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名罹患失智症的80歲老爺爺,雖然認不得自己的家人,卻記得每一首老歌的歌詞,兒子幫他唱歌的影片在網路爆紅,還應唱片公司邀約發行專輯。日本臨床照護也發現,透過行為治療可延緩失智病程,因而在網路上推廣「健身操」,將踏步結合數數、拍手等動作,刺激長者用腦,以降低失智風險。
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與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今天舉辦「失智症防治照護台日論壇」,分析台灣失智問題,對照日本經驗,盼讓失智症患者能獲更好照顧。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總長鳥羽研二指出,到目前為止,現代醫藥科技雖還沒替失智症找到解方,但已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透過行為治療,可以延緩失智症發病症狀。傾國家之力推動失智照護的日本也發現,許多長者雖失智卻未失能,鼓勵他們從事過去就喜歡的活動,例如寫畫畫、寫書法、剪紙,能讓長者活用大腦,且延緩病程。
鳥羽研二表示,美國著名的佛萊明罕研究(Framinghan Heart Study)經過數十年的長期追蹤發現,減少抽菸、喝酒或是保持運動習慣等較好的生活方式,都能夠降低失智症風險,而日本傾注全國致力投入失智症照護,也發現透過藥物控制失智症的狀況成效有限,但透過個人化的行為治療,卻能得到非常好的效果。
「老人也需要被鼓勵」,鳥羽研二強調, 照護失智老人,並不是只能關注在已經損壞的大腦區塊,而是能夠針對他們仍良好的大腦區塊,不斷刺激與活化,達到延緩病程的目標。而臨床照顧實證顯示,許多失智者在旁人不斷的鼓勵與讚美下,可以畫出精美的圖畫,寫出超乎水準的書法字,也可以做出複雜的剪紙。
「照顧失智者不單是一個家庭,而是整個社會的事」,鳥羽研二表示,很多失智者的初期症狀,不是由家人發現,而是由商店店員、宅配員等生活周遭的旁人,發現症狀。為提供失智者更好照顧服務,日本也推動「橘色計畫」,也提供衛教課程,讓全民都能認識失智症狀,盼在日本全國各地打造友善社區,大量培養守護天使,「理想目標是全人口一半都是守護天使」,給予失智長者友善協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