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7

劉秀枝/迷思 老年人不都「一樣」嗎?

迷思 老年人不都「一樣」嗎?

2008/07/20
【元氣周報/劉秀枝】今年6月底,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的布倫哈里森醫師 (Harrison G‧ Bloom) 在台灣老年醫學年會演講,提出一般醫師對老年醫學看法的19點迷思,也就是診治老年人病痛時常遭遇到的陷阱,例如以為老人家睡不好、這兒疼那裡痛是自然現象等。布倫醫師的論點很有道理,也可以做為一般民眾的參考。其中有3點是我特別贊同:
1、以為老年人都是一樣的,誤把實足年齡當作生理年齡
就像一樣米養百樣人,每位老人家也都不一樣。花甲之年參加小學同學會更能深深體會年齡對每個人的影響有多麼不同。有些同學一眼就可叫出他的名字,歲月好像只是從他身上輕輕掠過;有些人經過歲月的刻痕,很難把他與13歲時的容顏體態相重疊。有些人慢性病上身,看來脆弱;有些人生龍活虎,精神奕奕。
我認識一位74歲的女士(叫老太太對她好像有點過份),每天早上四點多起床,先到住家附近爬山,再做完家事,便騎摩托車上班,去照顧一位95歲的阿嬤。這位女士腰桿挺直,動作俐落,反應靈敏,只有血壓多年來一直有點高,原本以為沒症狀而不吃藥,最近才開始服用抗高血壓藥物。
因此,年齡不能代表一切。每位老人家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必須個別看待,而不能用「老人都是一樣」一言以蔽之。
2、沒察覺到有些老人家的疾病表現可能「不典型」
有些老人家心肌梗塞發作時,可能沒有出現典型的胸痛、惡心等症狀,而是以突發性頭暈、跌倒來呈現。又如得了肺炎也可能沒發燒,只是看來很虛弱。
一位醫師好友的97歲母親因嘔吐、便秘而住院,經過多日的檢查與觀察才診斷出是胰臟炎,也就是因為老人家的急性胰臟炎有時沒有腹痛的現象,而只是出現胃口不佳等一般尋常症狀。
所以當老年人出現各種症狀時,對其可能罹患的疾病要考慮得更周全,也就是疾病的鑑別診斷要寬廣。
3、專注於疾病是否能治癒,而不是處理目前無法治癒的慢性病
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醫生與老年病患都要學會與慢性病共處,以提高生活品質。
因此,老年科醫師不僅要有一般醫學知識,更要放寬思維、累積經驗,最主要的還是要有耐心與充裕的看診時間。
台灣人口中每十人就有一名老人(65歲以上),把老年人照顧好才是我們社會文明進步的指標。
【2008/07/14 元氣周報】


全文網址: 迷思 老年人不都「一樣」嗎? - 照顧老人家 - 樂活LOHAS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36133#ixzz2nmaYcWeT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