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5/31

椰子油能減肥、抗癌?要挑純鮮的喔!

文/呂方平‧圖片來源《原味食悟》作者邱佩玲
椰子油在有機超市越來越夯,據說有許多好處,像是減肥、改善甲狀腺低下、提高新陳代謝、抗癌、增強免疫系統等,真的有這麼神喔?聽聽專家怎麼說。但過與不及都不好,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挑選和料理,才能真正吃得健康喔!
椰子樹又被稱為「生命之樹」,全身是寶。
 椰子樹又被稱為「生命之樹」,全身是寶。
《純鮮椰子油穩定耐保存,含月桂酸》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表示,高品質的純鮮椰子油,具有減肥、改善甲狀腺低下、提高新陳代謝、抗菌、抗癌、增強免疫系統、維持能量水平、穩定血糖、使頭腦清晰、情緒穩定等等效果,對於曬傷、濕疹、燒傷、昆蟲咬傷、皮膚粗造、皮膚癌也有治療效果,而且由於椰子油是飽和脂肪,它在常溫下品質穩定,非常耐保存,而不像一般不飽和植物油在常溫下有容易氧化的缺點。

「椰子油富含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月桂酸(中鏈脂肪酸),自然界只有在母奶及少數食物中存在。」苦行生技公司創辦人朱天樑說,椰子油是他心目中的食用油首選,理由為「吸收最快、負擔最輕,對人體最有益」,前幾年他讀了美國醫學博士所著《椰子療效──發現椰子的治癒力量》(Coconut Cures)一書,更確認了東南亞盛產的椰子樹為何被稱為「生命之樹」,因為「全身都是寶」。

苦行公司近年來自泰國進口的天然椰子油,以及菲律賓進口的冷壓椰子油、天然椰子粉,為熱銷產品,前者適合煎煮炒炸,後者適合涼拌或取代塗麵包的奶油。不過,基於健康原則,朱天樑仍建議消費者少用煎、炸,儘量以中小火、加水炒菜,待關火、起鍋前再放入椰子油,這是既能夠吃到油脂的清香,也不致於破壞椰子油營養成分的最佳烹調方式。

要挑選未精製的純鮮椰子油
陳俊旭博士強調,純鮮椰子油、生薑、黃豆都是非常好、值得擁抱的健康食材。反觀近代煉油工業或食品加工業,所製造出來的氫化植物油、精煉植物油、食品添加物、基因改造物種,常常是地球上從來不曾存在過的物質,與人類共存的歷史只有短短幾十年,人體適不適合食用,其實是一個大問號。

在過去的四十年當中,椰子油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斷受到現代化煉油工業的刻意扭曲,導致稍有「常識」的現代人,都誤認為椰子油對健康很不利。甚至有不少在醫院工作的營養師與醫師,都在苦口婆心告訴患者不要攝取椰子油。

「不過,千萬要挑選未精製的純鮮椰子油來使用,如果您挑選的是由劣質椰子原油所再精製或氫化的椰子油來食用,那我就不敢保證有什麼好處了。」陳俊旭博士如是說。

留美的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表示,2004年的美國市場,還看不到椰子油的商品,但是2007年底他回美國考察時,已經發現可以在有機超市或一般超市的有機專櫃,買到將近十種品牌的純鮮椰子油,「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表示美國消費大眾已經逐漸認識椰子油的真正面貌,開始接受它、擁抱它了。」

椰子油較穩定,但飽和脂肪酸高

文/呂方平‧圖片來源《原味食悟》
一波波油品風暴,重創食安了信心,大家開始關心起自家廚房使用的食用油,紛紛尋找沒混充、更安全、更健康的替代油品。你發現了嗎?這陣子,除了在家自榨豬油,改吃椰子油的人也多了起來,需要注意什麼嗎?
近年來椰子油的地位悄悄「鹹魚翻身」。
 近年來椰子油的地位悄悄「鹹魚翻身」。
椰子油因為富含飽和脂肪酸,過去常被醫界打入「壞油」行列,不過,近年來椰子油的地位卻悄悄「鹹魚翻身」。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指出,椰子油背負了四十年的「冤情」,全世界的大眾媒體、醫學界、營養界受到現代化煉油工業的誤導,使一般民眾也根深蒂固地把椰子油、飽和脂肪,與膽固醇升高、心臟病、腦中風等等慢性疾病,畫上等號。

《椰子油會引發心血管疾病?》
「椰子油真的有這麼差嗎?它真的會堵塞血管,引發腦心血管疾病嗎?」陳俊旭直言,果真如此,那麼幾千年來,每天食用椰子油的菲律賓人、印尼人,老早就該吃出問題來了!

事實真相是,常吃純鮮椰子油的東南亞人,不但不容易罹患這些慢性疾病,而且每十萬之中,只有一百二十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遠低於常吃氫化不飽和植物油的美國人,甚至低於以健康飲食著稱的日本人。

但話說回來,氫化不飽和植物油含反式脂肪,多吃本不利健康。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營養師吳映蓉表示,雖然豬油、椰子油比較穩定,相對的,飽和脂肪酸也比較高,尤其豬油還有膽固醇,一般家庭若改用這兩款油品,長期食用,仍有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用椰子油取代豬油、糕點酥油更健康

文/呂方平‧圖片來源《原味食悟》作者邱佩玲
椰子油與豬油一樣都是穩定度高的飽和脂肪酸,適合高溫的煎炒料理。所含「中鏈脂肪酸」可促進代謝、控制體重,可取代豬油,但椰子油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也需注意。營養師建議依不同料理方式選擇油品,別一桶用到底才健康。
純鮮椰子油取代烘焙酥油較健康。
 純鮮椰子油取代烘焙酥油較健康。
《烘焙酥油、抹醬可用椰油取代》
椰子油與豬油相似之處,在於同為穩定度高的飽和脂肪酸,因此適合高溫煎炒。
但營養師建議,家庭煮婦們最好也別「一油到底」,建議應依照不同的烹調方式,與油品的發煙點,備妥「涼拌」、「炒菜」和「油炸」三種不同用途的油,避免「好油」變質為「壞油」。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指出,椰子油雖然耐保存,但是未精製的椰子油的冒煙點卻只有攝氏177度,所以,並不適合用來高溫油炸。另一需要注意的是熱量問題,椰子油成分中有超過九成的飽和脂肪酸,遠高於奶油的六成四、豬油的四成,且光一茶匙椰子油,即可提供117卡熱量、相當於13.6公克的脂肪。

吳映蓉營養師建議,應依據不同的烹調需求使用油品。例如要做沙拉、涼拌,可以用初榨橄欖油;如需烘焙、製造出像酥皮感的點心,或是麵包上的抹醬,可以用椰子油來取代氫化的酥油;至於一般烹調用油,則可以使用芥花油等。

《用純鮮椰油做糕點、換豬油》
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提醒,一般食品加工業中,餅乾、麵包、洋芋片等食品,常使用氫化椰子油,即使沒有氫化,它們通常也是使用精製椰子油,這些都不是最佳的椰子油來源。他希望有朝一日,市售的糕餅零食,能夠全面改用健康的純鮮椰子油來製作,這樣大家才能吃得安心,健康才有保障。
►椰子油做蒸糕:鬆綿豆漿蒸糕~~蒸籠、電鍋都能做

台灣肥胖醫學會蕭敦仁醫師認為,椰子油可用來替換家中使用的豬油,利用其「中鏈脂肪酸」來促進代謝、控制體重。但畢竟椰子油熱量不低、而且仍是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脂,對心血管多少會有不良影響,因此,除了要做「總量」控制外,對於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食用椰子油前,最好三思。

【達人觀點】代罪羔羊的椰油

文/邱佩玲‧圖及資料來源《原味食悟》作者邱佩玲
如果說食物界也有冤獄,那含冤超過半世紀的椰油算是頭號苦主了。就算已有數不清的科學研究證實椰油的營養價值和對人體健康的貢獻,美國一般大眾至今對它仍停留在「椰油=飽和脂肪=壞油」的印象。幾十年來,椰油就為了這不求甚解的推論,成了代罪羔羊。
椰子富含多種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被西方食療者歸類為「功能性食物」。
 椰子富含多種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被西方食療者歸類為「功能性食物」。
幾千年來被許多古老文化譽為「生命之樹」的椰子樹,因富含多種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被西方食療者歸類為「功能性食物」functional food),意思是除了營養價值之外還對人體具有多種療效, 尤其是吃了從頭到腳都有好處的椰油,是許多傳統醫藥治療各種病症的處方。到了近代,二次大戰其間,椰子水因電解質平衡近似人體血漿而被當成點滴來注射;嬰兒奶粉配方和醫療點滴注射液中一直找得到椰油;而當母奶不可得時,椰奶被認為是最佳替代品;消化功能不全的早產兒,和本身無法製造消化液的囊腫纖維化(Cystic fibrosis)病人,多靠椰奶椰油來續命;抗真菌藥物也少不了它。
椰油所含脂肪酸絕大部份是中鏈脂肪酸,利於人體代謝吸收。
 椰油所含脂肪酸絕大部份是中鏈脂肪酸,利於人體代謝吸收。
雖說椰油成份裡九成是飽和脂肪,但不是所有飽和脂肪都是壞蛋,主要差異在它的化學分子結構。不像動物性和多數植物性脂肪都由長鏈必需脂肪酸(long-chainfatty acids)組成,椰油所含脂肪酸絕大部份是中鏈脂肪酸(medium-chain fatty acids),其中六成以上是月桂酸(lauric acid,只有椰子和母奶含此成份),不只利於人體代謝吸收,吃進肚後還能直接轉換成能量,不被貯存成為肥胖細胞,是人體新陳代謝的調節器,用來減肥、增胖都行,被健康飲食者譽為「地球上最健康的油」。

其它經科學證實的椰油好處,還包括抗菌、抗發炎、抗老化,而且它不含膽固醇,和一般誤解它會造成心血管毛病的常識相反,食用椰油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對頭髮、皮膚、減壓、消化問題、提高免疫力、腎結石、糖尿病、高血壓、牙齒、骨骼、癌症和愛滋病等,似乎只要能想得出來的病,都可找到椰油來幫忙的證據。
椰油的興衰與商業操作有關。
 椰油的興衰與商業操作有關。
所以說椰油這陳年冤案,憑的不是科學證據,而是商場競爭的抹黑技倆和人們的無知所造成。早在1950年代,當研究指出飽和脂肪裡的膽固醇,可能是導致美國人心臟血管疾病攀升的主因時,很多醫生就開始告戒病人遠離飽和脂肪,包括根本不含膽固醇的椰油和棕櫚油。這可樂了蔬菜油製造業,以此為名趁勢坐大。其實椰油價格便宜,化學結構穩定,很適合作食品加工用油,一直讓美國黃豆協會和幾個相關利益團體如坐針顫,深怕這兩個外來油品侵害黃豆油的市場版圖,因而自1986年起發動一系列「反熱帶油運動」(Anti-TropicalGrease ampaign),利用大手筆砸錢的傳播媒體廣告,以聳動標題如「中毒中的美國」(The Poisoningof America!)來抹黑、指控椰油和棕櫚油中的高度飽和脂肪,是戕害美國人生命、扼殺健康的兇手,企圖以此趕盡殺絕。
 
儘管這些攻擊只以大嗓門取勝,從來不曾提出科學證據,但短短幾年間,歐美民眾已被徹底洗腦,椰油在1990年的歐美市場幾乎完全絕跡,取而代之的是氫化大豆油(後來證實氫化油產生的反式脂肪才是萬惡之油);連椰子生產國之一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很多民眾也被誤導而停止食用椰油。這幾乎震垮一向以生產出口椰油為主要所得的泰國經濟,無以計數的椰農和倚賴椰子加工為生的泰國民眾流
離失所,無以為生,因椰油滯銷帶來的長年經濟蕭條,造成許多社會問題。
椰油滋味豐腴香濃。
 椰油滋味豐腴香濃。
還好拜網路發達之賜,愈來愈多人從舊文獻和新研究中發現椰油的好處。我從七、八年前發現椰油的身世後,一直是有機冷壓初榨椰油的死忠派,除了幾乎天天吃––基本上當補品吃,也熱愛它豐腴香濃的美味– –這兩年也不遺餘力地透過廚藝課宣揚它的好處,甚至開了一堂椰子椰油專門課,企圖端正視聽。可惜大概因為一般人對椰油的錯誤認知太根深蒂固,明明前後幾堂課都滿堂,就只椰子課報名率降到一半。正猶豫該不該取消時,一直以友誼贊助、義務擔任課堂助理的好友Jonna來電,說是就在上椰子課的一周前,居住地報紙刊載了一篇醫院營養師撰文,告戒讀者「遠離椰油那對心血管有害的飽和脂肪」。

又是這個人云亦云的謬論!這椰油課說什麼不能取消。心一橫,我把荷包丟一邊,掐指一算,就算課堂只有半滿,來一個是一個,先止血避免以訛傳訛,接著課後肯定有人吃得美味逢人放送椰油好處,那對我來說就不只夠本,還有得賺!

說到烹飪,除了香脂濃醇,椰油是唯一可耐高溫的食用油。橄欖油再健康,若使用方法不當,補藥變毒藥,賠了錢還傷了身;連我這個很能堅持健康烹調者,偶爾也會貪圖初榨橄欖油的綠野鮮香忍不住拿它來烹煮,大部份時候則投鼠忌器地小心翼翼。椰油可沒這顧慮,因為它的化學結構非常穩定,不只耐高溫,吃進肚後也不會像大多數動、植物油脂容易在體內氧化,形成自由基。

費了這麼多唇舌說椰油的好話,除了想為這超級食物雪洗陳冤,也希望讓你有一點心動,進而行動,開始吃椰油、煮椰油、用椰油、補椰油、抹椰油、欣賞椰油, 讓全身都沐浴在椰油陽光、濃郁的熱帶風情裡!
原味食悟:從口慾到食癒,讓有機更美味的真食物料理(2015年封面改版全新上市)。
 原味食悟:從口慾到食癒,讓有機更美味的真食物料理(2015年封面改版全新上市)。
《閱讀推薦》
*清楚具體的天然飲食及樂活原則,加上全方位食材的美味食譜、料理訣竅,日日實踐有機、在地、永續的全食物主張。
*傳達依時而食的自然生活美學,分享旅居國外的飲食人事所演繹出的人生百態。
*詳細介紹廚房器具和全食物廚房的食物櫃,幫助你更有效率地執行全食物有機飲食。
*帶你深度認識和輕鬆烹調天然好食材,以「食材在地化,口味國際化」的食譜設計,帶你體驗「有機」飲食不等於「有限」口味;以自然烹調加原味組合,成就出口味清淡而不平淡,口感鮮明而有層次的零負擔美味。
*書中呈現的每道菜皆原汁原味、完全不作假,烹煮至適度合口的真實樣貌;食譜清楚標示一味多變、延伸組合及適用場合,讓你輕鬆應付三餐之餘,也能隨時將它變身為宴客菜。

這款麵包好健康 英商加了維他命D

2015-05-31 20:33:10 中央社 倫敦31日專電

吃麵包同時攝取維他命D不再是空想。英國連鎖零售商瑪莎百貨順應消費者的健康要求,下週將破天荒推出含有維他命D的麵包,受到市場期待。
瑪莎百貨(Marks and Spencer)對2476名消費者進行調查,發現許多人很擔心飲食無法獲得均衡的營養,7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歡迎在麵包內加入營養補充品。瑪莎百貨將在生產的麵包中加入有接受紫外線照射的酵母,自然提高維他命D的成分。
維他命D多數透過皮膚接受日照後獲得,但也可以經由食用油脂高的魚類和雞蛋獲得,目前食品中維他命D多加在早餐用的麥片,人造奶油及部分優格與飲料中。
英國因日照時間偏低,許多民眾有維他命D不足問題,醫生多建議攝取維他命D補充品,維他命D有助控制體內的鈣和磷酸鹽,可以預防罹患癌症、骨質疏鬆和失智症,是重要的營養成分。1050531

甩開焦慮症 還我快樂大腦

2015-03-12 09:01:42 聯合報 吳珮全/亞東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人類從基本的呼吸,心跳外,亦多了「原始的焦慮」;但也使得原始的人類在荒野中戰勝其他動物,成為萬物之靈。 圖/ingimage

分享
西元1929年美國生理學家懷特.坎農(Walter Cannon)提出「戰鬥或逃跑反應」,形容動物在面臨威脅時,會出現由交感神經興奮並釋出腎上腺素等物質,讓動物集中注意力,心跳加速,呼吸速率更快並且肌肉收縮力量增加,以便可以面對敵人或遠離威脅。同樣的,人類從基本的呼吸,心跳外,亦多了「原始的焦慮」;但也使得原始的人類在荒野中戰勝其他動物,成為萬物之靈。
以精神科醫師的觀點,適度的焦慮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可是過多的焦慮,讓人出現煩躁不安、不耐煩、容易疲倦、不易專心、容易發脾氣、恍神、全身緊繃或失眠之情形等,甚至影響到工作表現或與人相處,這種情形類似精神科的廣泛型焦慮症。
另有一類病人,往往會突然出現心悸、心跳加快、全身發抖出汗、胸悶、喘不過氣、惡心、頭暈、甚至全身發軟昏倒、覺得自己快死掉了等,緊急送到醫院檢查,有的被告知是過度換氣症候群、自律神經失調,也有人檢查卻找不出原因。也有一些人的發作與所處的情境、或是密閉的空間有關,甚至不敢工作或出門,這比較像是恐慌症(Panic disorder)的表現。
不過,罹患氣喘、心臟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及一些內分泌腫瘤,也有可能現短暫或長期的類似焦慮的症狀。而女性在生理周期前、懷孕或生產後,因體內的荷爾蒙改變,也易出現焦慮症狀。
焦慮症的部分原因是,杏仁核相關連的神經網路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有關,如:血清素及γ-氨基丁酸(GABA)神經元功能過低,以及正腎上腺素神經元功能過高。血清素及γ-氨基丁酸(GABA)神經元功能過低,則會讓大腦有憂鬱傾向,也不容易放鬆。正腎上腺素過多時,會使得交感神經興奮度提高,進而使身體出現全身肌肉緊繃、心跳加速、呼吸加速等不適感。
針對廣泛型焦慮症及恐慌症的治療,一般分為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前者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主,後者所用的藥物,則以增進神經傳導物質平衡為主,如增進血清素的濃度、增加γ-氨基丁酸(GABA),以及降低交感神經興奮。
目前臨床治療憂鬱或焦慮症,皆會用到增進血清素的藥物,即俗稱抗憂鬱劑。部分醫師形容血清素是增進快樂及放鬆的大腦荷爾蒙。它的藥效完全發揮需兩周,在病人尚未完全擺脫焦慮症狀之前,有時醫師會開一些輔助控制焦慮或控制心跳的藥物,供急性發作使用,也有部分病人服藥後,慢慢擺脫焦慮症。
除此之外,病人可接受輔助放鬆訓練,培養生活興趣,參加宗教活動,定期溫和的運動,皆有助於緩解焦慮症狀。
(稿費請轉贈家扶基金會)

台灣大突破!阿茲海默症 抽血可檢測

2015-04-02 15:01:38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未來運用奈米級鐵粉試劑,只要抽血就能檢測出阿茲海默症。 記者鄭語謙/攝影

分享
檢測準確率達85%以上
傳統篩檢阿茲海默症必須抽脊髓液,時間長,且有癱瘓風險,台灣師範大學光電研究所講座教授洪姮娥團隊開發出「磁減量免疫檢測技術」,不僅能診斷出比早期阿茲海默症更前一期的輕度知能障礙,準確率達85%以上,檢測時間只要五小時,比目前臨床採脊髓液檢驗,簡單快速、準確度更高,也減少醫療風險。
師大團隊與台大醫院合作
台灣師範大學光電科技所講座教授洪姮娥與副教授謝振傑、廖書賢,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支持,與台大醫院神經科醫師邱銘章團隊合作,開發出以奈米鐵粉做為病症檢測劑,成為全球唯一能以血液篩檢阿茲海默症,取代過去侵入式檢測,技術去年登上國際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成功技轉生技廠商。
謝振傑說,目前阿茲海默症檢測多採抽取脊髓液,危險性高,有癱瘓的風險,且檢測時間長達一周;這次研發以奈米鐵粉做為試劑,比起傳統ELISA試劑必須靠抽脊髓液反覆清洗,省時省力且低風險,甚至連能診斷出早期的阿茲海默症更前一期的輕度知能障礙,可以提早投藥,延緩症狀發生。
最快明年全台醫院都能用
台大醫師邱銘章表示,這項技術目前已在台大、雙和、恩主公、仁愛等醫院運用,最快明年全台醫院都能實施。

陳豐偉/吃了這顆藥 反推你是什麼病

2015-01-11 11:20:54

有些病人長期受到一些難熬的身體症狀纏身,看過各科、做完無數檢查,最後來到精神科。有時我會跟病人說:「自律神經失調或神經痛目前並沒有像心電圖、電腦斷層這麼明確的診斷工具。反正你已經看過這麼多科也沒效,這顆藥觀察兩星期看看,如果有效,就可能是我們懷疑的問題了。」
精神科疾病沒辦法用抽血、切片或影像學來診斷,對於痛苦很久的病人,用藥物反推還蠻有說服力。服藥一陣子,沒感覺的病人不再回診,有感覺的病人就會留下來服用完整療程。
在精神科常見問題裡,恐慌症是對藥物反應最好的疾病之一,但還是常見到病人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偶爾會有病人致謝說,醫師我好感謝你治好我多年的吸不到氣。我還一愣一愣想著,啊不就是開一顆藥,然後你願意配合服藥嗎?
恐慌症是第一個因為藥物被「發現」、然後生出診斷標準的精神疾病。在「我的焦慮歲月」這本書裡提到,有一顆台灣現在很少人開的老藥「妥富腦」,在1950年代後期開始使用,原本以治療憂鬱症為主。
在當時,美國精神醫學主流是源自佛洛伊德的焦慮學說,認為急性焦慮跟兒童期的創傷或性壓抑有關,容易引起急性焦慮的場所如橋梁、電梯、飛機都有「性象徵」的意義。
精神科醫師柯賴恩把「妥富腦」拿來讓許多病人嘗試,發現對某類型急性焦慮病人特別有效。他判斷,既然藥物有效,表示生理機制的短路造成過度反應,大於心理衝突造成的焦慮。1962年,柯賴恩發表論文,並以「藥理剖析」,推斷出「恐慌症」這個疾病。
柯賴恩的藥物研究改變人們對精神疾病的看法,從以內心的衝動與衝突為主,轉向腦科學的研究。不過,要讓多數醫師接受需要時間,直到二十年後,還是有美國精神醫學界大老在學術研討會斥責他。
現在,大多數醫師同意,用藥物治療恐慌症的成本效益比很好,很適合當成全民健保底下的首選模式。而精神醫學建構的許多疾病,也往往因為用妥富腦這類藥物治療有效,而被認為這疾病確實存在,然後先進國家的醫師一起開會討論出「診斷標準」,一個嶄新的病名就此誕生,然後在媒體推波助瀾下,我們發現罹患這疾病的人越來越多。
更新穎的藥物已取代妥富腦,用來治療多種精神疾病。許多精神疾病的用藥都很雷同,或許哪天隨著科學進步,我們又會發現一些共通的道理,取代現有學說。人類距離了解自己大腦還很遙遠,不過如果有些藥物可以減少痛苦,倒也不妨嘗試,不用過度害怕。

空汙 害你失智、想尋短

2015-04-07 08:49:17 聯合報 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

高雄工業區林立,空汙嚴重,民眾出門都口罩不離身。 圖/本報資料照片

不久前,大陸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於網路上發布,揭露了中國大陸各地霧霾肆虐的狀況;曾幾何時,寶島台灣也同樣遭遇空汙的威脅,氣象報告的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也經常為中至高等級,令人憂心。
空氣汙染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包括易引發過敏、氣喘及各種呼吸道疾病,而且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患,也可能病情惡化。
近年的研究顯示,空汙對於心理健康的損害也不容小覷,自殺和部分精神疾病的發生似乎和其有密切關聯,代表性的發現如下:
一、自殺:美國猶他大學的學者分析當地約1500名自殺者的背景資料,結果顯示,處於二氧化氮濃度持續升高的區域3天,民眾尋短的風險提高兩成。若是處於PM2.5濃度持續升高下超過2天,自殺的風險則提高5%。
二、憂鬱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學者以小白鼠為樣本,進行為期10個月的分組實驗,結果發現長期呼吸汙濁的空氣,大腦中的海馬體會病變,除記憶力大幅衰退外,還會出現憂鬱症狀,喪失活力。
三、自閉症: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學者調查217個自閉症家庭,發現孩子在母體內及2歲前接觸到鉻、苯乙烯這兩種空汙毒物,罹患自閉症的機率明顯增加,在最大量的情況下甚至高達65%。
四、過動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者針對233名孕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孕期暴露在高含量多環芳香烴的環境裡,孩子長大後有注意力異常的風險是其他孩子的5倍,同時伴隨有過動、衝動的風險也在3倍以上。
五、失智症:美國羅許大學的學者針對1萬9000名年齡介於70至81歲的婦女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長期暴露於空汙可能導致心智退化。髒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似乎會經由鼻腔進入腦部導致發炎,進而引發阿茲海默氏症。
另外,加拿大特倫大學的經濟學家曾檢視歐洲14個國家的空汙紀錄,並針對國民生活滿意度進行調查,發現當居住環境的空氣品質愈糟糕,民眾的幸福感愈越差。
少外出、多植栽… 先懂自保
面對空汙來襲,民眾如何自保呢?
一、減少外出,適當關閉窗戶,並使用空氣清淨器。住家內可種萬年青、黃金葛、桂花、蘆薈與常春藤等具淨化空氣功能的植物。
二、出門要戴口罩(註:一般外科口罩可達7至8成的過濾效果),並縮短戶外停留的時間,切勿從事激烈運動。
三、保持生活規律,維持正常作息,不要過度勞累或熬夜。
四、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Omega-3的食物。例如新鮮蔬果、海魚與堅果等。
五、毋須災難化。若感壓力可和親友分享感受,或嘗試觀賞喜劇、做瑜伽與按摩等,藉以放鬆心情,轉移注意,必要時尋求心理衛生專業協助。

睪固酮不足 男莫名憂鬱

2015-02-09 14:54:19 聯合晚報 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男性睪固酮濃度低,罹患三高比率比一般正常人出兩到三倍。 圖/ingimage

分享
男性睪固酮濃度低,罹患三高比率比一般正常人出兩到三倍。醫師臨床發現,不少男性情緒低落、不斷發胖,卻找不出原因;一名45歲男性誤以為憂鬱發作,到身心科治療見未改善,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高血壓,且睪固酮濃度低,治療後血壓、情緒問題都不藥而癒。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泌尿科主任盧智強表示,國內一項針對40到60歲男性血清睪固酮濃度與新陳代謝症候群研究發現,血液中睪固酮濃度低的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比例比一般人高,雖然兩者因果關係還不明確,但可能是睪固酮偏低,造成肌肉密度降低、萎縮,體脂肪則變高、體重增加,相對容易出現三高問題。
盧智強主任表示,睪固酮低下除了會出現性功能低下、性慾減低外,其餘症狀如心情變差、憂鬱、高血壓等,一般都不會聯想和睪固酮低下有關,建議中壯年男性出現類似症狀,可考慮抽血驗睪固酮。
尤其天氣變冷是憂鬱症好發時節,盧智強之前就收治一名45歲病患,因情緒憂鬱、易發脾氣、煩躁,看了身心科未好轉,患者自己上網找資料,懷疑是不是男性更年期,輾轉到泌尿科抽血檢查,才發現不僅睪固酮偏低,還出現高血壓。後來醫師建議使用睪固酮,憂鬱、血壓問題逐漸獲得緩解。

走路不穩?巨大神經纖維瘤惹禍

2015-01-29 09:19:55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居住新北市1名19歲沈姓青少年,1年前開始出現走路身體無法平衡及手部無力的症狀,醫院檢查後發現是第2型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壓迫頸椎神經所致,若不切除恐有致命危險,所幸及早摘除2顆腫瘤,讓病灶無法擴大。不過,該名病患脊椎還長有10多顆纖維瘤,仍需持續追蹤。

多發性神經維纖瘤是一種自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主要是基因突變所致。

分享
收治這名患者的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指出,沈同學頸椎有兩顆神經纖維瘤壓迫到神經,其中1顆相當巨大,約3.2 x 1.2 x 2.1公分,幾乎已填滿脊髓腔,影響腦脊髓液分流循環,因而出現下段脊髓空洞症,若不開刀恐會癱瘓或致命。
自體顯性遺傳 基因突變
臨床上,高位頸椎手術的風險很高,稍有不慎可能會有呼吸衰竭、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的併發症,甚至死亡。台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以顯微鏡輔助頸椎腫瘤切除手術,歷經7個小時,終於成功摘除頸椎上的兩顆神經纖維瘤,幫沈同學解除危機。目前沈同學肢體不平衡的狀況已經消除。
多發性神經維纖瘤是一種自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一般而言,所生下的下一代至少有一半的機會受到遺傳而同樣罹患神經纖維瘤。但是在臨床上,卻常發現有將近一半的病人在他們的上一代常常找不到家族史,也就是說是自己本身的基因發生突變而發病的。

黃國烽醫師(左)檢視患者頸椎神經,確認為罕見的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圖片提供/台北慈濟醫院)

神經纖維瘤 染色體異變
黃國烽醫師強調,依照臨床表現和致病基因的不同,多發性神經維纖瘤可分為2型,第1型發生率約為1/4000,第2型則更為罕見,發生率為1/40000。發生變異的基因位置在第17對染色體上,是屬於「體染色體」,所以遺傳上並沒有性別上的差異。臨床表現以多發性的表皮腫瘤與色素沉著斑塊為最大特徵。
基本上,第1型的病徵主要出現在周邊神經系統,最常見的是皮膚出現大小不一的神經纖維瘤和牛奶咖啡斑;第2型的神經纖維瘤則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它無特定生長部位,腦部、胸椎、腰椎、脊椎都可能長出腫瘤,像沈同學從頸椎到腰椎就長了10多顆大小不一的神經纖維瘤。目前治療僅能症狀改善與定期追蹤。
【醫師提醒】:神經纖維瘤現今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但因屬良性腫瘤,成長速度緩慢,通常要好幾年才會長到一、兩公分,只要不壓迫到神經,患者定期追蹤即可。在診斷及預防方面,可藉由抽血檢查基因是否有變異,如果有生育計畫,可請遺傳諮詢醫師協助提供建議。

劉秀枝/他失語,請讓他慢慢說

2015-03-08 11:13:50

一位70歲男士兩年前因心房顫動導致左腦缺血性中風,造成右側肢體無力和失語症。積極復健後,右側肢體完全恢復,但仍有些語言障礙。
雖然他聽得懂別人的話,但表達有困難,常常在說話時還得同步在腦海裡搜尋正確的字眼,有時會出錯,例如把一千元說成一百元、把蘋果叫做香蕉,因此講話速度變慢,尤其是越心急越講不出,講不出就發脾氣,血壓就飆高。每當家人聊天時,他老是插不了嘴,於是他就會揮揮手說:「嘿,大家都停下來,讓我慢慢講。」大家就會安靜下來,耐心的聽,讓他也有表達的機會。
原本活潑外向的60歲女士,一年前也發生中風後的失語症,雖然一直在進步,但因表達困難,說話慢,在聚餐場合常跟不上話題,而不想與朋友來往,逐漸變得孤單,甚至憂鬱。她的朋友發現這個問題,於是大家輪流與她小聚,聚會的人數減少到二、三位,讓她不覺得緊迫焦急,而能慢慢的說,與朋友分享心中的感受。
失語症是左腦的語言中心(主要是額葉、顳葉和其連結的神經纖維)受損而產生的言語障礙,依其受損部位的不同,而有表達、理解、命名和書寫等困難。造成失語症的疾病包括腦瘤、腦外傷、阿茲海默症和額顳葉失智症等退化性疾病等,其中以腦中風最為常見。失語症的預後和其疾病的種類與嚴重度有關,如阿茲海默症的失語症隨著病情進展會越來越嚴重,而中風造成的失語症大都會進步,有些會完全恢復。
影響中風後失語症的復原有許多因素,最主要的是受損大腦區域的所在和其範圍的大小。然而,有些人的失語症一開始很嚴重卻恢復得很好,除了因在急性期時,其受損而未壞死的腦組織重新接受血液灌流而恢復功能外,後續的大腦可塑性和代償功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早在2006年,學者經由功能性磁振造影的掃描追蹤,發現失語症復原的患者,在中風發生的幾天內,當從事語言測驗時,其左腦的語言中心和其相對應的右腦區域的活化性都很低,約兩星期後,則左右大腦都有活化性,但以右腦為主,幾個月後則只有左腦有活性。表示中風後的大腦努力的在重整,讓相對應的右腦區暫時或永久取代左腦的功能,也就是所謂的「可塑性」。大腦可塑性好的病人,其語言能力也恢復得較好。
是什麼推動大腦的可塑性呢?目前並不確定,但可能和年紀以及積極的語言治療有關。所以一旦有失語症,不要放棄,要努力的復健並爭取讓自己有講話表達的機會。
作為失語症患者的家人或朋友,要耐心的讓病人慢慢說,當他用錯了詞彙時,不要嘲笑,而是要幫忙找出正確的字眼。多鼓勵,多稱讚,讓患者多參與活動,走出孤獨和鬱悶。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

抽血驗失智/發病前10年 就知會罹病

2015-04-02 15:01:40 聯合晚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台灣師範大學光電科技研究所洪姮娥講座教授帶領謝振傑、廖書賢兩位副教授,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支持,與台大醫院神經科邱銘章醫師團隊從事腦神經方面研究,成功開發出以奈米鐵粉做為病症檢測劑。 記者/鄭語謙攝影

分享
未來阿茲海默症患者透過抽血檢驗即可確診。台大、仁愛、雙和、恩主公等醫院正進行一項人體試驗計畫,只要簡單抽血,就能在患者發病前,提早預知罹患阿茲海默症。
參與研究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這個計畫是利用核子學的方式,偵測血液中的R類澱粉以及CAU蛋白的消長,來預判患者是否罹患阿茲海默症,提早偵測出患者可能發病,全球醫界世界都在做這樣的嘗試,台灣很有機會成功,目前試驗中。
甄瑞興表示,現在檢測阿茲海默症是利用抽患者的脊髓液,看脊髓液的蛋白是否有增加,或者做正子攝影,看大腦內是否有類澱粉沉澱,未來若能夠抽血檢驗,檢驗方式比較簡便,相較於抽脊髓液也比較無負擔,且準確度高,將是醫療的一大突破。
醫師擔心:阿茲海默症還沒發病 先得憂鬱症
不過,提早檢測出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在國外產生很多道德上的討論,甄瑞興說,目前醫界無法突破的是阿茲海默症的治療,若檢測簡單又精準,能在患者發病前的8年、10年就得知未來「可能」罹病,但這位患者現階段還在工作、正常生活,就算檢測出來已經得病,恐怕患者要擔心8年、10年,阿茲海默症還沒有發病,恐怕先得憂鬱症。

圖/聯合晚報

銀髮族少吃肉 健忘跟著來

2015-04-27 14:43:56 聯合晚報 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蛋白質、蔬果攝取不足,銀髮族易忘東忘西。營養師表示,很多人50歲後,刻意少吃肉、減少飲食份量,但蛋白質不足,紅血球也會不足,飲食不均可能缺乏B群、營養素等,進而因血流不足,腦部含氧量不夠,導致忘東忘西、精神不濟。

銀髮族追求飲食健康外,也要注意均衡。 報系資料照

分享
50多歲的張太太最近常精神不濟,出門忘東忘西,還差點忘記瓦斯爐上正在煮湯、就準備出門,擔心是不是失智前兆。營養師黃淑惠表示,張太太注重養生,多吃菜取代肉類,還會減少食物份量、降低身體負擔。但錯誤的養生觀念,加上不當減少食物攝取量,導致營養素缺乏,除了身體不適,還會精神不濟、忘東忘西。
黃淑惠說,50歲以上容易忘東忘西,主要是三大因素引起,包括血流不足、血液循環不好,以及紅血球不足、神經傳導及結構不佳。血流不足可吃銀杏、菸鹼酸等,促進小血管擴張、讓血流充足;平常應補充優質蛋白質,如不吃肉,可改以全蛋、豆類製品等攝取蛋白質,另外,B2、B6等B群、葉酸,均有助紅血球形成;而B群也有助神經傳導功能。
此外,蔬菜選擇應多元化,不要太過單一,才能攝取不同的營養素,若不想吃太多肉,可改吃魚肉、豆類等,尤其如果不吃蛋黃,一樣會蛋白質不夠,因此,應吃全蛋,但須適量。若本身有其他疾病,應諮詢營養師,調整飲食習慣。

銀杏 真能預防失智症嗎?

2014-09-23 13:36:20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失智症是許多現代人、年長者的夢魘。因此許多人都希望可以找到方法預防失智症上身。不過目前還沒有藥物或具體方法可真正避免失智症上身。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指出,想預防失智症可嘗試一些方法,如保持身心活躍、維持社交生活、降低膽固醇濃度、控制血糖、血壓、戒菸、維持健康飲食、多學習,或注射流感等各項疫苗,也許都能幫助減少失智症發生風險。
梅約醫學中心表示,減少身體中的「同半胱胺酸」或許也能預防失智症。之前有研究指出,葉酸、維生素B、維生素B12都有助降低「同半胱胺酸」濃度,並減緩阿茲海默症病程。
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老當益壯」秘訣,讓民眾更加了解如何預防失智。「老當益壯」秘訣:活到老、學到老,老友老伴不可少。多動腦、沒煩惱,天天運動不會老。深海魚、橄欖油,蔬果豆穀來顧腦。保護頭、控體重,血壓血糖控制好。不抽菸、不鬱卒,年老失智不來找。
銀杏等保健食品真能預防失智症?馬偕醫院營養師林佩蓁表示,前陣子有份研究報告指出,銀杏似乎對失智症沒預防效果。事實上過去有研究發現,銀杏萃取物可促進腦部循環,因而認為銀杏或可幫助預防失智症。不過研究所用的銀杏萃取物來源為銀杏葉,並非銀杏果。
依現行法規規定,銀杏萃取物成分來自銀杏葉,就屬於藥品成分,來自銀杏果,則屬於食品成分。民眾購買銀杏保健食品,很難了解真正原料形式,如果使用銀杏果萃取物,便沒有預防保健效用。
不過林佩蓁強調,想預防失智症,健康、均衡飲食才是根本之道,無論哪種保健食品,都只是輔助,在已進行健康、均衡飲食的前提下,補充一點保健食品營養素無法厚非。但很多人沒有採取健康、均衡飲食,整天大魚大肉,卻希望透過保健食品亡羊補牢,因為營養成分都被大魚大肉所帶來的氧化壓力抵銷,所以養生效果微乎其微。
銀杏萃取物雖可促進微血管循環,但食用時要小心,這類保健食品可能與心血管用藥、抗凝血藥物等產生交互作用,使藥物效果變得更強大,如此便會增加內出血風險。民眾不管想食用哪種保健食品、健康食品,最好詢問醫師、藥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以減少副作用發生風險。
林佩蓁分析,失智症主要分為血管性失智症與非血管性失智症。國外有些研究報告發現,地中海飲食可幫助保護血管,避免血管硬化,因此有助預防血管性失智症。
地中海飲食含有大量蔬菜、水果、全榖類、堅果類食物。這種飲食方式蛋白質來源以深海魚類、乳製品為主,雖然偏重吃魚,但並非完全不吃紅肉,有時也會適量攝取一些家畜、家禽。油類則以橄欖油、堅果等不飽和脂肪占多數。用餐時常佐以葡萄酒。
林佩蓁說,像維生素A、B、C、E及β胡蘿蔔素都是抗氧化營養素,均衡攝取這些營養素,不只能促進全身健康,也能減少失智症發生機率。不過現在加工食物、油炸食物無所不在,像炸花生、炸蔬菜等也都屬於油炸食物。一旦食用過多過度加工食品、油炸食物,身體就會產生許多氧化壓力,抵消抗氧化營養素保護功效。
至於喝酒方面,如果有喝酒習慣的話,可適量喝點葡萄酒,攝取一點葡萄酒多酚成分。但若沒有喝酒習慣,則不建議特別跑去喝酒。除了葡萄酒,像葡萄汁與許多水果也都含有多酚化合物,因此不是非得靠葡萄酒才能攝取到多酚。
林佩蓁也提醒,民眾食用蔬菜、水果,每天每餐最好穿插不同種類的蔬菜、水果,像早上可吃大番茄,中午吃青花菜,晚上就可以改吃菇類食物,營養會比較均衡。
另外,正確使用油脂也很重要。像橄欖油雖然算好油,但較適合涼拌,不太適合大火快炒,如果烹飪溫度過高,油脂品質就會產生變化,進一步增加身體氧化負擔。因此烹煮食物時,要多觀察油脂狀況,千萬不要讓油脂冒煙、劣變分解。

2015/5/30

記憶藏寶圖/阿嬤的照片

2015-05-29 09:09:03 聯合報 文/芃愛

翻箱倒櫃找照片
回娘家探望雙親時,得知兒時住斜對面、開設相館的老闆已經過世,現在相館改為美髮院,由老闆的女兒及外孫女兩個單親媽媽經營。那位外孫女是我小學同學,便前往洗頭敘舊。
同學說,阿公在九十三歲那年於睡夢中安詳辭世。阿公過世後,原本身體還算硬朗、生活自理能力也無虞的阿嬤開始變得時而清楚、時而迷糊,偶爾靜默不語、偶爾又胡言亂語。醫師叮囑多對話、多陪伴,否則癡呆與失智很快就會找上她。
有一回,阿嬤在家翻箱倒櫃,把從前阿公開設相館所留下的照片一一瀏覽,最後終於找到她要找的照片,如獲至寶的將照片捧在手心、按在胸口。
起初,女兒、外孫女、外曾孫女三人輪流搶著看,她尷尬不給看,後來實在拗不過三人,只好乖乖拿出來。阿嬤告訴她們,阿公過世時,她來不及找出照片燒給他,希望將來自己過世時,她們要記得將照片燒給她。
同學說著說著,便轉身要阿嬤拿照片讓我看看。阿嬤想也沒想,起身往房間走,嘴上卻嬌羞如少女說道:「按呢我會歹勢啦!」
同學說:「歹勢啥?妳明明想要乎人看,而且妳這呢水!這呢辣!緊拿來乎阮同學看啦!」
甜美記憶永留存
發黃的黑白照片一角已破損,照片中一男一女站在床沿,男的赤裸著上身,下半身穿著一件鬆垮的四角內褲,沒有電眼肌肉人魚線,卻帶有一絲古典書卷氣;女的穿著鈕釦式無鋼圈內衣,下半身穿著現在俗稱的阿嬤內褲,沒有乳溝事業線,沒有花俏蕾絲邊,卻看得出是個面容姣好的美人。男人的手搭著女人的肩,女人的手摟著男人的腰,沉浸在百分百的幸福氛圍中。
阿嬤說,當時她未滿三十歲,阿公剛接手經營相館不久,有一晚他們在房間辦完某事後,阿公突發奇想,躡手躡腳將三腳架相機搬到房間,說服阿嬤拍了這張在那個民風保守的年代堪稱前衛的清涼照。當照片從暗房中取出後,阿公喜孜孜拿給她看,兩人害羞之餘,約定照片只能藏起來彼此欣賞,不能給公婆或其他家人看到,以免被說傷風敗俗或三八阿花。照片剛拍完的前幾年,每每與阿公有爭執,阿嬤就會拿出照片,說服自己阿公是愛她的,如此心理才能平衡、生活得以繼續,後來時間一久,漸漸淡忘此事。
我接過照片,看了看阿嬤,難以想像,眼前這個滿臉風霜、雞皮鶴髮的九旬老婦,竟是黑白照片裡巧笑倩兮、體態撩人的女郎。彷彿女郎被封存在照片裡,卻在這一刻封印解除,瞬間老化,六十年歲月倏忽而逝,她的青春、男人甚至人生都被帶走了。
同學說,近來阿嬤眼神越來越迷茫失焦,只有在看到照片後才會散發出特別的光采。
我想,那一刻阿嬤大概是回到了那個數十年前,有阿公陪伴的甜美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