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1

劉秀枝/手腳不自主抽動,到底是什麼問題?

2018-03-04 10:52聯合報 劉秀枝
肌抽躍是一種突發性、快速且短暫的肌肉不自主抽動,通常小於半秒鐘。身體很多部位都可...
肌抽躍是一種突發性、快速且短暫的肌肉不自主抽動,通常小於半秒鐘。身體很多部位都可出現肌抽躍,以手腳為最常見,發作頻率通常不規則。 圖/ingimage
78歲的陳女士住院接受腹部手術,手術成功,但5天後卻開始神智混亂,出現視幻覺、自言自語,且手腳不時有短暫、不規則的抽動,會診神經內科醫師,診斷為「肌抽躍」或「肌躍症」(myoclonus)。
肌抽躍是一種突發性、快速且短暫的肌肉不自主抽動,通常小於半秒鐘。身體很多部位都可出現肌抽躍,以手腳為最常見,發作頻率通常不規則。肌抽躍可以是正常生理現象,如打噴嚏、打嗝,又如有些人在將入睡或半睡半醒時,手腳出現短暫的抽動,尤其疲勞或緊張時較易發生。
很多疾病都可以造成肌躍症,一般歸類如下:
1.本態性肌躍症(約占11%):即原因不明,但目前已找到有些可能相關的突變基因。
2.癲癇性肌躍症(17%):是指病人有癲癇症,而肌抽躍是其癲癇發作的症狀之一,例如青少年抽躍型癲癇。
3.症狀性肌躍症(72%):最常見且原因很廣泛,包括大腦本身的疾病(如感染、發炎和退化)、身體其他器官疾病所造成的腦代謝病變(如尿毒症、肝腦病變、腦缺氧)以及藥物副作用等。
肌躍症的病因如此複雜,病症輕重不同,因此正確診斷非常重要,才能對症治療,並正確地預後病程。例如庫賈氏症是由具感染力的普利昂蛋白所引起的腦病變,病人會快速失智,全身出現肌抽躍,並有外錐體、小腦或視覺辨識困難等神經症狀,腦波和腦部磁振造影有特殊變化,目前沒有藥物可治療。又如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的患者有時也會出現肌抽躍,但對病人影響不大。
陳女士的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只顯示大腦輕度萎縮,腦脊髓液沒有發炎現象,腦波只有非特異性的慢波、並無癲癇發作的放電跡象,甲狀腺功能正常。陳女士雖有慢性腎臟病,但腎功能穩定。
一時找不出肌躍症的病因,醫師於是朝向藥物尋求答案,發現陳女士手術後接受抗生素靜脈注射已5天,且劑量已針對其腎臟功能不全而減量。此抗生素的化學結構與盤尼西林等乙內醯胺類抗生素相似,能對抗各種細菌,進入人體後,經肝臟代謝,從腎臟排出。主要副作用(<5%)為腹瀉、噁心和頭痛,罕見副作用包括思睡、幻覺、肌抽躍、癲癇發作和精神混亂等。於是醫師把此抗生素停掉,幾天後陳女士的肌躍症消失,人也逐漸清醒。可見其肌躍症並非嚴重的神經疾病所造成,醫病雙方都鬆了一口氣。
很多藥物都有肌抽躍的副作用,主要是鴉片類劑、抗憂鬱症藥物、抗精神藥物和抗生素四大類,但發生的機率都很低。病人之所以服用藥物當然是因為藥效大於副作用,副作用的發生率在可接受的範圍,而且每個人的副作用都不同,所以不能因擔心副作用而不服藥,但是當出現不明原因的症狀時,一定要仔細評估是否為藥物引起的,陳女士就是一個例子。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