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9

為長者量身打造好生活 發展中的日間照顧新風貌

2016-11-07 10:12
【文/陳珮真 攝影/張裕民】
「台灣從一九四九年開始一波戰後的嬰兒潮,到了二○一四年,這批嬰兒潮差不多滿六十五歲退休,像去年就有十三萬,而且連續十幾年以來,(老年人口)數量一直在增加……」對於台灣社會面臨的高齡化問題,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陳政雄一針見血地點出箇中關鍵。
老化質量巨變 失智照顧需求大增
陳政雄提到,由於老年人口數量急增、七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比例將愈來愈高,再加上台灣家族型態的改變,目前每一戶的人口數大約接近二.八人,且以散居為主,婚後多半另外成立小家庭,不再是三代同堂,照顧人力的缺口很大,因此社會必須提供較多的支持,才能讓長者得到好的照顧,也較不會影響年輕人出外工作謀生。
「以目前來說,前期老人(六十五歲到七十四歲)比較多,較需要的照顧是失能方面,但隨著年齡增加,未來後期老人(七十五歲以上)將激增,因此照顧的需求會從失能轉到失智。以目前來說,失智長者大約二十五萬多,到了二○六○年就會增加到約八十八萬。」陳政雄說,「失能長者主要需要身體的照顧,失智長者初期可能行動能力還很強,但有認知上的障礙,比較需要的是生活服務。」他認為老人獨自在家除了孤獨,也容易發生不便或危險,像是洗澡、跌倒等,所以白天到日間照顧中心(以下簡稱「日照中心」或「日照」)接受照顧有其必要。
不過,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所長王增勇認為「一鄉一日照」並不實際,「長照最基本的項目應該是居家服務,社區型的日間照顧很少獨立存在,尤其在鄉鎮,通常可能先有居家服務,然後發現有些老人中風、跌倒需要復健的,才集中起來做護理型的日照,而且日照中心的存在需要一些客觀條件,像是要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才會有這麼多失能而且願意social的老人,此外,它還需要家人或交通車接送,日照很大的成本之一是交通服務。」
都會區的日照需求高 照顧方案推陳出新
的確,目前日照中心的需求是以人口密度較高的都會區較大,在鄉鎮則是以亞健康的關懷據點為主。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祕書長吳淑惠就說,「一般若長輩失智或失能的狀況無法完全自理時,家人通常會把長輩帶在身邊就近照顧。」以目前政府補助的方式來說,老人可申請到居住地附近的日照中心,補助費用則由日照中心向其戶籍所在地申請,長輩不用操心。
「一般來說,日照中心離家五百公尺範圍內最理想,最好走路大約二十分鐘可到,開車則最好不要超過半小時。」陳政雄也觀察到,「目前的日照主要提供的是『複合型的地區密著式』服務。」從去年開始,政府已核准二十八個點,以日照中心為基地,發展小規模、多機能的服務,包括健康促進、居家照顧、喘息服務等,在服務的機能上正逐漸延伸。
 
【完整內容請見 Life Plus熟年誌》 2016年11月號;加入 《熟年誌》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