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30

60歲失智阿嬤服藥治療 症狀不減反增

2017-03-16 17:14:20 聯合報 記者黃安琪╱即時報導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白明奇(圖中間)、秘書長張維紘(圖左)及主委甄瑞興。記者...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白明奇(圖中間)、秘書長張維紘(圖左)及主委甄瑞興。記者黃安琪/攝影
2015年台灣失智症患者約24萬人,2061年將達93萬人。失智症包含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等多種亞型,準確診斷不易,影響用藥選擇與照護方式。為提高失智症早期檢測,醫界研發「腦適能測驗」工具,協助醫師篩選出高風險群,轉介給失智症專門醫師,提高準確性。
60歲的王奶奶因記憶不佳、情緒控制變差,經診斷罹患阿茲海默症,但服藥後症狀不減反增,轉介至失智專科門診再診斷,才發現王奶奶記憶力退化不多,反倒是人格出現鉅變,並非阿茲海默症,而是額顳葉失智症。
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白明奇表示,失智症有多種亞型,包含比率最高的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巴金森氏症、頭部外傷與水腦引起的失智症等,也可能混合以上多種,以失智症專門醫師專業,搭配診斷工具,確診率約7到8成。
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甄瑞興說,美國神經學院研究發現,老年發生的阿茲海默症與其他失智症易被誤診,研究針對426名居住在夏威夷的日裔美籍居民進行腦部切片,其中211人在世時有失智診斷;但診斷為阿茲海默症患者中,只有半數的腦部檢查結果與疾病相符。
治療失智症藥物有限,成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臨床失智症學會秘書長張維紘解釋,失智症藥物以阿茲海默症為主,對於其他亞型療效有限,有時更會產生副作用,如失智症經常伴隨情緒變化,多會使用抗精神藥物,但若最終診斷為路易氏體失智症,疾病本身對這些藥物有高敏感性,恐增加部分動作礙障的嚴重程度,增加跌倒、類巴金森氏症的風險。
由臨床失智症學會、台灣臨床心理師學會與老年精神醫學會,推出的本土檢測工具「腦適能測驗」量表,相較目前使用的「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SPMSQ)」,更能找出極輕度和輕度失智症患者,也比「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準確率高,可達9成;納入檢測受測者,協助找出危險因子,如三高、憂鬱症,也加強記憶測驗難度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