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28

讀書吧/「理想的告別」 善終太難

2017/09/24 13:41:52 聯合晚報 何定照

理想的告別。 左岸出版/提供
理想的告別。 左岸出版/提供
紐約大學宗教與媒體中心訪問學者安.紐曼,難忘父親臨終前的時刻:他掙扎著想下床,踢腿揮拳,安寧療養院的醫師稱為「臨終躁動」。而後,醫護為她父親注射高劑量的安寧療護用藥,他安靜下來,不久就辭世。
紐曼深感悲傷煩亂,她憶起父親說不想接受實驗最後階段的癌症療法,只想回家等死。「無論如何,接下來的情況我始料未及。為什麼安寧療護的護士,不告訴我們將會發生什麼事?不告訴我們死亡是一連串功能逐漸喪失的過程?」她擔任起安寧療護志工,經歷、思索理想的死亡狀態究竟為何,寫下《理想的告別》(左岸)。
一般鼓勵病患在病末治療無效時,為減輕疼痛、走得較舒適,可住進安寧病房。紐曼指出,美國安寧療護工作始於1970年代,雖說住進者是被診斷少於半年生命的病患,但住進者往往平均不到兩周就過世。與安寧療護同時發展的,則是自主權運動,病人與家屬希望透過預立醫療指示等法律途徑追求善終。
然而不論安寧療護或自主權運動,都無法真正讓人好走。書中一位加拿大「協助死亡」發起者米勒就有深刻經驗:他的伴侶罹患愛滋病,在末期時,他發現安寧療護無法解決伴侶所有折磨,因為伴侶仍疼痛不已,也陷入失智,他們試圖找到管道協助死亡卻不可得。
另位病患經歷更知名。紐曼指出,1990年一位婦女泰莉.夏沃忽然倒下失去呼吸,經過急救仍未恢復意識。她丈夫接受妻子不會康復的事實,但她身為羅馬天主教徒的原生家庭,認為執行安樂死是違背教義,堅持泰莉的鼻胃管不能拔下,認為她還有意識。
此案因兩方對人權認知不同掀起爭議,兩方都有龐大支持者。不過2004年,在激辯得出決議後,泰莉的鼻胃管被拔掉死亡後,解剖報告證明泰莉沒有感覺痛的能力,腦幹也已萎縮到只剩部分。
然而若安樂死合法,協助死亡無障礙,是否就是理想的告別方式?本書沒有答案。紐曼指出,她最後明瞭,沒有善終這回事,能做的只有正視死亡,而這在台灣,顯然也還是條未知的坎坷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