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5 09:41:25 聯合報 文/摘自時報出版《年輕20歲的腦力回復法》
當記憶比夢想還多 那就是老了
大腦是個貪婪的資訊處理器,總是想知道更多知識,左右腦也各有不同的方法表現它們的求知欲。右腦會說:「嗯……真有意思,我從沒遇過這種事,讓我好好想想。」左腦則會說:「我認得這個。我遇過,我懂。」
資訊分成兩種,一種是我們可以認出模式的熟悉資訊,一種是全新模式、不熟悉的資訊,必須先解讀分類。右腦可以從新資訊擷取出模式,交給左腦貼上詞彙標籤,儲存起來,之後可以派上用場。語言是分享經驗的重要工具,所以很多長輩沒辦法很快記起想講的話,就會顯得很沮喪。隨著年齡增長,左腦還是繼續儲存累積的生活經驗,而右腦處理新資訊的能力則慢慢減弱。
右腦真的老得比較快,害我們失去心靈彈性,越來越「不懂變通」嗎?人們常說老年人死腦筋,究竟老年人是真的很固執,還是因為每天已經養成固定習慣,所以大腦不需要再消化新經驗?這是典型的「雞生蛋,蛋生雞」問題,目前研究還沒有定論。只知道如果故意讓自己和大腦接受新的體驗與挑戰,右腦的功能就會進步。
老化的大腦似乎真的是「用進廢退」。時常運作、接受刺激的區域可以保持常態,甚至成長;但常被忽略的區域就會弱化萎縮。一位老師曾經說過:「當記憶比夢想還多,那就是老了。」這句話完美點破老化遇到的挑戰。我們是否每天依循成規,安於現狀,把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放在我們早就知道的事物(記憶);還是繼續發展志向,終身追尋呢(夢想)?
適度壓力 能增加大腦耐力
「壓力」近來被視為人類痛苦的元凶,壓力造成的傷害的確也不小。不過別忘了壓力本身並不是壞事。慢性壓力有害身心,甚至會提高老化造成的大腦疾病風險。而適度的短期壓力其實對身心有幫助。事實上,我們需要不時給壓力刺激一下,而有力的活動就能創造健康形式的壓力,對我們有利。
如果你長期壓力大,活動可以降低壓力荷爾蒙造成的傷害。畢竟戰或逃反應的目的是準備迎接活動,而且是劇烈的活動,就像不跑就死定了一樣。壓力大的時候從事激烈活動,就能滿足生物必然性,消耗庫存能量,燃燒掉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的生理反應。這正是身體希望我們做的事。
就算你平時不覺得有壓力,大腦還是會把運動當成適度壓力的活動,我說的是「優質壓力」。當你選擇運動,你可以獲得壓力反應的好處,又不必受壓力反應的潛在傷害。其中的一種好處是大腦能製造更多化學物質,促進腦細胞生長,包括一種具保護功能的「大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簡稱BDNF)蛋白質。BDNF就像大腦的養分,能引導新神經元的生長方向、除掉老舊不必要的神經分支,並創造更茂密的神經元網路。
偶爾感受壓力並不是壞事,尤其是你自願從事激烈運動時所感受到的壓力。如果你不愛運動,或者不能激烈運動,也別氣餒。即使是輕度活動也可以預防壓力、焦慮、憂鬱和其他老化衰退問題。活動讓大腦更年輕,所以無論動得快或慢,激烈或輕鬆,只要持續活動,大腦就會收到成效。
終身學習 讓大腦充滿彈性
長大之後,大腦還是會保留感到好奇的能力,但是我們必須運用這份能力。大腦感到好奇的時候,會同時動用到左右腦。遇到全新無法預測的事物時,你一定得先搜尋一遍已知資訊(位於左腦中心),同時將新經驗整合一遍(由右腦中心負責)。如果你經常感到好奇,大腦就會持續增長、修正並重組神經網路。簡單來說,終身學習是一個很重要因素,可以保持大腦年輕有彈性。
容我提醒一下:不一定要讀書或在課堂學習才能引發好奇心。好奇大腦追求的是感官學習,換句話說,是五官(嗅覺、味覺、觸覺、視覺、聽覺)接受正常刺激的學習。在馥郁花香的園子或海濤陣陣的岸邊漫步、享用芬芳異國香料陪襯的全新料理、欣賞音樂盛宴或戲劇演出、聽搞笑諧星伶牙俐齒地鬥嘴、報名美術課或去學手拉坯,或者單純只是走另一條不同於平常的路線去拜訪朋友,看看陌生的街景建築:這些都是從感官學習培養好奇心的例子。感官學習不僅動用全腦,某種意義上來說,感官學習也毫不費力。
▇ 種下好奇的種子
研究員發現好奇心有幾項特性,而且每個人的程度差異不同。看看以下的提問,替自己評分。1顆星代表幾乎沒有發生過這方面的好奇心,5顆星代表家常便飯,天天都在好奇:
2.你很常感到好奇嗎?
3.你的好奇心可以維持多久?
4.你好奇的領域範圍多廣?
5.你的好奇心可以多深入?即使已經超出當初好奇問題的範圍,你還是會繼續探究下去嗎?
每個項目都是一種量表,你在各個項目的表現是強是弱?把得分加總,你落在好奇心旺盛(18~25)、適中(10~17)還是微弱(<9)的區塊?這不是很科學的計算方法,但可以讓你稍微覺察到自己是否天生具有好奇心,還可以提醒你該在心靈花園埋下好奇的種子,越老越要積極栽培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