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22

荷爾蒙作祟 長期壓力恐傷記憶力


長期身處壓力下,恐致記憶力退化加劇。美國愛荷華大學團隊日前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神經細胞若長期暴露於俗稱「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環境下,會造成腦部神經細胞間的連接點「突觸」結構受損,這可能是記憶力隨年齡增長而退化的的原因之一。
皮質醇與腎上腺素都屬「壓力荷爾蒙」,係於生物面臨生存威脅時大量分泌,可瞬間提高血糖及血壓,幫助生物應付周遭環境變化、抵抗掠食者或逃走。皮質醇在短時間內分泌雖能保命,但若長期身處壓力之下,反會造成皮質醇過度分泌,美國醫學重鎮梅約中心曾發表研究指出,體內皮質醇過量與體重增加、高血壓、消化問題、焦慮及憂鬱有關。
事實上,壓力荷爾蒙的分泌也有助於形成對受傷或恐懼的記憶,未來類似狀況發生時,生物就會立刻啟動防禦或逃走的機制;但愛荷華大學團隊發現,皮質醇過度分泌,會造成大腦「前額葉皮質區」突觸的「樹突棘」部位萎縮、受損,破壞學習等短期記憶功能。
研究人員比對4個月大的「年輕鼠」及21個月大的「年長鼠」血液中皮質醇濃度,並讓實驗鼠學走迷宮,測試其短期記憶力;結果發現,體內皮質醇濃度低的年長鼠,記憶喪失的狀況較輕微,而不斷受壓力刺激、或人工施打皮質醇的年輕鼠,其記憶功能受損及樹突棘萎縮的情形,都與年長鼠相似。
愛荷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傑森瑞德利推論,年紀越長,遭遇的壓力狀況越多,神經細胞接觸皮質醇的機會也越多,因此年長者普遍有記憶退化的情形;而每個人記憶退化的程度不同,係因承受的壓力不同所致,因此體內壓力荷爾蒙濃度,或可作為評估是否為失智高危險群的指標之一。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團隊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則顯示,體內壓力荷爾蒙濃度較高者,其腦部與記憶有關的「海馬迴」深處之「齒狀迴」部位,會出現「寡樹突膠細胞」增生的情形,儘管寡樹突膠細胞能輔助神經細胞,讓神經訊號的傳遞更快速、穩定,但此類細胞增生同時會減少齒狀迴的神經細胞增生,長期恐致記憶功能受損。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2014/06/22 台灣醒報】http://udn.com/

柯文哲揭北市衛生政策 推家醫社區化


「我的衛生政策跟馬英九不一樣,我要以市立聯合醫院為基礎,推廣家醫及社區醫院制度。」台大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22日出席兩岸醫事交流論壇時表示,馬英九總統在北市長任內希望以聯醫體系共3500床規模,來與台大、北榮等醫學中心競爭的策略並不正確,應從聯醫開始推動公衛、社區健康等預防醫學政策,進而重建國內醫療體系。
【強化老人個案管理】
「聯醫應該扮演社區醫院角色,而非搶當醫學中心,」柯文哲指出,國內醫院多擅長治病,卻不會多花心力處理公衛、健康等預防醫學業務,造成醫療效率不彰;「我要落實家醫制度,再推動醫院分級、轉診及『論人計酬』,」他強調,促進民眾健康,才能扭轉現行「論件計酬」導致醫院「收愈多患者賺愈多」的狀況,「從接受市府補助醫療費用者開始,逐步導正民眾愛擠大醫院的就醫習慣。」
柯文哲提及老人照護問題時表示,健康的年長者需要活動空間,或由政府主導社會企業,提供賺外快或當志工的機會;健康狀況略差者,需要日間「托老所」及老人餐廳,獨居或行動不便者需要到府服務,失智者則需要日照中心。「各中小學內閒置空間很多,就可用於社區照護,」他說,解決老人問題也將沿用過去在台大建立急診後送病房的「醫療個案管理」制度,「抓緊最需要服務的族群。」
【產業概念管理醫衛】
急診後送病房係為紓解長期困擾台大的急診壅塞問題;柯文哲透露,該病房與其他一般內科病房相較,平均每床健保支出省新台幣4萬元,重症更達10萬元,「我只是一反國內傳統做法,改讓最有經驗的醫師負責住院患者、讓菜鳥去處理門診,自然縮短住院時間。」
「我們去旅館等15分鐘無法check in就會暴怒,為什麼願意花90分鐘、甚至好幾天等病床?」他分析,國內醫療人力及經費錯置的問題,都肇因於觀念陳舊,「未來20年我們最需要的不是研發新藥、新儀器或新技術,而是將產業管理的概念導入醫療制度。」
【重整醫療人力結構】
「健保若是社會保險,就不能涵蓋這麼多項目,若屬社會福利,經費就不該這麼少,」柯文哲解釋,健保總額佔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6.6%,遠低於美國的16.2%、法國的11.7%,及日本的8.3%,因為大家還沒有高科技、高品質醫療「很貴」的觀念;他強調,「健保根本不是醫療問題,是政治跟經濟的問題。」
柯文哲認為,國內醫界的人力培養制度也有翻修必要,「除婦產科醫師12年來僅增加9人外,其他科別人數都增加,為什麼還會『五大皆空』?」他指出,外科中的神經外科、整形、泌尿等次專科,每年新進醫師甚至擠破頭,但次專科醫師訓練過剩,導致一般內、外、兒科醫師不足,顯示根本不符民眾需求。
「不能再讓主治醫師做住院的、住院做實習的、實習做歐巴桑的工作,」柯文哲表示,應設置專科護理師,專職擔任醫師助理,讓實習醫師回歸學生本色,「國內的醫療人力結構必須先重整,再來談國際醫療的問題。」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2014/06/22 台灣醒報】http://udn.com/

張明永、簡佳璋/長輩的心事/這痛那痛 老人憂鬱常藉身體表達

長輩的心事/這痛那痛 老人憂鬱常藉身體表達


記者黃士航/攝影 
林伯伯早年在職場全力打拚,鮮少交際應酬,一輩子就只有工作,他做事實事求是,很獲上司賞識。但幾年前光榮退休後,生活轉變,開始吃、睡不好,對任何事物都興趣缺缺,連基本的家事也做不來,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像廢人一個,退休才不過兩、三年便選擇輕生。
病症較複雜 不容易判別
台灣老年憂鬱問題到底多嚴重?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張明永曾以1500個老人為樣本,分「都會區」、「半都會區」、「鄉下」3組進行研究,結果發現21%的老人有憂鬱症,等於5個就1個,且都會及鄉下的老人,症狀比半都會區的老人憂鬱,老男人又比老女人嚴重。原因包括健康出問題、經濟多煩惱及身旁沒有支持系統。
「老年憂鬱的問題盤根錯節。」義大醫院精神科醫師簡佳璋指出,老年憂鬱常與許多問題合併產生,與失智症也互為因果,照顧者很不容易辨別長輩是否憂鬱,往往失去戒心。
常抱怨疼痛 卻找不出病因
台語俗諺形容得很傳神,指老人家是「坐著就打哈欠、躺著就睡不著、說話常提過去、說完馬上忘記。」高雄長庚副院長張明永說,老年人因機能退化,很多慢性病跟著來,一下子眼睛痛、牙齒痛、頭痛,但看起來又好好地,反覆檢查也找不到病因,這就要小心。
簡佳璋指出,其實荷爾蒙的改變、生活上的壓力、血管通透性問題,都會誘發老人憂鬱,照護者可觀察長輩早年有無憂鬱症病史,以前如果有,老年以後也常會有;除此,長輩如果常有罪惡感、負面思考,更不能大意。
一般憂鬱的症狀不外乎情緒煩躁、鬱悶,體重、食欲下降、睡眠出現障礙等;醫界發現老年憂鬱則有妄想、身體不適,記憶力、反應力、自我照顧能力下降,處理事情的彈性變差等非典型症狀,且老年憂鬱症常以身體病痛的抱怨為主,而痛又是主觀感受中最強的一種。
失智與憂鬱 常互為因果
值得注意的是,失智與憂鬱互為因果,憂鬱症常被認為是「假性失智症」,而罹患失智或帕金森氏症的老人也常合併憂鬱,張明永說明,帕金森氏症患者因為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缺乏,容易伴有失智、憂鬱等問題。
簡佳璋說,早年他父親每天必到佛堂向神明奉三杯水,有次他發現父親竟忘了倒第三杯的水,經提起後,他父親很震驚,懷疑怎麼可能,後來父親自己去查看,發現真的忘了倒,憂慮、緊張全浮上臉龐,「認知功能起變化是失智的前兆,家屬從旁的觀察很重要。」
更年期憂鬱 也不能忽略
不只失智等症狀與老年憂鬱扯不清,一般人步入「更年期」也常出現憂鬱症狀。醫師指出,男性在更年期,睪固酮、雄性素會起變化,女性則是黃體素等荷爾蒙會減少,隨之產生骨鬆、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礙、甲狀腺等問題,有些婦女無法適應更年期,情緒大幅波動,甚至形容自己憂鬱到想死。
他表示,老年憂鬱的症狀多半藉「身體」表達,全身到處痛,一切都不對勁,天天嫌東嫌西、發脾氣、不講話,什麼都放不開的老人、個性龜毛的老人,憂鬱症愈容易找上門。
「努力活得快樂,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張明永鼓勵老人家要多運動、多接近大自然、多與年輕人在一起、多學習新事物、即使打麻將都好,最好去當志工、回饋社會,但絕對不能在家養尊處優,否則生活沒有重心,憂鬱病痛很快找上門。
▇ 長輩的五大困境
張明永說,老人有以下五大困境,總和來說,老人憂鬱最大的原因就是「失落」,因此周遭的支持系統很重要,但老人自己力圖改變,更重要。
1.尊貴價值的減少
2.生活調整困難
3.慢性疾病激增
4.世代間適應困難
5.權威隕落
▇ 長輩有哪些症狀 應求助精神科?
1.過度焦慮 、過度求醫
2.重複行為
3.明顯記憶力損失
4.處理事情能力出現障礙
5.睡眠障礙
6.價值觀改變
7.常出現負面思考
8.妄想、幻聽現象
9.對事情不感興趣
製表╱記者王昭月
■聯合報
【2014/06/22 聯合報】http://udn.com/

失智老人/護自尊 別點破失智症

失智老人/護自尊 別點破失智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說,失智老人怕丟臉,羞於求助,擔心問路面子掛不住,且多數患者沒有病識感,家屬應柔性勸說就醫;民眾遇到迷途老人可扮演陪伴角色安撫「我陪你找找看」,不要點破失智症,以免傷害長輩自尊心。
她指出,老人對失智有抗拒及否認心態,家屬不要逼迫他們承認失智或指出錯誤,應藉由檢查原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理由,或請求「老爸、老媽,拜託陪我看醫生!」帶到門診交給醫師處理;同時,記錄長輩平時行為交給醫師參考,別在外人前說出「罪狀」,維護老人尊嚴。

失智症/三招防失智 飲食、運動、互動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我腦子好得很,沒問題!我不需要你管!」天主教失智基金會今天推出「慢跑爺爺」微電影,並在YouTube上映,內容講述輕度失智的爺爺與家人相處的衝突,最後與家人正向面對疾病,電影把罹患失智的過程清楚呈現,讓更多人了解失智症。
根據統計,2013年全世界約有4440 萬位失智症患者,平均每年新增770萬人,台灣目前失智人口約19萬人,光是台北市就占近10分之一。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表示,失智可以預防,民眾應持續進行活化腦部的活動,從飲食、運動、人際互動三部份延緩、並且降低失智機率。
根據研究,運動是最好的預防失智方式,每周至少運動2次,每次運動30分鐘,持續3個月,可以改善認知功能。
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內科部主任甄瑞興表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根據研究統計,定期參加社交活動的民眾罹患失智的機會降低四成,因此建議長輩,每周保持一次社交活動,和老朋友相聚、聊天、用餐,可以增加大腦血液灌流量,降低罹病機會。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失智症科主任徐文俊表示,多攝取蔬果、豆類、橄欖油、全穀類、適量的咖啡和少量紅酒,這類地中海飲食不僅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也能預防失智,肉類攝取以吃魚取代紅肉,少油、少脂為原則,不要吃太多,各種各類食材都應該均衡攝取。
聯合晚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系列專訪 「不能遺忘的故事」,每周一刊出 ,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電洽基金會。諮詢電話:(02)2332-0992,網址:http://www.cfad.org.tw

失智症/葉天倫外婆 什麼都忘 就是沒忘愛

失智症/葉天倫外婆 什麼都忘 就是沒忘愛
【聯合晚報╱記者曾宛琳、曾桂香╱台北報導】
導演葉天倫接受本報專訪,回憶罹患失智症的外婆,忍不住傷感落淚。 記者陳瑞源/攝影
「一切都是從睡不著開始,最初發現外婆白天都在睡,也不覺得是毛病。後來她就不記得每個孫子的名字了,比較嚴重的時候,看著我們的臉也叫不出名字。」談起今年初才過世的外婆,導演葉天倫在訪問中幾度哽咽落淚、無法自已。葉天倫的父親葉金勝是位導演,拍過許多知名的電影。葉天倫在35歲後也開始拍電影及電視劇。第一部執導的電影為2011年上映的「雞排英雄」,票房大賣。今年初再推出「大稻埕」,全台創下3.4億元票房紀錄。葉天倫也拍攝了國內少見的討論失智症的連續劇「含笑食堂」,劇情本土清新感人,加上對失智症的演繹相當深入,廣獲好評,甚至紅到大陸去,讓許多家有失智症的觀眾看了,很有共鳴並獲得安慰。
因外婆而拍「含笑食堂」
葉天倫對失智症確實有痛心的切身經歷。2009年,他年逾八十的外婆罹患了失智症。剛發病時,外婆白天睡覺,晚上無法入睡,有時吃了安眠藥還會夢遊,家人一開始以為只是單純的失眠問題,也就未特別就醫。但漸漸發現,外婆還會藏食物、藏錢,老忘記自己講過的話,走路變得蹣跚。家人仍以為,這就是人老了。

導演葉天倫的外婆生前鍾愛孫兒,不但會去片場探葉天倫的班,也是家人相聚的核心人物。 圖/葉天倫提供
直到家裡想申請外傭需填寫巴氏量表,一測試才發現她有記憶障礙,才驚覺外婆原來罹患失智症。那天看醫師時,葉天倫陪著外婆;迄今場景歷歷在目,彷彿昨日。他說,醫生問外婆不少問題,包括今年幾歲,還有用100減7、一路再減7後的數字為何等問題。生性精明的外婆剛開始應答流暢,但隨著問題變複雜,漸漸答不上來。
只記得有個孫子是「導演」
外婆症狀惡化,記憶力每況愈下,剛發生的事也立刻忘記。連外傭和家人的名字都記不得。看著孫女的臉,會問說,怎麼有這麼漂亮的空姐。看著葉天倫的臉卻無法叫出他的名字,只知有個孫子是「導演」。
「病人忘記就忘記了,但家屬都會記得。」葉天倫說,看著外婆症狀越來越嚴重,他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短短幾年,家人和幫忙照顧的外傭都備受煎熬。他提醒,家有失智症人,家人之間也需要互相有個出口,免得最後自己被情緒和壓力給壓垮。
失智後期,外婆更嚴重到只能寫自己名字,而且字跡潦草,像是小朋友寫字。且常因血壓或者血糖太低暈倒就醫,後來才發現是外婆忘了吃過藥又重複吃藥,才讓血壓或血糖急降。
外婆的記憶、反應越來越差,狀況百出,有時半夜會穿好套裝,用香奈兒的粉餅化好妝,吵著說要出門搭飛機。有時外傭和家人找不到外婆,半天才在電梯間發現她。找存摺和印章更是家常便飯。

導演葉天倫的外婆生前鍾愛孫兒,不但會去片場探葉天倫的班,也是家人相聚的核心人物。 圖/葉天倫提供
不捨孫子受委屈
但最令人不捨的是,直到外婆過世前,對子女和孫子們的疼愛,都未因失智症有所減損。葉天倫邊拭淚邊說著,有一次他在事業上遇到難關,隨口跟外婆聊,外婆得知孫子受到委屈,馬上就說:「我幫你處理,我幫你出面!」葉天倫當下覺得,外婆即使什麼事情都記不得了,但對兒孫的愛意始終牢記在心,這份愛一直感動著他。
聯合晚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系列專訪 「不能遺忘的故事」,每周一刊出 ,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電洽基金會。諮詢電話:(02)2332-0992,網址:http://www.cfad.org.tw

2014/6/15

何一成/造成腦部提早退化的行為

造成腦部提早退化的行為


何一成
執筆/
榮新診所副院長 何一成
腦部退化的疾病如失智症及巴金森症有逐年增加且年輕發病的趨勢,造成病人的痛苦及家人的沉重負擔。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20年時,世界人口有將近3千萬失智。有一些行為與腦部退化有關,值得注意與預防。
吃太多肥肉造成膽固醇過高會提升失智的機會,在動物的研究中發現若長期大量食用動物性高脂肪的食物,使學習及記憶力均下降。但若都不吃脂肪,會造成膽固醇過低,也影響腦部功能,一項日本的研究指出,膽固醇低於150 mg/dL的人比正常的人,腦部功能退化較快。常吃過飽,會增加巴金森氏症的機會,且使智力提早退化,一項老鼠的研究指出,若給予限制糖份的飲食,可以減少腦部蛋白質的老化。不運動也有問題,美國一研究指出,每星期運動3次以上者,罹患失智症的機會降低了35%,澳州一研究發現,每天種花降低失智症36%,每日走路降低失智症38%。不吃蔬果及植物油也傷腦力,其中含有維生素E及其他抗氧化物質,可減少失智症的發生,蔬果中的葉酸可提升認知功能,在義大利的一項研究發現,維生素E及葡萄或柑橘中含有的多酚類,可阻止神經細胞的死亡。日本有一項研究發現將小鼠餵食蕃茄四個星期,對巴金森症有預防的效果。
高血壓、糖尿病不治療也造成腦部退化,血糖或血壓過高會引起血管病變阻塞,使膠狀物沉澱在神經組織,記憶力、注意力、執行力都會下降。氣喘不處理也損腦,研究指出肺功能差者,失智症的機會上升80%。缺鐵性貧血不治療,也會使智力受損,腦神經傳導需要鐵,記憶功能也與鐵有關。缺乏鐵質會影響學習與記憶。
過量喝酒會造成腦部皮質退化,每天喝葡萄酒勿超過100CC或其它相等酒精量的酒。吸煙也會造成腦部小血管阻塞,造成老化。肥胖不改善也不好,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若大於25,失智症上升35%。
許多人積極尋求抗老的秘方,常花費許多時間與金錢,其實若能去除不好的行為,既簡單又有效。
資料來源:http://www.shutien.org.tw/dr_doc_detail.aspx?bookid=1109

好的膽固醇能降低阿茲海默氏症風險


對心臟健康的HDL膽固醇也可保護腦部免於失智

新研究認為,較高的HDL(好的膽固醇)可以減少阿茲海默氏症風險。
專家表示,這篇刊載於內科醫學誌(Archives of Neurology)的新研究,為心臟病和失智的關聯提供進一步的證據,如果獲得更多研究支持,醫師們認為可以找到藉由加強HDL而降低發生腦部和心臟問題的方法。
杜克大學Bryan阿茲海默氏症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未參與該研究的James R. Burke博士表示,如果你做一些對冠狀血管健康有幫助的事情,顯然能以某種還未充分瞭解的方式降低你的阿茲海默氏症風險。
Burke博士表示,已經清楚的是,HDL對你的心臟健康有所幫助,現在,有新的初步證據顯示,HDL值最低者的阿茲海默氏症風險顯著增加,如果你加以調控,或許可以修飾風險。

【HDL和阿茲海默氏症】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追蹤了1,130名沒有記憶或是失智問題的年長者。平均4年中,每18個月時,研究對象接受血液、腦部、記憶檢查。研究結束時,醫師診斷有101例疑似阿茲海默氏症。
研究人員完成所有研究對象、不論有無阿茲海默氏症的膽固醇值,發現HDL值最高(超過55 mg/dL)者,發生該症的風險比低於39 mg/dL者減少約60%。
研究作者、哥倫比亞大學Taub研究中心的神經科助理教授Christiane Reitz博士表示,基本上,我們發現好膽固醇值較高者的阿茲海默氏症風險較低。
Reitz博士等人也發現,高LDL(壞的膽固醇)值、總膽固醇值高者,發生失智的風險降低,但是,當把其他增加阿茲海默氏症風險的狀況,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或基因傾向等納入考量時,LDL和總膽固醇不再是顯著預測因子。
Reitz博士表示,HDL是唯一不受其他風險因素影響、依舊顯著的因子。HDL似乎與阿茲海默氏症有獨立關聯,而和糖尿病、高血壓等無關。

【膽固醇在腦中的複雜角色】   Reitz博士表示,雖然她發現HDL和這類型失智的關聯,但她並不十分確定原因。
Reitz博士表示,有許多研究試圖釐清為何HDL和阿茲海默氏症有關,其中的生物機轉又是如何。有各種可能的解釋,我們也試圖發現,其一是HDL影響中風風險,而中風和阿茲海默氏症有關。
國家老化研究院院內研究計畫神經流行病小組主任Lenore Launer博士表示,HDL是腦中蛋白質主要載體之一,HDL可以在腦中進出,所以是在腦部內外流動,而難以測量在周圍有多少、進入腦中的又有多少。
2001年時,Launer博士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發表了一篇研究,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結論相反。她發現日裔美國男性有較高HDL膽固醇值者,腦中比較可能有阿茲海默氏症相關斑塊與糾結。
Launer博士表示,在各文獻中發現一些矛盾。有關HDL的結果並不一致,我不會對HDL值和阿茲海默氏症提出任何建議,除非各研究有相當一致的共識。

【維持心臟健康也可幫助腦部】  雖然目前還無法證明加強HDL可以預防阿茲海默氏症,Launer博士與其他專家指出,較高的HDL顯然可以保護心臟,單就這個原因,他們認為,每次檢查時維持良好的膽固醇值是明智之舉。
Feinstein醫學研究中心、Litwin Zucker阿茲海默氏症研究中心主任Peter Davies博士表示,我告訴每個人,面對它,你可以降低你的心臟病風險。如果你控制好膽固醇值、生活型態調整,甚至是使用藥物,你可以降低你的心臟病風險,我認為,或許還可以降低阿茲海默氏症風險。
指引建議,男性HDL至少要維持在40 mg/dL、女性HDL 要超過50 mg/dL;HDL達60 mg/dL以上是適當的。

壞膽固醇比例高 恐增失智風險

壞膽固醇比例高 恐增失智風險

李昀澔 2014/01/01 18:20


攝取富含全麥主食、蔬果、堅果,以及魚類油脂的「地中海飲食」,可望預防阿茲海默症發生。(photo by Kai Hendry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攝取富含全麥主食、蔬果、堅果,以及魚類油脂的「地中海飲食」,可望預防阿茲海默症發生。(photo by Kai Hendry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膽固醇比例失衡不只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美國加州大學研究指出,血液中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濃度過高,或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過低,可能是導致腦部形成斑塊而引發阿茲海默症的原因之一。專家建議,透過運動及飲食能改善體內膽固醇比例,或許能藉此預防阿茲海默症發生。
過去已知,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濃度過高,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而高密度脂蛋白可清除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因此被稱為好膽固醇。加州大學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神經學》的研究指出,體內膽固醇比例失衡者,其腦部「乙型類澱粉蛋白」的數量也較多,顯示膽固醇不只影響心血管疾病,也與阿茲海默症有關。
【乙型類澱粉蛋白傷腦】
乙型類澱粉蛋白會堆積在腦部神經細胞之間,阻礙神經細胞傳遞訊息,並影響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乙型類澱粉蛋白大量堆積會形成斑塊,而過去發現許多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都有大量斑塊存在,因此學界普遍認為乙型類澱粉蛋白是阿茲海默症的致病原因之一。
研究人員運用「正子斷層掃描造影」技術,觀測74名70歲以上的受試者,腦部乙型類澱粉蛋白堆積的情形,並比較受試者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與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結果顯示,多數腦部乙型類澱粉蛋白數量較多的受試者,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都高於平均值,而高密度脂蛋白則較低。
【膽固醇影響大腦功能】
「腦部疾病與心血管疾病本就息息相關,」加州大學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副主任布魯斯里德說,「高血壓會導致中風,也會造成智力退化。」里德解釋,人體中有近4分之1的膽固醇都集中在腦部,因此必須從年輕的時候,就把膽固醇比值維持在健康範圍內,如此一來在年紀漸長時,乙型類澱粉蛋白比較不容易大量累積或形成斑塊,可望有效降低罹患阿滋海默症的風險。
美國德州貝勒心臟醫學中心心臟科醫師莎拉薩曼接受醫療網站「dailyRx」訪問時表示,目前尚無法確認膽固醇比例、乙型類澱粉蛋白,以及阿茲海默症三者間確實的因果關係,但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保持運動習慣者罹患失智症比例較低,因此透過運動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並藉由富含全麥主食、蔬果、堅果,以及魚類油脂的「地中海飲食」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或許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發生。
資料來源: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101-0Ugp

2014/6/9

失智症/他山之石 日本的「Group Home」


6月13日即將在台上映的電影「去看小洋蔥媽媽」中,搬演的是日本漫畫家岡野雄一和失智母親真實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可能會讓台灣觀眾很好奇,也就是和「照顧管理專員」討論過後,岡野雄一決定把失智又中風的媽媽送往「Group Home」(失智症團體家屋),這是日本專為失智症患者設置的長照機構。岡野說,「在我的世代,在宅照顧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分析利弊得失後,我決定放手交給專家。」
公營的「特別養護機構」費用低廉,等待名單一長串,加上多是需要被高度照護的人,「氣氛一片死寂,對愛熱鬧的媽媽似乎不適合。」參觀了14、5間後,選定在山上可以眺望光江娘家、有家庭生活氛圍的Group Home。這裡費用不低,所幸父親留下的「遺族年金」可支付大部分月費,岡野笑稱那是「天國來的匯款」,助他們度過難關。
在以前的日本,把親人送到安養機構會被親友鄰居指指點點,岡野說,現在的日本人懂得運用長照資源,「應該說,不得不跟上這個趨勢吧。」他說,在宅照顧媽媽是「隨時可以擁抱到她的近距離」,但自己應該要保持健康,不能跟著媽媽倒下,「保持一點距離,是很重要的。」在電影中,岡野把媽媽送安養院的決定,連老友都不太贊同。但最後,老友也因老母的健康惡化,不得不考慮把母親送到專業機構。「把父母安置在機構,不是忘了他們,常去探望也是照護的一種。」他每周探望光江二到三次,陪媽媽說上一小時的話。
被問及對長照政策的建議,岡野希望日本政府調高長照人員的薪資,現在工時長、薪資低,常影響工作人員的情緒,離職率高,對住在裡面的老人,不是好事。這點也很值得正在研擬長照政策的台灣參考。
將失智長輩送至機構照顧好不好?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附設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主任王寶英說,每位長輩因問題不同,會有個別的照顧需求,不同階段也會衍生不同的照顧需求。應以長輩及家庭為中心的照顧安排為主,有共識最為重要。
【2014/06/09 聯合晚報】http://udn.com/

又睡又夢 到底有沒有睡好?

又睡又夢 到底有沒有睡好?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但睡不好不僅影響隔天精神,也會影響整天體力,因此人除了追求睡得飽,更要追求睡得好。
小孩睡得好 才會長得快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但睡不好不僅影響隔天精神,也會影響整天體力,因此人除了追求睡得飽,更要追求睡得好。
記者陳瑞源/攝影
各年齡層中,嬰幼兒最需要大量睡眠,彰基鹿東醫院院長歐陽文貞解釋,睡覺時體內可以分泌生長激素,讓小朋友快快長大。
相對地,這種生長激素到老年時則會影響睡眠,因為神經開始退化,睡眠也會變得斷斷續續。
老人起得早 未必睡不夠
歐陽文貞解釋,老人家雖起得早,但其實睡眠時間是足夠的,建議老人可以把整個睡眠時間往後調一些,便能多吸收一些資訊、與家人互動,還能防憂鬱或失智。
睡足八小時 不如品質好
很多人都說一天一定要睡足八小時,歐陽文貞說,睡足當然好,但是睡眠品質更重要。他解釋,人的睡眠有好幾個循環,其中又分淺睡期與深睡期。淺睡期時,身體的一切漸漸變慢,人就會漸漸放鬆。
而深睡期是快速眼動期,是人作夢的階段,此時腦是興奮的,血壓、心跳也都會上升或變快。一整夜的睡眠就是淺睡期與深睡期交替數次。
雖說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不過人醒來通常只記得最後的一個夢,也可能統統忘記了。不過歐陽文貞說,忘記作過的夢是件好事,可讓人稍稍忘卻白天的壓力與煩惱,也算腦波的修整與釋放。
淺睡期短暫 一夜夢不完
有些人淺睡期較短,很快就會開始作夢,頭腦還不夠放鬆就興奮起來了,好像晚上一直在看電影一樣,腦波一直做工,這種人隔天早上醒來就會特別累。
而疲累過度則需要大量補眠,歐陽文貞說,長期疲累非常消耗能量,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修補,睡到像條豬都是正常的。唯有嚴重到嗜睡症那樣的程度才需要就醫。
在哪裡睡覺 要區分清楚
由上述可見,睡眠的習慣與環境非常重要,每個人雖有不同習慣,但規律還是最重要的原則。歐陽文貞說,有些中年老年人常常躺在床上睡不著,卻常在椅子上打瞌睡,就是因為沒有把活動處與睡眠處分開的關係。他建議要盡量區隔,睡就是睡,品質才會比較好。
不過歐陽文貞也強調,許多人為求一夜好眠會吃安眠藥,但他提醒,每個人服下各式安眠藥後會有不同症狀,有的人會夢遊,也有些人會上癮,因此用藥要非常小心。如果想要一夜好眠,還是建議求助醫師,而且要營造合適的環境並規律睡眠,才能一覺好睡到天明。
【更多內容請上健康日記官網、 健康日記FB
【2014/06/08 聯合報】http://udn.com/

黃達夫/用藥利弊 服用前先搞清楚

【聯合報╱黃達夫】去年美國心臟科醫學會發布新版降膽固醇藥物史達汀(Statins)的使用準則。標準的放寬可能使得使用該類藥物的人數倍增。該準則的發布引起了一些爭議。
史達汀準則 專家質疑
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師、醫學書籍作者John D. Abramson以及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的心臟內科專家及JAMA的編輯Rita Redberg,一齊在紐約時報以「不要讓更多病人服用史達汀(Don't give more patients Statins)」為標題,嚴正表達對於更新版準則的質疑。
兩位作者直言,心臟科醫學會這個決定「獲利的是藥廠,對於病人而言,利益有限」。他們根據研究數據分析,認為對於已診斷有心臟病的人,史達汀的使用,可減少心臟病發作及中風機率。
但對於沒有心臟病史,只是膽固醇較高的人,並不能降低他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服藥者中大約有近20%會產生副作用,包括肌肉損傷(痠痛或弱化)、神經功能下降(健忘)、糖尿病、白內障、性功能障礙等。
生活習慣好 勝過藥效
然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80%的心血管疾病因抽菸、缺少運動、不健康飲食以及不良生活習慣造成。兩位作者認為最危險的是,病人往往以為服了藥就等於買了保險,而忽略了自己生活上該注意的事,譬如戒菸、食量的控制或每天多走10分鐘的路等。而且,研究發現,以生活習慣的改變去降低膽固醇,比服用藥物效果更好。
最後,兩位作者還提到這次心臟科醫學會更改使用準則,所根據的臨床試驗是藥廠出資,參與制訂準則的一些專家都曾經是藥廠的有給顧問,心臟科醫學會雖是非營利組織,但也長期接受藥廠捐助。
作者們強調,醫療準則的訂定,必須以病人利益為最重要、也是唯一的考量,所以,應該由一群完全沒有利益衝突、與藥廠沒有任何關係的專家、學者來制訂。
膽固醇未降 先受其弊
事實上,在這更新準則發布的前一年,布朗大學醫學院的臨床教授,心臟內科專家Barbara Roberts就出了一本書(The Truth about Statins),從她追蹤服用史達汀的病人(包括她的先生)的觀察,以及參與降膽固醇藥物臨床試驗的經驗,加上眾多臨床試驗數據分析後,提出見解。
她也認為,對於沒有心臟病的人,只是根據膽固醇的數據高低而去服用史達汀,可能未蒙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利,反而受到導致罹患糖尿病等副作用之弊。
我非常同意三位作者提出的警告,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現今有很多預防疾病的藥物,都必須長期服用,甚至一輩子服用。最好,在服用以前,對於該藥的作用與副作用深入了解,與醫師認真討論利弊得失,再做決定。服用以後,當有一些症狀發生時,也要請教開立處方的醫師,可不可能是藥物的副作用。
門診時限短 沒空討論
在台灣三、兩分鐘的門診時限內,醫師根本沒時間與病人討論用藥的利弊,或主動關心副作用的問題。以服用史達汀為例,我相信當病人發生肌肉痠痛、記憶力變差、糖尿病等問題時,可能自己去掛復健科、神經內科、新陳代謝科門診了!結果,不是去停用史達汀,而是吃更多的藥物。
大家都知道,台灣健保藥費占健保支出的百分比,遠高於先進國家,政府一而再地打壓藥價,使不少進口藥品因利潤太低而退出台灣巿場,嚴重影響國內的用藥品質。
藥費支出高 濫用造成
其實,台灣藥費支出高的原因,並不是藥價的問題,而是濫用與浪費的問題。很多病人的病痛是藥物引起的。我的建議是,自己的健康要自己顧,當醫師要為你開處方時,最好,請醫師好好解釋其作用與副作用,是不是非吃不可?有沒有比吃藥更好的辦法?
(本文作者黃達夫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2014/6/8

失智症/照顧心法:轉換邏輯 化被動為主動


【聯合晚報╱記者陳珮琦╱台北報導】
寇紹恩二姊寇紹敉辛苦承擔大部分照顧母親的責任。 記者王騰毅/攝影
寇媽媽自從到教會的老人日照中心後,寇紹恩二姊寇紹敉說,母親的情緒穩定多了,「因為她喜歡熱鬧,」回到家總會興奮地聊起中心「幾十年的老姐妹」,進步很多。寇紹恩有次參與失智症講座,主講者提到失智症患者的「每一次都是第一次」,才會不斷重複同樣問題,讓他非常受用,「媽媽根本不記得她問過這個問題,所以你生氣,她還會覺得你為什麼要生氣,『我才第一次問!』」
除了「轉換邏輯」,簡單地說,就是不要以自我的觀點來看待失智症患者,寇紹恩還建議「化被動為主動」,也就是「不要等她丟壞球給你,而是你丟好球給她!」
寇紹恩說,因發現母親有「三愛」,他就依「三愛」安排一整天的行程。像母親愛看平劇,他就會準備「四郎探母」、「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等老戲碼平劇的DVD,握著她的手,陪著她看。母親愛出門,寇紹恩和太太就一塊帶她出門上館子、到花市走走。而母親最愛談起與父親的過往回憶,寇紹恩就會與她聊「當初妳們怎麼相戀的?」、「爸爸以前怎麼追妳的?」…。

寇紹恩(右)夫妻開心地合抱著母親拍照。 翻攝自寇紹恩臉書
寇紹敉也說,母親對父親的思念從沒忘過!師範學院畢業的寇媽媽寫有四本書,她在60歲那年完成的第一本著作「心聲片片」,寫著她和寇爸爸師生相知相戀進而結為夫妻的心路歷程,寇紹敉說,「心聲片片」是母親至今唯一會看、愛看的書,「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母親每天都過得開開心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職能治療師趙靄儀說,失智長輩仍保留許多過去的專長和喜好,正如同寶物被埋在疾病造成的混亂中。建議家人可安排「尋寶之旅」,發掘長者喜愛的活動、找出他最享受且仍能參與的、探索能增進表現的方法及環境規畫,也能收藏彼此的笑容及美好的回憶。但也要記得,重要的是參與、樂趣和互動,不要變成不停的訓練。
聯合晚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系列專訪 「不能遺忘的故事」,每周一刊出 ,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電洽基金會。諮詢電話:(02)2332-0992,網址:http://www.cfad.org.tw

6/13【去看小洋蔥媽媽】林志玲 友情推薦篇





發佈日期:2014年6月4日
2014/6/13 日語原音版、台語配音版 全台上映

★ 2014 電影旬報年度十大佳片 第一名
★ 每日電影獎最佳影片、女主角
★ 高崎電影獎最佳影片、女主角、女配角
★ 橫濱電影節最佳導演、攝影
★ 金馬奇幻影展 神秘場

編導演全才 岩松了 金氏世界紀錄年紀最長初主演女主角 赤木春惠
日本藍絲帶獎影帝 加瀨亮 日本藍絲帶獎影帝 竹中直人

就算明天妳連我也忘記了,我們也要一起笑著走下去。
繼《被遺忘的時光》《昨日的記憶》,最令人笑淚交織的感人力作
【劇情大綱】
「雄一啊,剛剛你爸來看我了。」
「老媽妳在胡說什麼呀!老爸早就死了。」
「我失智之後,你爸就常來看我。我說呀,失智也不都是壞事嘛。」
「媽,你看!」「原來是雄一你這個禿頭啊!」得了失智症以後,母親只有在我拿下帽子露­出禿頭時,才偶爾認得出我來。頭頂著地中海圓形禿,活像顆小洋蔥的失業走唱歐吉桑雄一­,中年失業又失婚後帶著兒子返回長崎老家,陪伴患有失智症的母親。然而母親的症狀越來­越不適合單獨居住家中,雄一只好把她送進看護院,在那裡,母親逐漸遺忘了身邊的人,但­已經過世十年,曾酗酒又毆妻的父親身影,與童年失散,在長崎原爆後感染過世的好友,卻­在她的心裡面重新活了過來......。
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最佳影片的【去看小洋蔥媽媽】,是日本最年長的導演森崎東(現­年86歲)睽違九年的深情之作。改編自素人漫畫家岡野雄一的同名作品,以輕鬆流暢的敘­事,描繪漫畫家陪伴失智母親的生活記事。寶刀未老的森崎東從日常瑣事挖掘出深刻的體會­,令人看得笑著流淚。高齡89歲的老牌女星赤木春惠與編導演全才的岩松了分飾母子外,­加瀨亮、竹中直人、國民女神原田知世也有舉足輕重的演出。

購買預售票請洽博客來售票http://tickets.books.com.tw/progshow/...
十人以上團體購票請洽天馬行空02-2231-1010#16林小姐

更多電影訊息,請上天馬行空官網www.skydigient.com


研究:憤世嫉俗易失智症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


長期對社會感到不滿,罹患失智症風險高。東芬蘭大學研究發現,總是不相信周遭他人,老是冷嘲熱諷,一直憤世嫉俗排斥社會,失智症發病風險是一般人超出許多,推測行為受到個性影響,導致長期對社會不滿而憤怒,影響大腦健康,讓失智症罹患率上升。

研究從1998年開始,受測者共有622人,平均年紀約在65歲,經評估都有憤世嫉俗傾向,研究團隊給予問卷填寫,區分對社會不滿程度,一段時間後發現,高程度的164人中,14人罹患失智症,低程度的212人中,9人罹患失智症,顯示對社會與他人不滿程度越高,大腦病變風險就越大,可能影響日常生活。

研究學者安那表示,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個性會影響健康,每個人都有不同特質,飲食、認知、社交、都會因為個性有所不同,可能因為憤世嫉俗無法融入社會,誘發相關病變,但社會地位、個人經濟、年齡、性別、健康狀況、日常生活方式,都被列入研究控制條件,沒有顯著性差異。

英國失智症學者西蒙認為,會引起失智症的任何可能原因,都非常重要,目前研究失智症的報告不多,因此每一項實驗都非常寶貴,希望能有後續更大型研究。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安養信託 退休規劃幫手


2014/05/31
【經濟日報╱文/陳駿逸】台灣逐步邁入老齡化社會,相關保險產品需求也應運而生。包括南山人壽、台銀人壽均以此市場為發展的主力。其中台銀人壽則是以安養信託為主,南山人壽強調長期看護保險與安養信託結合的重要性,準備搶攻此塊市場。
所謂的安養信託,國內已有多家金融機構信託部開辦,以公股行庫為主,包括兆豐、彰銀、華銀等均有辦理,種類相當多元。主要是指透過受託銀行獨立專業的管理,確保退休金及其他財產的安全與有效運用。
委託人可一次或分次方式支付信託財產,由受託銀行依信託契約內容,分散運用於存款、國內外共同基金等理財工具,主要是收益穩定風險低的商品,再依委託人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將信託收益給予受益人,作為生活或醫療費,確保生活品質。
目前多家保險公司的作法,是把安養信託與保險商品進行結合。以南山人壽為例,即特別重視長期看護保險的重要性,因為一旦不幸罹患失智症,或因為突發意外、慢性疾病導致失能進入長期看護狀態,要如何確保保險公司所給付的保險金,真能依自己指定的方式運用,發揮照護與保障功能?
為此,南山人壽與玉山銀行合作,推出結合長期看護險與保險金的安養信託服務,確保未來被保險人一旦需使用長期看護保險金時,能透過事先約定的保險金信託契約,由保險公司將保險金撥入保戶指定的信託帳戶,並依保戶事先約定的契約內容,將保險金運用於給付其生活費、安養機構費用或醫療相關費用等用途。
南山人壽強調,協助保戶透過雙層保障規劃,及早預備老年所需的經濟與長照、安養等需求,等於是預約有尊嚴、有品質的老年生活。


全文網址:udn個人理財 - 保險 - 保險要聞 - 安養信託 退休規劃幫手http://money.udn.com/mag/wealth/storypage.jsp?f_MAIN_ID=328&f_SUB_ID=3009&f_ART_ID=308747#ixzz3442GIM14
Power By udn.com

劉秀枝/等你若老 你就知道

劉秀枝/等你若老 你就知道
【聯合報/劉秀枝(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周日晚間同學請吃飯,很驚喜的看見同學伉儷帶著外勞,推著輪椅進入餐廳,上面坐著打扮得整潔漂亮、罹患失智症的90歲伯母。坐定後,同學太太和外勞輪流為伯母夾菜,仔細切成小塊,一口一口放入老太太口中。老太太胃口佳,精神好,像個小孩子般,不時伸出載了漂亮手套的雙手想摸桌上的碗筷,或只是含笑的點頭,神情顯得很高興。雖然伯母不說話,但當同學把臉靠過去問她:「我是憨兒嗎?」她立刻慈愛地回答:「黑白講!」
如此溫馨的畫面讓我好感動,也很感慨,每位失智長者都曾經年輕輝煌過,有過得意的事業或對家庭有很大的貢獻。例如同學提到,當年他在台北讀醫學院時,每次回南部老家,一向呵護他的母親總會輕聲叮嚀:「對人要卡好喔,萬事攏要忍耐,身上有帶銅板坐車嗎?」在他成長階段不斷提點,因而造就同學日後家庭和樂、事親至孝,且開業成功、醫病關係融洽。
人生數十寒暑,很快的就從此端到彼端。記得中年的我,有時催促母親動作快一點,她就會說:「等妳若老,妳就知道。」果然,逐漸步入老年的我,開始腰痠、背痛、頸硬、膝疼,走路時也開始需要人家等我了。
那天,看到網路上一部廣告短片,一個個年輕人從車子的後視鏡、從大樓的玻璃窗反光中,看到的是自己當年4、5歲的可愛活潑模樣,也跟著舞動跳躍起來,活力四射。
假如我們每個人心中也都能有一面鏡子。年幼時,鏡子裡投射出我們將來長大事業有成、意氣風發以及隨著歲月逐漸增長老態龍鍾,慢性病上身的樣子,就會除了在有所期待的同時,還會心生警惕,對老弱殘疾更有同理心,也更懂得珍惜當下。當年老時,鏡子裡浮現出當年青春洋溢、功成名就的樣子,會覺得曾經擁有、走過,心中無憾。而當失意徬徨、恐懼不安時,心中的明鏡會提醒自己以前曾經如何度過難關,暨而提升自信,積極解決問題。同樣地,春風得意時,心中的鏡子會顯出將來的黯淡時刻,就要懂得準備優雅的走出光圈。
心中的明鏡不僅觀照自己,也可以運用點想像力,投射在別人身上。例如遇到達官貴人或有威嚴的人士時,心中的鏡子不妨浮出他們小時候或年老的形象,人馬上變得平實可親,也就不會害怕而能坦然與之對話,離孟子所說的「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也不遠了。而面對年輕的後輩,若心中照出他們將來青出於藍、成就大業的情景,也會提醒自己在提攜後輩的同時,不要倚老賣老,要互相尊重。
當然,心中明鏡不是天生擁有,但是多看看身邊各種值得學習的對象,或許我們都能慢慢建構出心中的一面明鏡,提升自我,讓世界更有愛。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2014/06/01 聯合報】

陳宗延:終結血汗長照──「臨終孤寂者」與「臨床受壓迫者」必須喘息


上週末,由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和教會關懷機構等團體組成的台灣移工聯盟(MENT),與家庭照顧者總會(家總)合辦了2003年以來兩年一次的第六屆移工大遊行。遊行從衛福部起走,路程並不算長,千餘來自東南亞的移工與家庭照顧者及聲援團體並肩,最後在凱達格蘭大道上集結,於淒風苦雨中豎起書有「血汗長照」的巨型布幅,讓象徵血汗的紅墨水傾瀉而下。
本次遊行不再主打「反奴工」或「我要休假」,而是把焦點放在《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行政院版),訴求長照政策納入被排除的移工和家庭照護者。MENT也主張廢除現行「個人看護制」、立法保障家務工,雇主由零散的家庭轉置為長照機構,使附著於機構的家務移工不再成為《勞基法》的漏網之魚,也較有利於勞檢監督。
將「要長照」與「反血汗」並置,其意義不僅在於由破而立、由保護和抵抗朝向倡議,更在於勞工運動與消費者運動的接軌。依照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型態》的說法,「每一個企圖取代舊統治階級的新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進行革命的階級[…]儼然以社會全體群眾的姿態反對唯一的統治階級。」然而,在現實上,面對無比強大的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無時不面臨被切割分化、乃至於「弱弱相殘」的危險誘惑。移工之於害怕工作被搶走的本勞如此,得到豐厚年終的國企員工與其他勞工、士林王家與同意戶、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和實習醫師之間的關係也莫不如此。
關注的觸角必須由勞動條件衍伸至衛生福利,或許也因為作為長照消費者代言人的社福團體,曾基於對聘僱成本上漲的恐懼,而大力反對家務移工的工資保障。家務移工(TIWA與家總已合組長照監督聯盟)如果對長照政策不置一詞,不推出有別於社福團體(如老盟、殘盟合組的長照推動聯盟)的替代方案,一方面難以「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從而訴求更廣泛的群眾支持自身的勞權鬥爭,另一方面也無法期待會自動跑出對勞工友善的衛福政策。
正如日本左翼學者柄谷行人接受香港《字花》雜誌專訪時所說:「勞工運動是一種『內在的』運動。透過這種運動,勞動的條件會被改善。但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就不會有超越資本主義的可能性。勞工運動應該同時和消費者運動和合作社連結在一起。也就是說『內在的』運動會因為和『超越的』運動的連結而有所改變。」就衛福領域而言,「反血汗,要長照」正是勞工運動與消費者運動在資本循環中的接榫。更進一步說,傳統上被視為個別家庭孝道責任的長照,站在公共化和市場化的十字路口。如何鞭策國家更積極介入社會福利政策,以更細緻、更具有彈性的實物給付方案取代現金給付,甚至制度化社區互助的元素以加重社會的角色,或許能有助於拉長抵抗市場化的戰線、豐富公共化的內涵。
和長照同屬重大社福政策的健保是另一個適足參照的案例。《全民健保法》第一條明文規定:「為增進全體國民健康,辦理全民健康保險,以提供醫療服務,特制定本法」(《長期照護服務法》和《長期照護保險法》兩草案則分別是「為健全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之發展,確保服務品質,保障接受長期照護者之權益」和「為辦理長期照護保險,提供國民基本之長期照護服務,增進社會安全及福祉」)。然而,在「健康福祉」和「服務品質」的背後,管理學大師Michael Porter眼中「世界第一」的健保、閣揆江宜樺口中「建構全球最完善的長照體系」,其實是剋扣人力成本、榨取服務生產者的剩餘價值才得以成形的。
就以開辦已近20年的健保而言,公共保健預算不足、加上不合理的給付制度,使醫護紛紛出走,「五大皆空」現象加劇,更讓高度壟斷性的財團醫院「殲滅」資本規模不足的中小型醫院,掏空基層社區醫療。健保必須改革,但不像許多醫師所誤解的因為「太社會主義」,反而是因為不夠公共化。試想,不就是因為把健康視為商品,才會造成「逛醫院」和醫療糾紛,或者更抽象說,醫病關係的「消費者主義」嗎?至於醫師和健保局之間的關係,無非是官僚主義凌駕於專業主義之上。這些都直接掩蓋了醫院經營者和醫療照護勞動者的勞資關係(從而是剝削關係),以致於醫師們屢屢將矛頭指向政府、病患(團體)、法律界甚至公衛人,卻忘了真正的大魔王是誰。
許多醫師在批判醫界亂象時,總會主張解方只有「讓健保倒」一途(最後還不忘「補個幹」)。無論這是負氣而言,是懷舊醫者往日榮光,或者真心相信市場看不見的手,我認為對於勞動條件的爭取並無好處。相反,醫事人員應該效法移工和家務勞動者,團結倡議友善服務提供者的健保改革方案,而在捍衛勞權時更應該宣示和病人安全、醫療品質站在同一陣線,才能召喚多數民眾的感動。舉例而言,以病安為職志的醫改會多年來普遍不受醫師歡迎,經常被描繪為對立面的「仇醫」(當然,我認為此為無稽)團體;然而,我所參與的醫勞小組,卻與醫改會合作愉快,因為我們一向認為:醫師不過勞,是病人安全「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理,長期照護的供給者的勞動保障,也是其需求者健康福祉的保障。
長照和健保之所以必須放在公共化的優先議程,是因為它們基本而重要,因為人有時生╱病,有時老╱死,更有時脆弱勝於剛強——這不是一件那些無法在供需曲線上達到平衡的人僅僅表示殘念就可以另覓出口的事。特別是長照,不僅因為台灣邁向老齡化社會,更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臨終者的孤寂」(Loneliness of the Dying)因文明化而更噬人,猶如社會學家Norbert Elias所說:「當今陪伴在臨終者身旁的人們經常不再能夠表明自己的感情和溫柔,[…]生者自臨終者身邊漸漸退卻。」臨終孤寂者除了肉體和物理的需求,可能更需要某種與關懷倫理學(caring ethics)共振的全神貫注、設身處地和情感勞動。然而,那些苦於臨床(未必對應於狹義的英文單字clinical,或也可延伸於床榻陪伴)工作的受壓迫者又何嘗不需要喘息?
1990年12月18日,聯合國簽署《保護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這一天被訂為國際移工日。值此時節,不妨讓我們反思,家務移工的重擔和你我的重擔有何關連。以此為起點,或許終究有一天我們能同時輕省臨終者與臨床者的人生。

王兆慶/等待長照政策?不如思考預防照顧


【王兆慶╱政策工作者】
圖/ingimage
5/28凌晨,南韓一家老人養護中心發生大火,死了21人,多是失能、失智的長輩。
南韓的老人長期照顧政策不好嗎?
馬英九總統的政見「長期照顧保險」,至今未聞動向,但南韓6年前(2008)就已全面實施長照保險了。而這家養護中心,上個月才通過消防檢查、6分鐘就控制住大火、30分內完成救火程序,還是死了21人。
我國政府也許將長照保險法(草案)、長照服務法(草案)視為「政績」。但是每一位會老、會失智、會失能的公民,請注意:這些擘劃中的長照政策,你認為是可以永續的嗎?
問題有三:

第一、你也許聽過,假如現行制度不變,勞保可能在2031年(十七年後)破產。現在年齡未滿50歲的人(包括我自己),繳一輩子的保費可能血本無歸。根本原因是,台灣人口結構高齡少子化,繳保費的青年勞動力愈來愈少,領取給付的高齡人口愈來愈多。勞保、健保都怕崩盤,長照保險同樣有此風險。
第二、就算不考慮財務困境,「扶老比」劇變也會造成照顧人手不足。扶老比的定義是15歲到65歲和65歲以上人口的比率,現在台灣扶老比為七比一,但2031年(十七年後)估計將銳減為二點五比一,2060(四十六年後)更是低迷到將近一比一的地步。超高齡人口爆炸的未來,台灣難道要百業蕭條,逼所剩無幾的年輕勞動力全部投入長照服務工作嗎?

第三、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南韓養護中心大火後,瘋狂檢討個案和制度,當然是此刻還活著的南韓國民唯一能做的事,也是安撫集體悔恨的重要儀式。但疑似一位失智老人縱火而引發的個案,將來要怎麼防堵?綁住失智老人,不人道;派駐人力24小時看住他,不敷成本;拒收失智長者,不合理;拆除鐵窗,怕老人墜樓;設計更綿密的消防安檢、評鑑督考模式……?於是從上到下,疲於奔命。
社會悲劇之所以發生,往往有偶然的成分,無法100%事前防堵。這種悲劇往往也是典型的「多重決定」格局(over-determination)——這個哲學術語的意思很單純,就是原因太多了,多到我們無法找出標準答案。所有脈絡因素或多、或少都推了一把。
一名路人走過猛烈開火的軍隊,每個士兵都舉槍射擊,於是路人千瘡百孔,我們根本無法斷定是哪一個士兵殺了路人(也有士兵乍看射擊,但其實打了空包彈,可我們無從得知)。換句話說,事件並非簡單、線性的因果關係而起。於是決策者焦勞瞀亂,無法找出對症下藥的對策,只能做出各種荒謬的過度反應。人民對政府的信心,仍是一落千丈、再起不能。
● 釜底抽薪之計
對超高速高齡化的台灣而言,再完美的長照政策,都可能陷入「財務危機」、「人力短缺」,以及「管理汙點打擊政府公信力」的困境。這三大問題,不是編列更多預算,或制定更多的人力訓練、機構管理法規,就可以解決的。
正好相反,長照政策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預防照顧」。重點是,盡力不要讓人民陷入「需要(被)照顧」的苦難。盡量減少進住機構,並暴露於管理風險的重度失能、失智人口。
行政院主計處調查指出,台灣人平均壽命雖然逐年提高,但一生平均臥病失能 7 年之久。相比之下,丹麥、芬蘭等國以「死前2週才臥床」為政策目標,老 年人的晚年結局與我們天差地遠。
他們的理想政策目標,不是擴大長期照顧「服務量」,或提升失能老人的服務人數及人次,而是降低老年國民的「失能率」。
晚近OECD的跨國研究顯示(Trends in Severe Disability Among Elderly People),先進國家同樣面對人口高齡化,但失能率的走向根本不同。五個國家失能率明顯下降(丹麥、美國、荷蘭、芬蘭、義大利),三個國家失能率明顯上升(比利時、日本、瑞典),也有國家(澳洲、加拿大、英國、法國)失能率持平或無變化。
台灣的政策應該向誰學習?OECD研究的結論很簡單——良好的長照及醫療制度,會延長國民的平均壽命,但是也會延長失能時間!唯有同步做到預防照顧、提升健康年限,才會降低老年人的整體失能率。
長期照顧逐漸成為台灣社會的熱門話題。但除了思考長照,我們不如也想想「預防照顧」到底要怎麼做。除了根據不變的失能率、推估(並建構)不斷膨脹的「需求」,我們不如拿出勇氣,釜底抽薪,回過頭來思考如何降低失能率。
我們每一個人,不幸的話,年老的時候都可能要依賴養護中心;但正如南韓的長照機構悲劇所警示的,再好的養護中心,都不可能做到零風險。更何況,假如「長期照顧做得好」,結果卻是「失能失智活到老」?相信那並不是你我想要的晚年。

陳瑞杰/健保/預防醫療 自救健康


2014-05-29 聯合報 記者林上祚/台北報導

台北醫學大學醫療管理系統發展中心執行長陳瑞杰昨天表示,目前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占門診量三成,占住院人數近五成,隨人口老化,上述比率未來只會更加提高,唯有發展預防性醫療,才能降低健保支出。
陳瑞杰外科行醫卅三年,民國六十九年我到醫院實習時,當時病人六十五歲就算老,罹患急重症家屬多半放棄治療,現在八十歲以上病患才算老。
陳瑞杰說,台灣有世界上最好的健保制度,人口老化健保負擔更加沉重,健保不會倒,但會慢慢爛下去,台灣失智老人是十四萬人,全台大約六分之一以上家庭需照顧失智老人,這是很大問題。
面對失智、重大傷病等老人社會問題,最好方式就是預防性醫學,台灣民眾前半輩子努力奮鬥,下半輩子若不希望拖累家人,最好能積極投入預防性醫療。
陳瑞杰說,以前醫療重三D,分別是生病、失能與死亡,現在的醫療重四P,一是客製化量身訂做personalize,二是預防醫學,三是預測,四是民眾參與。
陳瑞杰說,生老病死是醫療行業處理四大課題,人要活得好、老得慢、病得輕、死得(愉)快,都要靠預防醫學,在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民眾應該抱持「自己的健康自己救」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