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5/31

走路不穩?巨大神經纖維瘤惹禍

2015-01-29 09:19:55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居住新北市1名19歲沈姓青少年,1年前開始出現走路身體無法平衡及手部無力的症狀,醫院檢查後發現是第2型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壓迫頸椎神經所致,若不切除恐有致命危險,所幸及早摘除2顆腫瘤,讓病灶無法擴大。不過,該名病患脊椎還長有10多顆纖維瘤,仍需持續追蹤。

多發性神經維纖瘤是一種自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主要是基因突變所致。

分享
收治這名患者的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指出,沈同學頸椎有兩顆神經纖維瘤壓迫到神經,其中1顆相當巨大,約3.2 x 1.2 x 2.1公分,幾乎已填滿脊髓腔,影響腦脊髓液分流循環,因而出現下段脊髓空洞症,若不開刀恐會癱瘓或致命。
自體顯性遺傳 基因突變
臨床上,高位頸椎手術的風險很高,稍有不慎可能會有呼吸衰竭、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的併發症,甚至死亡。台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以顯微鏡輔助頸椎腫瘤切除手術,歷經7個小時,終於成功摘除頸椎上的兩顆神經纖維瘤,幫沈同學解除危機。目前沈同學肢體不平衡的狀況已經消除。
多發性神經維纖瘤是一種自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一般而言,所生下的下一代至少有一半的機會受到遺傳而同樣罹患神經纖維瘤。但是在臨床上,卻常發現有將近一半的病人在他們的上一代常常找不到家族史,也就是說是自己本身的基因發生突變而發病的。

黃國烽醫師(左)檢視患者頸椎神經,確認為罕見的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圖片提供/台北慈濟醫院)

神經纖維瘤 染色體異變
黃國烽醫師強調,依照臨床表現和致病基因的不同,多發性神經維纖瘤可分為2型,第1型發生率約為1/4000,第2型則更為罕見,發生率為1/40000。發生變異的基因位置在第17對染色體上,是屬於「體染色體」,所以遺傳上並沒有性別上的差異。臨床表現以多發性的表皮腫瘤與色素沉著斑塊為最大特徵。
基本上,第1型的病徵主要出現在周邊神經系統,最常見的是皮膚出現大小不一的神經纖維瘤和牛奶咖啡斑;第2型的神經纖維瘤則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它無特定生長部位,腦部、胸椎、腰椎、脊椎都可能長出腫瘤,像沈同學從頸椎到腰椎就長了10多顆大小不一的神經纖維瘤。目前治療僅能症狀改善與定期追蹤。
【醫師提醒】:神經纖維瘤現今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但因屬良性腫瘤,成長速度緩慢,通常要好幾年才會長到一、兩公分,只要不壓迫到神經,患者定期追蹤即可。在診斷及預防方面,可藉由抽血檢查基因是否有變異,如果有生育計畫,可請遺傳諮詢醫師協助提供建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