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記者趙容萱/台北報導】
治療頑固性癲癇有新的選擇,國內有一百名病患接受「迷走神經刺激手術」,病況獲改善。甚至有台商特地帶頑固型癲癇的女兒跨海求診,往返兩岸十多趟。
約三成病患 藥物控制無效
癲癇是一種因腦部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造成全身發抖、痙攣等無法抑制的疾病,目前治療以抗癲癇藥物為主,但其中三成屬於無法由藥物控制病情的「頑固型癲癇」患者。
全台約有七萬多名頑固型癲癇患者,過去只能靠腦部開刀的傳統手術,與生酮飲食治療,2007年衛生署通過以迷走神經刺激器(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hy,簡稱為VNS)為新的癲癇輔助治療法,治療頑固癲癇有了新選擇。
植入發電器 抑制不正常放電
台中榮民總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旭東說,迷走神經刺激手術主要是透過穩定的電刺激,抑制腦部的不正常放電,手術時於人體左胸接近腋下的部位植入發電器,再將刺激器的神經導線埋入左頸部迷走神經上,手術過程約一個小時。
12%不再發作 71%減少發作頻率
李旭東說,調查國內76名接受迷走神經刺激手術病患發現,其中9人(12%)癲癇不再發作,其餘患者發作頻率減少達71%,手術有助於改善病患生活品質,相較於傳統開顱手術的高危險性,是較為安全、有效的方式。
迷走神經刺激手術適用於使用三種以上抗癲癇藥物,仍無法有效控制癲癇發作達一年以上的頑固型癲癇患者,根據調查研究發現,18歲以下病患效果較為顯著。
健保未給付 五到七年須置換
李旭東說,病患在接受手術後,癲癇發作次數減少了,語言、學習和情緒變好了,不用經常因病發送急診,生活品質獲改善。不少病患因此擺脫病痛、完成夢想,讓他很感動。
李旭東指出,迷走神經刺激器健保未給付,費用約需100萬元。術後調整刺激器參數、電流、頻寬,大約一年可達到理想程度,後續需服藥、回診追蹤。
植入電池的年限約五到七年,電力耗盡後須手術取出置換,病患可先到門診接受專業諮詢與評估。
案例故事/10歲男童
曾經 氧氣筒隨身 術後 「要保護媽媽」
曾經 氧氣筒隨身 術後 「要保護媽媽」
「以前兒子只能表達好、不要,手術後看我不舒服,主動說『我要保護媽媽』,讓我很感動。」呂母談起兒子從幼兒時原本三到四天一次大發作,降為一年只有三到四次小發作,語言學習也進步,讓她重拾親子樂。
呂母說,兒子在出生五個月時,有一天剛洗完澡,忽然全身顫抖,她趕緊抱兒子送醫急救,從此之後,幾乎三、四天就全身痙攣發作,必須使用鎮定劑或到急診室打針後才能壓抑發作。
呂母指出,後遺症讓兒子不會說話、無法走路,最恐怖的是,同時使用七種藥物卻無法控制癲癇發作,只要一出門,就必須推著氧氣筒待命,怕兒子癲癇一發作無法呼吸,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三年前,呂姓男童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後,情況大為改善。呂母說,最近七個月內,除了前幾天因天氣轉冷,有一次約四秒鐘的小失神外,幾乎完全沒有癲癇發作,活動自如,重拾溜冰刀樂趣,而且語言能力也進步。從手術前被動說要、不要,到現在可以主動關心她,讓她感動。
案例故事/4歲女童
一名四歲胡姓女童因病毒性腦炎引發癲癇發作,從兩歲半進出醫院無數次,找不出病因,學習遲緩、語言能力下降、動作不協調等。試過高壓氧治療、針灸,且同時服用五種不同抗癲癇藥物,但都無法有效控制。
直到今年五月,女童接受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後,癲癇發作時間從五分鐘降低至一到兩分鐘,認知與語言明顯進步,從術前只能說出短短的句子「媽媽電話」,拉長為「媽媽,阿嬤打電話找妳」,學習能力能持續進步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