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12

榮陽論壇/挑戰無齡世代 21專家授要訣

2018-11-13 00:43聯合報 記者張益華、鄧桂芬、劉嘉韻/台北報導
「二○一八榮陽論壇─廿位意見領袖主宰的無齡未來」,於十一月十一日舉行,多位專家與...
「二○一八榮陽論壇─廿位意見領袖主宰的無齡未來」,於十一月十一日舉行,多位專家與逾五百名民眾熱烈參與。 記者余承翰/攝影
人類進入有史以來最長壽的時代,一千兩百多年前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若視為是長者對晚年的豪氣,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的活躍老化有同樣的意境。我們應如何面對「老」?榮陽團隊傳授無齡要訣,證實高齡是挑戰也是機會。
外型可愛的華碩機器人Zenbo化身助理主持人。 記者余承翰/攝影
外型可愛的華碩機器人Zenbo化身助理主持人。 記者余承翰/攝影
「二○一八榮陽論壇─廿位意見領袖主宰的無齡未來」由國立陽明大學、台北榮民總醫院、陽明大學國際產學聯盟和智榮基金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協辦,廿一位專家挑戰短講,從基礎研究到產品設計,從臨床醫學到政策制定與執行,展現高齡領域的全方位成果。

北榮醫療 結合智慧科技

榮陽團隊共廿一位專家挑戰短講,從基礎研究到產品設計,從臨床醫學到政策制定與執行,...
榮陽團隊共廿一位專家挑戰短講,從基礎研究到產品設計,從臨床醫學到政策制定與執行,展現高齡領域的全方位成果。 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灣今年進入高齡社會,台北榮總院長張德明表示,榮民醫療體系照顧高齡最有經驗,目前資深榮民約廿萬人,平均八十歲以上。台北榮總在二○○六年率先成立跨領域的高齡醫學中心,整合資源推動高齡醫療,發展失智症長照等特色服務,今年更結合人工智慧於日照中心,讓照顧體系科技化。

培育人才 榮陽團隊合作

國立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表示,陽明的成立是培育人才服務榮總,也訓練人才服務偏鄉,可說「沒有榮總就沒有陽明」。他也分享,廿二年前衛生署調查即顯示,民眾最關心長照服務,至今仍是,榮陽團隊努力推動高齡政策,未來有更大空間。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表示,智榮基金會近年投入多項華人長者研究,結合消費心理等行為,探討老人市場,他以自身為例,雖逐漸高齡,但心態仍是無齡,希望可成為典範。
陽明團隊曾協助規畫長照保險制度、推動長照立法。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表示,長照需倡導「復能」服務,讓被照顧者獨立。陽明大學藥物科學院長康照洲指出,科技有助健康促進,但他提醒,健保資源讓我們生病時得到照顧,卻也失去自我照顧能力,應推動自我照護。

陳亮恭:維持好的晚年功能

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提前分享新書「微霞與桑榆」內容,以「老與...
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提前分享新書「微霞與桑榆」內容,以「老與長生不老的世紀思索」開場。 記者吳貞瑩/攝影
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借重古人智慧。他舉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詠老贈夢得」為例,詩作寫給好友劉禹錫,感嘆兩人已老。但劉禹錫回信「酬樂天詠老見示」,強調「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劉禹錫認為,即便老了,還是可以發光發熱。
WHO對老化議題提出報告,強調活躍老化,強化內在健康,維持外顯功能。陳亮恭認為,這與「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意境相合。
陳亮恭說,「莫道桑榆晚」是長者對晚年的豪氣不認輸,他更愛李商隱的「晚晴」:「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長者是夕陽晚霞,透過窗櫺照亮下一代,維持好的晚年功能,帶年輕人走向未來。

幹細胞、基因治療風險大 學者:再生醫療草案有疑慮

2018-11-12 12:23聯合報 記者雷光涵╱即時報導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上周審議與幹細胞、基因治療等「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宏恩說,這項法律草案有很多倫理與法律上的疑慮,如病人的安全、藥商細胞組織來源、透過包括臍帶血胎盤等方式「捐贈」細胞卻允許廠商利用它生產營利等,希望立法委員、行政院高層和社會大眾都應該停下來想一下。
劉宏恩今在臉書發文說,正當大家都在關心選舉的時候,立法院正在如火如荼審查一部影響重大的法案「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立法院跟行政院似乎都希望很快就能通過。但是這個正式宣告「幹細胞治療」等技術和製劑可以產業化和常態化的法律草案,其實還有很多倫理與法律上的疑慮。
他與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全峰為立法院公聽會準備的書面意見書指出,草案中沒有規定捐贈者將自體細胞或組織交給藥廠製造藥品,是無償、有償、或可於未來分享商業利益回饋,若就法案文字使用「捐贈者」,似乎表示應屬無償捐贈。
他們認為,廠商使用無償捐贈之細胞製成具龐大商業利益之產品銷售來謀取自身利潤,似乎不合理;若為有償,會不會造成台灣早期經濟弱勢者藉由賣血或賣器官以求溫飽的悲慘故事重演,惡化社會不平等。若允許商業回饋,回饋內容為何、限制也沒有規範。
此外草案說,要取得製造再生醫療製劑的組織或細胞者,應獲得捐贈者「或」其他有同意權者之書面同意;也就是說,可能只需其他「有同意權者」同意,不論當事人本人是否同意,廠商便可以逕自取得「當事人」身體的一部分。他們擔憂,如果是有償或有商業回饋,有同意權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動機,同意提供當事人如失智老人或未成年人的組織或細胞。
如果是這樣,他們認為將嚴重侵害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的身體自主權,另一方面,摘取組織或細胞(例如抽取骨髓)仍有一定風險,風險由當事人承擔,利益卻可能是由有同意權人收取。如何避免此類道德風險,在「管理條例」草案完全沒有規範。
對於例外性的5年暫時性許可,沒有明文禁止廠商重新申請,若食藥署不允許展延、但允許重新申請的話,形同換湯不換藥,廠商得藉由不斷重新申請,實質展延所謂的「暫時性許可」,使例外變常態,使暫時變成長期。
另外他們還提醒,除食藥署所提「管理條例」草案外,衛福部醫事司也以「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開放細胞治療技術,同樣也有風險管控、倫理治理等問題,很遺憾在相關討論中,「特管辦法」卻未被一併檢討,反而成為再生醫療開放之後門。
日前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舉行「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公聽會,邀...
日前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舉行「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公聽會,邀請專家學者共同討論,衛福部長陳時中(中)出席仔細聆聽。報系資料照/記者曾學仁攝影

居家醫療給付 明年納入中醫、牙醫、藥師

2018-11-12 00:26聯合報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明年將擴大醫療團隊,中醫師、藥師、牙醫師將納入給付範圍。...
「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明年將擴大醫療團隊,中醫師、藥師、牙醫師將納入給付範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衛福部健保署前年推出「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明年將擴大居家醫療團隊,除原有醫師、護理師至患者家中提供服務可獲給付外,將增納中醫師、藥師、牙醫師等,新制預定明年一月上路。
健保署於二○一六年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服務量從前年近八千人次,去年增為三萬三千人次,今年已破四萬人次,健保居家醫療費用約為五十五點二億元。預計明年增加給付五億元,牙醫、中醫及藥師將額外編列二千萬元,至少有六十億元投入,居家照護人數上看五萬人次。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長李純馥表示,健保過去並未給付藥師訪視費用,許多藥師自發性陪同醫師前往,協助醫師判斷用藥種類。在中醫師部分,居家醫療仍以西醫服務為主,但醫師若評估患者有腦血管疾病、中風脊髓損傷等,需中醫師協助,或患者需要針灸等治療,可引介中醫師加入照護;也可透過中醫師、藥師等,提供中醫與藥品使用意見與諮詢。
李純馥指出,過去健保以特別計畫費用照顧特殊需求與身心障礙民眾,明年新制直接將牙醫師納入,對象從身心障礙擴大至失智失能或癌症等需居家安寧患者,患者在出院時若評估需要牙醫師,即可接續照顧。
「我們希望將居家醫療團隊擴大。」李純馥強調,經許多第一線醫療人員反映後,發現居家醫療患者需求比想像中大,為此邀相關公會、團體經多次會議討論。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口腔病理科主治醫師余權航指出,口腔照顧非常重要,牙醫師居家醫療服務對象擴增至居家安寧患者,可提供患者更好的照顧。

金融座談/雷仲達:安養信託 照護老年生活

2018-11-12 00:45經濟日報 記者楊筱筠╱台北報導
信託公會理事長雷仲達信託公會理事長雷仲達
信託公會理事長雷仲達指出,台灣將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信託公會持續研擬策略,推動安養信託,協助解決老年生活安養與財產使用問題。
雷仲達指出,台灣在今年4月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逾14%,更嚴重的是,預期台灣將在八年後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將達20%。他說,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僅花八年,快過日本的11年、法國的29年,顯示老年問題的確愈來愈嚴重,相關照護不可忽視。
雷仲達表示,信託公會積極推動安養信託,老年人如果不幸失智失能,將有公設信託監察人,負責監督信託資金運用。為了強化安養信託的不足,信託公會也在推動「監護制度支援信託」,透過制度妥善管理受監護人財產,由家事法庭協助指定專家監護人。
另外,也正在推動「意定監護制度」,讓高齡者可以在意識清楚時,按照個人意志指定監護人,此項修正案已經經過行政院通過,送到立法院審查中。
除了老年人口,年輕人也可能是金融弱勢。雷仲達以合庫銀行董事長身分表示,合庫面對相關放款推展不遺餘力,合庫銀承做青年安心成家貸款市場排名第三、微創貸款市場排名第二、以房養老金額占市場比重四成五為最大。
對於家庭貧困的年輕學子貸款問題,雷仲達指出,銀行放款的確會顧慮貸款回收問題,即便是簡易小額貸款也必須搭配適當條件,假設廣泛承作學生貸款,銀行會有顧慮,合庫銀會朝研議適合學生申貸的小額簡易貸款方向前進。

失智失能正相關 醫師:運動是良方

2018-11-11 19:53台灣醒報 記者許嘉琪╱台北報導
榮民總醫院失智治療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分享失智與衰弱的追蹤研究。 台灣醒報(榮陽論...
榮民總醫院失智治療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分享失智與衰弱的追蹤研究。 台灣醒報(榮陽論壇團隊提供)
失智症絕對是與年齡有正相關的疾病,且與身體的衰弱有關。」台北榮民總醫院失智治療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說,年齡的數字不代表真正的老化,「衰老」其實是數字攀升所帶來的失智和失能,讓我們不再能自主生活。而身體上的衰退與腦袋衰退彼此相關,有著共同的病因,也都能靠著運動來紓解。

衰弱與失智正相關

陽明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在宜蘭進行高齡化人口的長期研究,追蹤1839位50歲以上的人,探討「身體衰弱」、「失智」、與「肌少症」的關係。研究顯示,失智病人在患病初期只會表現出記憶力衰退的症狀,但還可以到處「趴趴走」,行動能力沒有問題。不過,等他們退化到中度或重度失智時,身體行動機能也會跟著衰退。
「身體衰弱」一開始以「肌少症」表現,患者會開始覺得爬樓梯更喘、從椅子上站起來有點吃力、走路變慢等等,看似只是肌肉與神經的退化,跟大腦沒有關係,但是事實上身體衰弱的人腦袋也會受到影響,變成認知障礙的高危險群。

勤運動 逆轉勝

透過核磁共振掃描發現,衰弱患者雖然認知功能處於正常範圍,但是他們的大腦與完全沒有衰弱的人相比,已經看得出正在退化。衰弱患者腦袋萎縮部位包含,掌管協調和速度的小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以及管理情緒和行為控制的額葉,這些人認知能力退化的機率比正常人高6倍。
這項研究顯示,身體和大腦是有互動性的。失智和衰弱的危險因子也多有重疊,例如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憂鬱症,可能同時引發失智和衰弱。王培寧提醒,如果沒有意識去改變自身的生活型態,注意運動和營養調理,隨著年齡增長,這些危險因子對身體的影響會不斷增加,最終引我們走入失智和衰弱的死胡同。
然而輕度認知障礙和身體衰弱是可以逆轉的,其中以運動最為有效。有氧運動能夠預防失智,阻力運動則能預防衰弱,建議可以結合兩者。王培寧表示,當我們在擺動手腳,腦袋也忙著下達指令,達到身體與腦袋同時活動的效果,尤其是跳舞、太極拳等要記招式的運動,更能夠促進大腦活化。

大腦能力隨年齡增加受損張立鴻:有些功能反而增加?

2018-11-11 16:36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即時報導
大腦能力不一定會因為年齡增加而受損!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助理教授張立鴻表示,美國心理學家利用不同變項觀察老化,證實認知功能表現會隨年齡增加產生變化,的確有人受損,但也有人功能反而變好。研究結論認為,大腦具可塑性,有一定的人文活動刺激,有助維持認知功能正常。
張立鴻表示,他常利用小遊戲讓學生記憶英文字母,這英文字母只會出現不到一秒,當記愈多字母,代表大腦處理訊息能力愈好。通常大學生一次可記住4到6個字母,但若換成長輩來玩,長輩通常只能記住2個字母而已。
但張立鴻說,過去研究發現,長者和年輕人做相同的事,年輕人是用半個大腦,老人家則用更多的大腦部位,代表大腦具可塑性,可補自己的不足。此外,也有專家認為,長期記憶、理解力及語言能力不會受到年齡影響,甚至中年後才能發展完成。
換句話說,老化雖然會在大腦留下痕跡,產生神經結構或功能性改變,但大腦會有補償機制,補償自己失去的功能,維持正常認知能力。這也是目前最重視的大腦疾病及失智議題。
張立鴻分享,1980年代起,有不少專家進行修女研究,研究修女的生命歷程與認知功能狀態。曾有一名愛織毛衣的100歲修女,她的社交功能及記憶力和一般長輩沒有不同,死亡後才被發現有中度腦傷。可見人文活動刺激,有助維持正常的認知功能。
張立鴻說,陽明大學也曾鎖定皮質研究了解大腦可塑性,確實發現長者經過練習與一些刺激,可以改變大腦功能與結構的變化,達到可塑性效果。未來更希望能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法,搭配刺激治療,提升長者腦齡。
張立鴻說,規律運動、頻繁社交、維持正常生活、維持睡眠、擁有終生學習等,這些雖然是老生常談,卻也是破除老化問題的絕招。
張立鴻強調,高齡化和長壽議題不再只是醫學議題,也是人文議題。陽大2015年人文社科學院老師就發起高齡認知教學計畫,讓學生走出校園及實驗室,走入北投社區了解長輩需求,體驗高齡狀況,再找出實際的健康促進方案。
張立鴻說,高齡議題絕對要回到「人」身上,從生活開啟高齡對話,才能共創無齡世代。
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助理教授張立鴻。 記者余承翰/攝影
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助理教授張立鴻。 記者余承翰/攝影

陽明大學「白色設計」林宜平:打造長者需要的商品

2018-11-11 16:29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即時報導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林宜平表示,今年推動白色設計樂齡工作坊,為高齡生活的...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林宜平表示,今年推動白色設計樂齡工作坊,為高齡生活的的衣食住行育樂進行設計。 記者張益華/攝影
教育部這幾年一直提倡帶領大學生進行「設計思考」,而陽明大學是國內著名醫護大學,白色是典型的顏色象徵,因此開始展開了以白色設計為出發點,與樂齡以及在地的北投區做連結,設計適合學生的課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林宜平表示,今年除了推動白色設計樂齡工作坊,帶領學生動手做設計,這些設計都與高齡的衣食住行育樂相關。
為何設計要與高齡相關?林宜平說,自己的母親20年前過世,而公公因巴金森氏症臥床多年,自己肩負照顧爸爸與婆婆的責任,但是父親多年前心臟裝了人工瓣膜與助聽器,婆婆心臟也裝了支架也需要拿拐杖助行,長照一直是家裡的主要話題。
除了照顧之外,老人的育樂也很重要,林宜平時常帶父親與婆婆出外旅行,深知預防勝於治療,可以減少長照的負擔,而一些方便好用的設計品,可以提升老人家的生活品質。林宜平說,而設計也需要貼近老人生活,科技不是只要「大科技」,也需要關懷人類日常生活的科技,例如一張舒適的椅子等等。
林宜平舉例,台灣有廣大的老人有牙齒、牙齦問題,聽聞住家附近有位老人為了刷牙問題,每天用手指沾牙膏「刷牙」,自己的父親與婆婆也有口腔問題,因此從設計發想,可以替無牙老人、牙齦衰弱的老人,設計專屬的牙膏與軟毛牙刷,背後有無限大的商機。
陽明大學的白色設計也從「住」出發,分享無障礙設計,以及會陪著人走路的機器人,以及可以陪失智老人一起玩的桌遊,還設計出布做RFID防止老人走失,從高齡長者的需求出發來發想,設計出貼近老人家的用品,在高齡化社會,讓年輕人也能跟老年人有更多連結與互動。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林宜平表示,今年推動白色設計樂齡工作坊,為高齡生活的...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林宜平表示,今年推動白色設計樂齡工作坊,為高齡生活的的衣食住行育樂進行設計。 記者張益華/攝影

林慶波:大腦用進廢退 心情愉快更能健康呷百二

2018-11-11 15:57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即時報導
用進廢退論,其實也可套用在大腦的發展過程。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慶波今天在「2018榮陽論壇」演講中指出,像由心生,有的人80歲病懨懨,但也有人80歲神采奕奕,可見「年齡」看的不再只是歲數,而是心齡,又因心者腦也,每人應維持大腦的正向運作。
林慶波表示,人出生後,大腦發育從小慢慢變大,直到20歲趨於穩定,但20歲後雖然頭顱維持形狀,大腦體積慢慢在退化,包括腦神經連結度也逐漸下降。
不過,國外文獻證實,大腦因會記錄學習軌跡,所以也可以被訓練,有運動習慣、閱讀習慣、書寫習慣的人,大腦體積都能維持在健康狀態。另也有人發現,血液中有好的營養素,情緒好多微笑,腦體積也相對健康。
但當血液中的油脂高、藥物濫用、一氧化碳中毒、睡眠障礙或失智等,大腦都會被傷害。
林慶波說,所以給大腦的正向訓練很重要,大腦只要好的訓練,就像學騎腳踏車一樣,學會了下次再騎,不用再重新學騎車。而且時間訓練愈長,大腦學習刻痕愈深,連結強度和反應強度也更強。
腦齡該怎麼看?林慶波表示,陽明大學近年引進新高解析度的影像設備,可看每人的大腦後端運作狀況,只要5分鐘就能取得腦神經影像,還能用不同顏色呈現神經活化狀況,且不對大腦產生任何傷害。
林慶波說,執行腦影像分析後發現,有一些人身分證年齡相同,腦齡卻不同。例三名七十歲長輩,有人腦齡70,卻也有人是60或80。量測腦齡絕非只是給一個數字,而是可以運用在健康照護,也就是替民眾確認「腦儲備」量。
林慶波說,大腦用盡廢退,若你愛發呆,大腦就會慢慢退化無法活動。但從年輕開始給它好因子,例如多動腦、多運動、注意營養、規律睡眠及正常社交,可讓大腦留下好的紀錄痕跡。好的腦儲備能容忍病症發生,不被腦病變侵襲。
林慶波強調,高齡社會不應只看年齡歲數,心齡與腦齡更應被重視,才能心情愉快、健康呷百二。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慶波。 記者余承翰/攝影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慶波。 記者余承翰/攝影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慶波。 記者余承翰/攝影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慶波。 記者余承翰/攝影

王培寧:跳舞打太極動腦又動身 可防失能與失智

2018-11-11 14:45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即時報導
動腦又動身,研究證實可預防失能及失智!
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今天在「2018榮陽論壇」演講中表示,大家追求「無齡」,最不想發生失能及失智。但無齡不是老了才開始,而是從年輕就要做起。
王培寧說,大家對年齡的害怕,除了害怕白髮蒼蒼或臉部各種皺紋跑出來,更害怕背駝、腳無力,無法自由安全得走路,也不想自己或家人發生失智,無法獨立自主生活。
王培寧表示,陽大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及腦科學研究中心,和北榮高齡醫學中心與神經醫學中心共同合作,八年前開始在宜蘭縣員山鄉進行長期性研究,了解失智及失能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
王培寧說,這項研究針對1800名50歲以上居民,研究肌少症與失智症的關聯性。她解釋,失智症患者一開始發病時記憶力不老,但還可以趴趴走,退化到中重度後,身體行動機能會衰退。肌少症的衰弱患者,則是爬樓梯會喘、走路吃力、提重物力不從心等,但認知功能還正常。
王培寧說,他們將居民進行大腦完整核磁共振掃描,發現衰弱居民雖然認知功能正常,但和完全無衰弱的人相比,他們大腦已經開始退化了,退化位置和失智症不太相同,萎縮部位是小腦、海馬迴及額葉。
王培寧解釋,小腦是控管速度及平衡協調,海馬迴是控管近期記憶力,額葉則是控管人格與情緒的部位。研究結果認為,若正常人的失智危險異常指數是1,衰弱前期者則是2倍,進到衰弱的人則高達6倍。
「千萬別想只是身體上的衰弱,大腦智力絕對也影響!」王培寧說,隨年齡增長,不管是失智或衰弱的危險因子也跟著增加,若沒有警覺性,不改變生活習慣,不調整運動及營養,最終一定會落入失智或衰弱的狀況中。
那面對逐漸增加的歲數,民眾該怎麼逆轉勝?王培寧說,運動是老生常談,卻是最重要的事,過去只提有氧運動,但現在要加入預防衰弱,阻力運動更不可或缺。
有人問,只要運動就好了嗎?腦子不用動嗎?
王培寧表示,人光是在運動,腦子就已經在拚命下達指令,維持肢體協調,例如跳舞、太極拳等要記招式或舞步的運動,就可以同時動腦又動身。只要在生活加入運動,做一點小改變,優雅成功老化並沒有大家想的這麼困難。
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 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 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 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 記者余承翰/攝影

老齡樂活 徐迺維:陽大附醫在宜蘭提供運動處方

隨著社會老化,如何防止長者衰老過快,是值得探討的議題。陽明大學附設醫院社區醫學中心主任徐迺維今天在榮陽論壇分享指出,陽大醫院這幾年在宜蘭,以運動為切入方式,讓長者能獲得健康促進,獲得不錯成效。例如長者在經過運動課程之後,不但長高了,握力、平衡力與肌力都變好,身體更健康。
徐迺維指出,宜蘭的老化程度高於台灣社會,台灣是在今年三月才成為高齡社會,宜蘭則在104年早一步進入高齡社會。陽大醫院設在宜蘭市,從101年開始,就展開「健康活樂宜蘭市」計畫,為所有宜蘭市65歲以上長者作身心評估調查;經過五年努力,第一波訪視已完成4000餘個案。發現其中衰弱長者接近13%,而85%看似健康的長者卻有一種以上慢性病,所以醫院也將服務提供內容,從「醫療」改為「健康」。
除了對於失能、失智長者提供長期照顧服務外,對於屬於亞健康的衰弱長者,院方認為,若能及早提供篩檢評估及健康促進,就能讓老年人更健康。因此建立以醫院為基礎,連接社區與居家的照護網,其中陽大醫院蘭陽院區提供急重症醫療,但在老人較多的新民院區,則設置健康促進及失智失能長期照護中心。
徐迺維指出,長照分為居家、社區與機構照護,在社區照護方面,如果僅僅是在社區設置據點,病人還不一定會來;更有些長者認為若由政府提供照顧,會讓子女承受不孝的罵名。由於頭城鎮該地老化程度比宜蘭市更嚴重,因此陽大醫院將第一個據點設在該處,並派駐照管專員。但到當地後才發現必須結合各社團、學校、及里長,協助找出吃飯或行動不方便的長者;並透過全面性的拜訪與發掘,才能把該需要服務的長者找出來。
此外,失智症到目前為止尚無法根治,陽大醫院的策略是延緩失智病程。徐迺維說,由於失智診斷困難,如果分好幾天來做檢查,個案早就跑了,因此院內整合並安排一站式服務,在一天完成診斷。後來進一步在壯圍鄉及宜蘭市建立了長照樂智據點,協助老人維持生活自理能力。例如一個以往在賣粿的長者,曾因失智造成不能繼續營業,就是透過陽大醫院的醫療照護協助,延緩她的失智進程,因此又可以恢復賣粿。
對於衰弱長者則需做健康促進,也就是除了醫療之外,還要結合運動,目的是在減少長者肌少症等疾病,強化其體能,讓長者把健康帶回家。陽大醫院透過檢測-運動-檢測的模式,為蘇澳鎮聖湖據點長者制定運動處方,之後再安排運動課程,許多長者在經過運動課程後,不但身高長高,握力、肌力都有成長。院方也更進一步和縣內其他社區合作,利用關懷公車把長者送來醫院做檢測,再提供運動處方,回社區後由志工帶著長者做運動。
陽大醫院為長者安排的運動都是安全優先,去年已完成33個社區、超過800名長者的檢測,今年則服務了約1000名長者;經評估發現,有運動長者們的握力、平衡感、上下肢力量都有改善。陽大醫院在社區成立的據點,「就是老人的健身房」,讓他們免費在社區獲得健身服務。除了運動之外,今年還加入營養師,提供營養處方;未來還將加入口腔保健、菸害防制等課程,落實照顧民眾,讓長者擁有更多健康與活力。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社區醫學中心主任徐迺維今天在榮陽論壇指出,隨著社會老化,如何防止...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社區醫學中心主任徐迺維今天在榮陽論壇指出,隨著社會老化,如何防止長者衰老過快,是值得探討的議題。記者余承翰/攝影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社區醫學中心主任徐迺維今天在榮陽論壇指出,隨著社會老化,如何防止...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社區醫學中心主任徐迺維今天在榮陽論壇指出,隨著社會老化,如何防止長者衰老過快,是值得探討的議題。記者余承翰/攝影

高齡友善的健康照護 邱淑媞:維持生命微笑曲線

2018-11-11 14:09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即時報導
國健署前署長、國際高齡友善健康照護委員會主席邱淑媞指出,高齡友善健康照護不是高齡醫學、態度友善或有障礙設施就好,而是協助每一個人擁有生命的「微笑曲線」,也就是維持身體好功能,直到過世前幾周再躺床,才是真正的健康老化,建立不怕老的社會。
邱淑媞今天在「2018榮陽論壇」演講指出,台灣健保滿意度全球數一數二,但不代表醫療體系準備好面對高齡友善健康照護。她強調,高齡友善健康照護不是高齡醫學、態度友善或弄無障礙設施就好,而是要維持生命的「微笑曲線」。
邱淑媞表示,微笑曲線的意思,也就是讓身體功能一直維持在高水準,去世前再臥床。維持生命曲線的關鍵就是高齡友善健康照護,融合運動、營養及醫務管理,努力讓每一個長輩維持居高不下的生命曲線。
只是,也有人的生命曲線是緩慢下降,甚至有的人是突然驟降,例如發生中風、跌倒或臥病在床,當治療沒處理好,兵敗如山倒。
邱淑媞說,2009年,台灣醫院門診病人1/4是老人家,一年看病20多次。若還沒有意識到人口變老,不改變作為,台灣長輩的生命曲線就有危機。
她舉例高血壓控制,病人到醫院看病拿藥,但醫師不關心病人的運動及營養,這樣病人吃再多藥也沒用,下一次還是會走進診間看病拿藥,「這樣的醫療沒幫助病人健康,反而出現相反效果。」
邱淑媞表示,老人疾病表現和成人不同,多了一些風險、主動想法及心理需要,專業人員應該協助把關與關心,而不是盲目地給予。世界衛生組織2008年推動高齡友善基礎健康照顧概念,台灣也不落人後,2009年跟進執行。
邱淑媞說,台灣2013年以「人人健康、安全、滿意、無礙」為主軸,訂出高齡友善健康照護目標,關鍵重點包括六大慢性病、五大健康促進、四大風險、四大困擾及一生圓滿。
六大慢性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口腔健康、憂鬱及失智,五大健康促進則包括運動、營養、不菸、少酒及參與。四大風險則是跌倒、衰弱、用藥安全及高風險住院,四大困擾則是疼痛、失眠、視力及聽力。
邱淑媞說,生命到最後則是需要臨終決策與安寧療護,才能達到一生圓滿。
邱淑媞說,由此可知,高齡友善健康照護,不是生病的人到醫護人員面前才受到照顧,而是與社區連結,不管長者到醫院或長照機構,都要了解他背後原因。專業人員應協助長者風險評估,依評估結果做出一套計畫。
邱淑媞說,這計畫要給不同團隊與機構共同執行,除了要改善團隊間的溝通,更要鼓勵病人參與決策。這些動作需要專業人員檢視及創新,讓複雜資訊系統串聯,還要加入品管及軟體溝通服務等,才能超越高齡友善,達到全齡友善。
邱淑媞表示,目前台灣有469個健康照護機構通過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超出其他國家甚多,目前要努力拓展的是延伸至長照機構,讓長照機構的老人家避免失能惡化。
邱淑媞說,高齡友善健康照護的認證評估標準目前有七種語言版本,國際預計要推到十種語言版本,在不同國家辦理訓練。她希望台灣比國際早一步懂老,透過各界合作,跨界跨域改變每人的生命曲線,才能共同迎接不怕老的社會。
國健署前署長、國際高齡友善健康照護委員會主席邱淑媞。 記者鄧桂芬/攝影
國健署前署長、國際高齡友善健康照護委員會主席邱淑媞。 記者鄧桂芬/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