入碗中,然後輕輕將米豆腐往下按壓,將米豆腐壓縮至平整,再層層堆疊放蔬菜配料,疊成米漢堡,最後撒上黑芝麻即可。
芒果鳳梨可入菜 香甜滋味真開胃
除了蔬菜,還有許多清甜的水果也很適合入菜,包含蘋果、鳳梨、小番茄、芒果、青木瓜等,都能增添料理風味。使用鳳梨入菜時,可先將鳳梨烘烤過,使果肉中的水分收乾,吃起來會更香甜。若選用芒果做料理,則建議選擇愛文品種,其香氣最為熟甜。此外,鄭師嘉營養師指出,使用水果入菜時,應該在食物起鍋之前再加入,減少水果受熱時間,保留更多營養。
選用洋蔥、蘋果、紅蘿蔔加入咖哩中一起熬煮,就能變化出香甜美食!
選用洋蔥、蘋果、紅蘿蔔加入咖哩中一起熬煮,就能變化出香甜美食!
甜蜜蔬果大集合!咖哩飯更香甜
鄭師嘉營養師提供一道「洋蔥蘋果咖哩」食譜,除了利用洋蔥和紅蘿蔔的甘甜,還加上香甜的蘋果,不但能讓咖哩更美味,蘋果的升糖指數(GI)較低,吃下肚後血糖也不會快速上升。
材料:洋蔥半個、蘋果半顆、紅蘿蔔半條、馬鈴薯1顆、雞肉80至100公克、白飯100公克、咖哩塊1/4盒
作法:將馬鈴薯、紅蘿蔔、洋蔥、豬肉都切成塊狀,蘋果壓成泥狀備用。雞肉炒至半熟即可起鍋。熱油鍋後,放入洋蔥拌炒,陸續加入蘋果泥、馬鈴薯與紅蘿蔔一起拌炒,最後將炒好的食材及雞肉一起放進鍋中,加入水後燉煮20至30分鐘,再加入咖哩塊燉煮15分鐘即可。
自製酪梨蘋果汁 口感佳營養多
蘋果除了入菜,也可和酪梨搭配打成香甜果汁。鄭師嘉營養師指出,酪梨不但含糖量低,又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與多元不飽和脂肪,是攝取健康脂肪的來源,而且能一次提供熱量、脂肪與蛋白質,營養相當豐富。
蔬菜大塊切 營養少流失
提醒民眾,吃出蔬果清甜的同時,也別忘了保留營養。鄭師嘉營養師指出,切割蔬果時,可以切得大塊一點,切面越少,保留的營養也就越多。另外,常見的烹調方法包含蒸、煮、炒、燙,以營養素流失的程度來說,快炒最少、清蒸次之、燉煮或川燙流失最多。只要善用蔬果的自然甜味,並把握正確料理原則,天然食物也能吃出香甜,幫助減少精緻糖的攝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