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8

心臟病 恐增婦女失智症風險

心臟病 恐增婦女失智症風險

2014/03/02
【聯合晚報╱李樹人】
最新研究指出,年長婦女如有心臟病,恐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最新研究指出,年長婦女如有心臟病,恐會增加失智症風險。美國心臟學會期刊研究發現,高血壓、心臟病等會增加智力衰退風險,肥胖則未顯著增加失智風險。
研究人員長期追蹤6500名65至79歲的美國婦女,研究開始時,所有受試者的大腦功能都正常。但經過長期追蹤發現,有心臟病的婦女,智力衰退的機率比沒有心臟病的婦女多出29%,曾出現心臟病發的婦女,智力衰退風險更高了一倍。
另外,曾做過心臟繞道手術、移除頸動脈,或是周邊動脈阻塞的婦女,智力衰退的風險也比較高。研究人員Bernhard Haring博士表示,這項研究證明心臟病與失智症間的關係確實存在,尤其是更年期婦女。
針對這項結果,研究建議女性心臟疾病患者,尤其曾心臟病發、做繞道手術、心臟衰竭、心房顫動、有周邊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女性,應該定期至神經內科監測智力衰退情形,並適度控制血壓、糖尿病等心臟疾病風險因子。
為何心臟疾病與失智症有關聯性?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恩主公醫院教授陳榮基指出,主要關鍵就在血管,如果血管容易阻塞或出現病變,就可能導致心臟病、腦中風,進而提高失智症風險。
陳榮基強調,任何對血管不好的東西,對大腦也不好。建議更年期女性應該好好保護心血管健康,多用腦、少煩惱。如罹患三高、糖尿病,需好好服用藥物,否則會提高失智風險。
雖然這項研究認為,肥胖並未增加失智風險。但陳榮基認為,肥胖容易增加心血管負擔,仍強烈建議更年期婦女應該控制體重,才能有效改善血壓、血脂及糖尿病。


全文網址: 心臟病 恐增婦女失智症風險 - 失智症 - 疾病大全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1641#ixzz2vOHvObwX
Power By udn.com 

劉秀枝/爸媽都失智 劉秀枝預存「知能」本

爸媽都失智 劉秀枝預存「知能」本

劉秀枝母親主要由哥哥、嫂嫂負責照顧,哥哥細心替母親剪腳趾甲,嫂嫂則在一旁安撫。
劉秀枝/提供 非報系 
「每個人都有機會罹患失智症,只要活得夠久!」國內失智症治療權威、前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的父親、母親分別在84歲、91歲罹患失智症,對國內失智症患者人數增加,她感受深刻。身為失智症治療專家,雙親晚年陸續罹患失智症,劉秀枝反而很高興因為自己的專業,讓父母可以在罹病初期就確診並持續服用藥物,加上家人們細心照料,大幅提升失智父母的晚年生活品質。
爸爸問「這裡是哪裡?」 她驚覺不對勁
在劉秀枝撰寫的失智症相關文章中,常出現「張伯伯」這名患者。這位張伯伯其實就是她的父親。劉秀枝回憶,父親是在84歲時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一種失智症),剛開始是近期記憶力變差,個性也變得像個小孩,對外界充滿好奇。
一次搭乘計程車返回彰化老家,途中父親看著窗外屋舍、景點,娓娓訴說年輕時當學徒的甘苦經歷。但聊得正開心時,突然停頓問:「這裡是哪裡?」 讓她驚覺不對勁。
同個笑話一直講 家人也樂於配合
劉秀枝表示,父親個性開朗,喜歡講笑話,罹病後常重複講同一個笑話。但所有家人都很有默契,不會當場點破、吐槽,反而樂於配合,笑得很開心。
她欣慰地說,由於提早發現及確診持續服用藥物,加上大哥、大嫂和全家人的細心照料,父親住進呼吸照護病房前,失智症仍能維持在輕度狀況。
至於她的母親,則是在高齡91歲那年被確診失智症。原本腦筋清晰、方向感超強的她,有一次至田尾公路花園時,卻反常地記錯了路,劉秀枝敏感地警覺,隨即安排腦部功能檢查。
破解媽媽的連環鎖 大嫂變成尋寶專家
母親罹病後,由於擔心珍藏的物品不見,常用鑰匙鎖住抽屜,再將鑰匙藏在衣服口袋,甚至還會放進另一個抽屜,再用另一把鑰匙鎖了起來,接著又再藏一次鑰匙。 正因如此,老人家經常因為找不到東西,急得心煩。劉秀枝開玩笑說,在如此嚴厲的訓練下,大嫂已成為尋寶專家,能在短時間內破解「連環鎖」。
後來隨著病情惡化,母親記憶力越來越差,生前唯一記得的財產就是一頂帽子。那是她最喜歡的一頂帽子,幾乎每天都要戴上,才覺得安心,如同許多幼兒習慣拿著充滿自己氣味的舊毯子一樣。
劉秀枝表示,媽媽罹病晚期時每到了傍晚,就吵著要回家,家人總習慣推著輪椅,陪她在外面逛十幾分鐘。此時母親彷彿回到小時候,常煞有其事地說:「只要送我回家,我媽媽會買糖果給你吃喔!」有次回到家,對著大嫂喊「媽媽」, 讓大嫂不知如何回答,但也可看出大嫂對母親的照顧有多無微不至。
人人都有機會罹患失智症
劉秀枝強調,失智症不會危及生命,但患者逐漸失去自理能力,如果原本身體狀況正常,平均可存活8至12年,但也有少部分病患存活20多年,家庭照顧者對於患者的照護,顯得格外重要。
劉秀枝說,年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年逾80歲,約有兩成會罹病;活到90歲,罹患率更高達五成,「人人都有機會罹患失智症」。她建議,每個人年輕時就需開始預防,多動腦、多運動、多參加社交活動。
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早在30、40歲就出現腦部病理變化,此時外觀行為與正常人無異。一旦類澱粉斑、神經纖維纏結等成分持續在大腦組織累積,越來越多,腦細胞不堪負荷時,就會出現重複問問題、忘東忘西等失智症狀。
不能遺忘的故事
本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症系列專訪,每周一刊出。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洽基金會。電話:(02)2332-0992,或上網:www.cfad.org.tw

高齡趨勢 長看險拉長投保年紀至70歲

高齡趨勢 長看險拉長投保年紀至70歲
少子化、高齡化趨勢,讓人愈加重視高齡人口的長期看護需求,不過國內交通意外事故導致年輕人殘廢、失能等長期看護需求也不少。南山人壽推出新長期看護終身保險,主打拉長投保年限至70歲,也首度獨家將全殘納入給付項目,號稱最強「國民型長看險」。
南山人壽產品發展暨行銷資深副總王瑜華表示,長期看護牽涉看護薪資、輔助器材及藥物支出等費用,且給付年期有可能長達十多年,因此「美滿人生長期看護終身保險」特別把給付年期設定在16年,可涵蓋一般長期看護所需。保障範圍上,還納入失智及全殘等,給付範圍更廣。
投保年齡上,10年期保障的投保年齡最高70歲,比一般長看險限制大多為60歲到65歲更高。另外,繳費期間內發生一到六級殘廢或需要長期看護狀態時,就有豁免保費機制。
【2014/03/05 經濟日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高齡趨勢 長看險拉長投保年紀至70歲 | 財經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6/8527881.shtml#ixzz2vOEa8Udd
Power By udn.com 

當爸媽老了,陪他們走最後一哩路



womany 好想哭編按:
當你對爸媽說,今晚我不回家吃飯囉,嘿我下個月再回家看你們時,他們正不停地老下去。無論現在的他們多有活力,終究難逃老、病、死的人生劇本,你做好準備了嗎?小時候,爸媽牽著我們的手一步步往前走,從今天開始,換我們學習照顧父母,牽著他們的手,陪他們走過人生最後一哩路。(延伸閱讀:導演,旅程就是人生《不老騎士》)

從走路的樣子,就可看出早期失能、失智?

除非颳風下大雨,否則92 歲的素英阿嬤都會出門趴趴走。有時去分別住在台南市不同區的三個女兒家;有時住在高雄88 歲的妹妹會搭火車到府城找她品嚐小吃;週六則固定和一群阿公阿嬤在安平老街大榕樹下聚會用午餐。
素英阿嬤腦子裡有一張她自己的公車時刻表,紀錄著幾點幾分、在她家巷子口裕農路站牌搭上哪一班公車,可以到達今天的目的地。這天,她穿著藕色開襟上衣、棕色長褲和白色棉襪運動鞋,亮閃閃的銀色捲髮罩著咖啡色髮網,拄著雨傘柺杖走出家門,看起來就像個慈祥的日本老奶奶。
不過,因為左大腿關節退化,使得阿嬤走路有點蹣跚歪斜,而且疼痛,曾經想要開刀,但醫生兒子認為手術不一定有效持反對意見,阿嬤只好打消念頭。
雖然走路會痛,她仍堅持每天得出去走走,而且她發現,拄著柺杖稍微走快一點、走遠一點,好像也可以減輕些許疼痛,「要多出去走路, 麥一直在家給電視看,不然頭腦、身體退化擱卡緊哦,」已經當了阿祖(曾祖母)的她認真地說。
素英阿嬤的觀念是對的。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從走路就可以看出長輩是否有早期失能、失智的徵兆。

老人家平均行走速度,應該每秒大於1公尺

走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件輕鬆自然的事情。其實,要做到說走就走、說停就停,必須靠我們大腦神經系統與骨骼肌肉系統合作無間才辦得到。年紀增長,大腦細胞會因老化而逐漸減少,走路所需的神經控制與協調就會變得比較差。雖然老人家行動會比年輕時慢一些,但應該可以維持平均每秒大於1公尺的速度,研究發現,行走速度慢的老年人,存活率比較差。
然而,《康健雜誌》的「照顧父母健康,你做對了嗎?」大調查發現,竟有近八成(78%)的受訪者認為老人家走路愈來愈慢是正常的,這樣的迷思應該盡快導正。
通常,會造成老人家行走速度變慢有幾個原因:平衡感不好、關節疼痛、肌肉無力、視力不佳、周邊神經病變、中風、巴金森氏症或者害怕跌倒的心理障礙,使得老人家的步伐變小,經常小碎步走,這反而容易步態不穩,提高跌倒的風險。
走路速度慢,也是失智症警訊。研究發現,失智症病人在行走速度、步態、步伐長度等,比同年齡的老年人還來得小。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針對2410 位平均年齡62 歲的受試者,進行步行速度、手握力和認知功能測驗。追蹤11 年發現,走路速度慢的人在65 歲後失智的比例,比走路快的人高出1.5 倍,這項研究指出,步行速度較慢,與腦容量較少,和記憶、語言、判斷力測驗表現較差都有關係。
如果想知道家裡長輩的行走速度表現,可以試著做「5 公尺步行測驗」。用走路速度來當成評估失能或失智的工具之一,就像用年齡、性別、抽菸習慣、身體質量指數(BMI)等指標去評估罹病風險,是一種簡單、幾乎不花錢的做法,僅僅需要一個碼錶(或有秒針的手錶、手機)和一條可標示距離的走道即可。

失智症病人走路重心容易歪到一邊

走路的樣子亦是觀察長輩是否有早期失能的重點。例如:
  1. 罹患巴金森氏症的病人走起路來會有身體前傾、步履緩慢、小碎步前進、身體擺動減少、突然往前衝等特點。
  2. 常壓性水腦症的三大症狀之一是走路小碎步(另兩個是記憶力退化、來不及上廁所,常尿在褲子上)。
  3. 失智病人行走時,重心偏移程度比一般老人明顯。因為平衡感和協調性不好,所以重心會飄移,只要一個走不穩就很容易跌倒。
想知道長輩平衡能力好不好,可以試著做「靜態平衡感測驗」。
如果長輩的行走速度或平衡感測驗異常,建議就醫查病因治療,若單純是年邁造成走路較慢、平衡感退步,建議可以在家常做抬腿運動,或是騎固定式腳踏車,強壯大腿、小腿肌力與耐力(104頁)。想要訓練平衡感, 可以踩在軟墊上,把腳一前一後站立訓練,並練習走一直線。
爸爸媽媽,換我照顧你們好嗎?《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




有尊嚴的老去,荷蘭為老人痴呆症患者打造的村落 hogeweyk




你有想過,當有一天你老了,你該怎麼面對自己老化的過程嗎?而當老化的過程加上病痛的磨難,那更是讓人難以想像的經過。在荷蘭,一個名為 Weesp 的小村落有感於照護中心對待阿茲海默症以及老人痴呆症患者的冷漠隔離,因此打造了專屬於他們的村落 Hogeweyk,從患者的需求著手,讓他們罹患病症後,仍能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快一起來看看他們怎麼做!(同場加映:荷蘭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快樂?

每一個人都會老,而怎麼有尊嚴地老去,從來都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若是老去的途中,加進了病痛的折磨,那更是困難的抉擇。
根據阿茲海默症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在現今的社會底下,每三人就有一人因老人痴呆症而死亡。照顧阿茲海默症或老人痴呆症患者並不容易,而患者也常因自己替家人造成負擔而自責,也因無法面對自己得病的事實,承受著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壓力。
有一天,他們突然老了,有一天無預警的他們生病了,他們的生活從此再也無法回到原先自己喜歡的樣子了。
當爸媽老了,當爸媽得了阿滋海默症或是老人痴呆症,你會怎麼做?多數人會選擇辭掉工作照顧爸媽,或將爸媽送往更懂專業醫療的照養中心,通常我們也只能在這兩種選擇中游移。但在荷蘭,一個名為 Weesp 的小村落,提出了一個了意想不到的第三種選擇:為老人痴呆症患者打造的專屬村落 Hogeweyk。(也來看看在德國的他們:做一輩子的頑童,誰說老了不能浪漫?
Hogeweyk,一個看起來像極了真實世界的村落,每個小細節都為了老人痴呆症、阿茲海默症患者打造,Hogeweyk 裡頭,完全是自給自足的世界,有餐廳、咖啡廳、超級市場、行人步行大道、住宅,讓這群老人們,能夠有尊嚴地老去,逃離冰冷的看護中心,活在讓自己舒服的世界裡,又活得安全。
Hogeweyk 村落的構想由長期在照護中心服務的 Yvonne Van Amerongen 於1990 年提出,在現實生活中,他看過太多例子,明白患者常因隨疾病的因素面臨生命威脅,面對那一張張在病榻上無奈又無辜老去的臉龐,Yvonne Van Amerongen 實在於心不忍,因此計劃打造一個與現實生活相當近似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活得舒服活得自在更活得安全。
協同一群照護志工,他們著手進行資料搜集與研究。2009 年,長達20年的時間過去,計劃已由荷蘭建築師 Molenaar&Bol&Vandillen 設計完工,患者的新家也正式誕生!一起來看看 Hogeweyk 怎麼替這群患者打造最窩心的新家。

比起天天躺床,他們更希望能被當作常人看待

阿茲海默症或老人痴呆症患者,多半有一個共同的症狀:喜歡不停地隨意漫遊,沒有目的地的走路。也因此多數的照護中心裡頭,會架設嚴格的隔離政策,藉以保障這群患者的安全,避免他們在無人看護時隨意走動遭遇什麼不測。如此一來,安全是保障了,患者卻也失去了自由…

Hogeweyk 園區設計圖
相較之下,在 Hogeweyk,整個社區都很安全,每個細節都經過嚴密的研究與規劃,社區本身就是一個完善規劃的照養中心,因此這群老人們能安全地在園區裡享受漫步的樂趣。
每一間公寓裡頭,平均都住了六至八個人,其中包含穿著便服的看護人員,看護人員與患者間的互動關係相當自然,並不是傳統的照護關係,而更像是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從房屋清潔到煮飯都由大家一起負責,老人們可以自己上街買想要的食材、不想煮飯時可以上餐館、想打扮一下的時候也可以上美髮沙龍做頭髮。
hogeweyk 把選擇人生的權利還給患者,由他們替自己決定今天的一日行程,替自己選擇今天想要怎麼過,比起被當成是一個無助的患者,在 De hogeweyk 他們可以做在平凡不過的正常人。
Hogeweyk 的管理人說:「以世俗的眼光來看,老人痴呆症患者或許難以服膺「正常」的社會規範一樣的活著,但並不代表他們不配享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針對老人痴呆症患者常有對於陌生環境、顏色、設計而引起的內心恐慌,hogeweyk 也貼心地用患者熟悉的風格為基準打造建築物。每一間建築物都有不同的樣貌,為了患者特定的生活風格以及年代所打造而成。(推薦閱讀:愛上自己的人生

風格各異的住家環境
Hogeweyk 為老人痴呆症患者打造安全新家的窩心做法,很快就傳到了世界各地,而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歐洲其他國家以及美國,也計劃未來能一同跟進,以人道化的方式看待老化以及疾病的過程。
當一般的照護中心急忙分類,把老人痴呆症或阿茲海默症患者隔離,擔心他們受傷;Hogeweyk 用行動擁抱了這群患者,告訴他們:「你們沒有不同。」更告訴我們:「請收起同情的目光,用常人的心情去看待這群患者,他們和我們不過彼此的需求不同,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讓他們活得自在、活得坦蕩,覺得自己像個人的地方,他們不想只做躺在床上苟延殘喘的生命。」
我們想,或許直到那麼一天,我們也優雅地老去,也希望會有這麼一個地方,讓我們用最有尊嚴的姿態慢慢迎接生命的另一個階段,那麼即便是最後一刻,也能再也無悔地閉上眼睛。(同場加映:死去之前,人們最後悔的事
文章轉載於:http://titlenews.com.tw/share/thread/%E6%9C%89%E5%B0%8A%E5%9A%B4%E7%9A%84%E8%80%81%E5%8E%BB%EF%BC%8C%E8%8D%B7%E8%98%AD%E7%82%BA%E8%80%81%E4%BA%BA%E7%97%B4%E5%91%86%E7%97%87%E6%82%A3%E8%80%85%E6%89%93%E9%80%A0%E7%9A%84%E6%9D%91%E8%90%BD-h/
Source:http://gizmodo.com/inside-an-amazing-village-designed-just-for-people-with-152606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