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8 11:50 聯合晚報 記者何定照╱即時報導
婦女節婦女人權受關注,然而在台灣少子高齡化社會,長照、托育責任始終落在婦女身上,造成女性勞動參與率僅50%。普及照顧政策聯盟召集人劉毓秀近日出書建議,台灣應建構托育、長照、女性就業三合一政策,才能環環相扣改善婦女及老幼問題。
身為台大外文系教授的劉毓秀,原本是倡議型婦運人士,20年前因社區出現危險工程,從耕耘社區開始關切基層婦女需求。新書《北歐經驗,台灣轉化》匯集她及其他專家學者20年來走訪北歐、深耕台灣心得與建議,希望將北歐的普及照顧與民主審議制度在台在地化。
劉毓秀指出,北歐多國是全球最早高齡化人口的國家,以瑞典來說,1995年65歲以上老人就占18%,比台灣現在12%還嚴重。然而在瑞典推行普及化、社區化老幼照顧下,建構出可讓人安心生養小孩、安老的社會,如今瑞典老人比例仍約18.5%,當年老人比14%的日本今卻變26%,可見制度影響社會之大。
台灣長照人力最大宗為在家照顧者40萬人,女性占7成,還有眾多重病、重癱老人是在醫院、安養院等長照機構,平均女性失能照顧需時7.2年、男性5.6年,也成為照顧女性重責。劉毓秀指出,瑞典重癱老人很少,且安寧照顧集中在社區長照中心而非醫院,平均照顧時間不超過三個月,大大減少老人受折磨時間及家屬心力。
「減少老人照顧時間,就要降低老人失能可能性,並在更前端就提升自理能力。」劉毓秀說,瑞典在人口高齡化過程中,很注重老人生涯規畫、減少失能程度的生活模式,效果很驚人。在從老人本身到家屬都充滿警覺情況下,例如有糖尿病就吃藥、不會弄到瞎眼,家屬、國家長照負擔都大大減輕,老人入住長照機構比例近年僅14%。
然而在台灣,孝道觀念有時反助長老人失能可能。劉毓秀說,國家本應呼籲整個社會來努力,最重要的就是子女應以平常心保持老人自理能力,「適時對老人『狠心』,讓老人拿東西,才不會失去能力,肌力若失去就失去了。」即使在喪失能力包括失智過程,也該支持老人生活自理能力。
但劉毓秀在身體力行過程中,卻曾飽受壓力。她說因想讓老父母保持肌力,都讓他們自行購物提回家,結果大廈管理員告訴她媽媽「要跟子女說,父母這麼老了,要幫忙提重物」,媽媽也長期擔心被人說女兒不孝。然而正因為劉毓秀堅持,父母一直保持良好健康狀況,老父過世時也很安詳平順,免除病痛折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