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28

科學研究 防認知退化這樣吃…

2018-11-02 22:42聯合報 記者吳貞瑩╱綜合整理
地中海飲食被公認是最具保護作用的飲食。 圖╱123RF
地中海飲食被公認是最具保護作用的飲食。 圖╱123RF
近來天氣明顯降溫,節慶氣氛愈來愈濃,溫熱紅酒等時髦飲法重返餐桌。紅酒是地中海飲食的一員,在心血管、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等相關科學研究不少,綜合整理近幾年國內外專家的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被公認是最具保護作用的飲食,與降低心臟疾病、壽命增長有正向關聯。
地中海飲食指的是以大量蔬食與魚類為主,包括大量的蔬果、全穀類、豆類;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海鮮;高品質蛋白質與鈣;初榨橄欖油、堅果;飲用適量的紅酒。
日本老年醫學會前理事長大內尉義針對認知退化研究推舉地中海飲食帶來的好處。他以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3 PREDIMED研究為例,有吃地中海飲食的組別,在認知功能MMSE(簡短智能測驗)與CDT分數較高,顯示地中海飲食對避免認知退化是有作用的。
陳亮恭醫師(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亮恭醫師(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紅酒抗氧化 適量有益健康

林幸榮醫師(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林幸榮醫師(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不過地中海飲食依據國情也略有不同。大內尉義說,紅酒與橄欖油是傳統地中海飲食的要角,但在日式地中海飲食中較少見到。
他個人認為,每天喝1、2杯紅酒應該是對健康有所助益。台灣也運用亞熱帶蔬食特色推廣台式地中海料理。
不過今年有一份研究報告,意見相對保守,指出紅酒對於預防失智症並無助益,且要留意酒精對腦部帶來的傷害。
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認為,若要說紅酒對預防失智有幫助,更重要的應是與三五好友相聚,心情開朗所帶來的社交輔助。

每天100cc保護心血管

除了認知促進領域的研究,台灣針對紅酒在心血管保護的研究享譽國際,北榮心臟內科醫師林幸榮以兔子為研究對象,餵食高膽固醇食物,誘發動脈硬化,再餵食兔子適量紅酒,結果發現,血管內膜增生減少,並且改善動脈硬化情況。
林幸榮表示,紅酒具有抗氧化作用,而壓力、氧化正是造成血管硬化、身體老化主要的因素。研究發現,每天飲用適量紅酒可以增加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內皮前驅幹細胞,對保護心血管有幫助。
多少量算得上是適量?林幸榮表示,國外建議每天攝入的酒精量不宜超過25克。若以酒精含量12.5%的紅酒舉例,每天不要超過200c.c:台灣的研究則建議,每天只要喝100c.c,對保護心血管有助益。與其他抗氧化食材例如蘋果、洋蔥、銀杏等相較,紅酒的抗氧化作用確實排行前幾名。
年底即將迎來耶誕、跨年等節慶,不少女性熱中溫熱紅酒等變化飲法,林幸榮認為,紅酒添加洋蔥、肉桂等成分無妨,但不建議將紅酒加熱至滾燙,微溫即可,以免成分發生變化。他也提醒有腸胃問題、肝病、過敏者避免飲酒,不愛喝紅酒的人也別勉強。

聯合報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退休族情境遊戲 預演中年失業、子女借錢創業

2018-11-02 20:11:24聯合報 記者章凱閎、李欣澄╱即時報導
國內大學生為銀髮族設計一款情境遊戲「富退人生攻略」,替長輩預演退休生活的難題,例如子女借錢創業,或是邀約不斷的同學會、婚喪喜慶等——若是答應,虛擬荷包會縮水;但拒絕了,角色因缺乏社交生活,還可能提升失智症機率。
銀髮社企「銀享全球」今天起跑「銀浪新創力國際周」,「台灣人壽」為主要贊助者,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擔任合作夥伴。首日舉辦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亞洲區決賽,以「跨代共創、混齡合作」為主軸,參賽者組成須有跨世代成員,共同替高齡者設計產品。
本屆有51組團隊報名,最終選出3組優勝者。獲獎的「富退人生攻略」,由台科大、台大、政大學生,與2位「中世代」、年資逾15年的業界專家共同組隊。
團隊調查國內中高齡議題,與多位銀髮族面談後,設計虛擬情境遊戲,刻畫退休族的真實生活,從中年裁員、離婚,到金融危機、中美貿易戰等情況,皆出現在遊戲中。
除了倡議長輩及早規劃、預防財務風險外,團隊也倡導長輩身心保健觀念——若是太省錢,拒絕社交活動,據研究指出,也可能提升40%失智風險。
另一獲獎專案「枕頭戰」,由元智大學藝術設計學系副教授林楚卿領軍。團隊設計一款互動遊戲,並將觸控元件、藍牙裝在居家抱枕內;長輩只要拍打抱枕、不需操作複雜搖桿,即可祖孫同遊。團隊也開發一款韻律遊戲,猶如「抱枕版跳舞機」,長輩可配合音樂律動,拍打抱枕,可作為復健輔具。
團隊成員之一的元智大學機械系研究所學生陳虹諭表示,一般電玩門檻高,長者往往只能坐一旁,看著孫子玩。團隊因此透過抱枕,增加電玩的親切度,不論在沙發上、床上「不分年齡都能玩」;藍芽也可連接至多重裝置,包括手機、平板或電視機等。
競賽也邀請8位逾50歲「銀世代」代表觀賽,讓參賽團隊替產品「試水溫」。其中,一款有多重握法牙刷「B-Brush」擄獲高齡102歲的「銀世代」代表孫立德,拿下「銀世代心動獎」。孫立德說,年長者難免有財務不安全感,建議青年「用好的產品,鼓勵我多花錢。」
「B-Brush」成員、台科大設計研究所學生王均涵表示,專案初衷是觀察到84歲的爺爺,因中風致手部靈活度不足,常在浴室許久、牙卻刷不乾淨,得靠阿嬤、看護協助;大學攻讀牙體技術科系的她,開始實踐新型牙刷的可能性。
王均涵說,爺爺是「B-Brush」第一位客戶,產品不僅降低家人的照顧壓力,也提升長輩的自主照護力。同時,此款牙刷也可適用於關節炎,或是兒童。
「銀髮設計競賽」(Design Challenge)於2013年由美國史丹福長壽中心首次舉辦,邀請全球青年團隊,進行產品設計、服務模式創新,改善中高齡長者的生活品質。
「銀享全球」2015年起舉辦亞洲區大賽,是此項競賽首度在美國以外地區舉行。亞洲區大賽的宗旨、競賽資格,與美國史丹福全球大賽同步。
本屆競賽的優勝團隊,「銀享全球」將提供專案輔導,協助產品優化。「台灣人壽」則給予團隊赴美參與全球大賽的差旅獎金;若有參賽團隊日後入選全球大賽,「台灣人壽」也將加碼補助參賽獎金。
國內大學生與業界專家組成「跨齡」團隊,為銀髮族設計一款情境遊戲「富退人生攻略」,...
國內大學生與業界專家組成「跨齡」團隊,為銀髮族設計一款情境遊戲「富退人生攻略」,替長輩預演退休生活的難題,獲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亞洲區大賽優勝。圖/銀享全球提供
銀髮社企「銀享全球」今天舉辦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亞洲區決賽,以「跨代共創、混齡合作...
銀髮社企「銀享全球」今天舉辦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亞洲區決賽,以「跨代共創、混齡合作」為主軸,參賽者組成須有跨世代成員,共同替高齡者設計產品。圖/銀享全球提供

台北醫院大火後 衛福部擬禁醫院、護理之家用高壓電器

2018-11-02 18:47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即時報導
台北醫院附設護理之家日前發生大火,造成14死,起火原因直指民眾私帶使用的電動床墊。事發後衛福部擬要求護理之家、醫院全面禁用電器,且嚴格限制「高電壓電器」,若是一般的手機、小夜燈充電則不在此限,但何謂「高電壓電器」,衛福部醫事司已委託學術研究單位研擬對策,現階段仍再商討是否該採正面表列或電壓測試超過標準則不可使用。
衛福部長陳時中曾於立院表示,未來將禁止患者自行攜帶電器於醫院、護理之家使用,近期,衛福部已委託專家,研擬相關對策。衛福部醫事司石崇良說,禁止使用私帶電器於醫院端較易執行,患者於醫院住院的天數平均為7天,雖有陪病文化,但久住機率不高,額外使用的電器,最多是手機、平板充電,其餘的電器鮮少使用。
石崇良說,台北醫院附設護理之家大火後,已有醫院全面禁止使用,但護理之家顧名思義為「家」,住民久住,常攜帶居家用電器,如電鍋、電熱水瓶等,衛福部現行研擬禁用的為「高電壓電器」,像是需長時間插電且電壓相對高的電器,如電暖爐等。
不過,若要正面表列高電壓電器,有學者認為難以全面囊括,且難以與時俱進,仍在討論該採正面表列還是全面禁止。該案已委託學術研究單位研擬對策。
台南美祐美佑護理之家主任蔣美華說,私帶電器品項五花八門,曾聽聞有家屬連電動床都搬到護理之家,而院內最常見的電器以製氧機、氣墊床為主,會攜帶氣墊床通常是居家申請的輔具,住民被送到護理之家,認為上萬的氣墊床放在家沒用,通常會堅持搬來,若不同意住民會非常反彈。
失智爸爸住在機構約3年的吳姓家屬說,送家人到護理之家前,早就買了許多輔具,若全面不能使用電器,錢等於白花,使用氣墊床也是為了防堵褥瘡,盼政府建立更好的機制,不是今天使用氣墊床造成失火,就不得用氣墊床,如此根本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蔣美華說,大火後,院內有建立防範機制,除了禁止使用延長線,若家屬要使用氣墊床或是製氧機等,每年廠商都要檢查至少1次,另,護理人員交班時,都要明確檢查電線皮是否磨損等,防堵類似事件發生。

腦中風視力缺損卻誤認是失智 醫師教你這樣區分

2018-11-02 14:13聯合報 記者陳婕翎╱即時報導
高齡社會到來,失智症成為人人聞之色變的疾病,但有時無法清楚記得新人名、地址、電話,可能不是失智症,是因腦中風導致視力缺損漏記、漏看,才呈現疑似失智症狀。近日就有一名75歲女士,遇到類似經驗,神經內科醫師表示,一般的退化型失智症是慢慢發生,且伴隨個性丕變;腦中風導致的視力缺損、無法記住東西則是突然發生。
一名75歲的女士,約半年前開始,無法清楚記得新人名、地址、電話,她的親友都懷疑這是失智症導致,進行評估卻沒有失智症傾向,但發現她對於一連串的數目或文字,右側都會漏記或漏看。婦人眼睛內外結構都正常,眼科安排雙眼視野檢查,發現雙眼右半邊視野缺損,再進一步安排腦部斷層掃描,證實為左側後枕葉腦中風。
書田診所眼科副院長廖士傑表示,後枕葉管控視覺,右側的影像會在位於腦下垂體上方的視神經交叉處左右互換,因此右側的影像訊號經由視神經傳導後,會到達位於左側後枕葉的視覺中樞,當左側後枕葉視覺中樞有病變時,就出現右側偏盲,也就是右半邊視野缺損的症狀。
廖士傑提醒,當出現右或左半側視野缺損,對成年人而言,6至8成原因為腦中風,這樣的視野缺陷都是一瞬間突然發生,但患者本身不會自覺。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則說,左側後枕葉腦中風占所有腦中風的發生率約1成,研判視覺障礙,及後大腦動脈流經顳葉及海馬體血流量不足,導致短期記憶變差。
徐文俊表示,左側後枕葉腦中風導致的記性變差跟失智症的分別,一般的退化型失智症是慢慢發生;腦中風導致的則是突然發生。建議一定要做腦部電腦斷層,先排除器官病變可能性 才可以更有效把握治療黃金期,如錯過一直拖延,可能再次發生多重中風,造成嚴重失能,甚至死亡。
中風前多會出現如短暫麻痹現象,如突然視力變模糊或喪失、突然說話大舌頭或流口水、半邊的手腳或臉會突然沒力或麻木、手中的物品突然脫落、步態不穩等,徐文俊提醒,出現這些症狀應盡快就醫,詳細檢查身體狀況。尤其三高、抽菸、喝酒、肥胖、心臟病、年紀大於55歲者都要特別留意。
近日一名75歲的女士,無法清楚記得新人名、地址、電話,她的親友都懷疑這是失智症,...
近日一名75歲的女士,無法清楚記得新人名、地址、電話,她的親友都懷疑這是失智症,但腦部斷層掃描,卻證實為左側後枕葉腦中風導致。記者陳婕翎/攝影

阿嬤記不起新人名、電話 誤為失智其實是腦中風

2018-11-02 12:03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一名阿嬤半年前開始出現記不起新人名、地名、電話的情形,就醫檢查卻意外檢查出她對於...
一名阿嬤半年前開始出現記不起新人名、地名、電話的情形,就醫檢查卻意外檢查出她對於一連串的數目或文字會漏記或漏看。圖/ingimage
失憶未必是失智,一名75歲阿嬤半年前開始出現記不起新人名、地名、電話的情形,就醫檢查並無罹患失智症的傾向,卻意外檢查出她對於一連串的數目或文字會漏記或漏看。進一步求診眼科才知道,肇因於左側後枕葉腦中風
腦中風如何影響視力?書田診所副院長廖士傑說明,右側影像會分別投射至右眼的鼻側及左眼的顳側視網膜,藉視神經傳導,右眼鼻側視網膜訊息會在位於腦下垂體上方的視神經交叉處左右互換,因此右側的影像訊號經由視神經傳導後,會到達位於左側後枕葉的視覺中樞。一旦左側後枕葉視覺中樞有病變,就會出現右半邊視野缺損的症狀。
廖士傑說,成人若出現半邊的視野缺損,排除眼睛本身問題後,有六至八成的機率可能是腦中風,一成至一成五機率為外傷,一成至一成五機率為腫瘤,兒童則約有四成機率是腦部腫瘤。
那名阿嬤的左右眼視力、眼壓與眼睛內外結構都正常,但右半邊視野缺損,因此醫師進一步安排腦部斷層掃描,證實為左側後枕葉腦中風,解開長期失憶的原因,並對腦中風作後續治療。


廖士傑提醒,家中長輩出現失憶、記憶力不佳的症狀時,不一定都是失智,須經由專業的評估,有些可能是聽覺或是視覺的障礙,造成無法正確接收外界訊息,甚至可能是視覺中樞的中風,不得不慎。

精神科名醫半聾半瞎 每個月還是要看2500名病人

2018-11-01 21:15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即時報導
精神科名醫江漢光笑看自己的半聾半瞎,還成了手機重度使用者,每天當低頭族看孫子照片...
精神科名醫江漢光笑看自己的半聾半瞎,還成了手機重度使用者,每天當低頭族看孫子照片是他最大的娛樂。 記者鄧桂芬/攝影
精神科名醫江漢光精研憂鬱症、失眠及失智症,曾任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看不清楚也聽不清楚,但因待人親切幽默,加上願意傾聽病人說話,即使退休多年,每個月還是要看2500名病人。他近年成了低頭族,笑說自己是重度成癮者,原因很簡單:「手機螢幕夠亮,我比較看得到。」
江漢光受訪表示,他幹這一行38年,從未想過在執業後期半聾半瞎,現在能做的是努力維持右眼及左耳功能,因精神科就是看人及聽人說話,不管左耳或右眼先「玩完」,他執業生涯也玩完了。
江漢光說,他不信鬼神宗教,但真的覺得很神奇,他雙眼和雙耳從小就不好,高度近視又不易排出耳屎,但這輩子幾乎沒感冒過,365天幾乎都穿短袖,天氣冷時最多披件外套,「上次感冒…...好像是博士畢業那天吧!」
江漢光說,他爸媽都是「千里眼」,視力好得不得了,但他小學畢業時雙眼近視就900度,大學畢業後2000度,眼鏡鏡片超級厚,病人發現說:「醫師你鏡片真厚,怪不得這麼有學問。」但他心想:也有人很會讀書卻是「千里眼」,他知道他是體質問題。
10多年前,江漢光左眼視力愈來愈不行,眼中直線都變歪斜,看電腦得貼著螢幕。求助台北榮總眼科醫師李鳳利,不只確診白內障,也因高度近視併發黃斑部病變及視網膜病變。李先協助他更換水晶體,讓他看清楚一點。
曾有朋友建議江漢光開刀,在視網膜剝離處打雷射,再趴床二周休養。江漢光說,他一個月要看2500個病人,二周會影響1000多人,幸好精神科是預約制,好不容易安排好所有預約診,跑去台大醫院掛號,醫師卻坦白告訴他:「不用做了,沒用!」
江漢光說,感謝這名醫師的「絕情」,視神經萎縮退化真的難搞,所以他放棄手術。只是,左眼前陣子退化,有嚴重飛蚊症,眼前不是蚊子飛,而是大片雲彩飛,現在只剩光影,看東西完全靠右眼,戴上眼鏡雖看得到,但一樣模糊。
禍不單行,江漢光右耳聽力也在16年前突然聽不見了。
江漢光說,他從三總退休後到地區醫院工作,曾在5家醫院及診所來回跑。某天從啟誠聯合診所看完夜診回家,吃太太準備的宵夜,吃到一半卻突然眩暈昏倒,清醒後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當時一通電話打來,江漢光習慣用右耳接聽,卻聽不到聲音,還問太太:「怎麼沒聲?」太太接聽發現對方是兒子。電話沒壞,是江漢光右耳壞了,他罹患「突發性耳聾」。
為了挽救聽力,江漢光有3到4年到處看病,針灸及推拿都做了,期間醫師友人建議他不防試試高壓氧治療,一次友情價1800元,但做了20多次,完全無效。
江漢光說,某次他去掛當時台大耳鼻喉部主任許權振的門診。許醫師鐵口直斷「這不會好」,詢問他的生活史,指責他門診時間排太滿,要減輕生活壓力,該吃就吃、該睡就睡。
江漢光說,他是醫師,常覺得這是「廢話」。但疾病纏身,痛定思痛按許醫師的話停掉3個門診,可能是生活負擔減輕,右耳聽力一度變好,可惜又發生嚴重中耳炎,打抗生素三個月,還買回診所自己打,至今已完全聽不到,左耳聽力也剩八成。
江漢光說,右耳失聰的壞處是無法定位,很難判定誰在哪裡對他說話。走上大馬路,車水馬龍會讓他幾乎聽不清楚任何聲音,太太會固定走他左側提醒路況。幸運的是,他執業環境算安靜,聽病人說話沒有問題。
只是,搭飛機、搭車上山或搭電梯超過15樓,因半規管功能不良,耳朵會耳鳴嗡嗡叫,非常不舒服。江漢光說,記得有陣子常上電視台錄節目,錄影棚在20幾樓,因無法一趟搭上去,只好每搭10層樓就出來休息,讓耳朵舒服一點。
「人生無常,任何病痛都很痛苦難過,特別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江漢光說,他適應很久才逐漸面對與接受,幸好他有一項特質是人很平和、特別不緊張,他不是不在意視力及聽力喪失,而是學習跟新的自己和平共處。
江漢光說,他現在只希望右眼和左耳不要再發生問題,所以特別在診間放32吋大電腦,太太也買很多高劑量葉黃素回家,不管有沒有效,每天都盯著他吃。
在眼睛不行之前,江漢光很愛讀書,還沒從三總退休前,主任辦公室內曾堆滿他買來的書,退休時還叫一輛大卡車把所有書搬回家。江漢光說,後來左眼盲了,只要太太看見他在看書,就把書藏起來,最後心一橫把書全丟掉,叫他當「沒學問的人」。
「哈!我現在不看書了,卻成了手機重度成癮者!」江漢光笑說,因手機螢幕比較亮,他看得比較清楚,每天都在當低頭族看孫子照片、看新聞、看股票等,「我一離開手機就會很焦慮,不知道要幹嘛。」
前陣子門診等待病人報到時,江漢光發現按了手機螢幕卻是黑的,弄了20多分鐘也弄不好,使他坐立難安,一下診就慌張地衝去手機維修行,幸好只是當機,維修小弟「一秒」就幫他修好。「可見,我現在是沒手機就活不下去的人啊!」
●疾病小檔案
1.突發性耳聾
醫學定義為3天之內、3個鄰近的音頻及大於30分貝聽閾值的感音性神經聽力損失,多數病因不清楚,目前歸納可能是工作壓力、病毒感染、血管痙攣、系統性病變、癌症或外淋巴液溢出等因素。
其徵兆包括耳鳴、耳悶或聽聲音感到遙遠,不少人是在接聽電話時,才猛然發現聽不見。但這是一項急診病症,早期治療預後較好,若病患出現暈眩或完全聽不到狀況,預後皆較差,儘早就醫才可明顯提高治癒率。
2.高度近視
近視每增加100度,眼軸平均增長0.37毫米,所以高度近視對眼部健康存在許多危機,因眼球快速變大與眼軸增長,可能伴隨視網膜相關併發症,例如視網膜裂孔、視網膜剝離、黃斑部脈絡膜退化或黃斑部出血等,嚴重影響視力。
近視一旦產生,會以一定速度增加,所以要避免最終高度近視的眼球狀態,就應避免太早產生近視。戶外活動被公認是降低度數增加速度的良方,若需近距離視力工作,則因保持適當閱讀距離、定時休息。
若已是高度近視,應定期接受檢查,當視力明顯變化,例如飛蚊症、閃光感或被外力撞擊,都建議就醫檢查、確保視力安全。
●江漢光醫師簡介
1.年齡:62
2.出生地:台北市
3.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
4.專長:精神醫學
5.興趣:當低頭族、帶孫子
6.現職:光慧診所院長、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中山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
7.經歷:國防醫學院精神學科副教授、三總精神科主任。

緯創攜手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推動體感健康促進計劃

2018-11-01 14:52經濟日報 記者吳凱中╱即時報導
緯創(3231)搶攻智慧醫療,今(1)日宣布結合旗下高雄研發中心及緯創醫學科技,共同開發「雄有感」體感科技健康促進計畫,與高醫體系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合作設立「體感樂齡失智快篩服務」。
緯創指出,此計畫運用互動式多媒體及姿勢辨識技術,進行失智症狀體感篩檢,同時整合穿戴式裝置生理監測、互動式影音訊息及個案管理平台,推出全方位「三高體適能智慧照護服務」,提供亞洲健康族群及高齡長者互動式健康醫療,將體感動態偵測技術推向更高層次的應用。
根據今年衛服部統計,台灣有27萬失智症患者,緯創開發「體感樂齡失智快篩服務」,於高醫體系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合作設立體感體驗場域,將蒐集資訊應用於預防醫學,有效整合健康促進服務,提升高齡化社會健康醫療。
運用多媒體互動及姿勢辨識技術,將重要評量項目融入體感樂齡健康促進活動中,民眾在體驗影音互動的健康促進活動過程中,同時進行無形的失智症狀篩檢。
緯創表示,現場院方人員提供諮詢及後續轉介,協助民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並減少民眾接受失智症評估及療程的戒心。失智快篩服務增加高齡長者失智篩檢率,協助提升醫院個案管理成效。
另一項與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合作雄有感「三高體適能智慧照護服務」項目,由緯創開發體感整合互動系統、穿戴裝置生理監測,以及雲端資料個案管理平台,提供全方位成效控制服務。有別於傳統衛教體適能,可以增加過程的安全性、娛樂性,搭配雲端激勵點數兌換機制,增加民眾持續參與意願,院方與就醫民眾皆能有效掌握整體體適能的改善成效。
緯創持續耕耘智慧醫療領域,從醫療設備代工、智慧醫院解決方案,擴至體感健康促進與樂齡長照相關服務。緯創推升人工智慧科技發展之餘,更落實推動利他理念。未來將繼續與政府及醫療院所等合作,推動相關長照服務,將體感樂齡失智快篩服務推廣至各社區據點及偏鄉地區,提供更完善的全人照護服務。

以房養老加溫 研議三藥方

2018-10-31 23:06經濟日報 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
報系資料圖片
報系資料圖片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昨(31 )日在立法院財委會表示,可思考延長貸款期限、研議導入「國家信用保證機制」與監護制度支援信託等三解方,解決台灣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以房養老)遭逢的困境。
經濟日報/提供
經濟日報/提供
民進黨立委吳秉叡、王榮璋、施義芳、江永昌、劉建國等人,在立院財委會都針對以房養老問題質詢。
吳秉叡表示,銀行做以房養老業務,房價只估到市價四到六成,且將貸款人餘命估得很長,借款人能拿到金額極少,很難吸引人,他說,商業型以房養老業務,有九成集中在三家公股銀行,民營銀行興趣缺缺。
顧立雄表示,國人餘命增加,以房養老會碰到貸款年限及房價殘值問題,目前期限最長30年,若60歲時以房養老,餘命可能超過30年,而銀行較難精確評估20、30年後的房價,折舊也是問題。
他說,商業型以房養老會尊重市場機制,若透過國家建立的信用保證機制,承擔部分客戶「活得太久」,銀行蒙受額外風險,這種類似公益型以房養老雖已停辦,但他認為應該還可以「再推一把」,但這部分主管機關屬衛生福利部權責。
立委郭正亮則憂心失能老人擁有社會大部分資產問題,他舉日本數據為例,目前日本失智人口、手中約有台幣40兆資產,2030年將成長到56兆,占日本國內生產總額(GDP)的四成,日本65歲以上老人約掌握全國65%財富,而台灣去年7月底失智人口約25.35萬人,每年以1.3萬人的速度增加,金融資產將凍結在銀行,甚至有研究顯示,這將衝擊股市15%動能,而台灣也有這樣的狀況。
顧立雄表示,金管會沒有掌握台灣類似數據,但台灣65歲以上老人掌握的財富,應不會比日本人少。
顧立雄指出,商業型以房養老除一般貸款方案外,也有結合信託及保險商品的選擇,若要預防「窮到只剩下房」的下流老人狀況,推動公益型以房養老及監護制度支援信託是解方。

北巿興隆公宅社福設施今開幕 12月起才收托

2018-10-31 14:02聯合報 記者莊琇閔╱即時報導
為滿足民眾對社會福利需求,北市府規劃於公共住宅低樓層布建社會福利服務的據點,讓社區內居民可以就近托老、托幼。位於文山區興隆公宅2區,是北市第2座結合社福設施的公共住宅,社會局規劃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社區關懷據點、興隆托嬰中心、興隆工坊、興隆團體家庭與青少年自立住宅等多項社會福利設施,今天正式開幕。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午出席開幕典禮,不過相關社福設施12月才正式收托,外界質疑是否選前讓市長「做政績」,相關單位則表示是因為配合公宅居民入住時程,規劃11月底至12月初開放民眾報名參觀,12月開始收托。
興隆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為可收托65歲以上失能者及50歲以上失智症者40人,一樓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開放民眾免費加入會員,陸續安排體驗課程。二樓開放有日托,預計12月初正式收托。
興隆托嬰中心可收托40名設籍台北市滿2足月至未滿2足歲嬰幼兒,11下旬開放報名登記及辦理招生說明會,預計12月正式收托。身障社區日間作業設施中,文山工坊可協助身障者進行日間作業,興隆團體家庭可收托身障者,12月開始進行收案評估。相關期程將陸續公布於社會局網站(https://dosw.gov.taipei/)。
興隆公宅2區內設置6個社福設施,今天舉辦開幕典禮。圖/社會局提供
興隆公宅2區內設置6個社福設施,今天舉辦開幕典禮。圖/社會局提供

你知道最新難民是誰嗎?不是政治、人權難民而是……

2018-10-31 10:11聯合新聞網 文/遠見提供

圖/遠見提供
圖/遠見提供
難民類型除了政治難民、人權難民、氣候難民,在高齡少子化的台灣,出現了一種新難民:長照難民。
如果你是上班族,家中有失能、失智的長輩,白天忙著工作,晚上回家還要花心力照顧,過著蠟燭兩頭燒的日子;如果你想離職,全心照顧,擔心沒了收入,就付不起長照費用;你可能也擔心,照顧的擔子會壓垮自己,健康、心情都受影響。
背負著照顧壓力、忍心身心煎熬的照顧者,求助無門,不知何去何從,可謂是長照難民。
和爸媽一起照顧失智叔叔的護理師李美詩,就因為政府沒有提供足夠的協助,不了解申請手續,花了半年多時間,才幫叔叔申請進住長照機構。

護理師李美詩。圖/遠見提供
護理師李美詩。圖/遠見提供

她發現,由於缺乏統一資訊窗口,同一個單位、不同的承辦人員,說法就不一樣,只要一個單位沒有完成,就影響下一個程序,周轉其間,又沒有人可以詢問,心中的挫折感很大。
104銀髮銀行今天舉辦「我不想當長照難民」記者會,李美詩在現場訴說她變成長照難民的心情。
104銀髮銀行在今年7月~8月,進行「2018年長照經驗大調查」,以網路調查772名30歲以下~60歲有長照經驗的網友,試圖了解他們對照顧家人和長照2.0服務的看法,並由《遠見》11月號雜誌發表調查結果。
分析網友的特性,六成現在沒有照顧家人,卻曾經有過經驗,四成仍在照顧,七成三是全職工作者,男女比是52:48,將近四成是31~40歲。他們的家人有60%是在家照顧、20%請外勞、12%在長照機構,可見家人是主要照顧者。
104銀髮銀行在2016年也做過一次網路調查,今年的調查顯示,隨著人口老化,照顧者的負擔更沈重了,不僅要照顧的人數比過去多,照顧時間延長,睡眠時間也減少了。

困境一:照顧者耗盡心力

調查發現,平均一名受訪照顧者要照顧1.3人,比2016年的1.1人要多,每天要花6.6個小時照顧,比2016年的5.6個小時多一小時;他們平均每天睡眠時間是5.78個小時,比2016年的6小時要少,每月平均照顧費用是23101元,照顧時間平均長達四年。
雖然衛福部有長照2.0政策,但是,調查發現,申請長照資源,平均要接洽3.4個單位,從申請到完成,平均耗費32天。也因為內容繁瑣,高度了解長照2.0者只有9.3%,低度了解者卻高達65.8%。

圖/遠見提供
圖/遠見提供

困境二:長照政策霧裡看花

受訪者對長照政策的感受以「遠水救不了近火,無法照顧中重度失能」最高,占37%,尤其是51~60歲感受最深,超過其他年齡層。受訪者還認為這是無效的紙上政策,不如解決照顧人才荒,以及各單位資訊不統一,鄰居口耳相傳,講得都不一樣。

圖/遠見提供
圖/遠見提供

困境三:長照難民,全民恐懼

值得注意的是,85.6%的受訪照顧者非常擔心或是會擔心變成長照難民,不擔心的只有3.9%。
他們害怕什麼呢?65%擔心長照費用驚人,入不敷出,其次,49.6%擔心被迫退出職場,沒有收入而生活陷入貧困,35%憂心長照需求消失之後,自己變成中高齡失業者,無法重回職場,老了之後,變成「下流老人」。

圖/遠見提供
圖/遠見提供


圖/遠見提供
圖/遠見提供

困境四:老老照顧,恐慌指數最高

104銀髮銀行資深副總經理吳麗雪分析,50歲以上的受訪照顧者,超過一半都非常擔心變成長照難民,這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可能是80多歲,正要人照顧,自己是否有足夠的體力;他們可能也猶豫是否要辭職,回家照顧,以後如果無法重返職場,會變成中高齡失業者。

104銀髮銀行資深副總經理吳麗雪。圖/遠見提供
104銀髮銀行資深副總經理吳麗雪。圖/遠見提供

困境五:長照成為職場的隱形炸彈

其實,照顧家人之後,工作出勤會受影響,有如職場的隱形炸彈。受訪者認為,請假頻率提高、無法參加工作以外的聚會、無法配合加班、遲到早退頻率增加是主要的影響。

困境六:企業缺乏長照友善職場

受訪者希望企業能提供長照友善職場,可是,期待與事實有很大差距。53.5%期待企業提供顧福利津貼,但實際上只有9.7%,45%希望工作地點可彈性調整,實際上只有9.7%,42.2%希望企業提供老年照顧服務,設置日照中心,或合作簽約照顧機構,提供優惠,可是,現實中只有4.9%。
對照顧者而言,如果家中長者能夠使用剩下的體力,自己吃飯、上廁所,減少依賴他人,就是減輕長照壓力的最大助力。
目前有醫療單位安排職能治療師、復健師,每小時收費約1500元,到家裡訓練長者恢復原有肢體能力,政府的長照2.0也有類似的「復能」服務,可惜無法隨叫隨到。
104銀髮銀行也投入長照市場,今年9月分推出「教練管家」。吳麗雪表示,教練管家是具有兩年以上經驗的照顧服務員,他們與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專家組成照護團隊,幫長者設計自立計畫。

「教練管家」白淑慧。圖/遠見提供
「教練管家」白淑慧。圖/遠見提供

「教練管家」白淑慧表示,一般人不具照顧知識,照顧效果不好,還可能自己筋骨受傷。「教練管家」協助長者學習自立,也教導家人、外勞學習照顧技巧。
由於她具有照顧經驗,在三個月內靠著按摩四肢、關節復健,幫一名罹患七年巴金森氏症的76歲長者,從起床要花半小時到可以拄著枴杖行走,減輕家人的負擔。這樣的改變讓長者找回自信,眼神從沮喪變成擁有希望。
如何讓更多照顧人員、職能治療師、復健師投入,協助長者自立,避免照顧者變成長照難民,看來是政府提供長照2.0之外的另一個課題。
(文/黃漢華 攝影/賴永祥、陳之俊 本文出自2018.10.29《遠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