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李端在「贈薛戴」中寫到「交結慚時輩,龍鍾似老翁」,詩中所謂的「龍鍾」.依照「廣韻」解釋,乃是一種竹子的名稱,用以形容年老之後如竹之枝葉搖曳,不能自禁的樣貌,之後作為形容人衰老後行動不便的詞彙。
古人對於衰老的直接印象是行動不便,彷彿風吹就會搖曳乃至跌倒的樣貌,如此描述可以說是極為精確,千年過後我們對於老態的描述也是大同小異。
年齡是生命的必然 無從抗拒
Aging在英文是中性的名詞,意指年齡增加的現象,並沒有直接表示老邁的意思,但在中文的翻譯變直接翻譯為老化,賦予了Aging老邁的負面意義。
同樣的英文,日本翻譯為「加齡」,而中國大陸則有人翻譯為「增齡」,這兩種翻譯都比「老化」要好很多,並沒有給年齡的增長強加負面的意念。
抗老化可說是從秦始皇就開始的全民運動,但國際學術界對於這樣的說法頗為感冒,因為人類是無法對抗老的,無論採取任何作為,我們永遠無法改變年齡,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又豈是用任何方法可以抵擋?
年齡的增加雖然伴隨各個器官生理功能的下降,除了女性的生殖功能,只要沒有疾病的因素,沒有器官會因為年齡增長而器官衰竭,也就是說,老天爺在我們的天命之中給了我們足夠的生理機能,不會受正常的生理衰退狀況而困擾。
然而,疾病便會使得器官功能衰退加速,當器官功能衰退至影響生活時,老後生活便會重重受限。
所以,自青壯年開始,重要的是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減少慢性病的發生,避免不健康的生活型態,而不是錙銖必較的抗老化。
老態非健康狀態 不是必然
中年至晚年期,或許慢性病已然發生,做好長期的慢病管理,並隨年齡與功能的狀況調整管理目標,以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健康老化的目標。然而,此時最重要的目標應該是在於避免老態的發生,要盡量免於成為行動不穩的老態龍鍾,更要避免成為需要人長期照顧的失能。
避免老態的發生需要以健全的營養及正確的運動來達成,近年來的研究已經一再證實平常行走的速度可反應長輩的健康狀況,也可預測長輩未來的健康風險,是預測長輩健康相當有力的指標。
與古人略有差異的是,今日的長壽現象大幅增加了失智症的個案,而心智狀況的失能也會變成長期照顧的需要,也是需要預防或壓縮的老態。以目前的研究而言,地中海的飲食習慣與複雜的運動訓練可以改善認知功能衰退,而持續活躍的生活型態與社交生活也是減少憂鬱與認知衰退的重要策略。
對抗老態 靠科學也要學古人
古人雖然平均壽命與生活樣貌與今人不同,但對於老態的描述與感嘆與今人差異不大,而古人的養生之道,在今日科學研究之下更增添新策略。
對抗老態的發生絕非老後才需要行動,而是世界衛生組織所稱之的「生命歷程策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其目標。現在的長壽社會,我們必須開展普及且優質的長照體系,但為了社會的永續,防止老態的發生更是超高齡台灣的全民運動。
(作者陳亮恭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