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馨方、蘇曉晴 攝影/張馨方 圖片提供/蘇曉晴、Korian】
在台灣,失智、失能的長輩在一般大眾的眼中,被視為沒有行為能力的族群,不僅要等人來餵飯,不綁起來還會四處亂跑或行為失控。但事實上,特殊行為反射內心苦痛,我們對失能者的刻板印象,可能來自我們僵化的「照顧方式」所引發。
法國知名Korian養老照護與研究機構近年推行一項「正向醫療推車」計畫,藉由音樂、藝術或替代療癒物品,重新喚起長者「五感」體驗,或透過特殊遊戲計畫、小丑陪伴等非典型治療,穩定失能失智長輩情緒,忘卻病痛,並減少藥物依賴,身體狀況就會跟著好轉。
除此之外,這次《熟年誌》越洋深度採訪奧地利基督教組織Diakoniewerk旗下Haus Abendfrieden護理之家,這裡的住民多數為80歲以上,甚至還有100多歲的人瑞,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失智;但只要他們還有能力,就可以為自己做飯、布置房間……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既有生活自主樂趣,也更有安全感,許多長輩一住十幾年,活得健康又自在。從Haus Abendfrieden護理之家營運設計模式,不禁令人反思:照護失智失能,誰才是麻煩製造者?
非典型降低藥物治療 正向醫療推車神奇魔法
比起生活在愁雲慘霧的氣氛中,一個充滿笑聲與氣氛和諧自在的安心處所,當然會是大部分人的選擇。有時候,面對身體有病痛的長輩,改變環境氣氛,讓他們感到安心與快樂,更可減緩他們的病情惡化。
藥物、針筒、血壓計不見了
法國知名的Korian養老照護與研究機構,為減少在長輩身上的藥物治療負擔,近年推動了一個特別的「正向醫療推車」計畫,他們認為一般長輩看到醫療推車來到附近時,多半代表著吃藥、打針或診療的痛苦時間又到了,此時,長輩們可能會開始出現焦慮、緊張、不適,甚至突然失禁等症狀。為了降低推車帶給長者們的負面影響,該機構將過去在推車上常見的藥物、針筒、血壓計等醫療設備,替換成11組依循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非藥物療法,所挑選出來的物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