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9

健康你我他/失智母變老小孩 用陪伴代替責罵

2016-11-05 02:42聯合報 文/郎英(台中市)
在風強雨驟稍歇清晨,突然接獲警察來電,媽媽倒在急診室,家人驚愕之餘急忙出門,卻發現大門沒關,客廳因風雨亂入而到處濕淋淋,來不及深究,連忙趕往醫院。
到了醫院,看見媽媽躺在病床因用藥已入睡,醫生告知需住院檢查和治療。媽媽醒來後,對於幾時出門、如何到醫院,都記不得;經研判有失智前兆,這讓家人恍然大悟,為何媽媽近來言行舉動異常。
以往家中大小事都是媽媽主導,自從一身病,加上爸爸往生,她憂鬱症變得更嚴重,反覆不停說同一件事情,身體病痛讓她深居簡出,整天窩在房間,還常常跌倒,弄得到處傷。身體不適和精神不濟,脾氣常暴走,疑心被送去安養院,家中充滿低氣壓。
在失憶出走事件後,家人變得小心翼翼,特別關注、留意門禁。先在房內添購安全防護和ㄇ型助行器,讓媽媽下床走動時可以支撐倚靠,即使不喜出門,也能在房間內踱步活動;評估個性傲氣的老人家,不可能接受指紋建檔,以不傷自尊方式,提醒小錢包中除了帶錢也要記得放證件,以備不時之需;也分派她最疼愛的孫子(女),常回家陪阿嬤聊天、外出散步,即使返校就讀,也不忘天天撥電話問安。
我廣搜資訊,越了解病症就越能理解和接納,當事人和照顧者都辛苦,但也唯有包容,才能紓解病情和照護壓力。俗語說「老小孩」,以前嚴厲不可違逆的嚴母,現在視如手足般聊天談八卦、待如子女般耐心勸解慢慢開導,從小含辛茹苦養育之恩,希望有生之年換我溫馨陪伴回報,減輕痛苦、安定心靈。
隨著人口老化趨勢,失智患者比例越來越高,社會扶助、長照政策也日益關注此議題。患者和家屬要先建立健康態度、作好心理建設,才能對病情改善、居家照顧有所助益。
而教育大眾對失智認知刻不容緩,因為除了親情友人陪伴、友善環境是鼓勵患者走出桎梏的原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