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期身處壓力下,恐致記憶力退化加劇。美國愛荷華大學團隊日前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神經細胞若長期暴露於俗稱「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環境下,會造成腦部神經細胞間的連接點「突觸」結構受損,這可能是記憶力隨年齡增長而退化的的原因之一。
皮質醇與腎上腺素都屬「壓力荷爾蒙」,係於生物面臨生存威脅時大量分泌,可瞬間提高血糖及血壓,幫助生物應付周遭環境變化、抵抗掠食者或逃走。皮質醇在短時間內分泌雖能保命,但若長期身處壓力之下,反會造成皮質醇過度分泌,美國醫學重鎮梅約中心曾發表研究指出,體內皮質醇過量與體重增加、高血壓、消化問題、焦慮及憂鬱有關。 事實上,壓力荷爾蒙的分泌也有助於形成對受傷或恐懼的記憶,未來類似狀況發生時,生物就會立刻啟動防禦或逃走的機制;但愛荷華大學團隊發現,皮質醇過度分泌,會造成大腦「前額葉皮質區」突觸的「樹突棘」部位萎縮、受損,破壞學習等短期記憶功能。 研究人員比對4個月大的「年輕鼠」及21個月大的「年長鼠」血液中皮質醇濃度,並讓實驗鼠學走迷宮,測試其短期記憶力;結果發現,體內皮質醇濃度低的年長鼠,記憶喪失的狀況較輕微,而不斷受壓力刺激、或人工施打皮質醇的年輕鼠,其記憶功能受損及樹突棘萎縮的情形,都與年長鼠相似。 愛荷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傑森瑞德利推論,年紀越長,遭遇的壓力狀況越多,神經細胞接觸皮質醇的機會也越多,因此年長者普遍有記憶退化的情形;而每個人記憶退化的程度不同,係因承受的壓力不同所致,因此體內壓力荷爾蒙濃度,或可作為評估是否為失智高危險群的指標之一。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團隊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則顯示,體內壓力荷爾蒙濃度較高者,其腦部與記憶有關的「海馬迴」深處之「齒狀迴」部位,會出現「寡樹突膠細胞」增生的情形,儘管寡樹突膠細胞能輔助神經細胞,讓神經訊號的傳遞更快速、穩定,但此類細胞增生同時會減少齒狀迴的神經細胞增生,長期恐致記憶功能受損。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2014/06/22 台灣醒報】 |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膽固醇比例失衡不只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美國加州大學研究指出,血液中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濃度過高,或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過低,可能是導致腦部形成斑塊而引發阿茲海默症的原因之一。專家建議,透過運動及飲食能改善體內膽固醇比例,或許能藉此預防阿茲海默症發生。
過去已知,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濃度過高,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而高密度脂蛋白可清除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因此被稱為好膽固醇。加州大學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神經學》的研究指出,體內膽固醇比例失衡者,其腦部「乙型類澱粉蛋白」的數量也較多,顯示膽固醇不只影響心血管疾病,也與阿茲海默症有關。
【乙型類澱粉蛋白傷腦】
乙型類澱粉蛋白會堆積在腦部神經細胞之間,阻礙神經細胞傳遞訊息,並影響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乙型類澱粉蛋白大量堆積會形成斑塊,而過去發現許多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都有大量斑塊存在,因此學界普遍認為乙型類澱粉蛋白是阿茲海默症的致病原因之一。
乙型類澱粉蛋白會堆積在腦部神經細胞之間,阻礙神經細胞傳遞訊息,並影響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乙型類澱粉蛋白大量堆積會形成斑塊,而過去發現許多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都有大量斑塊存在,因此學界普遍認為乙型類澱粉蛋白是阿茲海默症的致病原因之一。
研究人員運用「正子斷層掃描造影」技術,觀測74名70歲以上的受試者,腦部乙型類澱粉蛋白堆積的情形,並比較受試者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與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結果顯示,多數腦部乙型類澱粉蛋白數量較多的受試者,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都高於平均值,而高密度脂蛋白則較低。
【膽固醇影響大腦功能】
「腦部疾病與心血管疾病本就息息相關,」加州大學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副主任布魯斯里德說,「高血壓會導致中風,也會造成智力退化。」里德解釋,人體中有近4分之1的膽固醇都集中在腦部,因此必須從年輕的時候,就把膽固醇比值維持在健康範圍內,如此一來在年紀漸長時,乙型類澱粉蛋白比較不容易大量累積或形成斑塊,可望有效降低罹患阿滋海默症的風險。
「腦部疾病與心血管疾病本就息息相關,」加州大學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副主任布魯斯里德說,「高血壓會導致中風,也會造成智力退化。」里德解釋,人體中有近4分之1的膽固醇都集中在腦部,因此必須從年輕的時候,就把膽固醇比值維持在健康範圍內,如此一來在年紀漸長時,乙型類澱粉蛋白比較不容易大量累積或形成斑塊,可望有效降低罹患阿滋海默症的風險。
美國德州貝勒心臟醫學中心心臟科醫師莎拉薩曼接受醫療網站「dailyRx」訪問時表示,目前尚無法確認膽固醇比例、乙型類澱粉蛋白,以及阿茲海默症三者間確實的因果關係,但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保持運動習慣者罹患失智症比例較低,因此透過運動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並藉由富含全麥主食、蔬果、堅果,以及魚類油脂的「地中海飲食」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或許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發生。
資料來源: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101-0U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