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23

老有所托 在地安養不用離家

圖/聯合報提供
根據內政部調查,有高達六成的老人,認為最理想的居住方式是與子女同住;願意去住安養機構者不到百分之二。根據經濟建設委員會預估,台灣將於二○一七年邁入「高齡社會」(aged society),即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比率超過百分之十四。「我也曾想過,把媽媽送到安養中心;但是媽媽不願意離開這棟她已經住了大半輩子的家。」從事工程業務的余先生,因為工作被迫離家,現在只留下七十多歲、患有糖尿病的母親,一人守候著這棟「祖產」。
余先生曾和兄弟姊妹討論,如何安排年事已高的媽媽安度晚年,「送安養中心似乎對我們比較好,但也有親人認為,這樣好像不太孝順。」
安養機構 不是唯一選擇
余先生的經驗,或許是台灣多數家庭照顧者的經驗,也是未來年輕一輩所要面臨的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台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已達兩百五十八萬人。如果趨勢不變,十年後,全台每五人就有一人是老人。
就像余家一樣,當面臨要不要把老人家送往安養機構時,多數家庭仍選擇把老人家留在家中。
「這不是照顧品質的問題,而是心理層面的問題。」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簡璽如表示,安養機構集中化的管理,不是不好;但或許我們應捫心自問:「等我老的時候,想去安養機構嗎?」
社區養老 生活圈不變動
政府五年前開始發展長照十年計畫,目前國內也有近千所長期照護機構。但以日前公布的長照服務法草案來看,儘管楬櫫重點是「在地安老」,半數條文仍是在規範長照機構。台大公衛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吳淑瓊指出,世界主要國家的老人照護政策,均以「在地老化」 (aging in place)為最高指導原則—以「在地」的服務,滿足「在地」人的照顧需求。讓老人在既有生活社區中自然老化,維持老人自主、自尊、隱私的生活品質。
理想的老人照護,是以社區為基礎、使用者為中心的照護模式;除機構式照護外,更引進多元化的居家與社區服務模式,提供需要者更多選擇機會,增加留住社區的可能性。在地老化最大的好處是,讓老人的照顧服務,能回歸到類似往常大家庭的生活模式,過著頤養老年的生活,每天早晚仍可與小孩、孫子及熟識鄰居等親朋好友一起生活。
但問題是,近年來政府似乎讓機構式服務資源大量成長,而支持老人留住社區的服務資源卻十分欠缺。吳淑瓊表示,進入老年階段,真正因失能而需要照顧的老人約占一成;唯有延長健康在家老化的時間,縮短送進機構的時程,才是真正的自然老化。
健康老化 延緩失能時程
除了在地老化外,近年也有學者提出「成功老化」或「活躍老化」。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暨旅遊健康研究所教授李世代指出,要達到這種境界,老人要常參加活動,維持身體功能和社會互動,延緩失能。
但李世代批評,政府一直缺乏因應人口老化的政策綱領。他舉日本的介護保險(即長照保險)為例,日本政府把它視為國家最高規格的標準來看待,並導入預防疾病篩檢概念,設立一套早期偵測失智的篩檢流程,反觀台灣,「即使在醫學系的課程,長期照護就只有一節課」。李世代強調,「要扶養一個老人終老,比撫養三個小孩還要費心,花的錢更多」。老人比小孩更難照顧,特別是失能、失智老人。
余先生表示,能理解媽媽想要死守祖產的心情,「如果換做是我,我也不想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余媽媽目前仍在祖厝生活,余家的問題仍然未解決。
【2014/02/18】

活躍老化 預防失能、延緩惡化


本報願景工程推出「活躍老化」系列專題,引起不少共鳴。普及照顧政策聯盟昨天指出,現行的長照制度架構會造成惡性循環,有人力短缺、空間難覓、服務不便及使用困難等四大缺失,需要督促政府盡速完善長照體制。長照應導入新思維,從預防失能、延緩失能惡化、減輕醫療與照顧負擔著手,才能達到活躍老化。普照聯盟召集人劉毓秀表示,有人曾說過沒有共識的社會政府最輕鬆,近來媒體開始關注長照議題,希望形成社會共識、督促政府加速長照建置,但目前的長照服務法草案只是舊酒裝新瓶,忽略了急迫需要的預防性服務及社區整體照顧服務,目前長照資源多集中在中、重度的失能老人,缺少了延緩失能的預防服務。
劉毓秀說,要達到活躍老化的目標,長照應將重點放在減縮老人失能程度、時間,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品質,減少長照體系因照顧重度失能而造成的負擔,也讓老人能有尊嚴地在地老化。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中有近兩成失能,無法自行進食、穿衣。女性平均失能時間為七點二年,男性則為五點七年,顯示國人活得老、卻不見得活得好。劉毓秀說,我國長照環境預防的照顧不足,使得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原本是輕度失能者,容易臥病轉為重度照顧。
台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王品說,長照應建立社區整體照顧服務,發展符合社區需求的服務類型,像提供社區中所有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包含健康與社交促進活動、照顧及家庭支持的到宅服務、提供送餐的社區老人廚房、日間托老、短期住宿等,對重度失能老人則有團體家屋、老人照顧之家等廿四小時服務,不但有助於社區人力發展,更能讓老人以社會互動的方式延緩失能或失智。
【2014/02/19 聯合報】

日本開班授課 安老有撇步


湘南學院介護職員初級研修班講師阿部繪美里,指導為臥床者放置尿壺的技巧。 東京記者雷光涵/攝影
日本湘南學院介護職員(相當於台灣的長照照顧服務員)初級研修班。體重僅四十幾公斤阿部繪美里,是名年輕講師,就像武俠小說中的借力使力,就這樣輕巧地把一百零六公斤的男學員從臥床姿勢,移動到床邊的椅子上。
「要為臥床者放置尿壺,千萬別硬塞哦!」阿部繪美里打個比方,「你們想想,自己上廁所怕有鬼跑出來,心情緊張,怎麼可能大便!」台下廿名學員聽得真切,就想學這一身功夫。單是湘南學院,去年就核發出四千張初級研修者證照,不過,這些人未必全投入職場。
投身介護工作超過十五年的介護士講師橫山道和說,每班廿人、大概五個人,「為照顧爸媽而來」,不敢在課堂上問私人問題,下課後排隊發問。
不把老人送往機構安養,是日本政府目前推動的安老方向。事實上「在宅養老」已是主流;但是,很多人覺得照顧身心功能退化的父母很辛苦,不想承擔,也有人一起累倒,甚至走上絕路。橫山說,「其實方法對了,自己輕鬆、爸媽愉快。」
他強調,介護意義在於「防止老人生病或病情不要惡化。」橫山舉例,如果爸媽尿失禁,外人可能提議「裝尿袋」,正因是親生子女,會一起努力想辦法,找回漸失的生理功能。
不過,大部分的家庭還是得依賴介護員的幫忙。日本於二○○○年實施介護(長期照護)保險,接受居家介護服務的人,十年來增加百分之兩百卅八;但是,介護人力仍然持續拉警報。
至前年四月,符合「要介護」條件達五百卅三萬人,總費用為九點一兆日圓,預估二○二五年會達廿兆日圓。
日本傳統的居家介護,包括到宅訪問、日間托老所、短期機構托老、住宅內部修建、購買輔具等;而前年建立「地區統籌照顧系統」後,更設有介護站廿四小時提供服務,如定期巡迴看護等,鼓勵居家介護、在地安老。立意良善,但人力明顯不足。
【2014/02/24】

林依瑩/提早規畫…備清單跟著走 老得好優雅

作家丘引今年五十六歲,她四十出頭時,就開始規畫老年生活。首先,她將原本的房子賣掉,移居至台北市中正區,住所臨近台大醫院和兩廳院。就醫方便,兩廳院及附近藝文氣息濃厚,是她挑選住所的主要考量,她已決定,這裡就是她的終老之屋。
丘引十年前遠赴美國陪讀,為了學好英文,她進入美國成人高中,快五十歲時在大學主修數學及老人學程,結識許多好友,打開了對美國人「優雅的老」的見識。丘引說,面對老化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提前規畫老年生活。

圖/聯合報提供
「做個老人是需要學習的。」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說,在北歐,即將退休的人都要修習老年生活規畫學分,學習當個活躍、成功的老人。林依瑩說,國內也辦過屆退營,利用三至五天,教導老年理財、社會參與、學習等,但國人對老年生活規畫的重視仍不足。
林依瑩表示,很多人把退休或老年生活想得太簡單,認為從此可以不用工作,輕鬆生活,但不少人真正退休後,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把注意力轉移到身體病痛上,醫院反成退休後最常出入的場所。
林依瑩表示,老年擁有自己的生活、社交圈,還有經濟獨立,非常重要。日本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建議,人應在四十歲時,每年培養一種興趣,例如做志工、學習,因為老年生活至少要有廿種興趣,才不會覺得無聊。
林依瑩說,國內許多老人很早就把財產過戶給子女,或省吃儉用只為有遺產可留給晚輩,把親情建構在薄弱的金錢關係上,或是後輩變成啃老族,反而讓老人家傷心。她建議,存老本千萬不要抱著要分給後代的想法。
最後,預立遺囑、醫囑也是必要的。丘引說,遺囑、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是讓家人了解自己意願的重要工具,應事先寫好並隨時省視,讓自己最後一刻能有尊嚴的走去,離開後也能讓家人尊重自己的安排。
【2014/02/24】

借鏡德國/居家照護有給付 失能仍可住在家


德國老人即使住進安養院,也盡量維持自己 獨立生活。 記者沈珮君/攝影
國際助老會二○一三年針對全球九十一個國家高齡者的幸福度排名,德國排名第三,僅次於瑞典、挪威,日本則排名第十。德國的社會安全網是由五大保險撐起來的,五大保險是健康保險、年金保險、職災保險、失業保險和長照保險,其中至少有三項和老人有關,而長照保險則是社會安全網裡最後一塊拼圖。
德國長照保險於一九九四年立法,翌年實施,至今二十年;在立法前,德國長照保險也討論了廿年,可見難。德國的長照保險和健保一樣,全民都是保險對象,保險費率從二 ○一三年起調漲為百分之二點○五,由雇主與受雇人平均分擔,各為百分之一點○二五;但被保險人若為無子女者,則個人所負擔之保險費須增加零點二五個百分點,也就是百分之一點二七五。
德國長照保險裡有六大基本原則,其中「自決原則」、「自己責任原則」樹立了被保險人的主體性;前者強調被保險人的權利,他們可以獨立與自決,以有尊嚴的方式恢復身心靈之功能;後者則強調每個人對自己的健康和獨立生活具有義務,及早預防疾病;有病時積極治療或復健,避免照護需求產生,這兩個原則缺一即傾斜。而「居家照護優先原則」、「預防與醫學復健優先原則」和「照護共同責任」,則有層次的主張了被保險人和相關單位有責任預防疾病,維持被保險人的健康;當失能發生時,應以復健優先;若需照護則以居家照護優先;而照護共同責任則是強調長照是整體社會的任務,政府、社區鄰里、照護機構、家人、志工都應緊密合作,促進人性化照護。
這些譯成簡單的白話文,關鍵字是「健康」、「獨立」、「尊嚴」、「責任」、「共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老人的長期照護不是只有政府或子女的事,而是每人對自己和別人的老年生活都有責任。沒生病前,個人需積極的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生病後,個人需積極治療、復健,盡可能延長獨立生活;若失智或失能了,則社會應共同負擔責任,這一切的核心都是在維護被保險人的尊嚴。
在地老化是多數德國老人的心願,官方也希望老人能盡可能在家頤養天年,以減輕負擔。「獨立生活」是在地老化的基本條件,就算被保險人失能,透過居家照護的機制,老人也未必需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和親友。德國長照保險在居家照護部分,提供現金給付、實物給付和混合給付,若失能老人是由家人、鄰居或朋友照顧,可由長照保險依照護等級取得現金給付補助,讓具有照護需求的失能老人不須離開他熟悉的家。
【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