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9/23

這樣吃脂肪才對!?

2015/10/02 12:04:31 聯合新聞網 柿子文化

【文、圖/摘自柿子文化《14天壽命多活40年,自體清理癌細胞》,作者伊恩•蓋樂】
這樣吃脂肪
脂肪與油的差別是什麼?脂肪與油有類似的化學結構,而且從人體角度來看,功能也極為相似。我們稱在室溫下呈固態的為脂肪,像是豬油或動物脂肪;某些脂肪在室溫下是液狀,我們稱之為油,如橄欖油──僅管如此,一般我們都是用「脂肪」來統稱它們。
脂肪在身體的功用十分廣泛,既是能量的來源,也是儲存能量的主要管道。它也可以作為緩衝,保護我們不會受傷,隔離與外界溫度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將危險物質儲存起來。
當身體承載過多毒素,或是有害細菌進入體內時,為避免影響體內重要器官,身體會巧妙地將具有攻擊性的物質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直到它可以代謝出去或排出體外。瞭解這點很重要,因為這表示吃被汙染、不健康或來自有毒來源的脂肪,會在體內累積垃圾。此時,如果我們不健康、體重過重又快速減肥,就會負荷過多毒素,因為體內脂肪會斷裂,釋放出攻擊性物質到體內。
以好的一方面來說,脂肪在健康皮膚與頭髮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同時有助於運送並代謝可溶性維生素A、D、E、K。此外,脂肪在整合細胞膜或細胞壁,也具關鍵性地位。
近來平均每個美國人攝取的熱量有超過四○%來自脂肪,澳洲是在一五%至一八%。脂肪的攝取量必須正確,如果我們不想得到冠狀動脈疾病或動脈硬化,脂肪的攝取量必須降到一一%至一二%,這也許會很難做到,因為你或許得避開酪梨之類的食物──它的成分有五○%都是脂肪。請確實遵照健康飲食計畫的規定。
該如何減少脂肪的攝取呢?只要避開隱藏性脂肪並審慎地攝取即可。那些平常攝取大量脂肪的人,必須注意隱藏在油炸食物、醬料、速食及糕餅裡的脂肪量,也就是避開所有不健康的食物。
理想的脂肪攝取量,是健康飲食計畫的規則之一。當你遵照健康飲食計畫並按照建議吃東西,體內的脂肪就會自動減少至理想狀態,這表示你不必再為吃多少脂肪而測量、秤重或加加減減。
請瞭解各種型態的脂肪是否可以攝取,並選擇對自己健康最為有益,並有助於療癒的脂肪。我們必須注意脂肪的幾種類別並加以選擇。
飽和脂肪vs.不飽和脂肪
脂肪可以分為兩大類: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兩者間有個極大的差異。飽和脂肪是以雙鍵連結分子組成其結構,質地較硬,形狀較尖,有棱有角,這讓飽和脂肪在室溫呈現固態──像豬油(動物性脂肪)及椰子油(少數植物性飽和脂肪)。這種化學結構也解釋了為何不飽和脂肪在室溫呈現液態,以及為何我們會使用動物性脂肪與植物性脂肪這樣的名詞。為了瞭解使用不飽和脂肪和避免使用飽和脂肪的真正原因,我們必須搞懂脂肪是如何進入人體的。
我們的身體由許多細胞組合而成,每個細胞都有類似的結構:細胞膜包裹在外圍,內部飽含液體,裡面的成分負責細胞的功能。每個細胞膜都有所謂的雙脂質層,有如磚頭或石頭砌成的牆。脂質就是脂肪,脂肪的雙脂質層是構成每個細胞細胞膜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如果你吃的都是飽和脂肪,身體的脂質就多半是飽和脂肪;如果你吃的都是不飽和脂肪,脂質就多半是不飽和脂肪。前者會直接導致細胞膜十分稠密,沒有滲透性,它的質地會硬到無法吸收營養,也無法將廢物排出去,這將危及整個細胞的代謝功能。相反的,若細胞膜大多由不飽和脂肪組成,這些細胞會較為柔軟,容易滲透,運作起來也更有效率。
這個功能對紅血球來說非常重要。紅血球──它的樣子就像充滿水的氣球──負責輸送氧氣與其他營養到身體各部位,如果紅血球的細胞膜大部分是飽和脂肪,它們會變得很硬沒有彈性,而且因為尖角而十分黏稠──這是飽和脂肪的本質,也會造成兩個我們不願見到的結果:第一,紅血球不易改變形狀,好從細小的毛細血管擠出去與身體其他細胞結合;第二個的問題更大,紅血球的尖角會像魔鬼沾黏在一起,產生血塊或血栓──這在任何時候都是極為嚴重的問題,尤其在化療階段,更容易增加風險。
大家都知道,高血壓或心臟病病人需要施打血液稀釋劑──濃稠的血液是危及健康的重大因子之一。濃稠的血液與血液濃度與其流動程度有關,就像分別把一瓶裝了番茄醬的瓶子與一瓶裝了水的瓶子倒過來放,裝水瓶子裡的液體會流動,裝番茄醬的則呈現黏稠狀。
當血液是黏稠的時,它肯定不會流動,所以很難讓心臟把血液運送到身體其他部位,也很難讓血液進入並穿過微血管。因此,濃稠的血液會讓血壓升高,引發心臟病,也會增加血塊或血栓(化療最主要的副作用)。讓血液稀薄、流動順暢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吃飽和脂肪,並遵照健康飲食計畫的規則。
健康規則/避免飽和脂肪。
棕櫚油應避免,它會危害環境及人類健康。 圖/ingimage

棕櫚油應避免,它會危害環境及人類健康。 圖/ingimage

動物性脂肪全是飽和脂肪,無論是來自牛肉、雞肉、羊肉或豬肉。另外,棕櫚油也應避免,它會危害環境及人類健康。食物加工成品常大量使用棕櫚油,通常食物標籤沒有標示清楚的油都是棕櫚油。棕櫚油很便宜,它的飽和脂肪能讓餅乾酥脆爽口;有些餅乾使用橄欖油,比較健康,但也較貴。許多生態保護區,特別是位於熱帶地區的土地日益稀少,就是為了採取棕櫚油。說來奇怪,環保分子拚命鼓吹大家減少消費棕櫚油,也有一定進展,而且棕櫚油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已為人所知那麼多年,營養學家卻始終默不作聲。
健康規則/固定食用omega3及omega9,避免食用omega6。
omega脂肪酸可分成三類──omega3、omega6及omega9,人們需要這三種脂肪酸──人體免疫系統要發生作用,極度仰賴飲食的omega脂肪酸。
omega3是正派角色,對免疫系統及療癒功能十分有效;omega6則是小壞蛋,會削弱免疫系統功能,並導致無益的後果;至於omega9,對免疫系統不好也不壞,但有修補作用。
什麼食物含有這些成分?omega3最重要的來源是魚油及亞麻籽油──我大力推薦亞麻籽油。你可能聽說過吃魚的好處,其實吃魚最大的好處就是魚油,當然,想攝取魚油,就必須吃有油的魚──沙丁魚及鮪魚就是,不過大部分罐裝鮪魚的魚油都被去掉了,所以與其吃罐頭魚,不如吃魚油膠囊。請你特別注意,有些罐頭放的是不怎麼健康的油。
omega6的主要來源是葵花及葵花油,最好不要食用。此外,最好避開菜籽油。
omega9多半來自橄欖油、酪梨及大部分堅果類。要真正瞭解該怎麼選擇,有個關於脂肪的關鍵問題。
準備
健康的脂肪非常有益,但它們有個共同的問題:脂肪很容易氧化而產生酸敗作用。酸敗的脂肪不論就短期或長期來說,都會嚴重危害身體。就短期而言,它會產生大量毒素;就長期來說,它們是致癌物,會導致癌症。脂肪一旦曝露在空氣、高熱或光線下,就會氧化並產生酸敗作用。要避免這個問題,你可以:
健康規則/避免讓油接觸到空氣、高熱及光線。
◆買金屬罐裝或裝在深色瓶子的油:避免光線照射。
◆請使用冷壓或純油:它們在萃取過程中沒有加熱。
◆請買儲存在冷藏庫的亞麻籽油,別買放在架上的:買回家後要放在冰箱,一旦開封了,最好在兩個月,至多三個月之內用完。
◆請學著不放油做菜:做菜時很容易讓油溫過高而產生氧化,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不用油炒,只要在上桌時淋點油在菜上就夠了。要做到這點得需要一些調適,一旦習慣了,就會成為健康並令人享受的習慣。至於它的正面附加效果,則是能更容易清洗碗盤!如果非得放油做菜,橄欖油可耐高溫(亞麻籽油則不耐高溫),如果用的是鐵鍋,請加點水,讓油溫不至於過高。
◆避免烤堅果或用高溫烹煮堅果類:許多堅果類都含有五○%的油,所以這個問題很嚴重─更多這方面的討論,稍後我們會提到。
重點整理──脂肪使用建議
✽在健康飲食計畫或療癒飲食中,必須遵照一般規則決定使用多少脂肪。
✽全程避免使用動物性脂肪(包括乳製品)。
✽學習不用油做菜,例如油炒、油炸等會加熱到脂肪的料理方式。
✽ 每天在食物中加入兩湯匙亞麻籽油─最好是食物煮過以後再加;有人則是直接用湯匙吃(不是我)。
✽各種菜餚都可以加橄欖油,它不僅對免疫系統無害,而且含有其他有益成分。
✽看清楚標示,不要使用棕櫚油。
.書名:14天壽命多活40年,自體清理癌細胞.作者:伊恩•蓋樂(Ian Ga...

.書名:14天壽命多活40年,自體清理癌細胞
.作者:伊恩•蓋樂(Ian Gawler)
.譯者:陳昭如
.出版社:柿子文化
.出版日期:2015/09/05

關於《14天壽命多活40年,自體清理癌細胞》
「1976年3月,醫生認為我只能再活2個星期……」伊恩.蓋樂博士曾是10項全能的運動員,25歲時因罹患致命骨癌而截肢,術後不到1年竟然復發,而且死期就在眼前!求生意志堅強的蓋樂博士用盡一切常規和輔助療法對抗癌症,在基礎的健康飲食之餘,利用葛森療法、葡萄和糙米斷食法作為營養特殊療癒,搭配咖啡斷腸排毒和減輕疼痛,並且每天進行「正念靜坐」、使用「肯定句」……,由內而外,從心理到身體,找回健康平衡,當初被判只剩14天壽命的蓋樂博士,至今已活過40年……。
給身體一個機會,開啟它的無限潛能,
就能遠進癌症和所有慢性病!
「醫師並沒有治好什麼,他只是創造出治療所需的環境,是身體天生的潛在療癒力重啟了健康!」完全的療癒牽涉到一個人的身體、情緒、心理與靈魂……,我們自己,才是那個從各方面提供身體最完整療癒環境的關鍵。
因此,毫不藏私的蓋樂博士將其活過40年,以及30年協助病友的豐富經驗,有系統的以25條健康規則、基礎健康飲食和特殊療癒飲食、靜坐4大步驟、正向思考3大原則、肯定句2大步驟、象徵意象法3步驟、抽象意象法2大技巧、感受疼痛卻不痛苦的3步驟訓練、培養健康情緒的4大技巧,為讀者描繪出全方位的遠離癌症的自救藍圖,其中的28個真實案例分享,則讓你更有信心懷抱希望。

「好脂肪」一遇壓力 好處就不見了!

2016/09/22 14:29:29 聯合新聞網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很多人都聽過「好脂肪」、「壞脂肪」,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心理壓力會削弱好脂肪所帶來的好處。這代表心裡有壓力時,就算吃再多好脂肪也沒用。研究首席作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精神科與心理學教授珍.奇耶寇爾特-克拉瑟表示,這項研究首次發現,壓力可能讓好脂肪所帶來的好處消失。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壓力纏身時,就算吃好油,身體發炎指數一樣會上升。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壓力纏身時,就算吃好油,身體發炎指數一樣會上升。

好脂肪vs.壞脂肪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資料,有些脂肪種類比較健康,舉例來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會增加身體壞膽固醇濃度;相較之下,單元不飽和脂肪、多元不飽和脂肪等可降低壞膽固醇濃度,常被視為「好脂肪」。一般認為,魚油、堅果油與蔬菜油大多屬於「好脂肪」,美國心臟協會指出,壞脂肪在室溫下傾向固態狀,而好脂肪在室溫下多為液態狀。
研究人員追蹤壓力、發炎指數
研究團隊以近六十名女性為研究對象,這些人平均年齡53歲,其中有38人為乳癌存活患者。研究人員將這些女性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早餐吃餅乾、肉汁淋蛋與土耳其香腸,這些食物多用棕櫚油烹飪,富含飽和脂肪;另一組早餐則使用葵花籽油,含單元不飽和脂肪。
研究人員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哪些人有壓力、哪些人沒有壓力。調查中,壓力事件包括清理小孩倒在地上的顏料、幫助失智症長輩而失智症長輩卻不斷抗拒,這些事件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卻會造成壓力。研究人員也為受試者驗血,追蹤C-反應蛋白、血清澱粉樣蛋白A等指標,這兩個指標都屬於發炎指標,這兩指標指數上升,動脈便比較容易產生斑塊。
壓力會增加身體發炎反應
研究結果顯示,與吃葵花籽油者相比,吃飽和脂肪的人,發炎指數較高。但如果女性壓力纏身,無論吃「好脂肪」、「壞脂肪」,結果都一樣,即使吃進「好脂肪」,發炎指數還是與吃進「壞脂肪」不相上下。吃葵花籽油的人一旦遇到壓力,壓力似乎會讓體內發炎指數上升;至於吃飽和脂肪的女性,不管有沒有承受壓力,結果都沒差。研究人員認為,這表示壓力會促使身體產生發炎反應,進而導致上述結果。

2016/9/22

新莊昌平托老中心啟用 讓長輩在地樂活

2016-08-26 18:59 觀天下 記者馮啟強/新莊報導

新北市新莊昌平公共托老中心正式啟用,讓失智與失能的長輩可以 在地就養,健康樂活,...

新北市新莊昌平公共托老中心正式啟用,讓失智與失能的長輩可以 在地就養,健康樂活, 獲得完善的日間照顧。 圖/觀天下有線電視提供

新北市新莊昌平公共托老中心今(26)日正式啟用,市長朱立倫出席開幕典禮時表示,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長輩們所需要的照護也越來越多,因此新北市升格之後,市府積極推動老人共餐、銀髮俱樂部及新北動健康計畫,就是希望透過更多的運動以及人際互動,讓長輩們有更長的健康壽命;而對於需要照顧的長輩們,則是推動公共托老中心,讓失智與失能的長輩可以 在地就養,健康樂活, 獲得完善的日間照顧。
今(26)天開幕的新莊昌平公共托老中心是新北第23間公共托老中心,也是全國日間照顧推展最迅速的城市。市長朱立倫表示,在推動的日間照顧中心的過程中,市府也與引進許多民間資源,未來也會持續推動公共托老中心的設置。
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長輩們所需要的照護也越來越多,因此新北市升格之後,市府積極推動老人共餐、銀髮俱樂部及新北動健康計畫,而對於需要照顧的長輩們,則是推動公共托老中心,讓失智與失能的長輩可以 在地就養,健康樂活, 獲得完善的日間照顧。
啟用儀式由市長朱立倫等多位議員等人共同揭幕,儀式後,朱市長也參觀中心設施,與銀髮長輩們一同搓湯圓、射飛標、捏黏土並閒話家常。

朱慧芳/記憶中的薑黃

2016/08/28 15:28:54 聯合報 朱慧芳

薑黃外表跟生薑神似,氣味與功效卻大不相同。 朱慧芳

薑黃外表跟生薑神似,氣味與功效卻大不相同。 朱慧芳

第一次在田間看到大片的薑黃已是多年前的事,那時我去拜訪日正元有機農場的創辦人林天送先生,聽說他的田裡試種很多新奇的作物,都是台灣不多見的。當時他已年過七十,成功的企業家不務正業,一頭栽進有機農業生產的理想國,把各式各樣的天然產物把玩得有聲有色。林先生的農場率先種植有機棉花,同時也是台灣薑黃種植的先驅。
外表不起眼 抗氧化超強
整株薑黃的樣子,看起來跟生薑沒差很多,挖起來的地下走莖也跟生薑很像,只是扳開來一看是酪黃色的,聞起來的味道也跟生薑不同,株不知單單這個豔黃色,就代表著超強的抗氧化功力。
跟眼前美麗又新奇的棉花相比,尚未開花的薑黃很難吸引我的注意,我對著棉花拍照,完全無視林老先生苦口婆心地跟我說:「像你這種晚睡的寫作人,最好多吃點薑黃。」那時爆肝一詞還不流行,但現在我知道他的意思是爆肝者要多吃點薑黃。我不知道薑黃怎麼吃,他送給我的薑黃粉,我用來加在咖哩料理增添健康的感覺,也用來煮飯、炒飯,用量不多卻可以達到很棒的視覺效果,也增加不少餐桌的話題。
最簡單的薑黃食用法是切片乾炒,去水後保存在玻璃罐中。 朱慧芳

最簡單的薑黃食用法是切片乾炒,去水後保存在玻璃罐中。 朱慧芳

調味或調色 視個人喜好
我的薑黃飯是這樣做的:白米或胚芽米洗淨,加入正常的水量後,加入一茶匙薑黃粉略微攪拌,放入電鍋蒸煮。煮出來的飯會是黃色的,可直接當白飯食用。薑黃飯經過調味,也是很不錯的一道主食:剛起鍋的薑黃飯可加入油蔥酥和一點鹽調味,也可撒些茴香籽和一湯匙的椰奶拌勻。前者是台式口味,後者有印亞風情,隨人喜好變化。薑黃的味道不是人人喜歡,所以份量需視飲食習慣調整,不喜歡薑黃味道的也可善用它的美色。
這麼多年過去了,習慣晚睡的肝雖然還沒爆炸,但身體透過不同管道轉達抗議,已到了不能再漠視不顧的程度。薑黃對肝臟保養有益、被視為超級抗氧化食物,又有抑制發炎的作用、甚至被推斷可以預防阿茲海默失智症,讓它在幾年當中成為熱門的保健食物,受歡迎的程度,可以從各家有機店的貨架上看得出來。
保存薑黃 別用塑膠袋
彰化的鄭富瓏頗會打理養生作物,她告訴我,薑黃是天然的強力抗氧化劑,會溶解塑化劑,所以不能用塑膠袋包裝。紙袋紙盒、玻璃瓶罐或金屬罐都好,就是不要接觸到塑膠。最簡單的薑黃食用法是切片乾炒,去水後保存在玻璃罐中,隨時抓一把放在水中加熱當茶喝,或是燉菜煮湯時加一些。
薑黃是天然的強力抗氧化劑,會溶解塑化劑,所以不能用塑膠袋包裝。 朱慧芳

薑黃是天然的強力抗氧化劑,會溶解塑化劑,所以不能用塑膠袋包裝。 朱慧芳

她的薑黃都來自南投自己認識的農友,或是自己種植,不是從市場上收購不明來源的原料。至於製作上,她提醒我注意顏色,如果炒過的薑黃出現暗沉偏黑,就表示火候過頭,薑黃已從抗氧化物變成耗氧化物,不適合食用。
晚食不宜 行血影響睡眠
不過,地球上沒有完美的食物,即使像薑黃這樣的超級食物,也有它食用上的限制。富瓏小心交代我,薑黃適合白天飲食,晚上不宜,想是擔心中醫作為祛瘀活血藥的薑黃,會使血氣行走旺盛而影響睡眠。
我對薑黃的獨特味道並不很習慣,所以大多在早上泡一壺薑黃茶加點枸杞一起飲用,中午前喝完就不會有睡不著的擔心。聽說,孕婦和剛手術前後也不適合食用薑黃,這些飲食禁忌就得交給專業醫護人員去判斷了。

認知檢測換照明年上路 高齡駕駛測試68%過關

2016-08-28 13:37 聯合晚報 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高齡者駕照管理制度明年上路,公路總局試辦認知機能檢測。 記者邱瓊平/攝影

高齡者駕照管理制度明年上路,公路總局試辦認知機能檢測。 記者邱瓊平/攝影

年滿75歲以上的汽、機車駕駛人,明年起須通過體檢與認知機能檢測,或是自行到醫院受檢並提出無罹患中度以上失智證明,才能換發有效期限兩年的短期駕照。公路總局5月起展開為期半年的試辦計畫,截至8月為止,僅有2718人參加,其中還有不開車老人參加檢測,合格率為六成八。
交通部將高齡駕駛人換照列為今年重要計畫,根據統計,目前75歲以上高齡汽、機車駕駛人總計有58萬6455人。公路總局監理組長陳聰乾表示,由於試辦期間有未開車或騎車的高齡者參與檢測,目前的合格情況並非完全代表騎機車或開車的老人,待收集相關數據後將進一步跟台灣精神醫學會討論,包括檢測項目、給分比率是否要調整,年底前會完成相關程序。
陳聰乾指出,這項新措施明年1月上路,針對目前超過75歲且持有汽機車駕照的駕駛人,將研議提供一至兩年的緩衝期,但駕駛人仍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駕照換發。
交通部規畫,高齡駕駛人換照的體格檢查包括視力、辨色力、聽力、四肢活動能力、視野及夜視等項目;認知機能檢測有三個項目,包括對時間的正確認知能力、回復記憶思考的能力,以及測試判斷力與手腦並用能力。
第一部分要寫下當天的年、月、日、星期幾與所在地,五題答對四題才過關;第二部分要辨識十種圖案,包括水果、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或交通號誌,由施測者一一唸出,收起圖案兩分鐘後,受測者要寫下記憶結果,答對三題以上過關;第三部分畫出指定時刻的時鐘,計有七項評分,得分四分以上為通過測驗;上述三項目施測時間不超過30分鐘。
公路總局從5月起在各地試辦高齡駕駛人認知機能檢查,由監理所站人員到各地老人會宣導並協助施測,至今已有2718人參加測驗,其中有1852人通過、866人未通過,合格率約六成八,其中第二關的記憶測驗和第三關的畫出時鐘較多人未通過,但試辦期間不會回收民眾的駕照。
75歲以上高齡駕駛人駕照管理制度時程與規畫資料來源/公路總局 製表/邱瓊平

75歲以上高齡駕駛人駕照管理制度時程與規畫資料來源/公路總局 製表/邱瓊平

抗衰老的睡眠秘密 大腦的類淋巴系統

2016-09-21 15:13

【撰文/蔡啟聖醫師.整理/Lawrence】
老化如何定義?西方只有「Aging」一個概念,東方則有衰老的觀念,衰老是一個個器官功能逐漸弱化,循環累積到無法恢復時,就真正是老化!如何預防提前老化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均衡的營養、活動、平衡的情緒,同時好好的為自己睡上一覺吧!
可怕的老年癡呆與巴金氏症,你知道如何避免嗎?
醫學進步使人類壽命較過去延長許多,但人們對於健康維持日益掉以輕心,疏於照顧身體,寧願過勞犧牲睡眠去換其他「感覺上」更有價值的事物,在效率掛帥的社會,睡覺變成浪費時間、妨礙了你處理事情的連續性,直到病了、倒了、癱了,才尋求速成外來的方法來解決病痛,但從神經內外科醫師專業的立場會告訴你,這是絕對是一場浮士德交易,因為這場交易暗潮洶湧,腦部的退化幾乎是不可逆的過程 ,帶著退化病變的大腦持續苟延殘喘,絕對是悲慘的最後人生經驗,也讓身邊支持照護系統格外辛苦吃力。如果老化是人必經的過程,我們是否該追求健康的老去?換個角度思考,不是等病痛纏身時才需要醫療資源介入,而是天天我們為自己做一點什麼去預防提前老化?答案其實很簡單,均衡的營養、活動、平衡的情緒,同時,好好的為自己睡上一覺吧!
人到底為什麼一定要有足夠與好品質的睡眠呢?近代隨著腦神經學研究的進展,發現睡眠剝奪的個體在情緒、決策、記憶方面都會出很大的問題,更遑論對生理各方面的影響;近年對睡眠必要性的腦神經研究更有著驚人的進步—睡眠啟動了大腦中的「類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負責清除大腦忙碌運作所產生的廢棄物!

類淋巴系統在熟睡階段達到最佳運作功能
身體其他器官有淋巴管專司廢棄物的清理,大腦有它一套特別精密的清除方式,由星狀細胞(astrocyte, 神經膠質細胞的一種)中的水蛋白通道(AQP-4)路徑,帶動腦脊髓液(CSF)與細胞間質液(ISF)在大腦動靜脈間做清運與交換,帶走腦中的代謝物,流進膠質細胞與靜脈之間的間隙(para-venous space),沿著靜脈流至頸部、逕而流向淋巴系統將廢棄物送至肝臟代謝,此路徑即為大腦的「類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Iliff et al., 2012),同時,大腦的類淋巴系統會在熟睡階段達到最佳的功能運作,大腦在休眠的時刻,細胞間隙空間比清醒階段增加了60%,(Xie et al., 2013),更有趣的是,相較於仰躺,側睡也讓大腦的代謝清理效率更好(Lee et al., 2015)。
為什麼大腦的排毒如此重要?除了讓你睡起來後神清氣爽精神飽滿的去面對新的一天外,它更是預防腦部老化相當重要的一環。失智症中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在腦部解剖中有β型澱粉樣蛋白(β-Amynoid, 大腦代謝物)的斑塊,巴金氏症也有類似蛋白塊的堆積!所以重現再起,好好地睡飽睡好吧!讓睡眠啟動大腦的類淋巴系統,將大腦繁忙運作時產生的代謝物好好的都清運出去,減少可能有害的堆積物、預防老化,你自己就做得到!

TIPS:類淋巴系統
身體經由淋巴系統排除廢物,而腦部沒有淋巴系統,而是經由腦脊髓液沖刷,將腦細胞產生的廢物沖刷至腦殼下的淋巴管後,再進入身體的淋巴系統排廢流程。由於腦脊髓液沖刷的時間有限,只有熟睡的時候才有排廢作用,會干擾熟睡的打鼾、失眠、熬夜等都會造成排廢作用無法進行,使得廢物囤積腦部,進而造成腦部功能受損。
醫師小檔案
蔡啟聖醫師

經歷:聖路易大學醫管碩士、公衛博士︱中山醫大傑出校友︱國泰醫學中心醫師︱龍潭敏盛醫院 院長︱台灣抗衰老再生醫學會副理事長及專科醫師︱一般外科專科醫師︱神經外科專科醫師︱高壓氧專科醫師︱中國整形外科內鏡微創醫師教師
專長:神經外科︱老人醫學︱功能醫學︱抗衰老再生醫學︱幹細胞研究︱高壓氧醫學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醫美時尚105年9月號》】

【翻轉迷思】吳晟/討債的消費年代

2016-06-06 10:37 聯合報 吳晟

生產帶動消費,消費刺激生產,大量消費刺激大量生產;從消費到浪費,成為理所當然,完全顛覆愛物惜物的美德……
二十世紀八○年代前後,台灣人肝炎罹患率甚為嚴重,引起重視,多方探究,揪出「禍從口入」二大罪魁禍首。
其一是長年以來國人同桌共食的飲食習慣,各自沾滿唾液的湯匙、筷子,在大碗的湯水裡、大盤的菜肴中攪和,口水熱絡交流之際,病菌也迅速相互傳染。
有識之士一再呼籲革除互吃口水的習慣,提倡「公筷母匙」的衛生觀念,實施起來並不困難,也沒什麼衝突性,很容易廣為接受,逐漸形成普遍奉行的餐桌禮節。
日後發現,公筷母匙對改善B型、C型肝炎,並無助益,因為慢性病毒肝炎,主要經由血液傳染,例如母體垂直感染胎兒,最普遍的是玻璃針筒注射。不過,對「衛生習慣」總有貢獻。
其二是觀察大大小小餐廳、飲食店的杯、盤、碗、筷,絕大多數洗滌的時候,混來混去,為了省水省時間,往往一盆或一桶洗滌水,從頭洗到底,很少更換,甚且青青菜菜沖一沖,既未做消毒,還經常使用同一塊髒抹布,擦拭所有餐具。
「有識之士」推動「公筷母匙」之外,不斷為文批評、譏諷這種現象,進而大力鼓吹「免洗餐具」。
在美式速食文化、消費文化的推波助瀾下、在貪圖方便的人性作祟下、在稍稍富裕、工資調升、人力短缺的現實條件下,更有效率的當然是眼明手快的塑化製造業者,抓緊商機,各式各樣隨用隨丟棄的免洗餐具,大量出產,終於快速流行,整個社會人人不自覺的跟隨,蔚為風潮,莫之能禦。
悲夫!這一項「革新」卻帶來無窮無盡的環境禍害,而這結果豈是當年的倡導者始料所及?
所謂免洗餐具,亦即隨用隨丟棄的器具,除了紙杯,大部分碗、盤、盒、匙……都是塑膠、保麗龍產品;每一雙「衛生筷」,也須包上一個塑膠套……
如果統計看看,全台灣大大小小飲食店,每天丟棄的免洗餐具數量有多驚人?每天每天,從早餐、午餐到晚餐的便當,加上點心消夜,多少人拎著內、外二層塑膠袋裝的餐盒回家,而後丟進垃圾桶?
免洗餐具隨手丟棄的習性,延伸而出易開罐、鋁箔包及硬紙杯、壓克力杯等等滿街飲料店免洗杯,無盡蔓延,浪費到只喝一、兩口水就丟棄的茶水杯,附帶一支塑膠吸管,大小會議桌上、戶外活動最常見。
風潮迅即入侵農村,每逢婚喪喜慶辦桌,一桌一桌,桌面鋪上大張紅色塑膠巾,宴會結束,塑膠巾當作大塑膠袋,將整桌免洗餐具打包,一包一包棄置,堆積如小丘。
母親晚年經常感嘆:討債啊!好好的物件,用一次就丟掉,人怎會變得這樣浪費,不知道撿拾,真正討債啊。
塑化產品未出現之前,許許多多民生用品,來自自然生產,如竹筒、竹椅、竹片便當盒、藺草編織的帽子、袋子、草繩、麻繩……無一不是可以回歸大地、回歸自然。
免洗餐具的流行,只因順應人性貪圖方便的強勢條件罷了!強勢不必然就是對的、就是好的;強勢,很容易形成排擠效應,而被排擠掉的,不見得不「優良」呀!亦即通稱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
生產帶動消費,消費刺激生產,大量消費刺激大量生產;從消費到浪費,成為理所當然,完全顛覆愛物惜物的美德。
塑化類產品宰制我們的日常生活太大了,塑膠袋、塑膠繩、塑膠套、保麗龍、寶特瓶、塑膠類各式飲料瓶瓶罐罐,以及花樣繁多的兒童玩具、遊樂器材……,無止盡氾濫,固然很便利,然而這些物品本身,釋放了多少傷害健康的毒素?生產過程和消費行為,汙染了多少空氣、水流、土壤、海岸,造成多麼嚴重的生態危機,留給下一代多麼龐大的環境債務,我們懂得關心嗎?
不少年輕夫婦不生小孩,論者常歸咎收入低、經濟條件差,其實是很多男性患了不孕症,並非不想生,主要成因來自塑化劑,會抑制睪固酮分泌,濃度降低,精蟲數減少。塑化產品(塑化劑)的危害,數不勝數,媒體經常報導,幾乎已經是「普遍常識」。
然而業者利之所趨,完全不顧,理直氣壯擴廠又擴廠;而消費大眾一旦習以為常,依賴成性、怠惰成性,便難以改變。
我參加過很多公家機構、行政部門、民間團體的會議、活動,午餐便當、茶水,幾乎一律使用免洗餐具;我去過多所大學學生餐廳,桌面觸目皆是免洗餐具,而自備餐具、水壺的大學生,少之又少。我也觀察到多數行政機構、公司行號等每天固定上班的地方,多數人並沒有為自己準備專屬專用的餐具器皿;在「本土」連續劇中,常看到從外面帶回便當、消夜,在自家客廳吃的畫面,總是隨手拿起免洗碗、筷、小湯匙,擺滿桌面,附加一大堆塑膠袋。難道自己家中沒有家用餐具嗎?
自備餐具有那麼困難嗎?汽車內、摩托車上,隨時放置手提袋、餐盒餐具,自備餐盒裝餐食、自備水壺裝飲料、開水,只要有些許環保意識的覺醒,不會那麼困難去實踐吧。
我每趟出門,必定背書包,書包內除了證件、筆記簿之外,一定有餐具、水壺,習慣了,我覺得很方便呀。
回顧當年,如果不推動「免洗餐具」,而是從餐盤、餐具如何「徹底消毒」的方向去設法改善,配合鼓勵自備餐具的方式去推行;從垃圾如何減量去思考、去擬定政策,今日許多垃圾堆積如山,闢建一處又一處掩埋場解決,占據大片土地,任由汙水在地底流竄;焚化爐消化不完,日日排放大量烏煙瘴氣的環境災難,應該可以避免,至少可以減輕。
而今已有越來越多人警覺,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儘量減少環境負擔,畢竟還是少數,影響有限;也有縣市首長開始推動禁用免洗餐具,但尚未普及,而且積極性、配套設施還不周全。唯有寄望內政部、環保署、各縣市有魄力、有見識、有社會使命的行政首長,研擬有效政策,例如獎勵自助餐、小吃攤、餐館、學校餐廳等公共食堂,設置餐具洗滌、烘乾、消毒等設備……。例如加強宣導全民隨時攜帶水壺、自備餐盒、餐具……;每人每天少使用、少丟棄一個塑膠袋、一個茶水杯、一份免洗餐具……,只要有決心,一定有辦法改善,塑化類的產量、消耗、毒害,減少到最低量。那麼,何須再興建焚化爐?何須再砍樹、占地設置掩埋場?

【翻轉迷思】吳晟/擺脫死亡農業

2016-08-29 07:50 聯合報 吳晟

食安、食安,大家都在講食安,只有懂得友善土地和環境,才有純淨的商業道德,才有純淨的糧食;食品安全、國人健康才有保障,「此一起碼認識之必要」。只有廣大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改變,養成習慣,支持自然農法的產品,友善耕作才得以實踐……
1
2016年晚春,媒體報導,南台灣荔枝、芒果、文旦柚等多種水果作物,都傳出嚴重災情,產量預期大歉收,主要原因是「中了寒冰掌」,遇上寒害、連續冬雨、濕熱南風「三箭齊發」,導致果樹「不開花、酥花、空包彈」;但環境變異,尤其是蜜蜂等傳粉昆蟲大量減少,也是重大因素。
近幾年來,我連續看到「蜜蜂即將消失」、「蜜蜂消失之後」的研究報告、相關報導,全球蜜蜂正大量神祕消失中……工蜂無力回巢、幼蜂失智、羽化成蜂時不會採蜜,「蜂群崩壞症候群」明顯發生,很多專家研究,明確指出,最大的元兇、罪魁禍首,便是農藥廣泛使用,尤其是系統性殺蟲劑,因為是水溶性,植物可從根部吸收,幾乎整棵植物都有,而且噴灑後留存在土壤裡半衰期很長,所以在大環境下殘留不會消失,會和我們共存。
全球有三分之一以上農作物,尤其是瓜果類,仰賴蜜蜂授粉。蜜蜂大量消失,不僅造成農產品損失,威脅人類生存,生態浩劫更加緊迫,當蜜蜂消失了,也就是人類趨向滅亡的時候。
許許多多飛禽走獸,也因直接或間接「誤食」殘留農藥的作物,小動物不斷死亡,不只是水雉、老鷹等等「珍貴稀有」保育鳥類,連最平常、最多數量、台灣鳥類中的「平民大眾」雀鳥,數量也逐年顯著減少。
我的居家庭院有一、二十棵大樟樹,數十年來,每天傍晚,都可看到一大群一大群雀鳥,分批飛回樟樹住宿,非常壯觀、好看,估算至少千隻以上;每天清晨,在啁啁啾啾,清脆悅耳的鳥鳴聲中醒來,心情愉快。這是我日常生活一大享受。近一、二年來,忽然驚覺雀鳥數量快速減少,向鄉親提及我的「失落感」,有些鄉親也留意到我們的農鄉,雀鳥已經快要成為稀少鳥。
早在1986年6月,我在《聯合報》副刊發表了一篇〈雀鳥〉,最後一段提到:「以往鄉間隨處可見一群一群雀鳥跳躍翱翔,而今卻已大為減少。前一陣子有不少文化人,紛紛為文替伯勞鳥請命,掀起一股保護伯勞鳥風潮,我卻暗自更擔心雀鳥,深恐會像烏鶖、斑鳩、白翎鷥、「田雞仔」等等鄉間常見的野鳥逐漸稀少,果真到了那時候,連這種最為尋常可親的鳥類也無法生存,真要成為花不香鳥不語,可怕到極點的社會了。」
三十年前我的「遠慮」,我的預言,已成為「近憂」。
以往廣闊的稻田,稻子飽穗之後,到處可見為了趕走雀鳥的稻草人、圍繩索綁上瓶瓶罐罐或豎立選舉旗幟等等農民巧思的「裝置藝術」,是非常有趣的田野景觀,忽然好像都不見了、不需要了。
生態作家劉克襄也觀察到「稻米之鄉」池上地方的雀鳥,數量銳減,為文提出警告。
這些現象的報導,警訊頻傳,我們還能無動於衷嗎?還不願盡些力量,一起來謀求改善嗎?
2
工業禍害汙染河川、汙染空氣、汙染土壤,破壞自然環境、毀滅生態倫理,至為明確,無可爭辯、推託。雖然抗爭往往無效,至少至少,可以大聲、公開譴責,理直氣壯要求改善。
但更廣泛,更全面的生態殺手,其實是農民。農民漫無節制使用農藥,我們卻必須默默容忍,不能、不敢吭聲。只因農民是不自覺的劊子手,背後操縱的是利益龐大的化學工業廠商。
通稱的農藥,各種類別、各種品牌的殺蟲劑、除草劑……大約1960年代,透過糧食局、農會系統供銷部,進駐台灣各鄉鎮,「教導」農民使用。
農藥,是資本主義商品之一。商品,自有一套推廣、行銷策略。
1970年代左右,農藥商迅即遍布街市、深入村莊,農會不再是「孤行獨市」;和化學肥料大約同步盛行,到80年代已非常普及,幾乎和供應日常用品的柑仔店一樣,每個村莊至少都有一家農藥行(農藥店)。
只強調「效果」有多好,絕不會告訴你有什麼後遺症的農藥廣告、電台、電視不斷播放;鄉間道路也常見各種品牌的農藥旗幟飄揚。
還有免費廣告呢。農藥商舉辦某種藥品說明會的活動,現場發放印有商標的襯衫、棒球帽、手提袋,或是農藥店贈送,不少農民隨身穿、戴、拿,義務宣傳。
最近,我還收到本鄉農會發給「本會各水稻、蔬果產銷班」的公文,主旨是「本會為降低農民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益、辦理增加購買農會牌農藥單項藥價補助,請周知轄內農友知照。」繼續大力推銷、推廣。農會的主要業務之一,居然是繼續作為農藥商的大推銷員。
任何農民,稻農、菜農、果農、花農、茶農……農藥,成為必備「農具」,農民很快養成對農藥的依賴性,「毒癮」越陷越深,彷如沒有農藥便不會做農。
最直接受害、損及健康的,是農民本身。在我的農鄉,中壯年即罹患肺癌、肝癌、胃癌而亡的農民,不在少數。
更悽慘的是,農藥竟然成為苦命農民,結束自己生命最簡單的方式。因為多數農家會放置農藥,氣憤之下、委屈之下、賭氣之下……一時想不開,隨手拿取太方便。
其實不少自殺並非計畫性,而是作勢一下,喝下去那一瞬間,立刻後悔,往往已回天乏術、化作冤魂;尤其是除草劑,據醫師說,只要喝下一小口,即使馬上送去醫院,也難以挽救,死亡過程非常痛苦,不會立即死去,而是像草類噴灑除草劑,逐漸枯萎,受盡三兩天折磨而亡。因為台灣市面上發售的農藥瓶罐,為了縮小體積,方便搬運,濃度非常高。
統計一下數十年來因農藥直接中毒而去世的人數,一定非常驚人。至於農藥存積體內,慢性中毒而生重症的受害者,更無從估計。
3
農藥的危害,不只是傷害身體,同時帶來生態浩劫。
沒錯,有了除草劑(鄉間稱為殺草劑),太省事了。農村婦女不再需要跪在田間一行一行「挲草」;農村子弟不再需要手持鐮刀、頂著大太陽去割田岸草。取而代之的是,一桶一桶除草劑,一遍又一遍噴灑。但野草只會乾枯,萬年草籽卻殺不盡,無須春風吹,仍會生長、茂盛。
殺蟲劑一種又一種使用,「毒蟲」非但殺不完,抗體更頑強,蟲害也滋生更多,農藥依賴更加惡性循環;反而將捉不完、撈不完的溪流中魚、蝦、蛙、貝等等野生水中動物所有的卵,撲殺精光;所有的昆蟲,一一滅絕。
往昔我們這一代的童年,乃至於青少年,不但可以捉魚戲水,田野中小溪流泉眼處的清水,渴了還可以捧引來喝,非常甘甜。
我的子女出生於1970年代,孩童時期,我還可以帶他們去體驗田埂邊釣青蛙、溪流中捉魚蝦的樂趣;暑期的夜晚,頭戴「探照燈」、手持長柄「捕網」,去田野搜捕大隻青蛙,只需二、三個小時,即有一大簍,回家煮「四腳仔麵線」當消夜,滋味清甜無比,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然而卻已接近「尾聲」。
1980年代後出生的台灣子弟,即使在農村成長,大都很難想像,田野間大大小小尚未水泥化的圳溝,水草搖擺、魚蝦豐盈的景象,隨便拿個畚箕或簡單漁網撈一撈,就有滿籮筐的鯽魚、吳郭魚、大肚魚、鱔魚、泥鰍、土虱……取之不竭;夏天剛插秧的水田,有撿不完的田螺;田埂、小溪邊有釣不完的青蛙……這些都已無從尋覓。
鄉村抒情小品文最喜歡描述的田野漫步,「清新」空氣中,經常不期而遇濃烈的農藥味,令人窒息,屏氣快走逃不出瀰漫範圍。甚至居家鄰近的農田,三不五時噴灑農藥,關緊門窗也無法隔絕,又無權去阻止,實在苦不堪言。每一片田野,都讓人忍不住深深呼吸草香、花香、稻香、泥土香的芬芳,已一去不復返。
在工業汙染、農藥汙染和水利單位大小圳溝全面水泥化「建設」,封鎖土壤,多重肆虐下,我們的溪流、我們的遼闊田野,生機近乎死滅殆盡;也不再有孩童奔跑的身影、嬉戲的歡叫聲。
田野一片寂靜。寂靜的春天、寂靜的夏天、秋天、冬天……
寂靜,並非安靜,並非寧靜,而是可怕的死寂。
短短數十年,我們就這樣眼睜睜「見證」田野豐富生命力,快速消失;傳承千萬年的自然界美好生態,一一毀滅,持續惡化,卻不去制止,不知如何去制止。
大量使用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藥劑,有什麼好處?就農產品而言,主要是為了提高再提高單位面積生產量。以稻米而言,大約高出一倍。
然而,我們的政府一方面放任農藥自由氾濫,另方面農業政策,卻消耗大量外匯,採購外國雜糧、穀物,其中不乏在歐盟、日本只能充作飼料或生質能源的基改黃豆、玉米,進口到台灣,做成豆漿、豆腐、玉米片直接供人食用,罔顧國民健康。同時,配合灌溉水源被工業占用而欠缺等因素,竟而以補償方式,鼓吹、獎勵農民休耕,寧願放任廣大農田荒廢,完全翻轉農民傳統的土地價值觀。從80年代實施至今,無疑是在消滅勞動力的農民,並為侵占農地鋪路。這是何其輕賤農業的錯亂政策。
我的鄉親,有機農業專家,前明道大學校長陳世雄教授,曾為文批評,並建言:休耕本來是有機農業重要的一環,早年農民都利用某一期作休耕、轉作,種植豆科綠肥培養地力,是永續經營的手段,台灣政府卻每年編列數百億,補貼20萬公頃休耕農地。如果將這些經費,直接獎勵有機耕作、友善農法,恢復種植雜糧,台灣最有機會成為全球有機農業的國家,怎會導致農藥如此氾濫、殘害農民、摧毀田地及生態環境?令人浩嘆不已!
我們的農藥管制太疏鬆,環境道德太低落,曾連續查到多起外國嚴厲禁止的藥品,農藥商貪圖利潤、照樣推銷;農民貪圖便宜,照樣使用;未被查到,而在農村通行的違禁農藥,更不知有多少。只為了殺死、控制幾種「害蟲」,不惜汙染整個環境,毀滅大量物種,付出如此慘痛代價,值得嗎?唯一得利的是,成就了化學藥劑產業結構。
4
農藥的農業,直接說就是死亡農法,殺滅的不只是鳥類、蜜蜂等昆蟲,人和環境都在慢性死亡中。
要對付「害蟲」,進而提高產量,除了化學藥劑這樣傲慢霸道、「控制自然」的方式,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嗎?事實上,無論水稻、蔬菜、瓜果等作物,早就有多種回歸自然、效果極佳的「生物防治法」可以遵循,民間及農業研究機構範例太多了,只是沒有行政部門願意廣泛蒐集、認真研究,透過公所農業課、農會系統,積極推廣輔導,而農民依賴農藥成習,不願主動花費心思改變,當然不可能普及。
據我所知,台灣各地已有不少農村青年、中壯輩,懷抱理想,投入無毒、友善耕作,似乎有逐漸蔚成風潮的趨勢,但只靠少數農民的覺醒,影響畢竟有限,唯有寄望農委會、各縣市政府行政部門主政人士,真正重視用心改革,研擬妥善政策,成立執行中心,全面推行,例如提高、補貼學校餐廳、幼稚園、國小、國中營養午餐的經費,全部採購友善耕作的農產品……
食安、食安,大家都在講食安,只有懂得友善土地和環境,才有純淨的商業道德,才有純淨的糧食;食品安全、國人健康才有保障,「此一起碼認識之必要」。只有廣大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改變,養成習慣,支持自然農法的產品,友善耕作才得以實踐。
轉機,有可能來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